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崇祯八年 >

第116部分

崇祯八年-第116部分

小说: 崇祯八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果然把侯恂的话给放到了一边,他点头赞许道:“李卿之言甚是,朕亦是做如此之想。朕已着缇骑增派人手南下,顺藤摸瓜,将更大的蛀虫揪出来,不使贪朝廷之利的家贼逃脱!”

第150章 裁撤() 
李邦华对崇祯的话非常不满。纠劾官员不法事乃督察院的职责,现今成了被锦衣卫霸占的差遣了,圣上如此倚重锦衣卫非文官之福。

    官员触犯朝廷纲纪,自应由朝廷有司查证论处,锦衣亲军乃皇帝私军,怎能事事都要插手?那督察院以后将如何自处?

    他开口反驳道:“圣上处处以锦衣亲军为先,朝廷有司岂非有空置之嫌?私器公用岂是长久之计?望圣上三思!”

    崇祯摆手笑道:“李卿稍安勿躁!此次事涉朝廷从三品大员,朕意右都御史施卿亲往扬州坐镇,望施卿秉公处断,不徇私情!今日议处淮安之事,朕对此事有所思,说出来诸卿参详。”

    右都御史施邦曜出列施礼接旨后,诸臣归列收声,静待崇祯示下。

    崇祯开口道:“淮安提举司一事涉案官吏之广让朕倍感震惊!其所贪墨之多更令朕咋舌!一个只有三名朝廷命官的小衙门,上下无一清白之人,这是大明立国以来未有之事,实乃朝廷之耻!诸卿身为重臣,难道不该反思其中之过?”

    诸臣皆是垂首不语,温体仁和李邦华出列躬身施礼道:“此乃臣等之过,还请圣上息怒!”

    崇祯叹道:“诸卿身负领袖群臣之职,在严以律己之际,也该担负起本身之责!淮安众犯贪墨几达百万两,这还只是一个提举司,那都转运使司这等权利更大之署衙呢?其结果朕实不敢想!朕不明白的是,要如此多钱财何用呢?据朕所知,京城一个普通五口之家,一年所费不过三十两,一家人便能衣食无忧;而一个从九品的职官,竟能贪墨三十万两!足够一万个五口之家一年所费!”

    诸臣适才只是惊叹于那个九品吏目所贪之多,并未细算其到底有何惊人之处,经崇祯一说方才醒悟,此人之贪婪的确令人发指。

    崇祯继续道:“若是正当经营,就算你身家百万朕也乐见其成。可令朕难忍的是,这些银钱本该是朝廷之财!去岁两淮盐课共纳五十余万两,若无此事,朕也以为乃是常数。现今看来,朕与诸卿皆被人蒙蔽而不自知也!”

    诸臣皆知盐课中有很大的猫腻,两淮作为全大明最重要的盐课之所,其有司中人肯定会上下其手,捞取私财。现今看到淮安一案后,都不禁开始推算盐课到底有多少被人中饱私囊了。

    崇祯接着抛出一张大饼:“上月朕用内帑给京师衙门涨薪,算下来,年所费计三十万两;朕本打算等太仓、内帑有更多收入时,再推出一批新政,提高奖赏额度。可淮安一事让朕顿觉寒心不已!朕不想让某些贪得无厌之辈,在损公肥私之余还能受赏!”

    李邦华出列奏道:“圣上所虑甚是,年末各衙考核之时,臣定要求督察院上下严格审查,绝不使圣恩被辜负!”

    怎么?你刚给大家涨了薪,莫非要反悔不成?要知道很多官吏可是刚要过上好日子。你不就是怕人家贪着你的钱还领着你的赏,你心里憋屈吗?那督察院就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好了。

    崇祯点头道:“朕信得过李卿。年末考核之事,督察院为首,吏部为辅,凡有违反朝廷法纪者,一律严惩!”

    李邦华和吏部左侍郎周云行礼后退回班列。自从王永光被罢吏部尚书一职后,崇祯一直没想到合适的尚书人选,吏部部务由周云负责,他也在暗中运作,争取扶正。今日之事周云并未看清风向,所以没有表态。

    崇祯喝口茶水润了润嗓子,接着道:“朕从淮安之事中推断,两淮盐利必是一个惊人的数目,朕绝不允许本该属于朝廷的利益被个人攫取!朕决意裁撤各地都转运盐使司!废除盐引盐课祖制!以后售盐取盐不需用盐引,大明全境之盐由朝廷统一价格发售!”

    乾清宫里几乎所有人都被崇祯的话惊呆了。

    自太祖创立本朝始,承袭宋制开设盐引至今已历两百余年,盐引已经成为了银钱的象征,甚至在某些时候某些地区,盐引可以当做银两来流通使用。

    盐课更是朝廷重要的税收来源之一,虽然已经逐年减少,但对于严重缺钱的朝廷来说也是一笔很大的收入,皇帝怎么说废就废了?

    在场诸人只有侯恂心中有数,他现在越发断定,市场上出现的新盐就是皇帝自家的产业了,要不谁能指使的了锦衣卫为其保驾护航?这次借淮安之事裁撤各地盐使司,废除盐引盐课,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为了填满内帑,皇帝也是蛮拼的。

    温体仁迟疑了一下,还是出列奏道:“先前圣上裁撤长芦,乃其产盐极少,留置署衙也只是徒耗国孥,并致使过万灶户穷困潦倒,在京师之侧实为隐患之故;可两淮运转两百年,其在江南一地影响甚广,无数人等倚其养家;今圣上骤然裁撤,是否会有不妥之处?臣以为惩治贪渎官员即可,裁撤之事尚需从长计议。”

    王应熊奏道:“首辅所言甚是!臣亦觉裁撤欠妥!今圣上已遣锦衣前往,更兼有右都御史这等重臣主持肃贪之事,两淮一事应能妥善解决;可若是依圣上所言,取消盐引、盐课,其中有利益牵涉者甚众,在其私利受损之情形下,恐引起不可料之祸患!还望圣上勿要因一时意气而匆忙决断!”

    毕竟是阁老,虽然能力欠缺,但凡事都要站在朝廷的高度考虑,王应熊自然会想到皇帝的举措有可能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一直冷眼旁观的兵部尚书杨嗣昌出列奏道:“臣不赞同两位阁老之言!两淮之弊圣上已是讲的甚为明了!现今剿贼安民都需海量钱粮,两淮盐课只纳银五十万两,承平时节勉强尚可,但从淮安一案中可知,其利远不止此!若想获其利就需得果决!乱世需重典!逮治贪渎之时也要革新除弊!圣上定详知其中内情,否则怎会做出如此断然之举!臣赞同裁撤废除淮盐一事!”

    杨嗣昌也是七窍玲珑的心肝,他杨家在两淮并无利益纠葛,裁不裁撤,废不废除与他无干,所以他打算在一边瞧热闹就行。

    但当他看到崇祯先是抛出淮安窝案引发群臣对两淮的不满,后又隐晦的指出,两淮盐课本可以更多,然后内帑、太仓受益后,京师官吏的待遇将会有更大的提高,接着顺势将裁撤废除之策放出来后,他心里顿时明白,皇帝这是想把大明盐利彻底掌控在自家手中。

    既然知道皇帝的目的,那当然就要顺着圣意去表演了。

    崇祯赞许的冲着杨嗣昌点了点头,温言道:“杨卿之言甚合朕意。卿上任本兵之后勤勉尽职,朕亦是看在眼中;卿之才干足可依托,兵部交于你手朕甚是放心!”

    崇祯当然不知杨嗣昌心中所想,但杨嗣昌的话很合他的心意。

    自己从后世而来,当然知道盐利有多么的丰厚,在财政捉襟见肘之时,才处心积虑的想把盐利全部收归己有。

    可人家杨嗣昌身处局中,竟然能得出自己知道内情的结论,这让他不得不承认,绝不能小瞧古人的智慧,自己只不过是比他们多了一份见识和眼界而已。

    真要论智商的话,假如自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大明人,一辈子也达不到人家的高度。

    杨嗣昌心满意足的退回班列,皇帝的褒奖才是升迁的根本,别人意见再大也没屁用。一家人暗地里把老温骂的肉都臭了,可人家照样在首辅位子上待着。关键就是老温能体察圣意,只要圣眷不衰,首辅的位子就会一致稳固下去。

    要说能爬到高位的人,那可真都是精英,一个个粘上毛比猴子都精。

    吏部左侍郎周云也站了出来,他看到崇祯对杨嗣昌的温言安抚,那就说明杨嗣昌猜对了皇帝的意图。

    他慷慨激昂的表态道:“臣附议本兵之言!淮盐之利不能握与私人之手!淮安提举司官吏贪腐,吏部对其缺少有效监督,臣负有不可推卸之责!当下京师吏治已现清明之色,这皆赖圣上励精图治之举!吏部正在制定相关章程,争取将京师治吏之经验推广到大明全境!使圣上子民免受酷吏之害!”

    这种赤裸裸的马屁行为自是引起大家暗自鄙视,不过崇祯倒是觉得周云这人不错,能把淮盐的话题扯到吏治上,有前途。

    崇祯开口道:“周卿既有改变吏治之雄心,那就好好去做,有疑难之事多与内阁沟通;只要对大明有利,朕自是会全力支持!”

    人家既然选边站了,自己当然要有个态度,不能让人家热脸贴凉屁股不是?

    周云暗自得意,神情庄重的施礼退回。皇帝能所有回应,说明自己猜对了,这就给圣上留了个好印象,在扶正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只是现在还没看出到底谁是自己的竞争者,没法趁机给对方上点眼药,着实可惜。

    崇祯看向一旁默不作声的侯恂,出言问道:“淮盐一事户部最有话语权,侯卿到底是何态度?”

    这是逼着老侯表态了,只要户部尚书同意,其余外行说话就没多少说服力了。

    侯恂迟疑了一下出列奏道:“圣上之举确有可行之处,只要将来盐课比现下要多,那将盐利收回乃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臣亦觉王阁老之言甚为有理,臣以为为了安定起见,徐徐图之较好!”

    崇祯选择性的无视了他的徐徐图之,果断拍板道:“好!既然户部也赞同朕的策略,那就这么定了!即日起,裁撤都转运盐使司,废除盐引盐课!”

第151章 愁城() 
扬州城内的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衙门二堂中,都转运使胡亭路和巡盐御史宋思章正在商议淮安一事应对之策。

    胡亭路坐在交椅上阴着脸苦思对策,宋思章则是在对面唉声叹气。

    淮安提举司被锦衣卫一锅端掉,两人都嗅到了危险的气息。

    在接到杨瑞有关私盐过境倾销一事的报告后,虽然他和宋思章联名给朝廷上本,但心里根本没当回事。

    身在局中的他和巡盐御史宋思章的判断一样,都认为这是京师中有人眼红淮盐巨利,妄图插手进来从中分一杯羹。

    这种举动在他看来非常可笑。

    就算对方有天大的背景,可若想在盐商早已打通上下所有关系的江淮一带火中取栗,结果肯定是费尽心思后铩羽而归。

    想从富甲天下的盐商手中抢钱,这是想搞事情啊?盐商们怎会答应。

    胡亭路上本之后,把几名关系密切的大盐商召集过来,故意把消息透露给他们,并表示自己除了上奏朝廷,从上面给对方施加压力之外,还准备召集几处巡检司的盐丁出马,用武力给对方一个迎头痛击。

    盐商们听到消息后,个个都是惊怒不已,心下都在暗自琢磨,这到底谁这么大胆子,敢在虎口夺食?

    在得到转运使大人的官方表态后,盐商们都是承情不已。纷纷表示将会出钱出人,听从大人安排,不管对方背后是谁,都要将其连根拔起,以消后患。

    没过几日,聚居在扬州和淮安的盐商们便得到了相关消息,胡亭路家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盐商们争相前来拜访,以真金白银的形式表达对胡大人义举的支持,表示这些银钱是给巡检司盐丁缉拿私盐的赏钱,请胡大人代表官府发放赏银,用以提高盐丁们的士气。

    这些话都是场面上的说辞,如此多的银钱到底给谁,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结果盐丁还没聚集起来,胡亭路便已收下了盐商们的丰厚大礼。

    就在大家热情高涨之时,杨瑞和黄灿在扬州的家便被锦衣卫抄了。

    当仆从回报说锦衣卫将杨、黄二人家产扫荡一空,连同两人的家眷一并上船离开扬州时,胡亭路预感到事情不妙。

    原先认为的私盐过境的猜测看来是错了。这次绝不是私盐倾销的小事,而是针对整个两淮盐业而来的一场阴谋,转运使司更是首当其冲,对方像一头隐藏在草丛中的恶狼,不知何时便会窜出来狠咬一口。

    要是对方想侵占两淮盐业,胡亭路倒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因为只要有人参与进来,身为管着这棵摇钱树的主人,他都少不了好处。

    就跟当初的徽商想参与两淮盐事,与经营多年的山陕盐商竞争市场时发生的事别无二致。

    手握主导权的转运使成了双方正想巴结的对象,吃了这头吃那头,不管谁胜谁负,转运司衙门上下都是捞足了好处。

    但当时双方一是动用各自在朝堂的关系,让朝廷大佬出面说清,二是花费重金收买使司官员,并未用武力解决问题。

    这次明显不同的是,对方不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