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走着 >

第46部分

大明走着-第46部分

小说: 大明走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见大势如此,边军的几位指挥使顺水推舟附议了殿下接替王爷的地位。

第62章大略() 
崇祯十三年九月初一,卢晓航在福王府中接到了圣旨。

    “朕于京师惊闻闯贼猖獗,袭破洛阳。福王不畏贼众势大,身先士卒,皇天不佑,不幸身殒。呜呼痛哉,大明痛失贤王,朕痛失一臂!特追封福王朱常洵为大明圣贤福王。”

    “祖宗礼法不可不尊,今福王世子朱由菘,福王嫡长子,性行淑均,高瞻远瞩。宜继承福王之位,光耀福王遗风,扬我大明之威。”

    “听闻朱由菘悲伤过度,可暂不入京就藩,事急从权,洛阳就藩即可。望你保重身体,继福王之志,谨言慎行,朕定要与你看一看朕的大明江山!”

    圣旨的最后一句明显是崇祯自己写的,至于前面的东西,卢晓航觉得大概是哪个礼部官员编的。除了福王死了是实话,其他的全是虚的。

    九月初二,宋献策说这一天是良辰吉日,卢晓航在福王府就藩。本来历代王爷就藩都要去京师祭天拜过列祖列宗之后才能算就藩。

    如今在福王府摆上了贡品和列祖列宗的灵位,祭天拜过列祖列宗,再次宣读圣旨。礼成之后,文武两列齐呼:“拜见王爷千岁!”

    卢晓航感觉就像做梦一样,自己来到了明朝稀里糊涂成了福王世子,几个月之后又成了福王。看了这么多历史穿越小说,总觉得自己晋升的有点快了。

    按照历史穿越小说的步骤,自己现在也就能当个总兵之类的官职,手下一帮忠心耿耿的弟兄们,一小片自己的根据地。

    和他们比起来自己确实像是开了挂一样。身份已经到了王爷这一步,似乎下一步就能做皇上了。

    麾下河洛军、边军、城防军加起来也有一万来人了。

    下属黑衣卫已经自锦衣卫发展而来,似乎已经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情报组织了,遍及顺天府、河南省、山东省三个重要的省份。

    然而事实却并非这么美好,首先大明已经站在了历史的边缘,马上历史的潮流就会将大明堕入深渊之中。

    自己这个大明的遗存王爷一边会被明朝遗民推上南明皇上的宝座,一边会成为大顺和满清的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

    要知道自己这些人不要说满清的铁骑,就连投降过去的关宁铁骑都打不过。

    再加上对面的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将领用兵入神。除了骑兵,耿仲明投降之后更是带过去了大明朝最先进的工匠和火器,自己这面除了不畏死的人多,简直没有一点优势。

    只要清军入关,自己被迫退入南京之后,三省的黑衣卫随着大势所趋必将受到重挫,到时候只怕发挥不出三成的作用。

    再加上手下的边军只是嘴上臣服,还没有完全效忠,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所以自己现在手里的底牌就是大明河洛军和新招募的城防军,算起来自己比其他的穿越者也强不到哪里去,这个王爷的身份是福是祸还说不定呢。

    想到这里,卢晓航终于没了好像开挂的负罪感,转而一股危机感涌上心头。

    自己在福王临死之前可是答应他了,尽全力不让满清的铁蹄踏上大明的土地。

    其实按照穿越小说中的说法,最稳妥的方法就是去四川剿灭了张献忠,然后趁着外面天下乱作一团的时候抓紧训练自己的军队,打造自己的根据地。

    最后趁着天下人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出四川蚕食周围,然后席卷天下。

    可是那真是自己想要的东西么?自己来一趟只是为了做一次皇上,然后纵横天下无能能敌,最后打下一片卢氏天下,传给子孙后代么?

    成吉思汗手里掌握着天下最强大的力量,穷其毕生之力,统一了多半个亚欧大陆。结果成吉思汗的子孙建国不过百年就被朱元璋赶回了老家放羊,大元朝分崩离析。

    自己就算先知先觉,知道身边的阿三、棒子和鬼子都不是好东西,灭了他们对中国真的好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家周围总是要留下敌人的,要不然子孙后代没了上进心只怕中国就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所以,自己的目标绝对不会是替子孙后代出气征服周边国家甚至称霸全球的。

    卢晓航的想法很简单,保住大明,拯救即将被满清铁骑蹂躏的大明百姓,接受先进的思想,让后人能在起跑线上领先一点就足够了。

    他一直相信,一定有过其他穿越者,大家都做了自己该做的事,然后隐身于历史之中笑傲风云。

    他们都没有让人类提前进入工业革命甚至科技爆炸时代,是为了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真的会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不是只存在自己的记忆里。

    卢晓航决定了,自己不去陕西四川等地潜伏了,自己就在洛阳,若是历史的潮流真的无法逆转,那么自己就替身后的手无寸铁的百姓们守好最后一座城池。

    看着周围这这一群自己重生以来认识的人,他们因为自己继任福王喜悦,或还未走出老福王去世的阴影而情绪低沉。

    但是他们都是完全相信自己的,那么自己就带着他们一起,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想到自己很可能出现在后世的历史书上成为史可法一样的悲情英雄。

    卢晓航的心里就不住的激动,不知道宿舍里那帮人学历史读到英勇善战的福王朱由菘会不会有一种和他做过室友的感觉。

    就藩大典很快结束了,卢晓航在福王府的议事厅召见了元才良、宋献策、戴雨农、鲁达、李大牛等几位在自己势力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人。

    元才良不明白为什么卢晓航第一天就藩就召见大家,于是开口问道:“不知王爷召见我们所为何事。”

    卢晓航咳嗽一声:“今天召集大家前来,是为了商议一下福王府该何去何从。”

    眼见没有外人,元才良开口说道:“当然是暗中积蓄力量,伺机而动,直逼京师。”

    在座的河洛军的几个将领第一次听到这种大逆不道的话,心脏突然就跳动起来,脸色也变得有些不自然。

    李大牛最先反应过来,开口说道:“皇上从来没给咱们发过一文钱饷银,要不是殿下。。不,要不是王爷,不光咱们,家里的老小也免不了饿死。我跟着王爷干了!”

    其他几个人一琢磨,确实是这么一回事。没有食君之禄,就谈不上忠君之事。于是开口说道:“王爷让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元才良笑道:“几位将军深明大义,我深感佩服。另外李将军要替王爷带河洛军,怕是要换个响亮点名字。”

    李大牛挠挠头:“俺觉得大牛挺好听。”

    元才良说道:“李将军,今时不同往日。你在家里叫大牛没关系,以后带兵打仗可不能叫大牛。让对面看轻了你,也丢了河洛军的面子。”

    李大牛素来敬佩读书人,只好说道:“元先生怎么说我怎么做便是了,反正回到家里俺娘还是要叫俺大牛的。”

    卢晓航接话道:“既然元叔叔有此提议,那就给大牛起个字吧。”

    元才良并不推辞,沉思再三:“李大牛,我今天给你取字兴业。为王爷兴大业!”

    李大牛念了几遍:“李兴业,李兴业,为王爷兴大业,这名字好,哈哈。”

    卢晓航微微一笑:“咱们还是言归正传,想一想福王府的前路该如何走。元叔叔那个提议只是一个大方向,但是有不小的缺陷。”

    “我们所有的设想都是围绕在京师还是大明的土地,崇祯还是大明的皇帝,可是万一京师被闯贼或者满清打破了呢?我们又该如何是好?”

    宋献策开口说道:“那样的话岂不是更加的容易,本来老福王就要继承大统,若是崇祯一支没了,王爷正好登基为帝,想必天下人也说不出什么。”

    卢晓航挠了挠头,他发现所有的人都把目光盯在了皇帝的位置上,却都没有考虑过满清入关的严重后果。

    “万一满清入关之后不走了要和我们争一争天下呢?”

    听到这句话元才良和宋献策同时愣住了,然后思量起来。

    宋献策首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满清毕竟是外族,就算他们想入主中原,只怕这天下人也不答应。”

    “不答应就开杀戒呢?”

    “天下这么多人,难道凭着满清那些人还能杀的光?”

    “据黑衣卫报,满清已经组建了汉八旗。再加上如果关宁一脉全部投靠满清呢?有了汉人带路,入主中原不是难事吧。”

    宋献策突然被噎住了,他想不明白王爷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奇怪的想法。

    元才良却说道:“如果真如王爷所说,那么不光是大明江山不保,汉家的天下只怕也保不住了。”

    卢晓航坚定地说道:“我们就以此为设想,考虑福王府应该何去何从!”

    “可是到时候如何抵御他们自有皇上想办法,咱们就算想出了办法只怕也不可能行得通啊。”

    “假如那个时候闯贼攻入了京师,皇上驾崩了呢?”

第63章请战() 
崇祯十三年九月十五日,大明以陈奇瑜为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总领九边边军,御赐尚方宝剑,带领所属军队即日启程前往关外征讨满清。

    圣旨一下,举国震惊,赋闲在家的内阁前首辅周延儒连上七道奏折,称陈奇瑜资历浅薄不可担任大明统帅与满清一战,大臣们争先上奏请求皇上三思而行。

    崇祯皇帝面对他们的奏折一笑置之,不予理会。

    九月十六日,崇祯再下圣旨,自即日起,所有内侍严禁外出京师一步,内侍不在担任任何外职。

    这一圣旨一出,更加惊涛骇浪,朝野上下顿时翻了天。

    数十个有权势的内侍联系亲近的官员向皇上施加压力,然后成百的内侍跪在文华殿前面,请求皇上收回成命。

    崇祯看着眼前的奏折和身边的王承恩,淡淡地说道:“你也是内侍,为何不与他们跪到一起请命,反而站在朕的身旁一言不发?”

    王承恩低头说道:“天下的事不管宫里的宫外的都是皇上说了算,皇上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至于门外那些蠢材,活着也是玷污咱们内侍的名声。”

    崇祯笑了笑:“王承恩啊王承恩,你是个聪明人。聪明人更应该知道怎么做,从此以后朕不希望内侍们再插手国家大事,你懂么?”

    王承恩连忙跪到地上:“老奴记住了。”

    九月十七,崇祯下令斩杀以高起潜为首的二百余名太监,朝野震惊,继而沉默。

    大明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一跃成为首领内侍,总领十二监,四局,八司。

    这样一来,王承恩等于成了京师所有内侍的上司,一时之间声名显赫朝野。可是他还是低调地服侍着崇祯,从不和朝堂大臣多说一句话。

    所有曾经上奏折为内侍求情的官员们惶恐了一段时间,他们大多经历了魏忠贤案,知道皇上出手了就要连根拔起。

    当年被定义为阉党的人天下之间有数百上千,全部都罢官免职了,严重的甚至抄家灭族。

    可是这一次,斩杀了内侍之后,锦衣卫也没了动作。这帮官员暗自庆幸了一段时间,也消停了一段时间。

    已经出征的陈奇瑜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连问三遍卢象升如何,来人回禀:“皇上并没有提及过卢大人。”

    陈奇瑜暗叹一声:皇上啊皇上,就差一步。从袁崇焕到卢象升,皇上你是一点都没变。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皇上你怎么就不肯低一次头呢?

    五天之后,崇祯的案头又摆上了一份新任福王送来的奏折。

    “臣福王朱由菘拜谢皇上恩宠洛阳就藩,今听闻闯贼劫掠陕西,欲成大患。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臣愿助皇上剿灭反贼,匡扶大明江山!”

    当看到这份奏折的时候,内阁的诸位大人全都愣住了,这新福王是悲伤过度脑袋烧坏了么?大明开国二百多年,自从就没有就藩的王爷带兵打仗的先例。

    但是最近皇上心思难定,与大家相熟的内侍全都被斩杀了,众人也没办法推测皇上的心思。总之这种伤及不到自身利益的事情,就随着皇上的意思就好。

    于是这帮内阁大臣将这份奏折送到了皇上的案头,还放在了所有奏折的最上面。

    崇祯看到这个奏折也很头疼,先不说大明就没有这个先例。就算自己开了这个先例,如果朱由菘剿灭了闯贼自己就地自立为王怎么办?

    他可是比闯贼名正言顺多了,到时候天底下蠢蠢欲动的人还不争相投靠?

    而且自己给他派多少人合适?派的人多了威胁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