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崇祯八年 >

第232部分

崇祯八年-第232部分

小说: 崇祯八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肉食、油盐暂未计数。顺天府与工部营缮司均有官吏领建督工,工程力争于年前全部竣工。各条沟渠拓宽改建之后,每年七、八两月之雨季内涝之况将会得以极大舒缓,加之城内大道街巷全部硬化,今后每逢雨季时,城中内涝泥泞难行之景象将不复再现!不过,臣偶有他想,不知当不当报于我皇以闻!”

    陈奇瑜起身施礼后,将自己就任以来的最大政绩摆了出来。

    他首先将道路硬化之事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然后列出种种数据来描述刚开始的大工程。

    因为硬化之事早在他上任前便已开始,那是前任府尹李怀普和工部职司的功劳,与他没有什么关系,而拓建沟渠是他任顺天府尹以来接到的大工程,当然要当着各位重臣的面大肆宣扬一番了。

    “陈卿不愧身具能臣之名,能将其中所费列举清晰,并亲身参与其中,朕闻之大感欣慰,大明之臣子若皆如陈卿一般,那朕将会省下不少精力!此事陈卿当居首功,待工程竣工之后朕自会对其余相关人等论功行赏!卿但有所陈尽管照直讲来便可!”

第332章 赏功() 
朱由检对陈奇瑜的工作作风非常满意。

    大明文臣士子大多以清谈务虚为荣,而以亲身下到一线为耻,像陈奇瑜这种有大学士职衔的重臣,能不辞辛劳亲自到现场勘查寻访,这是极为难得务实作风,这才是大明最需要的能臣干才。

    自从大规模的转移灾民开始后,类似陈奇瑜这样的官吏已经涌现出来不少,不管他们是在什么动机的驱使下做出这样的改变,只要是真正去做了,那就必须要得到应有的奖赏和拔擢。

    “启奏我皇,此次京城内两项工程完工之后,定会有众多经验丰富、技能熟识之壮工从中涌现,臣以为,其后若无相应之事承续,此等民工身怀之技便就此湮没,想来殊为可惜。而反观我大明诸地,则需此技艺者之地甚广,但却为人财物力所限,无法展开此类相似工程。臣建议京师工程竣工之后,从中拣选有条件之人,由官府出面,仿皇庄中打井之建制组建施工之伍,于财力物力丰厚之地予以施工,以次解决诸府县城内涝、沟渠淤塞之痼疾,使我皇明各处城镇面貌为之有较大改观!以上便为臣之浅见也,望我皇斟酌后予以决断!”

    陈奇瑜从各个方面分析了皇帝这几年的施政分针,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位皇帝有可能是历朝历代以来,最为关注民生、最喜欢大搞基础建设的皇帝了。

    自从崇祯九年境内安定之后,不管是移民还是免除北地各省三年赋税、给皇庄佃农降低租赋,再加上废除金花银、自掏腰包在各地打井修渠等种种类似的举措都证明了这点。

    既然知道了皇帝的喜好,那身为臣子为何不投其所好?以民为本也是先贤所倡,无论从大义还是忠君角度上来讲,都是牧民官的要务,若想让圣眷长久不衰,就应当从这方面着手才是上策。

    他的上述言论是早就想好的,准备在工程完工前再向皇帝提出来的,没想到今日皇帝问到工程进展的问题,这正好给了他在重臣们面前露脸的机会。陈奇瑜相信,自己这项提议肯定会得到皇帝的高度赏识,为自己将来的仕途增添一块分量极重的砝码。

    陈奇瑜确实没有猜错,这项切合实际的建议使得朱由检对他的好感度呈直线上升之势,瞬间就将他的位置提到了前几名上,直逼前面的孙传庭和卢象升。

    “陈卿此建言极为合理!卿可遣人于此数千人中做一番查访,一是将技艺熟练者之身份记录在册;二是询问其人是否愿意参与别处施工中去;勿使因其常年在外,耽搁家中农事或者家事,此一点一定要吩咐下去。身有技艺、自愿、家中劳力不缺,此三者缺一不可,不符者勿要强征。再就是工钱要合理,饭食需管饱,如此繁重之消耗,肉食务必每三日一放,就按每人次三两计便可,消耗巨大,养分跟不上,很容易致其早衰并引发重疾,陈卿切记、切记!稍后卿回衙后,将此事详略以题本报来,朕参详无误后,待工程完工之后便建起施工之伍,先于京畿一带府县城试行!钱粮由內帑与太仓分别负担一半,朕会遣锦衣暗中查访,以绝贪鄙之人从中渔利!”

    听到皇帝居然要陈奇瑜给这些民工每三日管一顿肉食,大多数朝臣都露出了不以为然的表情。

    在他们的眼中,这些农户被官府出钱雇佣,能在农闲时多一份收入补贴家用就应该很知足了,况且还管两顿饭食,这已经是皇帝的仁慈了,没想到居然还要三天吃一次肉,这待遇就连乡下的一些殷实之家也比不上啊,这有点太过了吧?

    陈奇瑜坦然拱手接旨,心下却是得意不已。今日在皇帝面前露了个大脸,这对将来晋升阁臣后排名靠前极为有利。

    至于给民工肉食这等小事,陈奇瑜心中倒是没有太多的抵触情绪。这两年随着他直接接触大明最底层次数的增多,对于百姓疾苦的直观认知也是远胜从前,之前内心深处对于草民的蔑视也改变了不少。能利用手中职权为最底层人氏谋取些许福祉,已不再是陈奇瑜心中所抵触的事了。

    “近两年来为安置灾民之事,工部、户部上下均是出力甚巨,范卿、侯卿亦是颇为辛苦,朕自是将此种种看在眼中。朕向来提倡有过必罚、有功必赏之准则,有鉴于二位爱卿于两年间辛苦操劳,朕决意,此次范卿、侯卿按功均加东阁大学士衔!望二位爱卿戒骄戒躁,于公事上更加勤勉职守,将今后之职事办的愈加圆满才好!”

    朱由检接着随手抛出了一个重磅消息。

    在去年的时候,朱由检已经下旨,将两阁大学士的职衔升为从一品,三殿学士位则升为正一品。这项举措改变了多年以来内阁学士权重品低的尴尬处境,也让二品的尚书们对阁臣一职有了更大的渴望。

    范景文与侯恂一愣之后都是大喜过望。在事先没有一点消息的情况下,竟有如此大的喜讯从天而降,莫非是老天开了眼?今天能得到皇帝的首肯,自己两年来的辛劳终是没有白费,东阁大学士的荣衔,可谓是对自己的最好褒奖。

    在殿内其余重臣充满各种复杂神情的目光注视下,两位重臣起身拜倒谢恩。

    侯恂与范景文都在五旬左右的年纪,有了大学士的头衔后,无论从资历、年龄、能力上来讲,都具备了入阁的条件,这让除了吏部尚书周云以外的其余几位尚书倍感压力。

    尤其是本以为入阁已是十拿九稳的杨嗣昌,这两人本来从未在他的计算之中,今天却突然之间成了对自己最现实的威胁,这顿时让他有些措手不及的感觉。

    因为户部和工部向来是差事最多最累,却也出错最多的部司。尤其是户部,虽然是朝廷非常重要的部司,但历任户部尚书很少有最后入阁的,很多都是在任上就获罪回籍,典型的出力不讨好。

    没想到皇帝在毫无预兆的情形下,突然将二人拔擢到令人瞩目的地位,这让杨嗣昌心里顿感失落无比。

    朱由检当然能理解杨嗣昌的失落之情。他虽然对杨嗣昌的才干很看重,但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钱粮和建设才是重中之重。杨嗣昌毕竟重新出仕不久,也并未立下显赫的功劳,所以这次的升赏并未列入朱由检的考虑之中。

    户部与工部官员吏目大多被派往了安置灾民的第一线,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其中虽然主要是利益驱使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家确实是干出了一番真实的政绩,这一点从目前灾民安置到现在未出大的纰漏就能看出。

    再有就是锦衣卫和御史关于相关情况的每旬奏报,也对其中表现突出的人和事有着比较详尽的描述,这一切都为范、侯二人的升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陕西孙卿已率部抵京,准备应对来年与建州之大战,但陕西巡抚一职不能长久空缺下去。顺天府丞吴甘中颇具才干,为官亦是素有清名,今特擢为陕西巡抚一职,着其与孙卿交接后即刻赴任,不得延误!”

    朱由检将下一个重要的人事任免消息又放了出来。

    吴甘中与孙传庭私交甚密,这是被很多朝臣所知悉的,在朱由检的眼中,能和孙传庭成为至交之人必定有其过人之处,否则以孙传庭骄傲的性情,一般人他根本不屑与其往来。

    现在陕西全省已经非常稳定,灾民的安置工作进行的相当顺畅,只要接班的人不去任性胡为,而是按照现有的有效策略执行下去,那么用不了几年,陕西将会初现大治的局面。

    从这一点上来讲,吴甘中应该是最合适的陕西巡抚人选。起码在交接延续的问题上,两个人肯定会有相应的默契,相信孙传庭自会给这位挚友提出最为可行的施政策略,避免人亡政息的官场弊端。

    至于现在的陕西布政使朱永佑,朱由检根本没考虑过他,这人是个典型的官僚,混日子的那种。此人在孙传庭主政陕西两年多的时间里,并未作出任何出色的政绩,孙传庭对其评价也是很低,这种尸位素餐之人早晚要被替换掉。

第333章 朝堂() 
温体仁等内阁诸人对于两名新晋大学士倒是持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

    王应熊和张至发早就做好了随时让位的准备,两人自知在皇帝心目中早就没有了应有的地位,所以现在只盼着到时能有个体面一些的荣衔致仕回籍就好。

    温体仁则是一点不担心自己首辅的位子会被人取代。

    在他看来,虽然增补阁臣之事已成定局,新入阁之臣也都是年富力强、能力出众者,但至少三五年内他的位子会相当稳固,五年之后自己也就已是古稀之年,退下来也就无所谓了。

    而对于大明朝堂为皇帝所看重的这些重臣,温体仁也有过详细的分析和判断。

    不管是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几人也好,还是陈奇瑜、杨嗣昌、范景文、侯恂等人也罢,这些人都目前来看都缺乏掌控全局的能力,也缺少体察圣意的本事。加之都是久握重权、杀伐果断之辈,已经养成了说一不二的习惯,容不得别人对自己有所质疑或者不尊,这群人聚在一起指不定会出现何等场面呢。

    洪承畴、卢象升都是以军功著称,这些年来一直在带兵打仗,与抚民治民之上几无建树。而内阁是以辅助皇帝处置内政事物之地,在流贼已灭、建州难保之境下,皇帝的关注点肯定会转向大明境内安民富民一事上来,这二人是否能在民政上有所成就尚未可知。

    孙传庭、陈奇瑜虽然文武兼备,但性格上都有着不小的缺陷。陈奇瑜的能力自不必说,在军略方面有着超卓的眼光和见识,但其得势后易生自满之心,随之便是举止失措,很快便会有让人诟病的问题出现,这一点让他很难成为首辅之臣。

    孙传庭崛起神速,在陕西虽只短短两载有余,便已在文治武功上卓有建树,从今上日常的言行当中可以发现,孙传庭是今上最为看重的文臣之一,也是最有可能成为首辅之人。

    但孙传庭同样有着性格过于刚直、资历尚浅的缺陷,这一点只能在内阁中历练数年方能得以改善,短期之内绝无可能被推到高位。

    范景文、侯恂虽长于内政,但其所擅长的皆是方面之才,不具备统帅全局的眼光,不可能成为皇帝属意的首辅,只是在特定领域内给皇帝以更加专业的建言而已。

    杨嗣昌虽然才干、风度、媚上等方面都不错,但可惜资历太浅、也无殊功,年纪比皇帝眼中的红人孙、卢、洪、陈还要大,这辈子根本不可能登上首辅的位子。

    若是其心有不甘下挑起事端,最后很有可能会被今上所厌,不过按照杨嗣昌八面玲珑的手段来看,他自然会认清形势,在内阁中谋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至于礼部尚书张国维,刑部尚书冯英,入阁的机会都很渺茫,更别说首辅了。

    远在南京的李邦华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具备了做首辅的资格,但过于忠直的性子,恐怕不会为皇帝所喜,左都御史这位子就是最为适合他的。皇帝虽然很器重他,但怕是不会让他入阁,顶多加荣衔就是了。

    若是朱由检知道温体仁现在的心思,肯定会给他竖一个大拇指,老温的猜测与他所想的几无二致。

    在朱由检的计划中,来年增补阁臣后,温体仁的首辅还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继续做下去,等到孙传庭等人在几年之内理清了如何执政的思路,也从中摸索到阁臣所需的经验后,那才是温体仁致仕之时。

    孙传庭的确是朱由检心中认定的首辅最佳人选。

    按理说首辅之位应该给处事更加圆滑、手段更加柔和一些的洪承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