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姜汉风云 >

第58部分

姜汉风云-第58部分

小说: 姜汉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姜盛回忆着汉代的土地政策,觉得有必要推行一下,但朝廷是绝不会关心这些东西的,姜盛就决定在乐安郡辖境推行。

    此后几天,姜盛一直隐瞒身份在乡民之间转悠,对百姓的疾苦有了全新的认识。回到临济县的太守府之后,姜盛就开始拟定农田新制度。

    按着姜盛的规划,首先重申土地国有制度,然后分三步走实施,第一步是统计全郡的人口数和耕地数,第二步是均田,按着耕地数除去人头数,得出每个人应分得的土地。第三步就加减税,即百姓耕种分得的土地,这二十税一,这比朝廷的十税一减半,若是擅自超出应有的土地规模,则加倍收税,定为十税一;百姓难以耕种,必须转给他人的时候,则他人享十五税一,比十税一差的那一部分,要付给原土地所有人适量的租金。

    这个政策与汉初的土地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有效限制富人和地主对土地的兼并,而且百姓还能得到好处。

    现在的东汉朝实行的是按户分田、按人头收税,这样相对于子女多的家庭就亏大了,土地很少,承担的税却比别人高,这回按照土地数收税无疑是减轻了负担。

    第二天的时候,姜盛召集夏侯兰、杨凤等铁杆部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夏侯兰道:“按人头分地,可收税是按地收税,其实都是一样的。”

    “那可不一样,大户家地多人少,交的税可比人头税高多了。这样一来,这些大户们就不会强占百姓的土地。”

    “我正是此意,我这近十天的体察,看得出贫富差距,也琢磨了解决的办法,暂时可按此执行吧。杨凤——”

    “属下在!”

    “年后你就负责此事吧,要按照每县十人的标准下去监督各县的人口统计和土地丈量。”

    旧历的新年应该都是放假的,乐安郡下各县长官也都赋闲在家,姜盛就设宴邀请各县长官。

    一听到设宴,各县长官都是心中一震,夏侯兰收治盐场的事还历历在目,姜盛设宴会不会也与那夏侯兰有相同的目的?

    不过不赴宴,姜盛怪罪起来,那也不好交代,于是都约好了去赴宴。

    姜盛首先举碗敬各位县长官,各县长官都口称“不敢!”,但都喝了,太守敬酒,这些县官们岂敢不给面子。

    姜盛见喝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布置自己的规划了,这些县官们坐不住了,若是那些大户没有好处,怎么可能还会进贡,指着那些泥腿子的税吗?那是公家的,他们可无权揣进自己的腰包。

    “大人,此举不妥!”姜盛看时,这人是益县县令徐林。

    众人大惊,这家伙不想干了?

    姜盛微微一笑,说道:“试问有何不妥?”

    “大人,现在朝廷的税负很高,指着这些泥腿子交税,我们都难以完成任务啊,从长久计,只有大户集中人力耕种土地,才有可能担负起朝廷的赋税来,如若不然,我等俱休矣。”

    姜盛听了暗暗点头,说道:“徐县令说的甚是,不过本官有补充之策。”

    “静听大人指示!”

    “既然人力松散,那我们也可以把他们集中起来。乐安多平地,便于集中耕作,我们可以招募百姓到官田耕作,收成交完税之后官民平分,这样百姓不就集中起来了吗?家中有田能承担赋税的,自由本家耕种,若是家中有田却无力承担税负的可以集中到官田耕作。”

    “大人,虽说此举有所补充,但农田收入因时而异,若是交不起税负,那该如何应对啊?”

    “所以,(wwuukanhu )我们就要想办法提高农田的产量。”

    “不知大人可有良策?”

    姜盛令人取来文房四宝,在纸上画出了曲辕犁的式样。历史记载,曲辕犁是唐朝发明的,一直沿用到至今。姜盛出身农村,对曲辕犁并不陌生。

    众人都是不解。汉时的犁都是直辕犁,无法调整深度,所以很难达到深耕细作的要求,所以产量极低。

    姜盛道:“此物唤作曲辕犁,有十一个部件组成,耕作时由牛牵引,扶犁者可以根据土地的肥沃贫瘠情况及时调整犁地深度,确保土壤得到深翻,而后以耧车播种,播种时要把人畜的粪便晒干磨成粉状,随着种子一同入地,则收成必定可观。”

    众人都是点头称是,姜盛就把农田新制颁布下来。

    正月还未过完,杨凤早就带着人到各县乡张榜公布,然后督导各县清点户籍和丈量土地。

    二月的时候,灵帝下令重修南宫,铸四铜人、四皇钟,所用钱财都是前两年从百姓手中剥削而来,此举招致了天下的反感。

    江夏郡赵慈首先起兵,攻入南阳,斩杀了南阳太守秦颉,震动朝野。十常侍矫诏令各地募集兵勇平乱,但收效甚微,赵慈率军横行无忌,在荆州刺史连同周边郡县的地方官军的连番围剿下,赵慈兵败被杀。

    灵帝对此毫不知情,仍然安排十常侍研究南宫的重建,毕岚是其中比较有头脑的,他改进了翻车,把原来的木槽改装成细桶状模样,名叫渴乌,这样外面的水就可以大部分留在渴乌中,这样就可以大批量的把低处的水转移到高处去。

第一百二十一章 奖励垦荒() 
【三更了!三更了!还没收藏的赶紧收藏吧!推荐票也赶紧来啊!】

    甄俨善于收集情报,无异中提到了此物,姜盛知道这是古时的翻车,但苦于不知道如何制作,就让甄俨探出渴乌的制作方法来,十常侍组织劳力修南宫,这渴乌的安装是公开的,甄俨安插在劳工之中的眼线暗暗记住,然后报与甄俨。

    姜盛收到草绘的图纸之后,即潜心研究,宫中用水的地方都建造了渴乌,姜盛不可能在偌大农田里到处安装,他就想了个诏,在翻车下面以红木设置为轨道,一处农田用水,就把翻车推到此处农田处,然后把沟渠的水转移到农田中去。

    至农历三月上旬的时候,杨凤带着各县乡的户籍情况和土地亩数来汇报。

    姜盛深感土地匮乏,每人分得的土地很少,就补发一条太守令,鼓励垦荒,当年新开垦的荒地不收税,一年后按二十税一收税,五年后则收归官营,家中有女子入门的,可以以新开垦荒地做彩礼,有女子出嫁的,新开垦荒地可做嫁妆予以置换,新得的土地当年不收税。但开垦之前,都要到县府批准,批准之后,县府根据呈上来的申请合理分配开荒权。

    姜盛还考虑到了家中有人去世或者有孩儿出生的情况,规定老人去世后,土地收回官府;有新生儿出生的,则可以在当年年末向县府申请土地。对于县府收回闲置的土地,则由县府负责招募劳力集中耕种。

    此令一处,那些富家大户乐开了花,他们雇佣的人多,开垦荒地那不是手到擒来,姜盛不是没有想到此节,他是想借助富家大户的人力尽快开垦出更多的土地。若是年景好,五年的收成可不是小数字啊,虽然到时候还要被官府收回,但还是有得赚。荒地嘛,开垦不完的。

    法令颁布后,百姓尝到了甜头,春耕之后可种两季,而且当年不收税,收多少自家得多少,五年后家中有存粮了,可以继续垦荒地。

    这本是两不得罪的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偏差,有权有势的大户都分得了肥沃的土地,而有的百姓都分到了贫瘠的土地,垦荒权也是有所区别,县官们还是可以收大户的贿赂以提供方便,这是姜盛所没有考虑到的。

    其实如果百姓自己有地,收成够用,谁还会去给官府打工啊?这也是姜盛没有考虑到的。

    开春之后,整个乐安郡掀起了一股垦荒的热潮,当年新增土地二百多万亩,百姓们虽说得到了贫瘠之地,但因为不收税,也都耕种起来,特别是姜盛的农田版渴乌和曲辕犁的问世,让耕种效率得到了提升。

    话表两头,甄家用于贩运私盐的商队往来于乐安——冀州——幽州——塞外,因为沿途多有打点,加上褚燕派军保护,年内无一损失,甄家和姜盛都获得了丰厚的利润,甄逸见收益颇多,年末的时候又派来四支商队,在运盐的同时也捎带着卖些粮食以做掩护。

    冀州、幽州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这是姜盛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让商队也捎带着做些收集情报的事,雒阳那边清流与阉党的对峙也进入了平衡期,没有大的起伏。

    年终时,大多数百姓都有余粮,对姜盛的感恩和支持增添了许多,富家大户也获得了丰厚的收益,这也是姜盛的民生政策得以落实的基础,只要富家大户没有意见,其他人就更好办了。

    但为此给姜盛带来的麻烦也不少,各县报告当年收入的时候,对于税负这一块存在严重不足。姜盛不相信会差这么多,

    就派杨凤去检查账目,杨凤虽然在青牛角部下时掌管钱粮,但真正要看帐他也看不懂,查来查去也没发现什么异常,姜盛就信了,然后从私盐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补充乐安郡税收的缺口。

    朝中无事,那万年公主却是望断秋水,整整一年没有姜盛的消息,虽然皇后几次提出要她出嫁,但她都以死相逼,坚决不嫁。灵帝贪玩,见刘芊不愿意出嫁也就没再勉强,只是苦了这相思人。

    姜盛在得闲时去了冀州两趟,看望了三位娇妻,但他的精力专注于乐安的治理上,也不免冷落了三位美人,但童琳还是明事理的,就劝另外这两位:“夫君有大志,我们妇道人家怎么能把他拴在家里呢?”

    褚燕治军向来严密,只是各山寨主动来投,他一时还顾不过来,也就助长了一些人的不良习气。

    兵力虽说号称十五万,但大多是来自各处山寨的,组织号令不严,战斗力不行,姜盛就令褚燕精心挑选,把那些个混吃等死的人全都清理掉,留下精兵五万,分骑、步、弓等兵种,都是以一当十的精锐。

    赵云担任了骑兵营的司马,在清剿匪寇的战斗中表现不俗;那审配则以灵寿县为根基全力做好粮秣物资的周转,冀州山区看起来一派祥和。

    反观西凉战事,官军的处境却大为不妙。西凉叛军与张温所率的官军对峙了近两年,毫无进展。叛军方面的韩遂找准机会,一举杀掉了边章及北宫伯玉、李文侯等羌族首领,并将他们的部队纳入自己的部队中,合精兵十余万,转向围攻陇西。

    陇西太守李相如见敌军声势浩大,不敢抵抗,而且也举起了反旗,并派使者与韩遂交涉,约定了联盟事宜,共同进攻长安,太尉张温连忙调兵遣将,苦苦抵挡,但难以取胜,灵帝龙颜大怒,罢了张温的太尉职务,令其戴罪立功。

    无计可施的张温只好令人飞马传书,令乌桓部落派出三千人的精锐骑兵支援凉州战事,中山国相张纯主动请缨要求带这三千精骑平乱,却遭到了张温的拒绝,而改由公孙瓒领军,张纯怨恨在心,但同时也了解到西凉战事不顺,他也蠢蠢欲动起来。

    时间来到了中平四年的七月间,乌桓部落内发生内讧,已经出兵至蓟中的三千骑兵被迫撤回,张纯与同乡张举见朝廷勉力支撑,正是兴大事的时候,于是与乌桓大人丘力居合盟,起兵作乱。

第一百二十二章 北征张纯() 
【大战开始!赶紧收藏!也不要吝啬手中推荐票啊!】

    张纯起兵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整个幽州,连续击杀护乌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汉朝官员,声威大震,周边各山寨及鲜卑部分小部落纷纷投效,兵力扩充到十万。

    朝廷被西凉战事拖住,无力北顾,对张纯的叛乱并未作出积极的回应,张举遂发出布告自称天子,封张纯为弥天将军、安定王,公然宣称要取代大汉,责令灵帝退位,令三公九卿奉张举为主。

    十常侍掌控朝政,已是无人可用,灵帝听闻北方之乱,就点名让姜盛领军。十常侍担心京师安危,就说北军无法再抽调兵力。

    灵帝就下诏,拜姜盛为讨逆中郎将,调集青州、冀州地方官军北上讨贼,令平难中郎将褚燕出兵协助。

    姜盛接到诏令后即令杨凤暂代郡守职位,夏侯兰、邓茂领军一千留守,而姜盛领于禁、张郃率私军两千和青州拼凑而来的万余兵马星夜奔走幽州,褚燕令赵云、审配留守冀州,而自率三万兵马北上,冀州各郡县出兵两万。

    姜盛领军六万余人直指张纯叛军的前锋大营所在地土垠(今属河北唐山),张纯亲率大军八万迎战。

    燕山南麓平原上两军对阵,总计十余万人的厮杀即将打响。北边帅旗上“弥天将军张”,南边大旗上书写一个大大的“姜”字。

    张纯的部队由于得到了乌桓丘力居的资助,骑兵达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