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崇祯八年 >

第181部分

崇祯八年-第181部分

小说: 崇祯八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朝中孙承宗和王在晋作为熟悉辽东边事的文臣,曾经提出过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孙承宗主张加强纵深防御,重建辽西走廊;多建防御型的堡垒营寨,然后在营堡中驻扎合适的兵员,有敌时守御,无敌时屯田,营堡之间互相支援,将防线推向更远的地方。

    此举与北宋范仲淹经略西北时对西夏采取的策略大体一致,目的就是用钱堆死体量极小的建州,一步步的把堡垒建到建虏境内去。但唯一不同的是,大宋当年太有钱了,而大明财政已经逐渐枯竭。

    这一方案虽然得到了大多数朝臣的拥护,但细算下来,耗费的钱粮太过惊人,对于本已日渐枯竭的太仓来说实在难以承受。

    而王在晋主张收缩防御,在山海关外建一重城巩固山海关;假如建虏来袭,双方开战,山海关不开关,关外守军就只能死战到底。

    这个方案的最大好处是能节省大笔开支,朝廷的负担会大大减轻,但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只要建州强大起来,将战线推到山海关附近,那京师就别想安稳了,守关的将卒怕是要枕戈待旦了。

    另外就是,这个方案有画蛇添足之意。

    山海关本来就是险关,守护的兵员也十分充足,还要画蛇添足在关门外再修个大城有什么用处?

    经过天启与朝臣的商议,最后孙承宗的方案最终胜出,而王在晋则被打发到了南京养老。

    孙承宗的方案之所以能获得大多数重臣及皇帝的认可,原因不外乎几方面:第一,收复失地占着大义的名分,现在既然没了开疆拓土的文臣武将,那把丢掉的土地收回来该没问题吧?

    第二,与建州的战场推得离京师越远,皇帝和朝臣们就觉得越安全,眼不见为净就是这个道理;而王在晋的方案给不了皇帝足够的安全感。

    第三,建州的野猪皮并未趁胜进占辽西走廊,这让朝野上下产生了轻敌的心态,认为建州并不具备和大明掰手腕的实力,只要加强防御,建虏一辈子也打不到北京。

    至于需要巨额钱粮的问题,那就加征辽饷好了。于是每年六百万两以上的辽饷诞生了,结果就是最后大明财政破产而灭国。

    综合考量之后,孙承宗的方案更符合朝野各方利益,也更为积极一些,所以胜出也就是必然的;其后果就是在之后的天启七年的丁卯之役中,科尔沁、插汉部、喀尔喀部、辽东半岛的毛文龙部以及朝鲜被皇太极各个击破,建虏取得了完全的战略主动,可以放心的对辽西走廊上的据点实施长时间的围点打援而不用担心后路,这些据点也成为了明军流血不止的伤口。

    同时由于蓟镇外围的蒙古屏障被建虏扫清,清兵可以顺利的通过蒙古部落的领地入关劫掠,山海关外的纵深防御已失去了原先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但考虑到另外两条通道的复杂性,便捷的辽西走廊还是相当重要的。

    只要自锦州以南的这些据点存在,皇帝及朝臣们心理上总会觉得更安全些,而且朝廷已经在辽西方向投入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一旦放弃就成了血本无归,要做出放弃的决定也不是那么容易,并且事后一旦出错,决策者是要承担巨大的政治风险的。

    从去年起,朱由检下旨加强了古北口以及喜峰口的防御力量,建虏想从这两处关隘破口已经变得相当困难。相信建虏在遣人查探过后,还是会把突破的重点放在辽西。

    就算清兵不顾伤亡攻破这两个隘口,大军强行进入京畿一带,在宣大、蓟镇、京师,甚至是山海关等数路明军的合围下,在后路极有可能被掐断的情形之下,到时候入关的清兵能逃回去几个还不知道呢。

    更何况如果选择绕路,那么辽西走廊一线的明军会带来更大的威胁,只要主帅判断准确,趁势派重兵直捣盛京老巢,那结局如何就很难预料了。

    所以,绕道蒙古只可劫掠,不可久居,建州若真要逐鹿中原,还需控制辽西走廊。

    历史上终明一朝,满清都未曾完全占据辽西走廊,更别提攻占山海关了。直到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大军围困京师,接到崇祯勤王令的吴三桂,无奈之下只得主动放弃自宁远至山海关一带的防线,带兵入关救援京师,最后在未到达京师时便得到皇帝殉国的噩耗,吴三桂遂率部退防于山海关,直至最后降清后才打开关门放清军进入内地。

    朱由检在去年考虑如何对付关宁军的时候,也曾在某些时候想过放弃山海关外的领土,主动收缩防线,重新构建山海关、蓟镇及京城防线。

    这样做也是因为他对明军的战斗力持有严重的怀疑态度。

    萨尔浒之战已经说明明军的战斗力远较清军差,后世吹得神乎其神的关宁铁骑也只是龟缩于城内,根本不敢和清兵野战。

    渔猎民族出身的八旗兵,加上后来收编的蒙八旗都是以骑兵为主,机动性极强,明军想要在正面对决中取胜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大明的优势在于其控制的土地、资源远较建州丰富,所以朱由检想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彻底放弃东北,收缩战线的同时,也使得建虏的战线拉长,补给不易。而大明则以京城为诱饵,诱使清兵破口攻打,然后集中大明各路兵将守御京畿周边,以多打少,打游击战、消耗战,每战必以优势兵力消灭小股清军,积小胜为大胜,逐步蚕食满清主力。就算付出将京畿地区打烂的代价,也要把清兵的主力拼掉,彻底损毁建虏的元气,等数年后大明恢复过来,再调集大兵一举收复整个东北。

    这个想法有点极端了,随着明军逐步在剿贼的战争中占据优势,朱由检也对官军的战斗力有了新的认识,最终这个想法被他抛在了脑后。

第247章 条陈() 
在接受了已被擢为山海关总兵的原勇卫营副总兵张奎、山海关副总兵黄震等主要将领的参见后,洪承畴与张奎等人简短面谈过一番,便带着沈世玉和一众亲兵加入到长长马队的中军,出关踏上了辽西走廊。

    “总制,吴家这是怎地开了窍了?居然派了如此多马队随洪督师出关,朝廷就不怕吴家主力出关,与祖家聚在一起兴风作浪?”

    恭送洪承畴离去后回到关城箭楼上的黄震不解的问道。

    “圣上神机妙算,大名鼎鼎的洪亨九岂是如此好相与的?这里面道道多了,咱就别瞎琢磨了!老黄,照督师的分派,过几日你带关内的工匠去沙后所,把那边的兵营好生扩建一番,争取今年内完工,工匠所需粮饷朝廷很快就会运来。某琢磨着圣上莫不是要对建州用兵不成?要不然怎地突然要扩建兵营?沙后所可是离宁远、锦州近的很!啧啧!果真要是对建州开战,那可是咱立功的大好机会啊!到时说啥咱也要上阵参战,说不定能讨个爵位传给后代子孙!”

    张奎手捋颌下粗髯忍不住浮想联翩。

    沙后所位于山海关和宁远之间,东边靠海,是一处规模不大的堡垒,目前驻扎了五百名兵卒,由山海关一名千总带队驻守。

    按照洪承畴的吩咐,山海关要尽快扩建沙后所兵营,新的兵营至少要容纳三万人上下,并且要在崇祯十一年三月前完工。储存粮草辎重的仓房也要按三万人以上准备,建成后兵部自会安排专人将军资送达,至于为何扩建兵营,洪承畴并没有多说。

    不得不说张奎的嗅觉很是敏锐,洪承畴下令扩建沙后所兵营,就是为来年可能对建州发起的进攻做准备,到时沙后所将成为大明官军出关后的一个中转站。

    明年若真的与建州开展,十几万大军加上至少十万以上的民夫,近三十万的人马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涌到锦州前线,那样锦州根本承受不住,必须分批次将大军调往前线。

    在洪承畴的计划中,就算明年不会发生大规模战事,沙后所扩建也是势在必行,因为征讨建州是早晚的事,事先做足准备才是正道。

    扩建完成后他会请旨调兵,将关内数万大军调至沙后所兵营,向锦州的祖大寿施压,逼迫其不敢轻举妄动,然后再分批次将锦州军回调,把关内明军前移至松山一带,逐步削弱辽西集团的实力。

    洪承畴出关前送回的密奏送达京城时,朱由检正在乾清宫内翻看孙传庭以及陈奇瑜两位重臣对于明年建州攻略的条陈。

    孙传庭在奏本中首先对皇帝于京城赏赐其宅邸一事谢恩,并对皇帝遣人将其全家由代州迁往京师表达了无比的感激之情,他知道这意味着自己很快就会回到京师任职了,并且最少是尚书以上这样的正一品职位。

    对于明年可能发生的战事,孙传庭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他在奏本中提出的建议与洪承畴不谋而合:假途伐虢。借重兵云集锦州一线之际,以武力为威慑,彻底瓦解辽西集团的势力,把辽饷这个无底洞堵死,以使得朝廷能有更多的钱粮投入到改善民生上来。

    在陕西的孙传庭早闻警迅,对于建州从今春开始的对蒙古各部的吞并征伐保持了高度的警惕。他认为如果坐视建奴持续扩张下去,其若其扩展顺利的话,下一步其兵锋很可能指向宣大、延绥等边镇,朝廷为了应对这种非常可能出现的局面,将不得不对这几处边镇投入巨大的物资和人员。长此以往,怕是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辽西集团,大明终将会被边事拖垮。

    与其千日防贼,不如趁其未成势之前给与重创。

    孙传庭认为,各路官军多年来与流贼奋勇搏杀,积累了丰富的战阵经验。加上粮饷充足、甲胄齐全,火器兵刃的质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不管将官还是士卒都是士气高涨,经过今年的充分修整后,明年的出关之战即使不会大胜,但大败亦是绝无可能。

    孙传庭在奏本中明确提到,建虏虽然彪悍善战,但人口太少、各种物资匮乏这两点正是其最为致命的缺陷。而大明幅员辽阔,兵源物资充裕,就算官军整体战力比建虏稍低,但通过大规模会战,双方互损之下,建州根本经不起这种巨大的消耗。

    朱由检知道他的想法,那就是用人命换人命,反正大明有的是人,哪怕十个换一个也能把建虏那点可怜的人口耗尽。

    一将功成万骨枯。在这些名臣眼中,当兵拿饷就要有随时阵亡的准备,这是天经地义之事,何况还有高额的烧埋银可拿。

    其实这种想法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几乎每个普通士卒也觉得,自己既然拿着朝廷给的钱粮,那为皇帝送命是应该的。而作为后世穿越而来,对生命有着异常尊重的朱由检,内心深处对这种看法有点接受不了。

    至于谁作为出关大军的统帅,心高气傲的孙传庭并未提出明确的人选,只说一切恭请圣断。

    在孙传庭的眼中,不管是洪承畴、杨嗣昌还是卢象升,甚至于远在江淮的陈奇瑜,这几人虽然都是才具出众之辈,但并不比自己高明。

    洪承畴老辣但太过圆滑谨慎,驭下不够严厉;杨嗣昌虽长于布局,却短于临阵决断,战阵经验相对欠缺;卢象升忠直勇猛,但仁心过重,缺乏战略眼光,率偏师奇袭当可发挥其优势;陈奇瑜虽智谋深远,但容易自满轻敌,当年的车厢峡一役便是明证。

    朱由检对孙传庭有心作为全军统帅一事当然是心知肚明,这也让他感到十分的为难。

    从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上讲,孙传庭确实不逊于洪承畴等人,甚至可以说略微胜出一些,但孙传庭最大的缺点就是资历不如洪承畴深厚。在这个历来讲究论资排辈的世代,倘若自己下旨让其作为主帅领军出战,那洪承畴等人的心里会非常不满。若是能打出一场大胜还好说,如果战事处于僵持或是惨胜,那孙传庭就会面临各种弹劾与攻击,对他的政治前途十分不利。

    这也是为什么朱由检想亲征的理由之一。

    自己成为全军统帅后,把洪承畴、孙传庭、杨嗣昌、陈奇瑜这些名臣全都带上,组建一个重量级的智囊团,排名不分先后,战前会商都聚在一起公开讨论,这样就基本避免了这些牛人之间的相互敌视、扯后腿的举动,就算战事进展的不顺利,或者最终并没有取得大胜,朝中大臣也无人敢将矛头针对自己这个主帅。

    到时再说吧,实在不行自己就率军出一次关。虽然答应了卢象升不再亲征,但事情总是在不断变化中嘛。老卢率军出塞奇袭,自己就不用怕被这位忠臣当面斥责了,顶多再见面时自己向他陪个不是,保证不再有下一次就行。

    把孙传庭的条陈搁到一边后,朱由检拿起了陈奇瑜的奏本翻看起来。

第248章 方略() 
陈奇瑜在凤阳巡抚兼漕运总督的任上已近两年,期间除却正常职司以外,还多了项督管流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