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崛起军工 >

第164部分

崛起军工-第164部分

小说: 崛起军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可惜亚克托耶夫这个好狗腿子了,一下背了两口大黑锅,成了波斯克列贝舍夫和贝利亚两人的替罪羊和出气筒,估计以后这个世再也没有亚克托耶夫这一号人的存在了……

    在米高扬或感慨,或暗爽的思虑波动下,双方终于坐了协议签字台,随即总后首长和米高扬便在各自的件本签字,当一式四份的件签完,这份影响国未来二十年工业发展的《苏新技术补充协定》便正式生效……

    ……

    “人家被关了是越关越瘦,小柏,你怎么反过来了,竟然胖起来了?”

    回去的路,总后首长将柏毅拉到自己的车,看得出来签完协议他很高兴,所以十分少有的调侃起柏毅来,柏毅是车后得以见到协定本,见他提出的大部分条件都以实现,心也很高兴。

    本想着跟自己的老司逗几句,却不成想当他看到Rd—9发动机的内容时,一双眉头却微微蹙了一下,沉吟道:“老毛子天天大鱼大肉差点把我折腾的消化不良,现在用同样的招式给咱们国家,看来是想故技重施呀”

    柏毅的话听去是在迎合总后首长的调侃,但总后首长要是真把柏毅的话当成调侃,那不是总后首长了,于是转过头,看了看柏毅所浏览的页面,又瞧了瞧柏毅那张若有所思的面庞,眉头一扬道:“Rd—9发动机,目前世界最先进的航空发动机,怎么?不好吗?”

    :

第三百一十一章 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战略(上)() 
总后首长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反到是认定自己捡到宝了,RD—9发动机,克里莫夫设计局最新的尖端产品,被称为苏联自主研制的首款轴流式喷气发动机,其性能可以压倒几乎所有西方现役的航空发动机。

    就这么个可遇不可求宝贝,总后首长恨不得一口将其吞下,什么消化良不良的,反正吞进肚子里去,还能翻天不成?是以他对柏毅的说法很不在意,是以说话的时候将“最先进”三个字会的很重,临了的一个反问更是意味深长。

    那意思已经很明白,东西可是最好的,你小子还想搞什么幺蛾子?没门!

    柏毅倒不是想搞什么幺蛾子,别人不清楚,但他却非常明白,别看RD—9发动机籍籍无名,但其改进的RD—9B型发动机却是家喻户晓,因为它所配属的战斗机正是大名鼎鼎的米格—19,其中国仿制型,就是后世军迷口中的“六爷”——歼—6!

    而如今米格—19还只是图纸上的线条,苏联你就把配属发动机的基础型号提供给中国,说真的,连柏毅都有些震惊苏联人的慷慨,要知道历史上中国获得RD—9B的圈套资料是在1958年,并于当年投入仿制工作。

    而如今,通过柏毅等人的一番努力,这种未来支撑中国半边天空的动力之源,提早了七年便来到了中国,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是一件庆幸的事,事实上柏毅也是如此。

    然而当他看完所有关于RD—9发动机的转让条款后,却不禁皱起了眉头,里面的图纸和工艺的确很详细,但却没有制造厂的配套建设,研究所的组建事宜,更没有人员的教育培训。

    发动机的研发与制造最核心的恰恰的是后者,如果不能在制造环节上取得工艺上的突破,不能在研究环节上得到更高效的材料,不能拥有大批技术成熟的工人队伍,就算航空发动机的图纸画出了惊世骇俗的气魄,那也只是个虚头巴脑的东西,根本就不是能够上天的航空发动机。

    很显然,这是苏联给中国挖的大坑,跟他给的那些所谓的日记一样,用一种高不可攀的前沿技术,束缚住对方的手脚,可问题是苏联是个成熟的工业国,内部的军工生产体系早已有了成熟的运行机制。

    贫铀装甲能够让莫洛佐夫深陷其中,可不要忘了乌拉尔山的卡尔采夫还在为他的T—72而努力;米格设计局的格列奇科尽管对高空高速战机念念不忘,但也要清楚正在蛰伏的苏霍伊自始至终为自己的辉煌默默填写着崛起的注脚!

    总而言之,苏联因为他的成熟,以及在军工体制内建立起来的初步竞争关系,令得苏联在军工技术领域拥有无与伦比的自我纠正能力,尽管现在还看不出柏毅提供给他们的日记有何不妥,但三、五年之后,必然能察觉到其中的端倪。

    然而在工业方面刚刚起步的中国却远没有这份能力,苏联能够在同一时间研发四个不同型号的航空发动机,中国举全国之力也不过勉强完成一个型号,如此之下,在得到一个先进型号图纸和样品后必然会一头扎进去,旋即蒙眼狂奔,或许在短期内能够取得不小的进展,可从宏观角度,却很容易走入一天难以回转的弯路。

    正因为如此,柏毅并不反对引进RD—9发动机,但他必须提醒总后首长,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需要清晰明了的发展战略,于是柏毅很诚恳的点点头:“RD—9发动机是个好东西,轴流式,单轴,带加力燃烧室,可以说都是当今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前沿。

    如果能啃下这些东西,我相信咱们国家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必然能积累下众多宝贵的经验,可关键是怎么啃?”

    “当然是一口一口的啃!”总后首长毫不犹豫的脱口而出:“我知道RD—9发动机对咱们国家来说,在技术上的确高了些,也清楚苏联人给这么高的东西,是有着看笑话的心思!但我相信,咱们国内的专家们绝不会让他们看笑话,一年不行,咱们就是五年,五年不行那就十年,既然咱们能坚持八年抗战,难道为了个航空发动机就不能闷头熬出来?我就真不信,没有下苦功夫弄不出来的东西!”

    总后首长一番话说得可谓是掷地有声,说真的,如果柏毅不是清楚中国在航空发动机方面的走得那些弯路,真的会每个毛孔张开,热血沸腾的不要不要的,可事实上却是,从最基本的涡喷5,到一路仿制的涡喷6、涡喷7、涡喷13……

    中国最初的航空发动机道路走的时候是苏联一对一的单一型号发展之路,即单独的机型配属单独的航空发动机,尽管培养的一大批航空发动机的研发队伍,但也造成了资源消耗巨大,发展思路不明,毫无继承发展可言。

    这些不利的因素在涡扇6发动机研制当中集中的暴露出来,以至于整个过程在保守与追新之间反反复复,加之整体战略不明,导致一路磕磕绊绊,最终在配套机型下马之后,也就不了了之,黯然下马。

    直至90年代,中国也没有逃离战略不明的桎梏,尽管当时已经上马“昆仑”涡扇发动机项目,但依然是对英国“斯贝”涡扇发动机的仿制项目,而且还是为“飞豹”配套的一机一型的结果,即便如此其命运还是一波三折。

    至于为歼—10配套的自主发现型,却因为种种原因无奈下马,最后不得已只能转向购买俄罗斯的AL—31F涡扇发动机,直到21世纪10年代,中国才在无数次的经验教训中摸索出一套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战略,而后才丢掉仿制的拐棍,真正的具备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

    正因为知道中国这一路磕磕绊绊的发展历程,柏毅没有被总后首长的一番铿锵有力的话语搞得激昂澎湃,反而是皱了皱眉头,轻声的问了句:“那……下个型号怎么办?”

第三百一十二章 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战略(下)() 
总后首长闻言怔了一下,但依旧有些不服气:“下个型号怎么办?有了这个型号为基础,掌握了技术,锻炼了队伍,自然好办!”

    “飞机分轰炸机,强击机,截击机,歼击机,难道我们每个飞机型号都要配一款专门的航空发动机?更何况如今战机更新换代异常迅速,从螺旋桨战机驰骋天际到如今的喷气式战机包打天下,才几个年头?谁敢说几年后战机所需要的航空发动机的性能指标会是怎样个高度?所以,首长,咱们真得好好想想,这个全新的工业门类该怎么走!”

    柏毅的话有点冲,但他就是这么个人,平时的时候得过且过,甚至极怕麻烦,可一旦认真便像换了个人,有一说一绝不顾及,哪怕是在领导面前也是如此,总后首长跟柏毅打了这么长时间的交到,自然是清楚这家伙的脾性。

    非但没觉得柏毅做得出格,反倒是认为这才是一个技术工作者应该有的求实态度,要知道他们领导层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时候可是比柏毅的话更冲,更直白,结果却是令党内更团结,工作更热情。

    至于那些小肚鸡肠,无容人之量的人,早就被整风的大潮清除干净了,是以总后首长听了柏毅的话并没有在意态度上的问题,反倒是皱着眉头思考起柏毅的话来,说实话,对于何时能将RD—9发动机的技术吃透,总后首长心里也没底。

    毕竟如今的中国连活塞式航空发动机都造不出来,更别说技术难度更大的喷气式发动机了,之所以抱着仿制RD—9发动机心思不放,可不是为了自己的政绩,而是觉得这么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要是错过,中国何时才能有自己的航空发动机工业?

    是以当他得知苏联准备提供RD—9发动机后,可谓是欣喜若狂,认为这是中国航空发动机工业起步的最好机会,以至于没等跟苏联签订协议,便已经向中央提交了一份组建航空发动机工业的相关报告。

    为此中央极为重视,已经开始召集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们进行先期的筹备工作,按照总后首长原定的设想,航空发动机尽管更为精密,然而本质上跟枪支弹药没什么区别,只要将架构建起来,便可迅速发展壮大。

    但听柏毅这么一说,总后首长忽然意识到,航空发动机的发展似乎并不简单,若是在几个月之前,总后首长或许不会犹豫,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先围绕RD—9发动机建立航空动力研究所,随后分散配置配套生产厂,同时吸收苏联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的先进经验,最终建立一整套航空动力生产体系。

    可他发现,自从柏毅在西伯利亚接触了被俘的德国专家后,无论是眼光还是能力都得到进一步升华,特别是在军工发展的战略方面,有着及其独到和精准的目光,这不仅仅是从此次莫斯科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见微知著,更是从两人先前的往来信件当中就已经被总后首长关注到。

    正因为如此,总后首长相信,柏毅一定是从战败的德国专家哪里获得了具有宏观性质的军工发展思想,不然又如何解释柏毅那些条理分明的军工发展思路呢?念及此处,总后首长便不得不认真起来,因为他很清楚,二战时的德国可是喷气式发动机领域的执牛耳者,尽管最后战败,但相关的经验教训也必然会让中国受益良多。

    于是沉吟了一下,方才点点头:“那你觉得该怎么办?”

    柏毅并不知道总后首长已经将他前世的航发发展战略就这么胡乱的扣在德国人头上,见其松了口,哪还顾得了其他,赶紧将国内的航发研发的既定思路扭转过来才是王道,所以柏毅连忙回应道:“我的办法就是一句话:以点带面,抓住重心!”

    “以点带面,抓住中心?”总后首长蹙了下眉头,疑惑的呢喃着,而柏毅却坚定的点了点头:“没错,就是以点带面,抓住重心!以点带面很好理解,跟50式自动步枪的发展思路一样,以型号带动整个工业产业链的提升,航空发动机也是一样,而且更为高端;

    先不说数百台的精密机床、专用试验设备,单就用于喷气式发动机轮盘锻造的大型水压机,就是咱们当下需要弥补的空白,而这种大型水压机更是特种制造方面必不可缺的核心设备。”

    顿了一下,柏毅接着说道:“更何况还有高温合金材料,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精密仪器加工,合成组装等等十多个门类的空白需要我们一一填补,可以说,一台航空发动机所带动的相关产业,远远超过50式自动步枪和无坐力火炮两者加一起还有多,意义也更为深远!”

    总后首长点了点头:“那抓住重心呢?”

    “所谓抓住重心,顾名思义,就是要抓住航发的技术核心,喷气式发动机,特别是轴流式喷气发动机的核心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那便是压气机、燃烧室以及压力涡轮,三者组合在一起,我称作为核心机!”

    “核心机?”

    总后首长看着柏毅用钢笔画出的一副发动机核心机的草图,疑惑的挤了挤眉头,显然哪怕是以总后首长的见多识广,也从没听说过航空发动机还有这么个东西,不过这对在前世天天见到这个名词的柏毅却熟悉的紧,当下颇有信心的接着说道:“只要是喷气式发动机,都具备这三个要素,也就是说都必须有核心机才能运转正常,而一款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