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刘备的日常 >

第49部分

刘备的日常-第49部分

小说: 刘备的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位大儒家人如今都在楼桑,无需远行,乐得悠闲。

    各种祭祀庆典的主祭,也就非几位大儒莫属。

    恩师在场,刘备自然也要在场。隆重的礼仪看似繁缛无趣,却补上了刘备自幼缺失的,汉室宗亲所必备的各种典礼。

    恩师说,早晚要用到。

    刘备笑着缩了缩脖子。

1。92 轻身为国() 
不知为何,刘备越来越喜欢下雪的冬季。尤其是连日大雪,世界一片皑皑。所有的一切都被冰封覆盖。即便是那些涌动的暗流和编织的阴谋也被一起冻毙。

    让一切都变的纯粹。

    楼桑连绵的楼阁,变成了冰雪的丛林。陶管传送的沸水和热气,通过暖柜将屋内和屋外变成了两个世界。汤池更是将冬日洗浴,变成了一种难得的享受。临近郡县因为路远无法到达,而十里外的涿县却车马不断。

    楼桑的大建一直没有停止过。桥楼归市明年就能完工。而后就将全力建造白湖水榭。

    有了太平道劫船抢掠赀库的先例,刘备决定将清溪上游的港口与楼桑邑隔开。只需在港口下方水道,另建一座水砦便可。

    许是天车、翻车时常汲水,搅动水流。即便隆冬,天寒地冻。清溪流经楼桑邑的水道,也从未冰封。

    出下游水砦,才重新结冰。

    家中那只斗鸡,越发年迈。打鸣都懒得再卖力气。怏怏叫唤几声了事。刘备也不去管它。家中人手充足,每日总有人来喂它。鸡埘又靠近锅炉房,温暖干燥。日子过得不要太舒适。

    鸡的寿命,平均六到八年。也有十年以上的老鸡。那属于长寿种。刘备家这只,因为太过痴肥,估计没有太长的寿命。

    仓楼四层的蜂房,蜂箱已有八座。平日专门有女婢按时割取蜂蜜。温度稍低,便蛰伏箱内。万物凋零,也无处采蜜。留够足量花蜜,让它们安然过冬。

    后院两排大马厩,马驹渐多。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刘备出行多是乘车。青駹马已不经常骑乘,专门配种。苏双也渐渐喜上了刘备书房内的众多杂书。尤其是各种马经,不要太痴迷。要说耿雍家的杂书,当真无敌。五花八门,无所不有。杂七杂八,无所不含。就连那种书,也颇多。

    黄叙的黑武士面罩,刘备进行了多次改进。如今黄叙已能熟练的自行更换药包,过滤各种敏感微粒。奔牛儿被病患压榨的生长因子,正茁壮迸发。加上侯府伙食又是一等一的好,还有严父慈母、名师好友的从旁教导。早早的被打上了万人敌的标签。

    母亲的绣房,如今人满为患。艳婢们的日常,除了随公孙氏舞剑,大半的时间都在绣房学习女工。除去细心缝制的各自襦裙,最多就是刘备的衣衫鞋袜。

    反正少君侯新衣是怎么也穿不完的。

    艳婢,算是刘备蓄养的妾。和这个时代一样,妾的数量也有着森严的宗法等级限制。

    蔡邕所著的《独断》中,记述过当代纳妾的规定:“天子一娶十二女,象十二月,三夫人九嫔。诸侯一娶九女,象九州,一妻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

    刘备属于诸侯等级。可以一妻八妾。

    正妻自是公孙氏。八妾还有富余。艳婢们各自憧憬,对刘备自然愈发的关爱。

    因等级不够,不能纳妾的地主豪强家中,便出现了更低一级的女伎。参考韩猛的表现,就能深刻体会到,艳婢们为何会对眼前这座深宅大院的侯府和只有十岁的刘备,如此珍爱。

    乱世将至,唯有高墙坞堡,才能安全。

    刘备家教甚严。日程排的很满,几乎没有多余时间。还何况还有一位忽左忽右,忽快忽慢,阴晴不定又手眼通天的正妻公孙,从旁打点。艳婢们就是有贼心,也无那贼胆。开玩笑,剑绝岂是白叫。

    刘备喜欢的冬天,却让许多人不喜欢。

    尤其是远行的人。

    大汉朝幅员壮阔。从南到北,由东往西。即便路途通畅,甚至也要数年之久。自从那日与女道妇人面谈之后,大将军孤孙的事情,他便略过不提。本以为最少也要大半年才能从零陵抵达楼桑。不料三个月便到。

    这日村口,来了一高两矮,三行人。此三人,正是胡腾、张敞,以及一路护佑到此的零陵义士。

    三人身披蓑衣,头戴斗笠。中间雄壮力士,身后背一竹篓。化名胡辅的幼童,便在篓内。

    一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只用了三个月,便赶到了楼桑。

    女道和妇人隐居楼桑的消息,传到零陵,太平道又用了多久?刘备不禁长叹了口气。这遍布大江南北的消息网,实在是恐怖。

    赶在隆冬时节进入楼桑,显然事先也有计较。此时道路闭塞,消息不易外漏。

    三人也没有直奔侯府,而是在客舍暂住下来。先去汤池洗浴更衣、又到酒垆举杯畅饮,盘桓数日,确定没有尾随的眼线,这才暗中投帖侯府门前。

    刘备此时方知,大将军孤孙,竟已抵达楼桑。

    由手下刺奸安排大将军夫人暗中前往客舍见面。祖孙相认后,也不声张。等妇人返回,胡腾便手持荐书,前往学坛拜师。考核之后,胡辅顺利就学。成为尚书崔寔门下弟子。

    此一切行事,都依归而办。胡辅的考核,也没有作半分假。有零陵父子,不远千里赶来求学。成了学坛的一段佳话。众人也不疑有它。

    胡腾也学陈逸,租了刘氏宗人的一座临街别院,暂居在楼桑邑。

    而那位一路背负胡辅,千里护送的义士,刘备终有幸得见。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乃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尚书令黄香曾孙。本是南阳旺族,但其家族却因故分离,黄盖祖父一支迁到零陵居住。后宗亲纷纷死去,黄盖生活艰难,却胸怀壮志。虽贫穷,仍时常警戒自己,又自学经书、兵法。成就良才。

    本已辟为郡吏,听闻胡腾、张敞诸事后,毅然辞官。一路护送三人抵达楼桑。路上遇水匪山贼,大小数十战,逢战必胜。一路无惊无险的抵达了楼桑。

    陆拔山岳,水断虬龙。攻垒若文鸯,焚舰如黄盖。

    乃楼桑水军主将不二之选。

    能招募黄盖,多亏黄忠。二人同为南阳黄氏。虽早就开枝散叶,竟还能续上兄弟!

    乘着酒兴,黄忠便说:贤弟既无牵挂,何不长留楼桑。你我兄弟朝夕相处,喝酒射猎岂不快活。

    所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论武技,黄忠只强不弱!两人英雄相惜,意气相投。即是兄长相邀,黄盖又岂能拒绝。这便乘兴说了声:甚好!

    翌日见到黄盖来投,刘备喜不自禁。

    这便领去水军校场,介绍给潘鸿、朱盖两位部将。

    本以为黄盖后来而居上,两人必定不服。不料只见一面,两人便心悦诚服。

    英雄同契。能站在黄忠身侧而不势弱。放眼楼桑,除了崔霸,也只有黄盖。

1。93 葡萄苜蓿() 
黄盖善使双鞭。

    鞭起源较早,至春秋战国时期已很盛行。有软硬之分。硬鞭多为铜制或铁制,软鞭多为皮革编制而成。常人所称之鞭,多指硬鞭。硬鞭一般用于马战,持鞭之将,多持双鞭。钢鞭沉重而无刃,以力伤人。故持鞭者需力大而勇。常用的鞭法有劈、扫、扎、抽、划、架、拉、截、摔、刺、撩等。

    与一般的双鞭不同,黄盖手中的鎏金熟铜鞭,六棱而中空,内藏铜球,可上下而动。各重三十余斤。双鞭对拼,又可合二为一,成为一条熟铜长棍。便于马背对敌。

    建宁五年,刘备十一岁。

    马鞍两侧软梯,又除去一阶。三叔说,约莫十三四五,刘备便能与常人一样骑马。

    身形高大,力气渐长。双手剑式日臻纯熟。已和公孙氏身高相仿的刘备,能与剑绝互击百余合不败。

    三叔送他的二石强弓,也能蓄力拉满。

    知行倍增,一日千里。

    倒春寒刚过,家家户户便忙着拆去挡风窗板,室内外春光明媚,和风徐徐。树发新枝,蚊蝇尚未滋生。无需隔着纱窗,便可窥见院外万物复苏。正是一年中最好的光景。

    地干日暖。楼桑大建,便从室内移到室外。最后一座桥楼在三月初便已完工。顺阳卫举族迁入新家。左邻右舍齐来道贺。侯府奉上的丰厚贺礼,比重楼高户更暖心。

    楼桑租赋颇轻,徭役也少。特产热销,百业繁盛。可称富足。

    居安而思危。

    部曲精卒,日夜轮岗。望楼、水砦,看紧门户,谨防宵小。

    崔钧、耿雍,多次来说,楼桑富足,需建门自守。刘备却就是不建邑门。让众人百思不解。要说少君侯天降祥瑞,号称麒麟子。怎会不知邑门的重要?

    刘备却说,官道穿邑而过。若建门隔断官道,必遭奸人构陷。朝廷外宽内紧,宗法尤为严苛。各种理由被削爵下狱的汉室宗亲,不要太多。故而楼桑有邑无门,来去自由。以示磊落。

    原来如此。

    话说刘备祖上便是因坐酎金失爵。如此着想,也在情理之中。

    只是邑中洞开,赀库在外。必遭人惦记。刘备却说,前有流寇,后来反贼。不都有去无归?坞堡攻防,门的用处其实不大。

    只需令一辆刀车堵住,即成死路。

    驿楼横跨左右,官道从中穿过,便是此因。

    建完桥楼归市,工匠劳力们又开始着力修建白湖水榭。

    湖中舟船穿梭,更有舲舟载水军往来清溪渠道,巡视各处。春江水暖,鸭先知。蛰伏了一个冬季的黄盖,领潘鸿、朱盖二将,操练舟船兵士不提。

    崔霸与韩猛统领的刀盾兵,已开始习队列合击术。搪瓷札甲自必不可少。按照刘备的意思,黑色瓷釉上烧制了表示军级和队列的汉字。耿雍说,便是在札甲上印花,也不是问题。刘备想想,还是放弃了。现在还不宜过于显摆。

    即便是黄忠麾下无法披重甲的弓弩手,也配有复合皮甲和护身短剑。装备可谓精良。

    更别说由吕冲、魏袭二人率领的白毦武卒。正在港口塔吊,练习飞爪攀爬,高台跳水,绳索速降等特殊战技。

    不仅如此,还需习包扎急救术。

    这些都是刘备要求。

    训练强度上去,口粮的消耗也随之暴涨。食物尽量取精。干粮肉脯,辅以青盐泉水。各自携带三日口粮。不求味美,但求果腹。每日苦练却无一人叫苦。刘氏宗人也就算了,为何附民子弟也不抱怨。皆因‘白毦’二字。

    众人皆知,此乃护卫少君侯的亲卫!

    正值万物萌青,春暖花开。刘备在三楼花厅的陶缶(fou)中,意外发现一奇物,葡萄。此时的盆栽,因将花草植于一缶中,所以又叫‘缶景’。和后世的盆景是一个意思。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张骞在西域大宛国发现和引进了葡萄酒,时人已有藏酒之俗,且品质不凡,能经数十年而不败。武帝甚喜爱,令广种于长安周遭肥饶之地。在引进葡萄的同时,还招来了酿酒艺人。至此,中原便有了深谙西方制法的葡萄酿酒人。只是此时的葡萄酒,还只限于在贵族中饮用,平民百姓是绝无口福的。

    《史记》中写作‘蒲陶’,《汉书》中写作‘蒲桃’。

    问过方知,这株珍贵的葡萄秧苗,正是家中的西域胡姬所种。刘备大喜。这便向美艳胡姬好言想问。胡姬取出一香囊,打开一看,竟全是西域物种!

    时人远行,常怀揣一捧故土。或携带故乡草木异地栽种,以解乡愁。胡姬随商队远赴中原,便把家乡的瓜果种子随身带来。也是人之常情。

    葡萄、石榴、苜蓿、胡麻、胡桃(核桃)、胡瓜(黄瓜)。还有一些刘备不认识的种子。

    葡萄和苜蓿,一个用来酿酒,一个用来喂马。都是极好。

    刘备这便命胡姬专心照看这株葡萄秧苗,待长成后移栽院中。旧都长安还有没有葡萄?远在楼桑的刘备不得而知。

    建水榭,需先将石柱钉入湖中。再上建梁架,已成楼阁。刘备本以为诸如石柱这些建材,都需亲自开山取石,运到现场后细细雕琢。一问方知,原来石材也有贩卖。

    只不过此时的石材和汉砖一样,多用于墓葬。

    王公贵族墓前的石阶、石柱、石雕、石兽、石祠、石阙和全石结构的石墓和墓中的画像石等等。且在这些石质建筑上,大多雕刻有人物故事和各种图案花纹。

    和棺椁一样,都属于墓葬用品。

    自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