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刘备的日常 >

第494部分

刘备的日常-第494部分

小说: 刘备的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便盛唐,岛上倭人,仍身披“吴服”。足见汉化影响至深。

    然随大汉国祚断绝。四夷五胡,汉化戛然而止。若再有二百年,倭人早成汉人,再无后世之大和日本。

    此,正是刘备必做之事。

    西邸,万金堂。

    “竟还有此事?”听完黄门令所述,陛下亦大为惊奇“邪马台女王,欲求十万壮丁,为其布种。”

    “陛下明见。”黄门令左丰伏地媚笑“邪马台,乃‘倭岛诸国’中,一大国。倭国乃大汉藩属,然京都路远,事急从权。故邪马台国使,渡海向蓟王哭诉。蓟王……”

    “蓟王当世豪杰,自然不可置之不理。”陛下深知蓟王秉如何行事?”

    “蓟国苦无余力。蓟王欲取三韩之民,送去邪马台国。”

    “何来三韩之民。”陛下亦出身幽冀,略作回想,这便醒悟“可是乐浪‘郡南野民’。”

    “正是此处化外野民。”左丰笑答。

    “左支右绌,贩运东西。蓟王深谙商贾之道也。”自王美人亡故,陛下难得一笑“料想,三韩野民,必不愿被人贩卖。”

    黄门令左丰陪笑不语。

    “朕既赐‘加黄钺’。蓟王自可‘便宜行事’。”陛下看了眼左丰“蓟王欲求何事?”

    “蓟王欲举二人,为辽东、乐浪太守。”左丰言道“金水赀库亦备足五千万‘修宫钱’。”

    “蓟王向来有礼有节。”陛下喜道“朕宜当童叟无欺。二千石官,只需二千万……蓟钱。余下一千万钱,便赏与你了。”

    “奴婢叩谢圣恩!”左丰五体投地。

    待左丰离去。一直陪侍左右的中常侍张让,这便谄笑道“又得新钱入库,老奴给陛下道喜了。”

    陛下欣然点头“知我者,蓟王也。”

    张让赔笑“待事了,邪马台女王,必遣使朝拜。扬我大汉声威。”

    “自黄巾乱后,朝政日非。若得倭国邪马台女王,遣使朝献。自当扬眉吐气,一扫颓势。”陛下又叮嘱道“修宫钱送到,便遣人去尚书台,传语老大人。依蓟王之意行事,不可有违。”

    “喏。”张让谄笑应诺。

    黄门令前脚刚走,密信已同出西邸。

    长秋宫。

    郭常侍趋步入内,与何后隔帘低语。

    帘外,大将军何进,河南尹何苗皆在。双双支起耳朵,亦听了个大概。

    “蓟王所举何人?”何后忽问。

    “据说,乃度辽将军公孙瓒,与前冀州刺史公孙度。”郭胜答曰。

    “此二人皆称豪杰。蓟王此举,乃为震慑扶余及高句丽。防备二国驰援三韩。”何后果有眼光。

    何苗忍不住问道“此举,虽能扬威,震慑四夷。然,与蓟王何利?”

    无利不起早。蓟王自耗钱粮,出兵半岛。所为何来。又所求何物?

    大将军一声冷笑“博取盛名为其一,降服三韩为其二,笼络倭人为其三。一石数鸟。”

    何后又问“三韩如何。”

    “三韩之中,马韩在西,有五十四国,其北与乐浪,南与倭接,与倭为近亲属也,辰韩在东,有十二国,其北或与高句丽接。弁辰在辰韩之南,亦十二国,其南亦与倭接,与倭亦为近亲之属也。三韩,计七十八国。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地合方四千余里,东西以海为限。”从小黄门处,取书册在手,大将军何进答曰。

    “计七十八国,方四千余里。”何后一语中的“蓟王又增一郡之地矣。”

1。35 三高三服() 
为何要先礼而后兵。

    只因名义上,三韩亦是汉藩。蓟王仁义之君,当“师出有名”。

    光武,建武二十年,韩人“廉斯(邑名)人”,苏马等,诣乐浪贡献。光武封苏马为“汉廉斯邑君”,使属乐浪郡,四时朝谒(四时向乐浪郡朝贡)。

    然,前汉昭帝始元五年,却罢真番郡,以北部七县入乐浪郡,隶属于南部都尉。县及其南部七县,皆没于辰韩,后入马韩。

    换言之。半岛“汉四郡”之所以自前汉时,便罢除二郡,郡治步步后退,不断西迁。正因三韩壮大,时起兵乱。蚕食汉土,裹挟汉民。正如长城外幽并边郡,因鲜卑年年寇边,而不断废弃。一斑无二。

    韩、并盛,郡县已不能制。

    然,三韩七十八国,并非铁板一块。心向汉者,大有人在。

    两汉之交,天下板荡。时有廉斯(chuo),为辰韩右渠帅,闻乐浪土地美,人民饶乐,亡欲来降。出其邑落,见田中驱雀男子一人,其语非韩人。问之,男子曰:“我等汉人,名‘户来(外来奴户)’,我等辈千五百人伐材木,为韩所击得,皆断发为奴,积三年矣。”

    曰:“我当降汉乐浪,汝欲去否?“

    户来曰:“可。“

    因将户来,出诣含资县,县言郡,郡即以为译(廉斯将辰韩王,捕捉汉人为奴的消息,上报郡县),(廉斯)从芩中乘大船入辰韩,逆取户来。降伴辈尚得千人,其五百人已死(奴隶中,五百人已死)。

    时晓谓辰王:“汝还五百人。若不者,乐浪当遣万兵乘船来击汝。“

    辰王曰:“五百人已死,我当出赎直耳。“乃出辰韩万五千人,弁韩布万五千匹,收取直还。郡表功义,赐冠帻、田宅,子孙数世。至安帝延光四年时,故受复除(又被免除了赋役)。

    温故而知新。重读这段历史,收获有三:

    联盟自上而下,皆有人降汉,是其一。三韩不敢与大汉刚正面,是其二。汉人金贵无比,为其三。

    五百汉奴被害。辰王“乃出辰韩万五千人,弁韩布万五千匹”,用来赎抵。

    一言蔽之。一汉人=三十韩人+三十匹布。

    这便是我,煌煌天汉。

    后世皇朝,还见此等式否。

    在刘备心中,韩人与羌人类同。尚未完全汉化,只畏强权,不通情理。一战而胜后,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求徐徐蜕变。

    先令其畏服,再令其敬服,进而心悦诚服。

    汉有三高,必有三服。

    赀库马车,列队入园。清点毕,遂倾入销金窟。陛下久已不闻“落铜如雨”。再次得闻,不由龙颜大悦。即命掖庭令毕岚,择园中处子佳人侍寝。

    此名曰“御幸之礼”。

    “掖庭令昼漏未尽八刻,庐监以茵(茵褥)次上婕妤以下至后庭,访白录所录,所推当御见。刻尽,去簪珥,蒙被入禁中,五刻罢,即留。女御长入,扶以出。御幸赐银。”

    案:《太平御览:服用部》引作“宫人御幸赐银环”。《北堂书钞:仪饰部》引“环”上有“指”字。令书得环数,计月日无子,罢废不得复御。

    皇后逢沐休,行“上食礼”,可与陛下同宿。

    位在婕妤以下的妃嫔,无此待遇。日漏未尽八刻时,由“庐监”驱来永巷后庭,列队齐整。翻阅《禁中起居注》上侍寝记录,推荐今日“最宜受孕”之妃嫔名录,呈给陛下御览。当八刻尽,去除簪珥(发簪和耳饰),裹着被褥送入陛下寝宫。侍寝后,由女御长扶出。“赐银环”,乃为让掖庭令便于计算,是否为陛下受孕。如不孕,将被剥夺再幸之可能。

    换言之。采女入宫后,或只有一次机会。若不能一发而中,则从此郁郁终老。不复得幸。

    陛下即便有虎狼之药助兴,奈何僧多粥少。万余采女,一夜九妃,亦需三年。

    更何况,陛下只幸:年十四到十八之佳丽。一次不中,当再无下次了。

    《礼记》、《周礼》,皆有子立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的记载。却未曾纪录“御幸之法”。

    郑玄注《礼记昏义》时言:天子御幸之法,乃是将八十一女嫔分作九夜,二十七世妇分作三夜,九嫔合为一夜,三夫人合作一夜,再加上皇后一夜,共十五夜。上半月先卑后尊,下半月先尊后卑,一月各轮两次。

    正因陛下“一夜九嫔”。故蓟王,即便强横如斯,亦恪守“一夜七妃”。不敢僭越。

    然,此一注疏,却引来了后世无数质疑及诟骂。

    宋代魏了翁,于《古今考》中愤而驳斥。君王一夜要幸九女御、世妇或嫔,恐“金石之躯,不足支也”。

    唉。

    刘备一声长叹。以己度人,以“后世反推先人”之蠢儒,何其多也。

    汉唐之后,重文轻武。世间皆文弱书生,“手无扶鸡之力”。先天不足,又后天亏空。自娱自乐,尚且艰难。如何能再幸九女。

    前有霸王举鼎,时人生裂虎豹。倒拖牛尾,逐虎过涧。何其多也。

    “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胥壮大,好倡乐逸游,力扛鼎,空手搏熊彘猛兽。”“及长,力能扛鼎,材武绝伦。”

    见惯不怪,有何稀奇。

    无论朝堂疆场,床帏内外。人前人后,上上下下。切莫以己度人,以今观昔。

    切记,切记。

    不活在当下。如何能知晓汉人之强。

    言归正传。

    三韩化为野民,与我何干。便是蓟王尽数抄掠,又有何所惜。再者说来,三韩之地,并非汉治,无法卖官鬻爵,弃之不惜。然蓟王乐意,陛下又何乐而不为。即便三韩之地,皆成蓟土。然蓟王宫中,孕者已有数十近百人。

    多大的国土,才能够分?

    朝中内外,陛下、皇后及文武百官,皆心安理得,拭目以待。

    十一月中,蓟国,南港。

    趁勃海尚未冰封,数艘明轮海船,一字排开。旌旗蔽日,樯桅毗连。皆是新式三千石大舡。

    从头到尾。一身华服的邪马台国使梯秀,矗立前甲板,与赶来送行的蓟国宿吏,洒泪而别。

    自己孤身到此。连一根礼轻情重的鸿毛,亦未带来。然船内载满蓟王回礼,价值不可尽数。如此情深义重,果然是煌煌天汉,宇内唯一。

    

1。36 培肥改土() 
赶在冰冻三尺前,蓟国千里稻田,灌水沤田。

    “沤田”,又唤做“沤肥”。俗称“草塘泥”。

    沤制原料及方法,古往今来,大体相同。皆以秸秆、杂草、落叶、稻草等为原材料,混入一定量的肥水、厩肥、河塘泥等,在田中淹水沤制而成。有机质在嫌气条件下腐解,腐殖化系数高,养分损失少。肥效持久,迟速兼备。

    一般作基肥。具有培肥改土之功效。蓟国冬季水田,皆采用此法。

    蓟国渠网纵横,行雨污分流。肥水注入陂渠,自行浇灌田地。收割后的稻茬混入肥水,泡水后自行沤制。待冰封,遂成缺氧嫌气,自行腐解。

    来年春回大地,冰雪消融。解冻后,沤肥自成。便是新一季稻作伊始。

    送走邪马台国使,刘备即命锦帆校尉甘宁,护送蓟国使者,登三韩半岛,呈蓟王国书。言,请三韩各出数万青壮,来年开春,远航邪马台国,与倭女婚配,为邪马台国延续血脉。少则三五载,多则十余载。待诞下麟儿,便可功德圆满,衣锦还乡。

    蓟王许诺。前往倭国布种的三韩青壮,年可得万钱,以十年为上限。

    蓟王赫赫凶名,人尽皆知。蓟国使节,有礼有节,无可指摘。两国交兵,尚不斩来使。又有何人,敢为难蓟王使节。更何况,还有百骑踏营的甘兴霸,从旁护佑。妥妥一尊锦绣杀神。

    得闻天下竟还有此等美事。三韩青壮,摩拳擦掌。无偿娶妻也就罢了。还可年年得一万蓟钱。一万蓟钱,便是五万两汉五铢。

    日思夜想。各个血气方刚,蠢蠢欲动。

    然三国主,却疑神疑鬼。十万青壮远渡重洋,国中只剩老弱。若蓟王趁机来攻,如何能挡。

    此乃调虎离山之计也!

    于是。三韩王,顾左右而言其他。不敢正面回应,只说事关重大,需细细考量。请上使先回。待有定论,自当遣使上呈国书,于蓟王当面。

    眼看渤海冰封,使者这便乘船返回不提。

    归国后,如实禀报。不出蓟王所料。甘宁命锦帆司马苏飞,分兵入驻沓氏县,南津港。

    南津港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亦为难得之不冻港。苏飞久随甘宁,亦是善水良才。统领大小船只千余艘,入驻南津港,自能震慑宵小。

    沓氏县,因水而兴。本就是辽东半岛上,著名的水路转运码头。自开港,船夫舟子,水上渔家,“纷至沓来”。先有沓津,再有城郭。又因蓟王在县南修筑南津港,而倍加繁盛。

    辽东半岛之沓津,与山东半岛之蓬莱港,为渤海湾一上一下,两大良港。亦是沿海航线,两个重要港口。汉末常闻“避祸辽东”,便是船出蓬莱港,横渡渤海后,自沓津前往辽东。

    换言之。蓟王在“天然形胜”的南津设港,自可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