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崇祯八年 >

第233部分

崇祯八年-第233部分

小说: 崇祯八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传庭的确是朱由检心中认定的首辅最佳人选。

    按理说首辅之位应该给处事更加圆滑、手段更加柔和一些的洪承畴,但朱由检对这位被列入贰臣传的臣子有着抹不去的心理阴影,尤其是与孙传庭、卢象升这种忠勇刚烈的名臣一对比,洪承畴的形象顿时矮化了一大截。

    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后朱由检认为,当下的大明刚从多年的战乱中走出,还要面临着持续天灾的恶劣影响,江北之地可以说是处在百废待兴的局面。

    此时的大明顶层人物,需要的不是那种守旧保守的官僚,而是勇于任事、敢于进取的开拓之臣,孙传庭的性情能力刚好符合这一要求,只要有自己给其强有力的支撑,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力争在十年之后,使得大明北境初现大治的雏形。

    在朱由检的计划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重要部司的职能都要进行微调,以便使其职责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而权柄极重的都察院便是首先需要调整权利的部司之一。

    在加大都察院监督力度的同时,也要制订相应的章程来约束言官们的权利。

    自唐朝的牛李党争之后,历朝历代的文官们便形成了为了各自的利益、利用各种手段相互攻击的恶劣作风,而各个时期的言官们都在这些争斗中扮演了最主要的角色。

    因为言官们有着一种得天独厚的战斗属性和特权,那便是可以风闻奏事。

    这种特权被文臣们给与了无限放大,也凭空产生出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而很多名臣良策都倒在了这种带有无限恶意的攻击当中。

    朱由检认同后世的普遍观点,他认为,这个风闻奏事的特权更像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

    这种恶政特权如果不加以限制,那未来的朝堂很快还是会回到老路上去,争吵谩骂、个人攻击将会无休止的上演,而绝大多数身涉其中的臣子最后都会败下阵来。

    言官们的主要权利不改,但风闻奏事权将会被取消。

    以后弹劾任何大臣都必须有确切的证据,否则就是诬陷,这是要被同罪论处的。

    有效的证据是弹劾的基础,要将被弹劾之人所犯的罪行每一条每一项都给出足够的证据,以此来服众。

    等到李邦华从南京回来,这一条就会在都察院开始实行,以杜绝有人动用言官攻击政敌的现象,使得朝臣们的精力都用在处置政务上,而不是担心在公事上得罪他人会招致打击。

    言官的职权虽然是监察百官,但在此之前这项最主要的职责被大多数人选择性的给忽略了。

    监察百官的指向是朝臣们对于各自政务的处置,而不是针对着某人的个人私德进行人身攻击,这一点必须要明确。

    北宋名臣欧阳修便是受害者之一。

    他被政敌指使言官诬陷其与儿媳有私情,羞愧无奈之下只得辞去了参知政事的职位,而随着他的丢官去职,这段无中生有的诬陷也戛然而止,舆论也被迅速平息下来。

    这就是典型的诬陷,因为到最后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欧阳修有这样不道德的行举。

    朱由检决不允许在自己的眼前出现如此恶毒之事,敢有以身试法者,夷州开荒去吧。

第334章 拔擢() 
宣布完新的陕西巡抚人选之后,场内陷入一片沉寂之中,各人都在考虑顺天府丞这个空下来的职位。

    朱由检扫视了殿内众人一眼,将各人的表情一一看在眼中,然后不动声色的继续道:“侯卿,南京户部既撤,但其所属公务繁巨,若将其移交与南京府户房,怕是难以担其职责;朕适才想过之后,有意将户部浙江清吏司移往南京常驻,以督掌江南赋税米粮,侯卿以为如何?”

    刚才侯恂的话提醒了朱由检,南京户部的裁撤会引发一些麻烦。

    南京户部直接向直隶各府和浙江、江西、湖广三省征收赋税,此外,南京户部还有独立的仓库、粮库和银库,但征税行为、征税数额均要事前报北京户部审批,每年的收支账目一份上交御前,一份交户部备案。

    南京户部裁撤之后,湖广、江西、浙江三省,以及新成立的江苏、安徽两省的税赋可直接向京师缴存,这些都还好说,但南京户部掌管的那些大小仓房可不能移交给江苏省代管。

    江苏、南京府都属新建,虽然也会设立与京师六部相对应的六曹、六房,征召相关人手开办公务,但从专业性的角度来讲,这些新募吏员的业务水平与京师户部的官吏相差很大。

    户部十三个清吏司中那些办差的吏员,大多数都是子承父业,多少年来就在部里办差,对各地征缴赋税、粮米、物资的各种流程可说是精熟无比,对其中的某些贪墨手段也是心知肚明。可以说只要他们认真起来,任何猫腻都会被他们一眼识破。

    每年从江南一地运往京师的漕粮多达几百万石,这些虽是主要由地方官府以及漕运衙门催办,但也离不开南京户部的协助,现在虽然新建行省后,原先的差事大大减轻,但剩余的体量还是户曹、户房无法掌控的。

    但南京户部中的中低层官吏基本也都是世袭部务,已经与当地士绅豪商连为了一体,利用手中职权大肆侵吞贪墨朝廷钱粮。

    如果因为顾忌将他们全部北迁后公务无人处理,而将这批底层吏员留在当地,那此举只能会让这些人行事更加的肆无忌惮,他们会很自然的认为朝廷离不开他们,其行为也会更加有恃无恐。

    而且南京户部所属的这些仓房还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以江南战略储备的形式存在着,这条规矩是太宗北迁后制订下来的。这是为了预防长江以南地区一旦出现重大灾情后,因粮米物资临时无法筹集支用,会引发后续一系列祸端这种极端情况的发生。

    “圣上所言切中要害,此策乃上佳之举,老臣亦是这般思虑。户部分支常驻南京,更利于理顺朝廷赋税征缴之况;只是老臣还有一请,那便是望圣上容许户部分支留用部分原南京户部吏员,毕竟事涉如此众多仓房物资,以浙江清吏司现有人手来看尚难短期内予以理清,此事还望圣上恩准!”

    侯恂拱手施礼后奏道。

    “准了!侯卿回去拣选人手后,即刻遣之启程前往南京与相关人等清点交接,原有看守仓房之军士全部留用,朕会遣亲军常驻分支署衙,予以协助处置日常公务,预防不测之事生发!”

    朱由检思衬一会后答应了侯恂的奏请。而所谓的锦衣住衙协助,只是为了说着好听而已,实际上锦衣卫进去就是为了监视震慑这帮人,从最大程度上防止贪渎之事发生。

    “原平凉府知府赵之用于任上勤勉尽职,于安置灾民、拓荒打井、兴修水利之事上时常亲赴一线巡查督促,此等为安民尽心用命之人值得赏擢。朕决意,赵之用特擢为江苏巡抚,职衔为左佥都御史衔,着该员接旨后即刻赴任!平凉府职官自赵之用一下全体晋升一级,知府之位由同知张文献接任,以下同例!”

    孙传庭在托杨嗣昌转呈请见手本之前,早就上呈了题本奏事,题本的内容是他在率秦军赶赴京城的途中写就的。

    他知道自己此次离开陕西之后将不会再有回返的机会,所以便将自己平日里暗中考察过的可用官员名单,以及两年来他们所做出的政绩简单的写入了题本当中,以便供朱由检在用人时参考。

    这个赵之用便是这份名单中的佼佼者。

    刚过四旬的赵之用于天启四年中试,留工部观政一年后便放到陕西蓝田担任县令,之后便一直未曾离开过陕西。

    十余年间虽也因功慢慢升到了知府一职,但在盗匪遍地、饥民如蚁的西北之地,作为一府主官的日子也是相当的难熬。可以说,陕西大部分地方官员都已经做好了全家随时赴难的准备,赵之用忧心如焚之下也是无可奈何,只能尽力安抚救济治下民众,尽量不使更多的饥民流往他处后加入流贼的队伍。

    幸运的是,陕西境内的大部分流贼都集中与陕北,很少向西边的平凉府流窜,原因很简单,平凉府太穷,没啥油水,所以整个平凉府多年来相对还较为安定。但随着混天王、仁义王、马进忠等巨寇的崛起,平凉府也很快陷入了纷乱之中。

    崇祯八年,孙传庭赴任陕西并先后将大股流贼绞杀殆尽后,陕西西北彻底安定下来。紧接着,孙传庭将平凉府定为了安置灾民的主要地区,并亲自赶赴平凉府,在赵之用等人的陪同下实地巡视考察了相关州县地理,并制订出了详细的屯田安民举措。

    随着大批灾民被有序的引导而来,无数的钱粮物资也滚滚而至,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鲜衣怒马的锦衣校尉,安民屯田的浩大工程在平凉府境内全面展开了。

    看到孙传庭都经常奔波于各个灾民安置点,赵之用和平凉府上下官吏哪还敢留在府衙中。再加上大量赏银补贴以及锦衣卫、御史的明暗监视,在几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平凉府的官吏们全部被迫投入到了抚民屯田、兴修水利的巨大工程之中。

    在接下来近两年的时间里,赵之用以身示范,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放在了安民一事上来。在他的带动下,平凉府的官吏们也纷纷群起效仿,都是放下身段,亲身投入到了每个环节的实践中去,屯田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都在短时间被迅速解决。

    捱过了大半年的等待之后,第二年的平凉府境内的夏粮便收获了二十余万石,接下来的秋粮也有十余万石的收成,这些自产粮食,加上西安府对平凉的支援,使得近两百万灾民有了可以支撑到来年夏收的口粮。

    随着各种水利设施的完善和配套,加之开荒的田地已成了熟田,崇祯十年平凉府的夏粮取得了大丰收,总量达到了近四十万石之多,如果再加上丰收在望的秋粮,平凉府的灾民不仅不需要外界的支援,而且自产的粮食也会有很大的结余。

    现在已经可以断定,整个平凉府的安民屯田工程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而随着开荒田地的增加,几年之后,平凉府将会成为大西北的大粮仓。

    对于赵之用的拔擢使用,孙传庭的举荐是一方面,而锦衣卫传回的情治则是更加的详细,这两者相加之后,才促成朱由检今天的任命。

第335章 武备() 
“启奏圣上,既是新建江苏行省,巡抚也已有人选,那原应天巡抚周林清如何安插?还请圣上示下,二品大员亦是朝廷重臣,闲置过久容易惹来非议!”

    吏部尚书周云施礼奏道。

    除了内阁那几人之外,对阁臣增补一事最无念想的便是他了。

    大明朝堂向来有不成文的规定:吏部天官不得入阁。

    这是为了防止吏部尚书利用职权滥用私人,在朝堂中形成强大势力,从而导致整个朝局失控的状况发生。

    “周林清在任期间政绩出众,着加礼部尚书衔,入礼部处置公务,具体部务分工。。。由张卿负责安排吧!”

    朱由检想都没想,直接就把这个应天巡抚一脚踢进了礼部。

    周林清同样属于江南既得利益集团的一份子,就让他们这些获利最大者都进礼部去撕逼吧。

    礼部虽然是个清贵衙门,但除了三年一次的会试,平时并无多大职权,对朝堂政务的影响微乎其微,就算这帮人在里面吵翻天也不用搭理。

    他对礼部尚书张国维印象并不好。

    张国维本身能力平庸,只是靠着前首辅周延儒的拔擢才进入了礼部担任侍郎一职,随后在朝堂上不断地人员更替中升到了尚书之位。

    此人处事向以虚伪著称,风度翩翩的背后是贪婪与无耻叠加,是一个典型的伪君子。虽然不曾犯下多大的错处,但在朝堂中风评不佳,与其交好者大都是东林党的成员,而这次被朱由检强行塞进礼部的,全都是东林党的一员。

    大明的官员们大都有个共性:善于内斗,拙于执政。

    为了一丁点的个人私利,这些人一定想尽办法去寸土必争,将来的礼部署衙内应该会好戏连台。等到他们斗到两败俱伤的时候,朱由检会将他们一锅端掉,理由就是有失朝廷体面。

    仔细想想,朱由检就暗中发笑。

    本来是一伙的,可是为了权利,照样会打的头破血流。

    有外人就搞外人,没了外人就搞自己人,反正是不能闲着。

    官职不丢,争斗不休。

    以利相交者,利尽则散;以势相交者,势去则倾;以权相交者,权失则弃。

    圣人的话就是这伙人的最好写照。

    “启奏圣上,礼部乃清贵之地,部务并无繁巨难理之患。而现下已有三位侍郎理事,再加上南京礼部尚书与右侍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