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逆流(三国杀之成王败寇) >

第452部分

汉末逆流(三国杀之成王败寇)-第452部分

小说: 汉末逆流(三国杀之成王败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周瑜得到孙权授意,只要敌军愿意罢兵休战,任何要求都可以考虑。而高忠这边,终于也得到了陈风的回信,同意休战。

    只是,陈风在信中特意提出几点。第一,务必赎回所有被俘虏的将士,还有战死者的尸体,如果敌军不愿意用江东军俘虏或者尸体交换,那就用粮草钱财赎回。

    第二,有感于之前一番大战,荆州健儿虽奋勇厮杀,然战法落后,战船老旧。从今日起,继续整顿荆州水师,打造新式战船,提高船工待遇,一并纳入将作营统管。

    第三,扬州和赤壁这边先后都派人送回一份情报,敌军在短兵相接的时候采用了一种可以连发的怪弩,这极有可能是敌军研发的新式武器,前线将领务必打探出有关于这种怪弩的具体情况。

    至于其他要求,陈风还会继续派人传来。眼下这三项任务,高忠必须尽快完成。第一条还好说,周瑜那边迫于压力也必须赎回江东本土的将士,至于第二条,只能说接下来休战期间都会忙活这件事情。

    有关于那种怪弩的事情,其实不用陈风要求,高忠都会格外上心。可以说,当初短兵交战的时候,江东军能够那么快突破江面上的数道防线,除去大火和东南风的因素外,最主要的就是这种怪弩了。

    五十步范围内可接连发射,箭矢可破甲入肉,对于缺少防护的水师将士来说,确实是不可多得的短兵交战利器。

    当时战事结束后,高忠立即命人搜寻敌军遗落的怪弩。但是,似乎敌军将领早就料到这点,愣是没让高忠这边抓到一名带弩的弩兵,更别说缴获一把怪弩了。

    而实际上,当时持有这些怪弩的三千弩手,全都是诸葛亮的部下。虽是两家联合,但诸葛亮依旧不愿意把这种利器的制作工艺传授给他人。

    那三千人,都受过诸葛亮的特训,一个个的,早就把人在弩在,人亡弩毁刻在心里。当夜蔡瑁命人放火的时候,一千多弩手冲杀在最前边,为烈火所焚,他们的诸葛连弩,也毁于战火。

    而后荆州军这边虽然抓捕了不少俘虏,其中也有诸葛亮训练的弩手,但他们无一例外的在被俘前都自动摔碎了诸葛连弩。

    故而,高忠派人仔细搜索,也只是得到了一堆碎零件。没有图纸,没有样弩,陈风交待的这个任务,高忠还是很难完成。

    幸运的是,还是有几个水手在江中打捞尸体的时候,意外打捞到一把保存较好的连弩,虽然已经不能使用,但高忠如获至宝,连忙派人严加看管,送往长安。

    长江两岸的谈判还在持续,双方都不知道对方不想再打下去,但谁也不肯在利益上松口。为此,高忠派出的使者蒋干不得不多次往来于江面上,只为尽快达成和解。

    最终,江东军最先扛不住压力,主动松口,双方约定同时后撤三十里。荆州军这边交换了所有的俘虏和战死者尸体,而江东军这边,却放弃一部分俘虏和战死者尸体,转而向荆州军索要了一批粮草。

    当然,这件事情是不能声张出来的,江东军背不起这个黑锅,荆州军这边暂时又不能破坏两家的关系,对于那些被抛弃的江东军俘虏,双方同时选择了忽视。

    江面上,周瑜站在甲板上远眺前方。这是长江,曾经,他认为这里就是他的主战场,只要他还能统帅江东水师一天,敌军就绝不可能讨到好处。

    而事实上,周瑜做的已经很好了。在兵力处于劣势,舆论和士气都对江东军不利的情况下,他还是能把败局打成平局,逼得对手罢兵休战。

    别人或许会佩服他周瑜才能无双,但周瑜心里清楚,这一战,从表面上看确实是江东军占了便宜,可从长远来看,江东军是吃了大亏了。

    “大都督,江上风大,还是早点回去休息吧。”

    良久,诸葛亮缓缓走到周瑜身边,手上拿着周瑜送给他的羽扇,这么冷的天气,他还时不时的给自己扇两下,也不知道是真热,还是非得装作有风度的样子。

    “此战,看似为我江东争取到数年喘息之机,但却也埋下我军败亡的伏笔。下一次大战开启的时候,敌军攻势怕是会强上数倍不止。

    这陈风,当真是好大的手笔啊,竟然敢派遣一群年轻小辈镇守前线,虽说在之前的交手中,这些小辈漏洞百出,可经此一战,他们已经成为后辈之中最优秀的统帅和将领,对我江东年轻俊杰而言,乃是天大的祸事啊。”

    “呵呵,大都督能在胜利中看到这些,在下十分佩服。只是,只要有大都督在,他们再怎么优秀也是不可能打过长江的。”

    “孔明先生也是这么自信吗?对了,玄德公已经入土,刘氏基业毁于陈风之手,荆南那边也就剩下一个司马懿还在坚持。

    先生高义,又天资过人,眼下既然无处可去,何不留在江东辅佐我主。你也看到了,放眼天下,能与陈风对抗者,唯我江东孙氏而已。”

    周瑜似乎猜到了诸葛亮的来意,聪明如他,自然不愿意诸葛亮开口离开,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堵住他的嘴,可惜,他小瞧了诸葛亮的决断。

    “大都督之忠心,在下佩服。只是,我主虽死,但少主仍在,刘氏基业不会就此断绝,孔明此次来,就是为了向大都督告别。

    此间战事已了,孔明会率本部兵马离开,他日敌军若是再次南下,只要大都督一纸召唤,孔明必率部前来。”

    “这,也罢,既然如此,那在下就不挽留了,先生整顿好兵马后跟我说一声就是,唉,与先生相伴的这段时日,真是令人难忘啊。”

    “他日定再有机会与大都督相聚,告辞、、、、、、”

    诸葛亮走了,走的很果断,他当然知道周瑜是真心举荐他。但是,他更清楚周瑜自己现在已经陷入一场漩涡之中。

    对于诸葛亮来说,眼下最重要的是保存实力,他相信,自己这颗金子,终究还是会放光的。

第824章 探索前途1() 
在面见周瑜之前,诸葛亮其实也是思考了许久的。留在江东,他肯定会得到重用,再说了,他兄长诸葛瑾已经在江东站稳地位,若是他也能来此,前途自然不可估量。

    届时兄弟联手,诸葛家定能在江东建立一个新的世家。甚至于,到时候孙权都不得不依靠他诸葛家来制衡江东本地的世家。

    可诸葛亮有自己的想法,现如今,他诸葛家三个年轻子弟各据一方,兄长在江东,三弟去了陈风那里,而他自己,暂时不必考虑这两位诸侯。

    固然,凭局势和实力而言,江东孙氏确实是他最好的归属,但江东之地,各大世家已经成型,相互之间早有约定,诸葛不敢贸然参与进来。

    最重要的是,就算诸葛亮真的要去江东,也不该是由周瑜举荐。虽说周瑜乃是不可多得的天骄人物,当世兵家之名谁不佩服。

    可扣除这些光环之外,周瑜要面临的危机太多了,仅仅是孙权那一关,他就过不了。这一点,诸葛亮看的清楚,周瑜也看的很清楚,但他们从来没讨论过。

    若是周瑜过不了孙权那一关,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会让自己跟周瑜扯上关系,他算是看透了,这个江东终究还是孙权做主。

    若真到了投靠江东的那一天,想来也必须是孙权亲自去请他才是。不这么做,又如何凸显出他诸葛亮的能耐与重要呢。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可能,也会促使诸葛亮前往江东。这个可能,一直埋在诸葛亮心里,他曾经试探性的询问过周瑜,但没有得到答案,所以便不敢下决断。

    在诸葛亮看来,周瑜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是没遇上一个好的主公。若是当年的孙策还活着,周瑜定能大放异彩,但现在,做主的是孙权,也就注定了周瑜会成为一个悲剧。

    这位江东大都督,一直在表现自己的忠心和能力,但他表现的再好,都不可能被孙权真正接纳,因为,他的身上印着孙策的烙印。

    要想化解这个困局,除非周瑜自己想得通。在诸葛亮看来,这对主仆的矛盾,几乎没有化解的可能。

    周瑜的能力太强,再加上是孙策留下来的辅佐大臣,军中大半将校对他的认可度远超于孙权,而孙权,本身心胸不够开阔,对周瑜以及孙策之子是多番提防。

    除非,有那么一天,周瑜能够想通一切,犹如当年的陈风直接脱离袁家那样,摆脱孙家在自己身上的烙印,另起炉灶自立为王,如此,诸葛亮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来投效。

    在诸葛亮看来,周瑜完全可以走这条路,以扬州或者荆州南部为根基,周旋于陈风和孙权之间,利用自己的优势一步步扩大实力,最后逐鹿中原,问鼎天下也不是没有可能。

    可惜,按周瑜现在的情况,他永远都不会走这条路。背弃孙氏对他来说那是不可能的,另起炉灶就意味着要亲手覆灭孙氏,他周瑜,确实做不到。

    “唉,若是大都督能有陈风那般果断狠绝,正好可以利用此次大战占据扬州,可惜啊,这么好的机会,他还是放弃了。

    如此说来,当年的陈风背弃袁氏的时候,还真称得上是枭雄之举,我都有点佩服了,易地而处,我怕是也做不出这番决断啊、、、、、、”

    坐在船舱内,诸葛亮正冥思苦想自己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江东这边马上就要爆发一场风暴,他不想搅和进去,所以必须尽快离开周瑜。

    至于投降陈风,他自问是做不到的。况且,陈风麾下现在也算是人才济济,他诸葛亮的出身摆在那里,现在去投靠陈风,不知何时才有出头之日。

    去荆南那边,似乎也不合适,眼下司马懿与其说是在坚守,倒不如说是在寻找撤退的合适时机,若非荆南地形复杂,利于坚守,徐晃又需要时间整顿兵马,恐怕,司马懿那边早就撑不住了吧。

    “哼哼,司马懿,他坚守这么久,无非是还没打通前往蜀中的道路。不得不说,此人的眼光当真是毒辣啊,早在几个月前就瞄准了那里。

    也罢,眼下只剩下两千兵马不到,粮草都还是借来的,联络了主公留下的旧部后,是该想办法先去蜀中探探路子了。

    总的来说还有几年时间,陈风需要时间去消化北方的战果,江东这边的这场风暴怎么着也得闹腾几个月,蜀中,确实是最适合我去的地方了。”

    蜀中那边,尚有刘璋据守,算是刘氏一族最后的势力。诸葛亮本是刘备旧臣,再加上之前就曾出使蜀中,这条退路他是最熟悉不过。

    最重要的是,现在蜀中那边的日子也不好过,内后群臣互斗,蜀中本土实力和外来派系之间尔虞我诈,谁都没安好心思。

    南边的南蛮时常作乱,劫掠山林附近的乡镇,为祸一方,给刘璋的统治带来了不少麻烦,而蜀中本土兵马,暂时还不足以歼灭南蛮部队。

    汉中那边,虽然一直保持着平静。但陈风派遣大将镇守汉中各地,定军山上军士训练的口号声从不断绝,这,极大的威胁了刘璋的统治。

    再加上陈风在西北一带的强势深入人心,哪怕到现在为止陈风都没有流露出要进犯蜀中的意思,但对蜀中的刘璋和各大世家来说,有这么一个强大的邻居在,他们谁都睡不安稳。

    “以主公之名,出兵蜀中救援,少主虽被掳掠,但主公假子刘封似乎还流落在荆南一带,眼下,唯有先去汇合了他,才有出兵蜀中的可能啊。”

    有了这番决断后,诸葛亮的思路立马就清晰起来。眼下正是他扩张实力的最佳机会,只要他能再举刘备的大旗,想来召集上万兵马都不是难事。

    江东军这边,一众将士闻说荆州军要主动后撤之后,一个个的都欢呼雀跃起来。强大的荆州军是被他们击退的,他们可以安然返回家乡了。

    这份喜悦,周瑜是享受不了,接下来回到江东会发生什么,他大概能猜到点。程普率军先行返回江东的事情,他已经听说了,黄盖的死,终究是要有人来负责。

第825章 探索前途2() 
诸葛亮的路,就在蜀中,只要他能运作的好,必定可以前往蜀中成就一番事业,届时还可联合江东对抗陈风,以达到三分天下的局势。

    从学业有成的那天开始,诸葛亮对自己的要求就非常高,他一直认为自己就是那种能力挽狂澜,挽大厦于将倾的千古名臣,所以,他不可能会去选择势如中天的陈风,因为,那样会显露不出他的本事。

    从刘备到孙权,再到现在的蜀中刘璋,诸葛亮的选择从来没变过,他要去的地方,是一个能让他施展拳脚,一展抱负的舞台,而后,他会一步步击败陈风,帮助自己主公问鼎天下。

    但此刻,对周瑜而言,更危险的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