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崇祯八年 >

第246部分

崇祯八年-第246部分

小说: 崇祯八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在卫生署已经根据具体情况对此展开了行动。

    挑选合适的人选作为郎中、女医的后备力量,组织经验丰富的郎中女医对其集中培训,印发相关医学书籍供受训者参考阅读,这就是吴有性拿出的相关措施,也是当前最为行之有效的举措。

    朱由检在召见吴有性、对其大加赞赏的同时,也专门自內帑中划拨银钱予以了支持。

    朱由检在思考时认识到,提高识字率、纸张的制造和运用、各种书籍的印刷与传播,很多生活常识的普及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相互纠缠在一起、缺一而不可的,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得以贯彻到基层百姓中去。

    而建立学校是一切的基础,识字人数剧增之后,其他的问题解决起来会更加的轻松。

    正是在认识到扫盲的重要性之后,朱由检才将犯官家眷们由传统的流放荒僻之地,改为向距离更近、人员更加集中的地方流放,让这些有文化知识的特殊人群被动的参与到扫盲队伍中去。

    自从这项措施实施以来,从各地监视这群人的锦衣卫反馈回来的消息来看,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这个群体在各地展开地扫盲运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地作用。

    这些人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积极性,原因就在于朱由检专门为此制订的相关政策。

    只要积极配合完成朝廷分派的事物病取得相应的成果,在一定时间过后,根据个人意愿,这批犯官家眷将会被放归原籍,并且会给予一定的薪酬,回到原籍后,将会允许其以平民身份参加除了科举之外的任何生产活动。

    在地方官府对其进行定期审核后,只要表现良好,那从第四代开始就可以参加科举了。

    正是在这项措施的激励下,这个群体才迸发出了最大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对于皇帝的这项善政也是发自内心的感恩戴德。

    这个感恩戴德是毫不夸张的说法。

    因为比起历代帝王来说,朱由检可谓是仁慈已极。

    首先,对犯事官员没有满门抄斩,而是只诛首恶。

    其次,没有将女眷发往教坊司,避免了她们受到肉体和人格上的侮辱。

    再次,虽然是流放,但在生活上并未苛虐他们,吃食用度与当地农户并去太大差别。

    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

    原先流放就意味着后代子孙再也不能回到故土,并且从此成为贱籍,成为社会的最下层。

    而现在的流放是有期限的不说,而且只要遵守规矩,子孙后代还能有出头之日,这条章程简直是让他们想象不到,许多犯官家眷在家中给朱由检建了生祠朝夕供养,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锦衣卫当然不会阻止这种尊崇皇帝的行为,只是将事情上报回京,听候上峰的处置办法。

    朱由检知道后也只是笑了一笑,骆养性自是明白皇帝对此是默许的,所以他也未再就此专门下达命令,校尉们自然是心领神会的听之任之了。

    不过流放人员毕竟人数过少,虽然会在扫盲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力量还是过于弱小了。

    只有广泛的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在全大明兴起一股办学兴文的热潮,这样才会让普通百姓的识字率有一个巨大的跃升。

    但是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这个因素并非来自于物质方面,而是来自官绅、士绅阶层对于知识的垄断,以及对普及知识的一种恐惧。

    这些高高在上的老爷们都是文化知识的直接受益者,他们自然清楚知识的力量,但他们同时也幻想着这种资源一直由少部分人所掌控,这样的话,他们的后代子孙才能享受无穷无尽的富贵荣华。

    而一旦这种垄断被彻底打破,那就意味着会有海量的竞争者前来抢夺他们的金饭碗,会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从此被淘汰出上层社会,而那些被他们素来视为草芥的平民会成为与他们平起平坐的上等人。

    这种巨大的反差是官绅阶层无法接受的。

    朱由检推广的扫盲运动就受到了或明或暗的抵制,一些地方官员对此都是采取了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虽然不敢明面上抗拒此事,但阳奉阴违却成了一种常态。

    朱由检也准备拿出相应的办法来应对此事。

    他准备将现在正在扫盲地区的官员新增一条考核标准,把扫盲率加入吏部的考核当中,以此来调动和监督相关官员对扫盲的重视程度。

    这一条将会作为硬性指标被贯彻下去。

    吏部尚书周云算是自己的铁杆了,对自己的这项决策应该会不折不扣的予以执行,不管他情愿还是不情愿。

    而对于如何动员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到办学中,朱由检还想到了一条门路,如果能有好的配套政策的话,这条门路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

第357章 圣意() 
朱由检想到的另一条门路就是发动致仕官员以及豪商们捐资助学,在各地兴办学校。

    尤其是承平已久、繁华日甚的江南一带,大多数人已不为温饱问题所困扰,创办学堂、扩建私塾、扩招生源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兴文建学正当其时。

    虽然江南一直是文风昌盛之地,但寻常百姓的识字率依然不高。

    随着商贸、海贸的兴盛,江南大批的手工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但很多技术正面临着瓶颈,极大地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而让更多的能工巧匠能够读书认字,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以求在各种技术层面上突破创新,这应该是促进手工业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朱由检打算把江南的豪商们作为兴办学堂的主力,而致仕在家的官绅作为前者的补充。

    其实江南大商贾们一直就有资助读书人的习气,只不过他们把重心放在了科举有望的生员身上。

    因为这种提前投资将来会给他们带来极为丰厚的收益,一旦被他们资助的读书人中试为官,那他们在生意场上就会得到特殊的关照与回报,这种互利互惠的关系下,江南利益集团才一步步地形成。

    而朱由检的打算是开办平民学堂,而非这种精英式的投机行为,这种赔本生意怕是商贾们很难接受的。

    若是不给这些人一些好处,就想让他们帮助朝廷完成这种全民普及的义务教育,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虽然朱由检可以动用厂卫的力量,用杀鸡骇猴的方法逼迫他们就范,但这种破坏法律和规则的办法是与他的初衷相违背的。

    让更多人读书明理,在用知识改变世界的同时也学会遵纪守法,并且让这种观念普及到全大明境内,那才是朱由检最想看到的结果。

    而如果自己开了破坏规则的先例,那以后就很难服人了。

    朱由检之所以想让江南商贾参与到办学中来,看中的并不是他们的银钱,他看中的是这个群体所具备的人脉。

    而且以商贾们灵活的头脑和思维来看,将学堂交给他们去办,应该会比官方做的更好。

    朱由检对此事的结果可以想见:学堂办起来之后,商贾们肯定会一直关注此事。一旦发现这些贫民子弟中有好的苗子,那他们会采取重点照顾的举措,相反设法将这样的孩子培养成做官的苗子,哪怕十棵成材一棵,那也是有的赚。

    而至于其他资质一般的孩子,他们肯定会用听之任之的方式不再过问,反正只要糊弄过去就行。

    他们这种自以为聪明的想法其实正中朱由检的下怀,朱由检办学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全民识字率而已,又不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官员。

    现在的关键就是如何诱使他们将更多的学堂办起来,并且利用他们掌握的人脉来提供更多的师资力量,至于其他的问题根本无足轻重。

    想来想去,朱由检决定以名爵酬功的方法来进行试水,如果此法效果一般,那就再想别的办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兴办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没必要太过仓促,急也没有用,欲速则不达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的名爵并非真正的爵位,而只是一些荣誉头衔,有了这样的荣衔就可以见官不跪,与生员的资格类似,但要比生员的档次要高一些。

    这项计划还不至于招致朝臣的一致反对,因为这是有先例的。

    当初自己刚刚穿越过来,朝廷财政窘迫无比时,侯恂就提出过这样的主张,只不过随着事态的迅速好转,这项建议也就此搁置而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不觉间已至小雪的节气,路上的行人也因天气寒冷的原因而逐渐减少。

    京师西城一座四进的宅院后宅书房内,刚刚下值的温体仁摘下乌纱、脱了官服和官靴,在婢女的服侍下换上一身宽大的青色道袍,踩上一双轻便舒适的锦缎步鞋后,浑身顿觉轻松无比。

    “去,让二公子来书房一趟!”

    温体仁在椅子上坐下后吩咐道。

    “是,老爷!”

    婢女蹲身一礼后出了书房,反身将门扇轻掩后向侧院而去。

    不一会功夫,一身蓝色直裰、头发用束带扎着的温侃敲门之后推门而入。

    “孩儿见过父亲,不知父亲大人唤儿前来有何吩咐?”

    温侃向温体仁施礼后恭敬地开口问道。

    “祯玉,过几日司农寺官署即将开始正式运作,作为司农寺为数不多的主官之一,你可准备妥当?入职之后可有何打算?且说来与为父听听!”

    温体仁看着年过三旬的次子,脸上的神色与平时一般无二。

    自家的三个儿子在学问上均无所长,长子与三子都只有生员的功名在身,只有这个次子于数年前勉强中举。

    温体仁本想给次子找一个知县的职位,但因他与原吏部尚书王永光交恶的缘故,一直未曾如愿,无奈之下,只能让其在家中等待合适的时机与职位。

    崇祯八年上半年,温体仁终于抓住时机,一举将王永光参倒,这才报了此前之仇。

    过后不久,在时任吏部左侍郎周云的默许下,温体仁不顾其他几名阁老的反对与嫌弃,厚着脸皮将次子硬是安插到了内阁七品中书舍人的位子,并对外美其名曰:举贤不避亲。

    在温体仁的计划中,最终他会在致仕之前,舍了自己这张老脸求皇帝一次,将这个最有出息的儿子安插到顺天府推官的职位上,自己带着其余二子回乌程老家,也算是尽心尽力了。

    没想到这几年随着皇帝的性情大变,对自己却是更加的信任和厚待,不仅赐恩荫给了自己的长子,而且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将一个远胜从六品推官的位子赏给了次子。

    皇帝的恩赏让温体仁在更为忠心耿耿地同时,对自家后代的前程也有了更大的野望。

    “禀父亲大人,孩儿原本对司农寺之权属并无太多涉猎,在知悉得赏新职之后,孩儿也是抓紧搜寻相关文档资料以备他用,这几日倒是小有所获,如此于寺务上倒也不致露怯。”

    温侃虽在学问上并无过人之姿,但从小受温体仁的影响,对于为官之道倒是颇有一套,为人处事也是八面玲珑,揣摩上意也是比较拿手。

    “至于寺务如何开展,孩儿以为,还是遵照两位少卿之意便可,孩儿自会少言多做,方不致令上官生厌。”

    温侃见父亲脸上有欣慰之意,紧接着便将初步的打算讲了出来。

    “我儿做的不差!此举方乃为官、尤其是下官之道!为父就是生怕你会依仗吾之权势盛气凌人、威压上官,以致恶名在外,传到宫里会使圣人不快,累及为父之名。我儿能懂此道,为父无忧矣!”

    温体仁手捋胡须,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来。

    “且请父亲大人宽心,孩儿岂是不知进退之人?孩儿以为,圣上虽是将父亲按在大司农之位,其实就是想将司农寺之地位拔高,但又碍于众官之口才隐忍下来。待司农寺有了相当之成就,圣上定会将其拔至六部同等之品级,孩儿觉着,司农寺大有可为!”

第358章 寺务() 
不得不承认,所谓的虎父无犬子真是有一定的道理。

    温体仁虽称不上是能臣,但其毕竟为官多年,对于揣摩人心这一套自是有了炉火纯青的功力。

    而从小日濡目染,加上这几年跟随在父亲身侧出入于最高行政机构,接触形形色色的官吏人等,温侃将父亲的这套也学了个七七八八。

    刚才他对司农寺地位的判断与朱由检的设想确实是别无二致。

    按照朱由检的本意,他想一步到位的设立农业部,并且将农业部排在前面,在今后的十年之内将农业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从根本上提高和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

    然而在史无前例的情况下,在缺少合适人选的时候,贸然设置一个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