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崛起军工 >

第166部分

崛起军工-第166部分

小说: 崛起军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生活在苏联人的恐吓之下,以己度人,若换做是柏毅,估计早就低头了。

    可理解归理解,柏毅还是很不甘心,因为在前往莫斯科前,冯·莱曼博士不止一次答应他,会跟他返回中国,为中国培养三年的航天领域专门人才后,再借到中国返回西德,沉闷而苍老的话语还言犹在耳,可那许诺的人,却在前一刻与他的列车擦肩而过……

    “亲爱的柏,请你不要责怪冯·莱曼博士,他这么做不是为了他自己,都是为了你,为了我们……”

    正当柏毅看着急速倒退的景致,愣愣怅然惋惜之际,斯图腾贝格不知何时已经坐到柏毅的身旁,一句话听得柏毅是登时百思不得其解:“怎么是为了我?”

第三百一十五章 坑神的自我修养(下)() 
柏毅一句“怎么是为了我”,问的是理所当然,承诺好的事情,却在最后关头反悔,柏毅没当面去找冯·莱曼这老家伙的晦气就不错了,竟然反过来说全是为了他,这算什么?黑色幽默还是冷笑话?

    斯图腾贝格哪里还看不出柏毅神情中的那股子不爽,不过他却没有急着解释,而是从口袋里摸出一包烟,给柏毅点上一支,随后自己也点上,深深吸了两口,这才有些怅然的说道:“没错,冯·莱曼博士是没有遵守约定,至于为什么,我想并不是为了掩护我们这些人离开这么简单,因为在他同意苏联人的要求前,他找过我,让我带给你两句话!”

    说完,斯图腾贝格对着车窗外深深吐了一口浓烟,迷离的目光也变得更加黯然,仿佛透过眼前的烟幕,能够看到那天他跟冯·莱曼博士之间简短却莫名其妙的对话。

    “什么话?”

    “他说,你很年轻,那些超前的军工技术未必是福,因为你根本没办法解释它们的出处!”

    柏毅起先并没有在意,因为以他前世的经验来看,临别时的留言通常都很狗血,是以只是沉默的抽着烟,然而当他把这句没头没脑的话听完,身子不由得微微一颤,因为冯·莱曼已经一针见血的点出他的致命之处。

    柏毅之所以不想用所谓的阿尔弗雷德·卢克的技术笔记,除了为止的风险外,便是这套技术笔记有可能给他带来的麻烦,对苏联人他可以解释为阿尔弗雷德·卢克的手笔,毕竟冯·莱曼能够模仿出阿尔弗雷德·卢克的笔迹,那些跟随在冯·莱曼周围的前德军东线外军处的谍报人员拥有着十分高深的纸张做旧的本事,两相结合,多少能蒙苏联人一阵子。

    但问题是知情者还有总后首长等一众自己人,对此柏毅自然不能再说是虚无缥缈的阿尔弗雷德·卢克所为,只能推到冯·莱曼身上,没办法,他的年龄实在是硬伤,那么多近乎超越时代的军工技术,哪怕是伪造,依旧有不小的价值。

    更何况能够伪造这些尖端技术的人,必然清楚真正技术的真面目,届时跟随柏毅回到中国的冯·莱曼必然会被各级首长找去谈话,但问题是,这些技术都是出自于柏毅,无故顶缸的冯·莱曼哪里说得清楚?

    到那时,柏毅该怎么解释?随苏军攻入德国腹地后找到的德国专家日记?这个借口用在反步兵地雷、自动步枪乃至单兵火箭筒还勉强能被人信服,可若是再去解释复合装甲、高速战斗机、喷气式发动机、电子通讯系统和导弹武器,那就是实在太扯了。

    原因很简单,连冯·莱曼这种军工大师级的人物都不知道的事情,一个籍籍无名的普通专家又怎么能知道?

    正因为如此,柏毅尽管身怀大杀器,却迟迟不敢用,因为这个坑太大,大到他根本就填不上,原本这一次等接到冯·莱曼后,柏毅就准备找他统一口径,至少在航空发动机发展战略上,希望他能按照自己的观点跟总后首长复述一遍,但正所谓百密一疏,口径就算再统一,也会有疏漏的时候,到时候该怎么办?

    柏毅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想,否则也不可能在冯·莱曼被苏联人带走后,心下有些隐隐的轻松,因为冯·莱曼的离开着实给了他一张超大号的虎皮,从此脱离抄日记的拙劣借口,正式扯着这张虎皮做大旗。

    明白了其中的缘由,柏毅有些不甘的心缓缓的平复下来,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那张满是皱纹的脸,他不喜欢笑,可一旦笑起来是那样的睿智……

    “第二句是什么?”

    柏毅将手中的烟蒂掐灭,又自顾自的点上一根,脸上原本的不忿,在烟雾熏蒸下缓缓消散,进而被一层莫名的释怀慢慢笼罩上来,以至于连他的话都变得有些茫然。

    “第二句是……”

    似乎是感觉到柏毅的情绪变化,亦或是对即将要说的话很是不理解,这一次斯图腾贝格并没有立即将第二句说出来,而是顿了许久,这才用一种莫名的语气开口说道:“冯·莱曼博士说……说你……说你跟阿尔弗雷德·卢克是一样的人,当年因为他的固执,没有令阿尔弗雷德·卢克挽救第三帝国,他不想再犯同样的错误,因为他只是个普通人,不是神!”

    这话咋听起来很混账,竟然将自己跟神搅和在一起,这脸皮该有多厚才能说出这样的话,也难怪斯图腾贝格说话是神色古怪,吞吞吐吐,应该也觉得被他敬仰的冯·莱曼博士这话实在太丢脸,有些难以启齿。

    说真的,柏毅听完这话,心中直接暗骂了一句老不休,真不知道冯·莱曼博士是被苏联人关疯了,还是真的灵魂飞升,能把自己跟神比较起来,所以微微笑了笑,全当是一句笑话听了。

    然而笑着,笑着,柏毅却渐渐感到有些不对头,冯·莱曼第一句话便满含深意,第二句绝不可能只是个笑话,旋即神色一肃,盯着斯图腾贝格问道:“阿尔弗雷德·卢克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用冯·莱曼博士的话来说,卢克是个超越时代的人,人类无权宣判他的命运,除非天神降临!”

    斯图腾贝格说完,白净的脸上也不禁有些羞愧,一个钻研技术的权威大师,竟然痴迷于宗教神学,实在令他这个景仰者有些汗颜,可柏毅听了这句话身子却不由自主的颤抖起来,进而脸色苍白的推门而去。

    把斯图腾贝格吓了一跳,心说柏毅难道是什么妖孽,被冯·莱曼这几句充满神学意味的话说得现出原形?

    柏毅的确是妖孽,但相比之下,他觉得冯·莱曼才是真正的妖孽,因为柏毅预感到,冯·莱曼已经知道了他穿越者的身份,不然根本不会说出那般充满神学意义为的话语,想到这里柏毅不住的狂奔。

    因为他想要逃,一个能得知他真正身份的人,对他的威胁简直不言而喻,他不想被当做猎物被人围捕,更不想做实验室里的小白鼠,于是他在列车里狂奔,直到打开尾部车门,被一股凌冽的寒风吹过,头脑登时冷静下来,旋即急速的喘息了几下,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才缓缓的站直了身子,定定的望着远去的苏联默默的念叨一句:

    “冯·莱曼博士,谢谢你……”

第三百一十六章 白云军工学院(上)() 
“阿尔弗雷德·卢克不属于这个时代……”

    一列隆隆开往莫斯科的专列里,冯·莱曼博士站在车厢连接处的厕所里,对着面前的镜子喃喃自语,布满皱纹的苍老面庞上满是老人独有的和蔼,嘴唇蠕动,喃喃的话语,好似自我的独白,更似为世人讲述一段传奇的故事:“可惜他来的太晚,掣肘也太多,以至于挽救第三帝国的‘末日计划’最终……

    他临终前说过,他还会回来的,听听,这是多么荒谬的言论,却没想到,五年之后我的眼前就出现了柏毅,他那匪夷所思的各类前沿科技,亦如当年阿尔弗雷德·卢克的意气风发,那一刻我相信了,他……真的回来了!”

    顿了一下,冯·莱曼抬起眼,再次看了一眼镜子里的自己,只不过这一次,他的神色变得极为认真:“他说过,苏联总有一天会灭亡,也许我看不到哪一天,但我甘愿能为哪一天的到来,献出自己的所有,原上帝渡我飞升天堂……万岁!希特勒!”

    随着冯·莱曼带着极度狂热的高喊,厕所外的两名苏联内务部士兵登时撞开了厕所门,便见冯·莱曼正对着镜子行着纳~~!~~粹举手礼,两名苏联士兵刚想上前阻止,却看到冯·莱曼对他们诡异的一笑,旋即脸色刹那苍白如纸,还不等苏联士兵反应,就斜斜的栽到在地上,随车的军医第一时间赶来,只略略的查看几下,便断定冯·莱曼死于氰化钾中毒……

    而此时,冯·莱曼距离莫斯科只有不到50公里,至于被他看做是阿尔弗雷德·卢克化身的柏毅同志,早已经通过满洲里回到中国境内,当然如果冯·莱曼知道柏毅并不是阿尔弗雷德·卢克,而是另一个人的话,估计会气得活过来。

    可没办法,谁让柏毅为了隐藏身份,在见冯·莱曼博士的时候,一个劲儿的将自己跟阿尔弗雷德·卢克扯上关系呢,加之那一句句讳莫如深的话,以及柏毅对西伯利亚集中营中潜藏着的德国专家的了解,令冯·莱曼这个早已被阿尔弗雷德·卢克颠覆三观的军工大师十分笃定柏毅就是卢克的重生。

    于是二话不说,不但答应柏毅,让手下的德国专家前往中国服务五年;而且还亲力亲为,组织实施德国专家的偷运计划,甚至不惜以答应苏联人要求,来调动苏联内务部的注意力,直至最后服毒自尽,为柏毅保守所有秘密,不得不说冯·莱曼为他的元首和第三帝国鞠躬尽瘁!

    可惜他万万没想到是,自己却是跳进了一个大坑,一个柏毅无意间,随手挖的一个大坑!

    当然,这一切幕后的种种秘辛,柏毅是不知道的,此刻的他只清楚一件事,冯·莱曼是个眼睛毒辣到极点的厉害人物,难怪前世的各类文艺作品里,将西伯利亚描绘成奇迹诞生的地方,事实证明很有这个可能,不然冯·莱曼的眼睛怎么跟开了光似的,看出自己的身份?

    但不可否认的是,冯·莱曼帮着柏毅隐藏事实真相是毋庸置疑的,无论他出于何种目的,盘算着怎样的心思,客观上帮助柏毅日后随心所欲的应用前世尖端军工技术铺平了道路,更帮助中国在工业领域注入一股名为德系的基因,正因为如此,于公于私,柏毅那句谢谢还是很应该的。

    不说别的,困扰柏毅和总后首长多日的航空发动机发展战略,便因为冯·莱曼的泯灭与世,有了最新的进展,因为斯图腾贝格第一时间便告知总后首长柏毅和冯·莱曼是亲密的师生关系。

    总后首长一听,原本还有些犹豫不决的心,终于坚定下来,于是在行驶的列车上便开始起草有关航空发动机工业的规划报告,其内容无外乎就一个,那便是将核心机与具体型号分开发展;

    主要技术力量集中在航发的核心机上,以此为基准,逐步在材料、冶金、精密制造、人员培训等领域进行深入推进,争取在10到15年的时间里具备独立研制、生产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的能力。

    当然报告的最后,不忘加上冯·莱曼有关航空发动机发展的基本思路,之所以不提柏毅,不是总后首长不信任他,只因为航空发动机牵扯太大,涉及的相关领域层次太高,投资更是个天文数字。

    不得不让中央慎之又慎,否则一旦走错了路,损失可不是如今一穷二白的中国能够承受的,所以必须得有个重量级人物才能让中央首长树立决策信心,很显然柏毅这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子那百十来斤的体重显然不够。

    柏毅对此倒是不介意,硬伤就是硬伤,也不是他能改变得了的,只要能让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有一个正确的发展道路,管他重量是轻是重,只要结果好,才是真的好,所以当总后首长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柏毅便不再参与此事,因为那已经是另一个层次的事了,有主管工业发展的总后首长去争取,既定的方向应该不会有太多偏差。

    更何况他现在还有更重要的事需要他去头疼,那便是随他来到中国的八十七名德国专家,这个数量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将他们集中起来在一个厂里,是能够将这个厂的技术实力提升起来,可对全国的整体技术的帮助却微乎其微。

    可要是把他们撒到全国数百家军工厂里,八十七人的数量又显得太过单薄,作用也是不大,思来想去柏毅觉得最好的办法,还是把八十七名德国专家集中起来,为他们开办个专门的学校,用以培养定向军工人才。

    这个想法报到总后首长哪里,立即得到同意,刚到满洲里便与东北局取得联系,责令柏毅负责军工院校的筹备工作,原本柏毅还想好好休息一下,没想因为自己的一句建言,就又摊上事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