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崇祯八年 >

第152部分

崇祯八年-第152部分

小说: 崇祯八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宽满辽阔的大地上才百十万人口,你派人过去骚扰,请问你骚扰谁?你知道去哪里骚扰?你以为随随便便就能找到建奴人口密集且不设防的村子,然后冲进去大砍大杀一通?

    出去一两百里见不到一个人影,看不见一个村落,而你一次派出几百上千人,要携带多少粮草?这来回数百里地,要是被建奴发现,人家骑兵在平原上能饶得了你?

    强攻?不敢;骚扰?你觉得大明的官军能骚扰的了骑射无双的蒙八旗吗?你骚扰几次,沾点小便宜,人家把蒙古人派过去躲起来,你又出来骚扰了,蒙八旗一冲,你还骚扰不?你这是来骚扰还是来送人头啊?

    好吧,几千人太少,那派几万人过去,粮草物资就当有运输机天天空投,这几万人过去干嘛?肯定不是骚扰了,这是一只大军,得和建奴硬怼。

    行,怼吧,建奴聚齐一半兵力打不过你吗?结果还是送人头去了,然后丢下的士卒兵器盔甲粮草物资,让建奴赚了个盆满钵满,这是大明常凯申吗?

    什么?从正面出兵去救,正好合兵一处扫平辽东。

    既然能从正面带兵打过去扫平辽东,那还从侧翼派人干啥?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这种想当然的方式纯属异想天开,屁用没有,但却引起后世无数军事小白的狂热追捧。好似穿越过去后,不用船运兵过去骚扰建奴你就是个白痴一样。实际上他们对过去战争所需要的海量物资补给,以及道路的复杂性一无所知,很多人以为过去的道路状况跟现在一样平坦宽阔呢。

    毛文龙在东江镇其实对建奴没有产生任何威胁,他最主要的功劳就是收拢了大批不堪为奴的辽东汉人。

    至于说他派兵骚扰,一个月出去斩首三级五级,自己死伤好几十,那样做有用吗?

    后世穿越书中受热捧的占领海岛,侧翼骚扰的策略和计划,不过是某个大神自己琢磨出来的艺术创作而已。

    这更像是三国演义里的火烧博望坡、水淹七军之类的艺术加工和想象,真实的三国里根本不存在。

    剿灭献营也属大功,虽然张献忠是自尽身亡,但若不是官军奋勇作战,他肯定不会自尽。

    参与剿杀张献忠的人全部官升三级,赏银百两。

    但将领们如何赏赐让朱由检感觉有点挠头。

    刚刚封赏过才没几日,现在已经是赏无可赏了。

    怪自己把调子起高了,这下好了,下不来了。

    总不能给祖宽封伯吧?虽然他在这次战斗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但还达不到封伯的程度。

    要是给祖宽封伯,让他爹他叔他大爷怎么办?周遇吉、曹文昭、左良玉、贺人龙、曹变蛟、李重进、秦翼明等等这些主将能没意见?

    周遇吉随着孙传庭剿灭高迎祥,左良玉等人跟着洪承畴剿了陕北之贼,这等大功都没封伯,别人还是算了。

    卢象升也无法再拔擢,还有洪承畴、孙传庭在那比着呢,再拔擢就得加太子少保了,可首辅温体仁都没加,这说不过去。

    方孔炤得酌情给赏,虽然也许实际上他没多大功劳,但起码对外界来说,人家又是招降又是擒贼的,不赏难免让人寒心。

    加个左副都御史衔吧,酬功足够。

    郧阳巡抚在这次战役中毫无动静,也没见卢象升在奏本里提到过,看来才具不堪,得寻机换人。

    张献忠居然在竹山和竹溪都屯了田,看来这是想把两地当成根据地啊,这回正好让两地百姓顺势屯垦就好,税赋减免三年就行。

    两县的知县佐贰都阖家殉国,让内阁依照惯例追授吧,并遣人查访家人,厚恤之。

    与卢象升的捷报先后送达的,还有开封知府路隽的奏本。

    周王想要进京面圣。

第197章 宗亲() 
周王朱恭枵基本答应了朱由检开出的条件,但提出要进京面圣后详谈。

    在奏本中,路隽将怎么和周王府长史孙三省联系上,如何说服对方站在朝廷一面劝说周王,以及自己如何摆事实讲道理、将周王彻底打动等等行为做了详尽说明。

    朱由检对路隽之举大为激赏,虽然里面的内容稍显夸张。

    能动脑子具体办事的官员在大明属于凤毛麟角,夸张一些是可以接受的。

    整个大明官场的官员很少有具备行政能力之人,简单说就是,缺乏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

    他们虽然自幼便熟读四书五经,通晓各类典故,但缺乏基本的逻辑判断能力,以及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基本分析的能力。

    因为经书里并没教他们如何具体做事,顶多是一些微言大义之类的唯心思想,基本都是高大上、形而上的东西,百无一用是书生貌似就这么来的。

    绝大多数官员平日把心思都花在了敛财贪色、吟诗作对、与当地士绅官绅处理好关系、如何找靠山往上爬这几方面上。

    总起来讲就是,不会做事,只会空谈。只牟私利,无视民间。

    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缩手缩脚。

    像路隽这种遇事能通过一些手段去解决问题的人实在太少了。不管此事最终结果如何,但至少路隽是努力了,这就非常值得肯定。

    此类官员应该予以拔擢升赏,以便激励更多官员多做实事,少些空谈。

    不是都说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吗?

    该怎么升赏呢?

    朱由检心里忽然一动。

    郧阳巡抚宋某年老体衰,圣上悯其年迈不易,特准致仕。

    臣虽年迈,但精力远胜同辈,尚愿为圣上分忧,为朝廷效力。

    俺没说要致仕啊,为何准俺致仕?有没有搞错?俺银子还没捞够呢。

    是,你是没上本请求致仕,你是被致仕了。

    回家养老去吧,再啰嗦小心锦衣上门。

    开封府知府路某于任上体恤子民,勇于任事,擢其为郧阳巡抚,望该员不负圣望,戒骄戒满,勤勉职事,效陕西屯田安民之例用心任事,以待后来。

    嗯。

    就这么着。

    以待后来这句话不难理解,就差明着说:路隽你好好做,将来的前程不止于巡抚,朕看好你哟。

    有希望才会有动力,相信路隽知道如何去做,孙传庭于陕西屯田大获成功一事已有圣旨明发天下,照着去做就行了。

    郧阳穷点,但人口也少,根据当地情况再决定如何着手就可。

    路隽奏本中提到的孙三省引起了朱由检的注意。他和路隽在此事上一内一外,竭尽全力劝说朱恭枵后终于让其态度松动,这属于合作共赢的典范。

    孙三省不具备给皇帝上本的资格,朱由检对其与周王如何交谈一无所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孙三省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路隽是主谋,那么孙三省就是执行者。

    看来应该是个执行力不错的人物。

    朱由检唤过李二喜,让他打发人去吏部调取孙三省的档案。再就是去知会骆养性,派人连夜前往开封,暗中与孙三省见一面,详细询问具体过程。

    至于朱恭枵想进京面圣,那就来吧,让勇卫营派遣三百人前往开封护卫周王,叫李二喜带队走一趟。

    朱由检唤过李二喜来,将事情交代下去,并特意叮嘱他:前往开封时先考察好,记住哪里的州县穷困;将来陪着周王返京时就带着他去看一下,让一辈子没出城的这位亲王看看,民间的百姓是如何的凄惨,自己这个皇帝是多么的不容易。

    反正这事又不急,周王也不是进京有要紧事,眼看着春暖花开的时节快到了,一路上好好欣赏一下自家祖宗打下的大好河山也好。

    李二喜出差这段时日,让王承恩回来伺候就成,东厂那边有他大侄子掌控着,不会出什么问题。

    王承恩明里暗里的叨叨了多少次,还去懿安皇后、周后那边哭哭啼啼的,就是一心一意想回到皇帝身边,说是站在皇爷身边心里踏实,搞得朱由检都有点怕见到他了,这老家伙不会有别的爱好吧?朱由检不由得打了个激灵。

    王承恩的忠心让朱由检心里感到暖暖的,要是大臣们能这般贴心就好了。

    坐在这个位子上注定了一辈子就是孤家寡人,不可能有朋友,想找人说说心里话都找不到,巨大的孤独感有时会让朱由检感到茫然和压抑。

    就算孙传庭、卢象升再忠心,双方的位置决定也无法成为朋友。

    这辈子注定孤独终老了,精神上。

    现在国内基本安定了,剩下的小毛贼们不足挂齿,让勇卫营和京营轮流派遣小股队伍出去练手就好。

    遗憾的是京营建成有点晚,无法通过与大股流贼作战积累经验,寻找自身的不足,这个只能通过多多操训来加以弥补了。

    洪承畴的五省总督以及卢象升的五省总理之职都已卸任,现在应该找个合适的位置安置二人了。

    蓟辽总督吴阿衡尸位素餐,其在历史上崇祯十一年满清入寇时的拙劣表现让人不齿。建奴都破关了,这货居然还在饮酒作乐,糊里糊涂的死在建奴刀下。

    既然无能,那就致仕吧。

    洪承畴接任蓟辽总督。

    孙承宗就任宣大已近两年,期间整合军伍、严明军纪,裁汰老弱,加上兵部和锦衣卫派员加入,宣大两镇军伍面貌已经大为改观,至少对上建奴已可堪一战。

    可老先生毕竟年过七旬了,实在不忍心让他在边关顶风冒雪吃沙子,加大学士衔回家颐养天年吧,其儿孙辈要是有才具突出者自会被拔擢重用。

    卢象升仍旧如原先历史一样接任宣大总督,不过不会再在涿鹿孤军奋战殉国了。

    一想起历史上高起潜带着四万关宁骑兵,于几十里外坐视卢象升被清军围攻而亡,朱由检不由得恨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这个该死的阉人,就该被嘁哩喀喳的剁成数段。

    该找个什么由头弄死这个老货呢?

    因为左脚先进门而触犯天颜被赐死?

    不好,太轻率。

    在这个讲究师出有名的年代,不能以儿戏的行为让群臣轻视。

    再想想吧,反正这货死定了,不杀出不了心头的恶气,就算替历史上的卢象升报仇吧。

    周王能舍得用利益换自由,其他二十几个藩王里不知道有几个效仿的,估计很难。都是一群贪财暴虐的玩意,仗着无人敢惹的身份草菅人命、胡作非为。

    他们知道皇帝不敢明着动他们。

    都是太祖的血脉,朱由检若是公开收拾他们,会引得天下哗然,民心大乱。

    在这个重视亲情血脉的年代,你竟然都能对自家的亲戚动手,那天下还有谁你不敢下手的?跟着如此刻薄寡恩的皇帝,谁心里会安稳?

    你讲不讲亲亲相隐?要不要以孝治天下?

    别说你们是亲戚了,就俺们村李老二他家大儿子中了进士,当了大官,俺村里的乡亲去找他,他还得客客气气的给安排个差事呢。要是实在安排不了,走的时候还得送上仪程咧。你这皇帝咋如此不讲究?你家亲戚捞点钱怎么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是老一辈就传下来的,你还想弄死他们,还有王法吗?

    由于自己就是王法的象征,所以只能眼睁睁看着那帮目无王法的家伙悠然自得的存在着。

    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恶心皇帝的。

    把我们祖宗八十辈都活活困在这个监牢里,不恶心你恶心谁?

    不过,也不能就这样由着他们,不然朱家的人品都让他们败光了。

    该想个什么办法呢?

    有了,朱由检灵机一动。

    王法治不了你,家法还治不了你?

    宗人府不就是专门管皇家的混账行子的吗?

    除了宗室之人适庶、名封、嗣袭、婚嫁、生卒、谥葬这些繁杂礼节外,录罪过更是宗人府一项重要职能。

    虽然宗人府早就成了摆设,估计现在院子里都开始养猪了,但恢复起来又不难。

    现在对朱由检最有利的一条便是,太宗修改了宗人府规则,原先太祖规定,宗正只能由亲王担任,朱棣直接改成由勋臣外戚担任。

    他是因为夺了侄子的皇位后感觉心虚,觉得若是由其他亲王担任宗正一职,肯定会对他处处加以限制才改的。

    勋臣都是跟着他打天下的武将,谁会跟他过不去?

    虽然他没用过外戚担任宗正,那咱可以用啊。

    驸马都尉巩永固就是现成的人选,那可是自己的铁杆。

    至于宗人府的属官,原先的规定只有一个正五品的经历,那咱就把具体办事的人多加一些好了。

    经历当然从锦衣卫里经历司抽调了,办差的也从锦衣卫里抽人。

    这下宗人府从上至下就成了自己的专属机构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