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崇祯八年 >

第261部分

崇祯八年-第261部分

小说: 崇祯八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历年间虽然也有击败荷兰人的先例,但当时是数千明军对战两百余荷军,双方简单交手过后随即罢战,伤亡均以个位数计。

    荷军眼见明军势大,这才主动停战和谈,交战规模甚小,根本无法与这次的血战相比,所以才有朱由检最大胜利之说。

    “台中县升格为台南州,台中县为其下辖;台中县知县林某于任上两年有余,在任期间勤勉尽职、恪尽职守,特擢为台南州知州一职,从五品职级,其余佐贰由吏部斟酌,台中县知县一职由其举荐,自山西监护移民官吏中选拔任用!现下台湾局势已基本稳定,其粮米产出已是自足有余,稍后内阁要根据实际情势,由北地往台湾继续移民!”

    朱由检紧接着发布了新的人事任命。

    林荣虽然出身低微,但在任两年所取得的成就却是令人瞩目。

    这种具备实干精神的官员才是最应得到升赏的。

    相信连跳数级的林荣会更加卖力。

第382章 驿站() 
“有关战备及台湾事宜就议到此处,内阁、吏部、兵部、户部、工部等相关有司,要根据实际抓紧制订相应措施,凡事涉部务者须于十日之内拿出方略,之后尽快部署到位。都察院要加强此二事之监管,要遣专人进驻有司负责督办,但有发现推诿懈怠者,即刻从速纠劾!”

    众臣起身施礼接旨。

    朱由检头一次给出了时间表的概念,目的就是以严格规范的制度来提高大明官吏的办事效率。

    其实自涨薪的新政实施以来,京师各个衙门的办事效率已经与从前有了天壤之别。

    在自身利益得到巨大实惠的刺激,以及吏部、都察院、锦衣卫的严格监督下,大明官场上那种慵懒散的风气得到了彻底改善。

    尤其是各衙门中具体办差的中下级官员及不入流的书办吏目,生活状况突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人由生活窘困变成了富裕的中产阶级,这种做梦也想不到的改变激发了绝大多数人的工作热情和态度。

    在讲究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过去,当别人给了你巨大的好处,而你却没有做出相应回报的行为是被世人所鄙夷的,就算其家里人也不会对此表示宽容和理解。

    而且内阁已经行文宣示各地官府,只要各地上呈公文言是获朝廷批复回应者,无论涉及人财物哪一面,待所报之事完结之后,必须以详细的公文向朝廷报结,将事情的处置过程与结果做出全面的说明,这些来往公文函件将全部存档以备查用。

    而朝廷在收到地方奏报后,会暗中派出御史、锦衣卫查验地方官府所报情治是否存在隐瞒实情的情形存在,一旦发现有欺上瞒下之举,涉事主官一律就地罢职,若其中有徇私枉法者,将由锦衣卫押送入京,交由三法司会审定罪。

    一股以上带下、以点带面、监管到位、处置严厉的官场新风气,正逐渐在大明各地官府中开始形成和蔓延。

    尽管有相当大一部分官吏对此极度不适应,并且暗地里怨声载道,但一种强大的趋势一旦形成,就绝不会轻易的发生反转。

    不管你愿不愿意,只要身在其中,也只能在这种大趋势的推动下不由自主地被动前行。

    在高额收入与丢官去职的双重作用下,大明的吏治正在慢慢向着好的一面扭转。

    “启奏圣上,臣有事要言!”

    说话的是首辅温体仁。

    “温卿有言尽管奏来!内阁施政新风令朕激赏不已,此等一切卿当居首功!”

    朱由检笑着夸奖了这位老臣一句。

    内阁新政其实就是由温体仁提出并主导展开的。

    对于这种有可能会得罪很多人的新举措,王应熊与张至发采取了不支持不参与的态度,而温体仁的施政方案则是得到了朱由检的强力支持。

    温体仁为了给温侃打开晋升通道,现在也是无所顾忌了。

    他心里清楚,等再过几年自己致仕后,次子的前程就全指望皇帝了。

    虽然当了十年的首辅,但自己在朝野中名声并不怎么好,指望别人罩着温侃是不可能了,只有紧紧抱住皇帝的大腿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他当然知道皇帝有锐意图新的心思,现在的一切都是拿着眼皮底下的衙门当实验,在总结得失之后,将来肯定要全面推行。

    所以,在参考皇帝施行的京师衙门新政的基础上,老温抢先顺势将加强版的新政推了出来。

    不出所料,自己的这个举措得到了皇帝最大程度上的认可,现在要是论起群臣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温体仁自信,自己绝对是稳稳的排在了前三名之内。

    “启奏圣上,有感于朝廷新政实施以来,各地往来公文愈加频繁、各地官员调动升迁频仍、新科进士、国子监举子即将赴任之情势,臣建议于京师复设会同馆,并于四方复开水马驿,以便于公文传送、递送使客、官员卸任上任、转运军需、大明各业界人士传递信件物品等等事项。现今大明境内匪患大部消除,四境之内来往商贾行人数量剧增,朝廷应当为其提供适合之食宿之地,免其风餐露宿之苦,故此方有臣之所议!”

    所谓的水马驿指的便是水路和陆路交通上的驿站,其中主要以陆路为主。

    驿站自古以来便为历朝历代帝王所重视,一个新的王朝建立后,往往不遗余力庆祝大量人财物力开辟和整饬驿站,用以保障朝廷政令的畅通,以及地方事务能准确及时的传递到中央。

    自太祖登基之日起,便将驿站的设立作为军国机务最紧要事务之一,于全国水陆要冲之地开设了驿站,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驿站开设到了大明全境,而各地驿站在军事、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了大明官方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一说起驿站,朱由检脑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李自成。

    历史上的崇祯三年,这具身体的本主下令裁撤全国三成以上的驿站,这才导致了大明王朝的掘墓人横空出世。

    银川驿马夫李自成被下岗了,于是乎,李马夫走投无路投奔了所谓的义军,继而“奋臂大呼,九州幅裂”。

    当然了,现在的李马夫正如丧家之犬般驰与塞外,正在和蒙古同胞“打”成一片,再无机会颠覆大明江山了。

    朱由检当然知道驿递的重要性了,驿路通,国家强;驿路滞,国家衰。

    驿递的兴衰是中央政权兴衰的征兆,此话确为至理。

    在过去的历史中,每当一个国家政权无力支撑驿递的存在时,就说明这个王朝财力已近枯竭,离崩塌之日已经不远。

    历史上的大明就是嘴典型的例子。

    为什么驿递的兴衰会如此准确且敏感的反应王朝的兴衰呢?

    原因很简单。

    一个字:银子。

    三个字:很多银子。

    在交通极度不便的当今,驿递太费钱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拿朝廷的邸报传递来说吧,从京师将邸报传递到近在咫尺的宣化驿,单单这个,每月就需花费一两银子。

    可想而知,若是将邸报传递至数千里之外的地方,需要花费多少银钱。

    崇祯三年,皇帝下达裁撤驿站的圣旨后,仅仅一年过后,太仓便节约了六十八万两银子驿递支出,那才是裁撤了三成的结果。

    有此可见,驿递的每年的费用到底有多少。

    而邸报传抄发送只是驿站所负担的事物中最为简单的一项。

    但朱由检知道,就算花费再多,驿站也必须存在。

    因为在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过程中,驿站驿递发挥着举足轻重地重要作用,也可以说是一种无可替代的存在。

    温体仁的提议非常合情合理,甚至可以说实属老成谋国之言。

    站在首辅这个高位的老温清醒的认识到,若想要将朝廷的新政推广到大明各地,驿站驿递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且也是朝廷控制地方官府最为便捷和直接的通道。

    朱由检自然懂得这个道理,他甚至知道,很多处于要害位置的驿站中,有些驿卒本身就是锦衣卫的密探,这些便装密探会将很多重要的情报汇总后上报到京师,以卑微的身份为这个国家贡献着一己之力。

第383章 情弊UaiG。() 
类似于以驿卒身份行锦衣事的人有很多,这样一辈子隐姓埋名的无名英雄,存在于每个朝代之中,隐匿于被人所忽视的角落里,默默无闻,尽忠职守,直至将诸多没来得及讲出的秘密带离人间。

    朱由检甚至想过,自己前世的身边,或许就有这种人的存在,在闹市中,自己或许曾经与很多这样的人物擦肩。

    “温卿此议甚是恰当,现今局势已于当年裁撤之时完全不同,复开驿所已是势在必行。但以往驿站以及急递铺、递运所管理之上尚存许多亟待改进之处,否则的话一旦复开,除却徒耗朝廷钱粮之外,其中漏洞恐会养肥一群硕鼠!温卿于此事上有无思及?”

    面对温体仁的议题,朱由检先是予以了充分的肯定,但随即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顾虑。

    按照原先驿站及相关人员、设施的配备上来看,整个大明驿站的运行,一年总的支出当在两百万两上下,这笔巨大的开支如果单由太仓负担肯定是力有未逮。

    而內帑虽然不缺这笔银子,但如果不对旧有的管理模式和体制进行改革,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会被他人用各种手段予以挥霍甚至贪墨。

    虽然朱由检一直奉行的是水至清则无鱼、在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允许灰色地带存在的处事态度,但他也不愿因此被别人当成了冤大头。

    驿站驿递必须全面恢复和改进,相关的制度也必须进行修订,原先那种无人监管的管理方式必须改变。

    “启禀圣上,臣曾就我朝驿站驿递之相关文档进行过粗览,并于休沐之时偶与家中次子谈起过此事,臣子侃亦曾数次于休沐是前往京畿各县之驿站踏勘过。数番探究过后,臣父子军以为,驿递之负担对于朝廷财政来讲太过沉重,唯有于压缩开支之外另觅他途,以收益来补偿支出,尽其可能减少公帑贴补。若是方法得利,朝廷虽是复开驿站,其耗费亦会大为减轻!臣闻听之后亦觉似有可为之处,故此方有今日之议!”

    老温为了让温侃在皇帝心中留下上佳的印象也是蛮拼的,不但将自己的打算告知了儿子,还打发温侃以及仆从外出驿站探访调研,以求上呈时能切中利弊,待将来功成之时,皇帝马上便能想到温侃这个当初首倡之人。

    “哦?温卿于闲暇时仍不忘操心国事,实是难得之极!卿父子所议为何?且讲来听听!”

    听到温体仁的一番话语之后,朱由检不由的精神一振,虽然他对改革驿传系统已经有了不成熟的腹案,但他还是更希望能从处在历史当中的人群中听到非凡的见解以及方法。

    “臣谨遵圣命。臣父子于此事之上多番探究之后以为,首先,要将现有之急递铺、递运所合归于驿站,而每六十里所设之驿站于原址上加以改动,如此之后则更利于运递之管束;其次,除却驿递、驿卒之外,夫头、马夫、车户等等相关人等尽归驿站所辖,有朝廷负责豢养马匹、维修车辆、拉车送运之所费,避免诸多百姓因自负所需而倾家荡产之困厄,切实让我皇之仁政惠及天下子民!”

    “等一等!温卿适才所言中提及自负所需数字,难道两百年来,为我大明驿传之中坚者,还需自家负担所生发之费用吗?”

    朱由检突然插言打断了温体仁的叙述,身子前倾,目光直视温体仁,脸上满是疑惑与震惊的神色。

    他虽然知道大明驿传系统各种制度的落后,但却根本不知那些从业者竟然要自掏腰包来为国家效力,初闻之下,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自打穿越以来,他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剿贼安民,经商赚钱这些大事上,对于驿递这件事并未过度关注过,直到今天温体仁提起此事后,他才想到了后世的邮政系统,并且想套用后世的那套方式来进行改革。

    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那些终日辛苦奔忙的驿站中的最底层百姓,竟然要耗费家财来为朝廷服务,那这个人群的命运该是如何悲惨的样子呢?

    “呵呵,圣上日理万机,于此等小节上不知亦属正常。圣上应知,大明官员远行途中,是凭借勘合出入驿站、役使马匹车辆及人力的。但许多年以来形成的规矩,兵部勘合有发出无收回,士绅递相假,一纸洗补数四。差役之威如虎,小民之命如丝!驿递之马夫、车夫、夫头非破家荡产以供,则鬻妻卖子以应。当此民穷财尽之秋,更罹狼吞虎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