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姜汉风云 >

第87部分

姜汉风云-第87部分

小说: 姜汉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部分为面试,文科和武科合并进行,由姜盛现场考察,决定属官的人选。

    何进对姜盛的选官方法很感兴趣,就让主簿陈琳到平东将军府拜访姜盛,想看看这考核选官是怎样进行的。

    姜盛对于陈琳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拉着他的胳膊寒暄了一番。

    “陈主簿,可是对我这选官方法有兴趣?”

    “我大汉选官向来是荐举和征召,这种没有限制条件的考核选官,( 。co)还是首次听说。”

    “不知主簿有没有好的见解?”

    “嗯,如此选官,依据就是这些人考题的结果吗?”

    “正是,以真才实学作为唯一标准。”

    “若是有真才实学之人道德败坏,利欲熏心,是不是也会当官?”

    “主簿有所不知,我这考核不仅是这一项,还有政论、面试,道德败坏的人可是很难通过考核的。”

    “面试?难道是姜将军当面考试吗?”

    “正是如此。”姜盛暗赞陈琳,确实聪明。

    两人就在考场中边走边聊,这时卫兵把一名考生拖了起来。

    “大人饶命啊!”那名考生大声求饶。

    周仓喝道:“赶走!”卫兵们连拖带拽,把这名考生驱逐出平东将军府。

    陈琳奇道:“不知此为何故?”

    “考核有考核的规矩,作弊者取消考核资格,驱逐出府。”

    众考生见周仓真的驱逐人,都不敢造次,乖乖地答题。

    已是六月的天气,闷热无比,姜盛令卫兵们为每一位考生送上了白开水,防止考生被热坏。

    快到午时的时候,松鹤楼送来了包子,每名考生两个。

    正午时分的时候,周仓一声锣响,所有的考生都放下了手中的笔,负责监考的卫兵们依次收走了考生的答卷,送到了姜盛办公的场所。

    考试结束的考生有的面带微笑,有的垂头丧气,都大嚼着包子在平东将军府前院寻找树荫处休息,下午的考核很快也要开始了。

    陈琳真是大开眼界,也品尝了一下松鹤楼的包子,赞不绝口,他要赶着去跟何进汇报,不知道何进会作何感想。(。)

第一百七十九章 考核选官(2)() 
文科第二场的考试,自由度比较高,每名考生一张白纸,有他们自由发挥,时间截止到未时末,提前写完的可以交卷离场,等候五日后的发榜。

    汉朝的时候还没有科举制,金榜题名的事也不会发生,姜盛这个穿越客来到之后把科举制提前搞起来了,五天后公布文科考试成绩。

    姜盛并没有查阅报名者的姓名身份,所以也不知道这些人都是谁,下午的考试开场没一会儿,就有一名中年文士交卷,接着一名壮年书生也要交卷。

    周仓收了他们的试卷,然后派卫兵送这二人回松鹤楼休息,静等三天后的发榜。

    这次考试只有姜盛一个阅卷人,第一场的考试有标准答案,姜盛挑了几名心思细密的卫兵对照着标准答案阅卷,第二场的政论考试就要姜盛自己阅卷了。

    姜盛让周仓把这两个提前交上的答题卷拿了过来,他先阅看。

    “荀攸?许攸?”姜盛看着答题卷上的名字,又惊又喜,这两人怎么也来了?虽说历史记载的许攸名声不怎么好,但也是有些才华的,现在正值用人之际,还是可以用他的。

    荀攸的观点是作战理政都要灵活多变,不能拘泥于理论和旧制,提出了三项主张:君应立贤、臣不集权、度势而治。

    这个观点与姜盛的观念是一致的,姜盛看着荀攸的详细分析,赞叹不已,这人名声很大,果然不是浪得虚名,若是得荀攸相助,必能成大事。

    考试规则是姜盛定下来并对外公布的,当然不能就这么录用荀攸,古时信用极为重要,商鞅变法前搞的那个城门立柱就直接促成了民众对变法的支持,姜盛要想服众,也要遵守规则。

    许攸的智慧相对于荀攸就查了一些,不过也符合姜盛的观点,当初他与王芬密谋废了灵帝改立新君,就足以表明此人的想法,他的观点是忠君要忠于明德之君,若是君无道,忠臣则无道,有才华的人不会愚忠。

    看来历史的记载真实性还是可以保证的,许攸就是因为袁绍刚愎自用才改投曹操的,结果这一叛变直接让袁绍输的血本无归,后来居功自傲,被曹操所杀,不过现在看来,还是可以发挥他的才智的。

    未时末,考生们都离开了平东将军府,答卷也都收了回来。下午的时间内,卫兵们已经把上午的考卷阅完,并给出了得分。

    姜盛看试卷上的分数,都是汉字,看得就头大,突然想起来后世用的阿拉伯数字来,就叫来几个有点文化功底的心细之人,把阿拉伯数字交给他们,姜盛对这些数字进行了命名,不叫阿拉伯数字,而是叫中华数字,这也算是剽窃了。

    经过大半夜的教导,这些人总算明白了阿拉伯数字的组合方式,个位、十位、百位、千位,这些人总算懂了,但是对于0,无论怎么解释,这些人就是不懂。

    姜盛道:“0就是代表没有,如果你写一十,十是两位的,十位上你写个1,就代表十,但是十后面不能空着,要是空着,这又成了1,所以从后往前,没有数的,就用0补位。比如说一百,你只需要在第三位置写个1,然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也就是个位和十位,就用0补位。比如一百零一,一百之外的数,不够十,那么就在十位用0补位,明白了吗?”

    这几个人都点了点头,然后又连忙摇头,姜盛差点被气死,为了今后的方便,姜盛耐着性子给他们解释,总算开窍了。文科一的考试成绩就用阿拉伯数字统计出来了。

    新的计数法被姜盛推广起来,最初的这些学员都成了专家,这也是后来的教授级人物。

    第二日的时候,姜盛独自审阅科目二的答题卷,有不少年轻人都提出了很好的政略观点,虽然有浓重的忠君色彩,但在具体的治理措施上还是很适合当前的社会状况。

    第三天为武科考试的时间,姜盛让周仓留守平东将军府,然后带着几名随从出城到了玄甲骑兵的营地中。

    还未入营,就听得营中金铁相鸣,喝彩声、助威声不绝于耳,姜盛一猜就是赵云又在组织比武。赵云的练兵方式很奇特,都是让士兵们在比武中训练,而不是统一训练,这样可以提高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这与后世的练兵方法是相通的,士兵练作战,军官练协同。

    姜盛入营之后,有士兵发现,姜盛示意他不用通报,他要看看士兵训练的效果。

    走到近前,姜盛可算是开了眼,这回可不是士兵对抗,而是赵云亲自出场,与一名手持长柄斧的壮汉战到一起。

    赵云的枪术奇招百出,几乎全是虚招,他不敢跟这种使用重兵器的人硬碰硬,u看书( uukau。om)只能以虚招搅乱心神,耗费对方的体力,然后趁虚攻入,但现在来看,这用大斧的壮汉体力连绵不尽,一时半会儿是很难分出胜负的。

    “七探蛇盘枪”是赵云自创的招式,专门用于战场上的对阵,克制轻骑和步兵,那壮汉的大斧却是以攻击上盘为主,很少会顾及低于马背的地方。

    赵云就是看准了这壮汉的弱点,所以就用七探蛇盘枪术猛攻那壮汉的下盘和战马,那壮汉只能用大斧防守,赵云的枪尖每一接近,那大斧就切了下来,赵云的枪有几次与大斧直接相交,直震得他虎口发麻,差点拿捏不住。

    百余回合之后,赵云一改战术,转而以刺、挑等招数,专攻上盘,那壮汉长时间防守下盘,突然又改上盘,这壮汉应对不及,被赵云的回马枪打落马下。

    众将士连忙过去扶起那壮汉,谁知那壮汉翻身而起,拱手道:“将军神技,公明甘拜下风!”

    赵云下马,挽住那壮汉的手,笑道:“公明兄,我乃取巧而胜,相比于你踏踏实实的攻击,我不算赢啊。战场对敌,要兼顾各方,在保护自身的前提下才能杀伤敌人,不要忘了,战马也是骑兵的命。”

    那壮汉道:“谢将军指点!不知这武科考试,什么时候开始?”

    “哈哈——好!”姜盛拍着手笑道。

    赵云连忙拱手道:“拜见主公!”众将士也连忙致礼。

    那壮汉转身看着姜盛,却见姜盛身材偏瘦、年纪不大,但自有一股自信和威严。

    姜盛道:“壮士身手乃是一流战将啊,是不是来报考武科的?”(。)

第一百八十章 考核选官(3)() 
那壮士拱手道:“在下拜见平东将军!听闻平东将军以考核选官,特来尝试一番!”

    “嗯,你姓甚名谁?何方人士?”

    “在下姓徐名晃,字公明,河东杨县人!”

    “徐晃?你是徐晃?”姜盛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在下正是徐晃,难道平东将军听说过在下?”

    “啊呀,当然听说过了,你是曹魏五子良将之首啊!”姜盛一时口快,又泄露天机了,不过历史改变了,这也不算天机。

    “曹魏?五子良将?”徐晃摸不着头脑,这都是什么啊?

    “咳咳我说错了,我是说你可为良将之首啊,不用考了,你被录用了。”姜盛连忙掩饰。

    还有不少考生眼巴巴地看着姜盛,姜盛道:“诸位想与徐晃切磋一番吗?”

    众人都不做声了,连赵云都很难斗得过这徐晃,他们更是想都不敢想,所以对于姜盛免试录取徐晃的事都心服口服。

    姜盛道:“武科考试不比文科,有本事的人不用考核就过关,但本事不是自封的,而是要让人信服。现在我宣布,武科考试现在开始。”

    武科考试安排了两天,第一天上午是文化考试,看看识不识字,不识字的人也只能当个士兵下午的武略考试,姜盛选择了几个古代成名战例,让考生分析评判。

    在军营校场上,这些考生们握着笔杆子看着面前的试卷,都急得抓耳挠腮,看来报考武科的人识字的不多,大部分人都交了白卷,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姜盛连连摇头。

    不过这也是现实,有文化的人都去当官了,只有这些空有蛮力不识字的人才会去当兵,看来要在军中搞扫盲才行。

    姜盛见不少考生都垂头丧气,就道:“武科考试分为四科,最后选官是看总评成绩,一科不理想,其他的科就要努力了。”

    众人一听是这样,精神为之一振,但下午的武略考试,还是个难题,他们不识字,看不懂试卷上写的什么。

    姜盛道:“为了公平起见,不识字的人可以现场作答。”

    下午开考的时候,赵云让识字的人书面答题,不识字的都排成长队等待现场考试。开始考试之前,赵云给了每个人一张试卷,并向他读了试卷中的战例,让他们事先准备。

    开考之后,姜盛让一个一个地入帐答题,开头进去的二十多个人都被姜盛否了,根本不懂什么是打仗,有几个明明识字,却伪装成不识字,想当面向姜盛自荐,都被姜盛否了,打仗看的是真本领,玩手段的人不能用,但后来进来的一个,也是识字的,但姜盛把他留下了。

    这名年轻人入帐后,姜盛指着案子上的纸笔,道:“写自己的名字!”

    年轻人提起笔来,在纸上写了自己的名字,姜盛看他拿笔的姿势,肯定是会写字的,只怕又是一个骗子。

    年轻人写好名字之后就交给姜盛,姜盛本欲否掉,然看到纸上的名字后就改变了主意,因为这个名字是田豫。

    可能很多读者不知道田豫这个人,但田豫确确实实是横行北疆的名将,历史记载,田豫镇守北疆多年,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没想到年纪轻轻的他会到姜盛这里报考武科。

    “田豫!说说吧,为什么诈称不识字啊?”姜盛问道。

    “请将军恕罪!我看得试卷上的战例并非上上之策,侥幸取巧的多,分析起来没什么意思,可否容许我自选战例点评?”

    “可以!只要说的在理!”

    “小子班门弄斧,就拿将军断水破城的战例说说吧。”

    “哦?你小子研究我?”

    “不敢!只是有些不解,

    希望跟将军交流一下。”

    “好,你说吧。”

    “滹沱河的水位高于下曲阳城地面,我认为将军完全可以不改道,直接掘开护城河,水淹下曲阳,一来节省人力、时间,二来可以彻底打垮守军的意志。”

    “你说的这个,我不是没有考虑过,但你要知道,城中可不全是黄巾军啊,还有万千的百姓,水淹下曲阳虽然是绝杀,但对于百姓来说却是灾难。我们讨贼的目的不只是维护朝廷的统治,保百姓安居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