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崇祯八年 >

第245部分

崇祯八年-第245部分

小说: 崇祯八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锦衣卫将会担负起内卫的重任,用以镇压国内可能出现的骚乱事件。

    只要国内政局稳定,百姓衣食无忧,大规模的叛乱已是不可能再出现了,现役很多参战多年的将士将会在得到相应补偿后解甲归田,这样虽然短期内会花费大量银钱,但长期来看,军费会大幅度的下降。

    “皇爷,御膳已是备好,您看。。。”

    已经恢复了平静地王承恩回到昭仁殿,躬身向朱由检请示道。

    “唔,先用膳吧,几位卿家只有孙卿在宫里用过膳食,这眨眼便已三载了,呵呵!”

    朱由检起身走下御阶,一边说笑一边当先向侧殿行去。

    等皇帝转过殿内的侧门后,温体仁等人才在小太监的引领下跟随而去。

    昭仁殿的侧殿在朱由检的授意下改成了膳食间,这是他考虑到留重臣用膳方便的缘故。

    朱由检在殿后换上圆领直裰常服,在金盆中净手之后,回到殿内坐在了一张方几后面铺着软垫的太师椅上。

    这也是他特意吩咐过的。

    他实在不喜欢那种没有扶手的龙椅(龙床),这种宽大的太师椅才是他的最爱。

    温体仁等人也各自在小太监端来的铜盆中净过手,然后冲着朱由检施礼之后,分别在小一号的方几后面落座。

    “传膳!”

    随着王承恩的吩咐声,一排小太监双手端着描金红漆的托盘鱼贯而入,然后在朱由检面前已四人为一队排好,躬身高举托盘供朱由检点菜。

    在朱由检留下了一份燕窝羹以及一份椒末羊肉后,随着王承恩的吩咐,第一排从方几前躬身走过,向着几位重臣走去。

    在如此这般上过四十余道菜品后,御膳这才开始。

    朱由检面前的方几上摆着八道菜品,除了燕窝羹、椒末羊肉以外,还有两熟煎鲜鱼、蒜醋白血汤、糊辣醋腰子、素熇揷清汁,以及一碗菉豆棋子面和一碗香米饭。

    温体仁等人也是各自点了几道看上去比较美味的菜式以及点心、香米饭等主食,几人在看到朱由检动了筷子之后,方才略带拘谨的用起饭来。

    后世很多人对御膳有一个明显的误区,都以为皇帝的膳食是由御膳房烹制的,其实这不过是受了清宫戏的荼毒而已。

    大明的皇宫里从来没有所谓的御膳房这么一个地方的存在,大明皇帝的膳食以及赐宴群臣所享的饭菜,全部是由光禄寺采买、制作和操办的。

    只不过现在朱由检吃的是由周后及坤宁宫的女官、宫女单独烹制的而已,为此,朱由检还专门下令扩建了后宫的厨房。

    作为品尝过后世美食的朱由检对御膳直接无感,他也准备在合适的时机对光禄寺进行改革。

    因为光禄寺做的猪食实在是令人难以下咽,远远称不上美味,与后世的大学食堂无甚区别,最多只能填饱肚子而已。

    在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朱由检也不是反对享受之人,赚那么多钱,在惠及民生的同时,自家人享用能花费多少?

    这顿御膳在朱由检率先停箸漱口之后,于小半个时辰之后结束,温体仁等人施礼告辞后出宫办差去了。

第355章 女医() 
“妹妹现下症状已与上回前来时大是好转,老身此次已将上回方子略作改动。妹妹回去后,只需将此付汤药用水煎服,每日两次,连服三日,此疾当可无碍,期间忌食荤腥辛辣之物,之后若尚有不适之状,尽可来此找老身就诊便可。”

    京城中新建的静安堂的诊室中,方李氏温言嘱咐道。

    “奴家谢过姐姐诊治,奴家此症已有数载,每逢发作时便只能苦捱数日,有时实是疼痛难忍,可因着男女之别,无奈之下也只能强忍。自从上旬经姐姐把脉开方后,奴家服药之后旧疾也曾再次发过,可疼起来已是轻了许多,姐姐的药真是管了大用了!

    说话的是一名年过三旬、身着杂花襦裙的女子,她的丈夫是顺天府的一名户房书办,这回是来开业几个月的静安堂复诊的。

    给她诊治的方李氏已是年过五旬的老妇人,相貌并不出众,但身上那种书卷气以及和蔼从容的神态,却是一般的女性难以具备的。

    方李氏出自京师的中医世家,自小耳濡目染,随着家中长辈学了一门好医术。

    长大之后嫁到方家为人妇,因为有着出自医学世家的名号,有时也为一些豪门大户家的夫人小姐上门诊治妇科之疾,时间长了在京城内也是传出了不小的名声。

    “春萼,适才老身所说你可都记下了?”

    “回奶奶,奴婢都已记录在案,还请奶奶您过目!”

    在那名女子千恩万谢的去堂前付过诊金及药费离开之后,诊室内一旁的一张案几后面,一名十几岁的丫鬟将狼毫搁在笔架上,拿起书案上一张洒金白纸来到方李氏身前双手放到诊案上,方李氏拿起来仔细地眼看起来。

    春萼是方府的丫鬟,从八九岁就跟在方李氏身边服侍。

    因为乖巧懂事的缘故,方李氏拿她当了自家的孙女般看待,教她识字看医书,四五年的时间里,春萼对于医术也是通晓了不少。

    给病人建立档案,这也是卫生署订下的规矩。

    每一名前来就诊病人的姓名、籍贯、所患何种病症、医官如何诊治开方,这些都要留下存档,利于患者后续病情的处置。

    这自然是朱由检提出的建议,卫生署署正吴有性对皇帝的这一想法大为激赏,并率先在太医院内开始实施。

    坐落于京师南城的静安堂是在朱由检的授意下建起来的,属于卫生署名下,其面向的群体就是京城内的所有女性。

    朱由检这个想法也是受了宫里内安堂的启示才产生的。

    原先周后她们一旦有了那种妇科疾病,因为男女有别的原因,也不从太医院招人过来,都是请了京城内出名的中医世家中的妇人前来诊治,静安堂的方李氏就曾不止一次入宫给贵人们看病开方,其医术人品都是颇受称道。

    在让锦衣卫做了一番调查之后朱由检得知,京城内还是有不少类似于方李氏这种女医的存在,但碍于名分和身份的限制,她们都是在家相夫教子,只有知道她们的大户人家才会专门派人雇请上门,给自家女眷治病的。

    在古代,女性患病医治难的问题一直是无解的难题。

    豪门大户还有比较多的渠道和门路来化解此类问题,而小户人家的女眷因为讳疾忌医,最后在痛苦和煎熬中抑郁而终的事情屡见不鲜。

    至于普通农户家庭就更别提了,连自家的男性劳力生病都因无钱医治而亡,女性如果患上妇科之症那就更别提了。

    提到在治病问题上的男女有别的问题,朱由检倒是很容易理解。

    别说在这个时代,就是在风气大为开放的后世,很多女性患了难言之疾,到医院就诊时一看是男医生也会掉头就走,不管大小医院,妇科、产科有几个男医生?

    只不过现在更为严重的是,女性不仅是因患有妇科病而羞于被男性医者诊治,就算得了普通的病症也同样不去找男性诊治。

    有感于此,为了能让广大女性能够在患病时得到医治和帮助,朱由检决意在京师成立静安堂,解决女性就医困难这个顽疾。

    但是如何让这些女医愿意接受抛头露面,在大庭广众之下坐诊却成了问题。

    从医者本身来讲,尤其是面对的患者都是女性这一角度上,类似于方李氏这样的女医并不忌讳坐诊还是上门医治,但最大的阻力来自于她们的家庭。

    在讲究男女之防的社会体系中,女性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的。

    除了小门小户或者是农家女眷,为了生计不得不出来从事一些生产活动之外,但凡有些资产或身份的家庭,家里的女眷是很少有机会与外界沟通的,更别提长年累月的在外从事什么职业了。

    虽然朱由检可以强行下旨征召,或者朝廷用律令要求女医必须出来从业,但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会导致女医家庭关系的破裂,影响到人家的家庭幸福与和睦,这是朱由检不愿看的的结果。

    朱由检是个完美主义者,做事总是希望能有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他一直希望的是,不论做什么事,在不违背人伦道德、不违法朝廷法律的前提下,遵从对方的主观意愿应该是最为紧要的。

    强迫或者逼迫似乎都不算最佳的方法,而有条件的交还应该是最为切实可行的策略,也是最为附和人性的选择。

    想来想去,朱由检决定,还是采取老办法:诱之以利。

    如果还不接受,那就威之以权。

    当然了,这次他抛出的大饼本身也是个不小的问题,在数月前也曾引发不小的非议,但都被他给强行压制下来。

    朱由检的方法就是:以卫生署的名义征召女医,给其类比赐封诰命的品级待遇。

    换个意思就是招女人做官,只不过为了不致引起更大的反对声,将官职以赐封的名义封赏到被征召的家中,而不是对照朝廷职官的品级来对待。

    此举虽然不是史上仅有,但对于绝大多数朝官来讲,也是很难接受的。

    朱由检特意向懿安皇后、周后二人分说了此事的重大意义,深明事理的二人随即对此表明了坚决支持的态度。

    为了堵住重臣们地悠悠众口,懿安皇后与周后在朱由检的授意下,特意将朝中三品以上大员们的夫人们,以避暑游玩的名义召入宫中,在宫后苑内游玩赐宴的同时,将此事讲了出来。

    还是女人理解女人,懿安皇后和周后将事情掰扯明白之后,当即博得了众位夫人们的一致赞同。

    她们中的很多人在自家夫君未发迹之前,因为条件所限,也是深受讳疾忌医之苦,所以对此有着更为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再加上皇家的威权在那里摆着,绝大多数人都纷纷表示,回去后定会尽力劝服自家老爷支持此事。

    枕边风的威力果然非同小可。

    在夫人们回去后的第三日,朝廷征召女医官的条文下发,虽然还是引发不小的议论,但朝堂中却是出奇的沉默。

    重臣们并未就此事提出任何反对意见,这也让中低层官员们感到疑惑不解。

    朱由检私下也不禁为自己的妙招得意了半天,惹得周后、田妃她们嬉笑不止。

    但仅是让女医者出来就诊,这并不是朱由检的根本目的,他还想借此机会做更多有利于女性身心健康的事情。

第356章 办学() 
在这个各种知识极度匮乏、信息传递速度及其缓慢、文盲率达到九成以上的时代,加之女性极低的社会地位,很多后世小孩都懂得的常识在当代却是无人知晓。

    就拿女性的月事来说吧,无论从对此事的基本了解,以及随后个人应采取的卫生措施来说,绝大多数女性都是处于近乎无知的状态。

    朱由检曾经就女人月事如何处理之事问过周后,结果周后将他责怪一通之后,一脸嫌弃的去了懿安皇后处告状去了。

    无奈之下,朱由检找到了贤惠温柔的袁妃,在事先说明自己打算替天下穷苦女性解决此事的前提下,袁妃才含羞带嗔的将答案告诉了他:月事带里包裹着香灰用以吸收。

    朱由检在惊叹于古人的智慧的同时,也能想象到贫困人家的女性是如何在此事中经受煎熬的。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倒也不难:把香灰换成经过消毒的棉花就可以。

    可现在的条件下,大规模生产是不可能的,因为棉花的供应量根本不够。

    在万千百姓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现在,解决百姓的温饱才是最主要的问题,这件事只能留在以后的再去考虑了。

    说一千道一万,物质基础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在大明的各个阶层相对富裕之后,其他的事情才能提上议事日程。

    按照朱由检的打算,静安堂只是他计划中的雏形。

    他的打算是,未来的静安堂要建成类似于后世的妇幼保健院的形式,并且要逐步向全大明各个县城推广和建设。

    根据他现在拥有的财富来讲,现在就能够在大部分县城开办起来,但女医人数的极度匮乏却成了最大的制约因素。

    这事儿单是想想就让他头疼不已,这根本不是花钱就能解决的问题。

    在他的眼里,现在的大明什么都缺,单是医疗卫生方面来讲,别说女医师,就连男性郎中都少得可怜。

    这可不是一年半载、十年八年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规划方案以及策略才可以。

    好在卫生署已经根据具体情况对此展开了行动。

    挑选合适的人选作为郎中、女医的后备力量,组织经验丰富的郎中女医对其集中培训,印发相关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