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崇祯八年 >

第183部分

崇祯八年-第183部分

小说: 崇祯八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致远拱手施礼后,肃手请洪承畴入城。

    洪承畴对辽西将门的跋扈无礼早有预判,眼见李致远已行至头前带路,遂不露声色的打马进了南门。沈世玉轻磕马腹紧随其后,数十名亲兵分列两旁护卫洪、沈二人。

    吴三桂吩咐手下将官带队前往兵营后,与贺歉、李禄带着各自的亲兵跟在后面。

    一行人从长长的南门洞内进入守城的第二道门户………瓮城,穿过四方形的瓮城后方才进入了宁远城内。

    宁远城有四座城门:东为春和、南为延辉、西为永宁、北为威远,连接东西门、南北门各有一条主街,交叉的地方是宁远城的中心位置,建有一座钟鼓楼。此楼平日报时,战时为瞭望楼、讯号楼和指挥中心。

    宽阔的石板路两侧布满各种商铺,看上去颇为繁华,路上的行人商贾见到一众骑兵后赶忙躲到路边。

    顺着宽阔的街道前行不远,一座高大的三柱四间五楼式石制牌坊矗立在街道中心位置。

    洪承畴驱马来至牌坊近前下马后抬头看去,只见最上层的横匾上刻有“忠贞胆智”四个大字,往下一层的横匾上则刻着“四世元戎少傅”六个大字,最下层刻着几行小字:“诰赠曾祖荣禄大夫,提督辽东左都督少傅,原住辽阳协守副总兵打都督佥事祖承训;钦差经理辽东挂征辽前锋将军印总兵官、大都督少傅祖大寿”。

    这是崇祯四年由皇帝下旨建造、时任辽东督师的孙承宗亲笔题写、给祖大寿旌功的牌坊。

    “祖少傅久镇辽西,聚兵于坚城,阻遏建虏南下,实是对社稷有功啊;值此我皇明局势日益见好之际,本官由衷期盼能与祖少傅合舟共济、再建新功!长伯,本官也期望能在你之祖籍见到如此壮阔之牌坊啊,你可用心好生去做!”

    洪承畴手捋胡须轻叹道,对来至身侧的吴三桂感叹道。

    他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分化祖、吴两家的机会。这与大气不大气无关,而是为了更好的拉拢吴家,以对抗在辽西根深叶茂的祖家。

    大明立石牌坊是件极为隆重、极不容易的事,特别是以道德高尚、军功政绩卓著而立石坊者,须经当地官府查核事实后逐级呈报,最后由皇帝审查恩准、或由皇帝直接封赠方能建造。

    经朱由检御批、福建巡抚衙门正在洪承畴的老家英都镇上给他建造牌坊,以表彰其十年来为大明立下的功勋,孙传庭、卢象升的老家同样也在建造镌刻其祖上姓名的旌功牌坊。

    “卑职谨遵督师教诲,定为圣上尽心用命!至于建功与否则不敢去想!”

    吴三桂态度恭谨的抱拳施礼道。

第250章 问计() 
当天晚上,洪承畴和沈世玉住进了分守道署衙的后院内。李致远遣人从城内最好的酒楼定了一桌上等席面送入衙内,一同送来的还有四名年轻貌美的侍女,而吴三桂则以拜访贺歉、李禄等父老故旧的名义并未前来陪同洪承畴用餐。

    酉时左右,天色已渐渐暗了下来。在两名侍女的服侍下沐浴更衣后,身着青色道袍的洪承畴踱步前行,两名侍女一左一右跟随在身后,一名李致远的仆从打着灯笼在前面引路。

    左拐右绕后来至一所院落前,一身深色便服的李致远和沈世玉站在院门口的灯笼下含笑相迎:“督师,里面请!”

    洪承畴当先迈步进入院中。

    宽敞的院落中间栽植着一棵枝繁叶茂的槐树,院子东南角用木头搭起的架子上爬满了葡萄的枝蔓。葡萄架下摆着一张石桌和几张石凳,石桌上摆放着一个茶壶和几个茶盏,看来是主人平时乘凉休闲用的。几盆姹紫嫣红叫不出名字的花卉散落在葡萄的根脚处,正在用绚烂而短暂的美丽迎接着夏天的来临。

    “宁思端的闲情雅致啊!难不成宁远此地如此养人?吾观宁思似有乐不思蜀之意啊!呵呵呵呵!”

    洪承畴唤着李致远的字打趣道。

    “洪公之言羞煞下官了!何来乐不思蜀之说,充其量是苦中作乐而已啊!洪公、沈贤弟里面请!”

    李致远边肃手有请边苦笑着回道。

    宽敞明亮的花厅里摆放着一张方桌、三把交椅,厅内的窗户尽皆大开,初夏的凉风袭来让人感觉舒适无比。

    三人落座之后,四名侍女有两人侍立在主位的洪承畴身后,另外两人分别立在李致远和沈世玉身后,随时准备服侍几人用食;院里和院门外人影晃动,不时传来甲叶轻微的碰撞声,数十名洪承畴的亲兵被甲执兵在来回的巡视着。

    “洪公剿贼灭寇、挽我皇明于危局,功盖当世,实为我大明擎天玉柱!恕下官直言,若无洪公十年间奔波辛劳,流贼怕是早已势大难制!下官虽与洪公素未谋面,但洪公之大名却是如雷贯耳,今日得见,实乃下官三生之幸!下官仅借杯中之酒以表对洪公敬仰之情!”

    打横相陪的李致远双手举杯,言辞中对洪承畴这位名臣充满了敬意,说完之后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李致远于崇祯初年二甲中试,后留户部观政一年,先后任职于南直隶、湖广两省的府县主官。崇祯七年因恶了当时的吏部尚书王永光,被打发到了宁远任分守道至今。虽说级别升至从四品,但官员们都视此地为险途,知道一旦到了关外,除非搭上阁老的线,否则就算回到关内也只能落个闲职。

    年过四旬的李致远不甘心仕途就此终结,来到宁远后也想做出一番政绩,以博得京师大佬们的重视。但在手中有刀才说了算的辽西,他一介手无缚鸡之力的被排挤的文臣,只带着几个仆从来到关外,面对着一群连皇帝都不怕的粗汉,根本无对抗之力。

    在尝试了几次之后,在发觉自己的政令就连署衙内的吏员都阳奉阴违时,李致远不得不认清了现实,转而做起了闲事不管的泥胎木塑。宁远的守将见他知情识趣,倒也不再难为他,并且还能时常分润一点好处给他,李致远则是来者不拒,不是不想拒,而是不敢拒,否则他在宁远将寸步难行。

    “宁思此言过誉也!吾虽于剿贼一事上略有小成,所赖不过是圣上信任、朝臣支持、将士用命,更兼有昆岗此等人杰襄助,邀天之幸,方才有今日之局面,此非吾一人之功也!”

    洪承畴含笑举杯浅酌一口,心里对李致远的好感增加了几分。一旁的沈世玉杯到酒干,几名侍女连忙给几人倒酒布菜。

    李致远的话虽有攀附恭维之嫌,但却正好搔到了洪承畴的痒处。

    随着大明十年不解之局,以近百万流贼的相继覆灭而完美落幕,回首期间的种种艰辛,洪承畴心内慨叹之余,也时常对自己在其中所取得的决定性作用而暗自得意不止。

    虽说卢象升和孙传庭在剿贼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如果没有自己在流贼逐渐成势时的勉力支撑,哪来的孙、卢后来取得的大胜?我洪亨九才是种树之人,其余人等不过是树荫下乘凉罢了。

    “宁思兄适才所言精辟之至!流贼祸乱大明北境十年,若无洪公独立支撑,眼下之大明怕还是千疮百孔之局,其后果不堪设想!此乃朝野上下之共识也!洪公雄才大略、身具无畏之心,以大魄力、大毅力,以弱击强,最终扫荡群寇,廓清御宇,还大明以朗朗乾坤,此实乃圣贤之三不朽也!盛唐之出将入相者也不过如此!大明擎天玉柱,此称谓洪公当之无愧!今日当为洪公之为浮一大白!”

    沈世玉慨然言罢,举杯一饮而尽,李致远急忙端起酒杯跟上。

    “昆岗言过了!呵呵呵呵!吾岂能与古之圣贤相提并论!数年来若无昆岗用心辅佐,为吾打理日常军务,百密一疏之下,剿贼之事也怕是有疏漏之举!此番若能在关外取得一番成就,吾定向吾皇举荐昆岗这等大才,务使大明野有遗贤才好!”

    沈世玉是陕西蓝田人,家境富裕,祖上曾有人任过抚州知府、荥阳推官等职位,其父于万历年间中举后未曾出仕,而是在家侍奉双亲。沈世玉于崇祯三年中举,之后眼见大明北地之局似有糜烂之像,遂与父亲商议过后,毅然投笔从戎,自荐于洪承畴帐下。数年间帮着洪承畴处理日常军务以及与皇帝、朝廷、地方之间的公文往来,深得洪承畴的赞赏和喜爱。

    期间洪承畴曾数次打算将其举荐给朝廷,但均被沈世玉以流贼未靖、出任地方难以心安为由婉拒。洪承畴在惋惜之余也是下了决心,待大明内外安定之后,一定要全力向皇帝和朝廷举荐这位淡泊名利的才子,让其有施展才华的平台。

    酒过三巡之后,洪承畴放下筷子清咳一声,沈世玉急忙目视李致远,后者一愣之下立刻会意,随即一挥手,几名侍女赶忙离开了花厅。

    “宁思,汝于此地为官数载,对关外世情当有所知;吾此次奉命督师蓟辽,欲于关外整饬军伍、抚育众民,惜对辽西风情所知甚少,宁思何以教我?若有良策尽管讲来!”

    洪承畴目光炯炯的看着李致远开口道。

第251章 情弊() 
“洪公,下官来此就任三载有余,冷眼旁观之下倒是偶有所得;下官认为,辽西之所以形成现今之局面,其成因不外乎一个利字,而宁锦官军上下所用之手段也不过是养寇自肥耳。朝廷若想将此事做一个了结,无非是毁其根本,若建虏覆灭,无论辽西还是辽东自会安定,仅此而已!”

    李致远拱手后端坐侃侃而谈。

    洪承畴轻轻点头表示赞许,沈世玉在一旁则是一副不置可否的神情。李致远的结论虽然很到位,但并不算是很惊艳,只能算是朝野有识之士的共识。

    “自洪武、永乐年间朝廷下令于辽东屯田守边始,至万历、天启年间我军退防辽西止,整个关外之地渐渐已不属于朝廷治下,其实际已属祖、吴、麻、李、马等数家之地也!下官曾遍览百余年来之书文,辽西现有之十余万顷田地,大部已落入各地镇将之手,只有荒僻贫瘠之田才为普通军民所有。而朝廷于此并无任何受益之处,反而每岁还要下拨巨额钱粮以为其蓄养手下巨量之义子、家丁。而辽西上至都督、总兵,下至千总、百户,皆以役使手下防军为其耕种,而其所获钱粮尽皆转入到经商、开矿、捕鱼、采木等副业,迅速增殖财产。不瞒洪公,现下辽西军户汉民大量逃亡,实因不堪受其盘剥也,盖因辽西田地虽肥沃,而无其安身立命之所也!长此以往,大明必为辽西所累,其后果下官不敢设想!”

    李致远接着将辽西将门的成因以及现状做了大致的分析总结。

    若是朱由检在场的话,必会为李致远这番言论拍手叫好。作为一个当时的局内人,李致远的眼光还是相当长远的,这番话其实等于站在了一个跳出全局的高度上来看待问题,其结论也是后世比较认同的。

    后世很多观点认为,早在东林党集团把明王朝财政搞破产之前,那些辽西的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总兵官、副总兵官、都司指挥使,以及那些千户、百户等各级军官就已经把老朱家划拨给军队的土地瓜分净尽了,换句话说,就是军队最主要的粮饷来源被断了。军户的大量逃亡,说穿了就是他们已经丧失了土地,成为农奴了。这时候,养军队的粮饷就成了老朱家朝廷的计划外开支,而且这只官军并不服从于朝廷,战斗力也没有传说中那样强大,老朱家等于养了一群白眼狼。

    洪承畴神情凝重,沈世玉面上也是露出深思的表情。

    李致远的话对二人的冲击很大。二人虽然知道辽西局势复杂,但从未想到会糜烂到如此程度。

    虽然皇帝和重臣们都知道辽西局势不受朝廷控制,知道每年下拨的巨额军饷会有部分落入军将们的腰包,但却没有想到绝大部分士卒并无拿到粮饷,朝廷等于是在掏钱给别人蓄养私兵,这不就是凯子、傻X吗?

    辽西将门里从将官到家奴,这些人既没多少国家观念,也没多少民族观念。为了各自小集团的利益,这些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大明朝财政崩溃的时候,他们继续瓜分土地、吃空额、喝兵血,建虏闹饥荒的时候,他们玩养寇自肥,暗中放水,甚至资敌以军械;京师危急时,他们则按兵不动,听任建虏在大明的躯体上啃咬撕扯。

    这些人是坏人么?其实这些人本性未必坏到哪去。别人不说,单说吴三桂就是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他都当了汉奸了,并且把老朱家最后一个皇帝用弓弦勒死,却没做过屠城的反人性坏事。三藩之乱的荆州大战中,吴三桂在战事激烈伤亡惨重的情况下,仍然拒挖万人堤。

    私德来说,吴三桂很重信义。吴三桂年轻时有一个姓王的下属,因为关系亲近,吴三桂就答应有女儿就嫁给同僚还在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