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崇祯八年 >

第264部分

崇祯八年-第264部分

小说: 崇祯八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的八旗兵要与铳手火拼,被闻讯而来的阿济格制止。

    最后的结果就是参与殴打的二十几名铳手被斩首,牛录章京和几名手下则是被罚了一些银钱了事。

    阿济格这种处置手段在其他族人看来实属正常,但却引起了朝鲜铳手们内心的强烈不满,只是出于对八旗的惧怕,这帮朝鲜军不敢发作而已。

    “哼!两白旗处置此事何其粗疏,就不怕使人心寒吗?!明军火器已非汉军旗能敌,这些朝鲜铳手将是我八旗对付明军之利器!要好好待他们,如此方能让他们卖命!郑亲王,稍后你带上三万两银子去朝鲜军营地,除却抚恤一下死者之外,其余的根据官职将银子发放下去,就说是朕的犒赏!”

    皇太极可不是阿济格那种莽夫能比的,他自是知道军心是如何凝聚的。

    这次明摆着是阿济格处置不公,如果不及时化解朝鲜军队心中的怨气,真要上了战场,难保不是一触即溃的局面。

    “臣遵命!”

    不等多尔衮出言反驳,济尔哈朗已经起身接旨。

    多尔衮冷哼一声没再言语。

    毕竟是面临大战,他虽然对皇太极收买人心的举动有些恼怒,但还是忍了下去。

    反正这群铳手还在两白旗的控制之下,将来打完了他也没打算让这些人回去,到时候直接归到两白旗名下,你老八再想对付咱们就得好好掂量掂量了。

    “此次攻伐明国之战关乎我大清气运,是为我大清立国以来最为关键之一战,军令一下,须得全军用命,不得有丝毫违逆!若有不听令者皆斩!此战功成之后,我大清不但实力剧增,且随时可进逼明国京畿一带,逼迫明国皇帝将重兵集于山海关一线。到时明国西北防线将会如同筛子一般,处处皆是漏洞。而我大清兵马可趁虚直入边墙,攻略明国宣大、延绥等边镇,拔其城镇、掳其人口钱粮,或许不过十年,我大清便可借路西北之地,直驱明国京师,大明之花花江山说不定就是我大清的了!”

    此时此刻,御座上的皇太极神采飞扬,仿佛现在就坐在紫禁城里那张真正的龙床上一般。

第387章 狭路() 
“把总,咱们这得胜堡在松山城南面几十里地了,为啥子还要出来哨探?建奴要是打过来,前面的堡城不早就传出警迅来了?俺看啊,咱们再往前哨探个十里八里的,赶紧找个背风的地方烤烤火吧!你说这都打春都快两旬了,这关外咋还是这般冷啊!”

    得胜堡西侧的大山丛林中,一只十余人的明军夜不收小队牵着战马在林中蜿蜒穿行着。

    这是奉命出来哨探的一只秦军夜不收小队,带队的是年过三旬的把总崔行云,他牵马走在了队伍的最前面,一双明亮的眼睛不停地来回扫视着两侧,两只耳朵也在仔细聆听并分辨着周围传来的各种动静。

    按照夜不收的规矩,十余人分成了前中后三组,每组间隔约有二十步左右,这个距离之内如果前队遇袭,中间一队的短弩可以就地进行支援,而后队也会很快做出反应。

    刚才说话的是跟在崔行云身后的总旗高进,年龄比崔行云略小,身材高瘦,长着一张与身材相匹配的长长的马脸。

    两人原先都是陕西镇的夜不收出身,俱为从军十余年的老行伍,都有一身的好武艺,但因为边军里派系林立,他们几个虽然也立过不少功劳,却都被上司抢去按在了手下亲信的头上,最后不过是落了些许赏功银完事。

    崔行云等人虽然也是非常不满,但胳膊拧不过大腿,最终也只能忍气吞声的憋在心里。

    直到孙传庭赴任陕西后开始编练新军,在打听到新军缺少老兵并且粮饷按时发放的消息后,崔行云与高进等人一合计,干脆带着战马兵甲连夜出走,投奔到了孙传庭的麾下。

    孙传庭虽然正直,但却不是迂腐之人。

    他对大明边军的腐烂早有了解,在得知了崔行云等人的情况之后,孙传庭对此并无丝毫反感之意,反而采取了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的态度。

    而像崔行云他们这种情况的事情真是不少,随后的日子里,不断的有边军低级将官和士卒闻讯投奔了新军,最后总人数多达了近两千人之多。

    事情发展到了后期,这些军镇的总兵大将也知道了这一情况,但谁敢去陕西巡抚门上要人啊?

    无奈之下,这群兵头们只能下令各部严加防范,所有士卒不得外出之后,情况才得以缓解。

    这些来自与陕西镇、宁夏镇、延绥镇,甚至更远的甘肃镇的逃兵,大多数都是战阵经验丰富的老卒,他们的到来让秦军的骨架迅速地建立了起来。

    这批老卒中虽有不少人的军纪确实差了一些,但在秦军严格地纪律、每顿管饱的饭食、足额发放的军饷、表现出色便能拔擢等数项举措之下,这些多年养成的坏习惯也被慢慢地纠正了过来。

    正是在这群老卒的带领和示范下,作为新军的秦军却是迅速成长为了一只强军。

    在随后秦军的几次征战中,崔行云和高进等人先后立下了几次功劳,但这次却再没有人来抢他们的功劳,而是升擢赏功一并发下,崔行云也得以积功升至把总的职位,高进也落了个总旗的职位,终于迈入了大明官军军官的行列里。

    “你懂个屁!前几日俺从参将哪里得知,义州那边已是来了大队建奴,且每日都在不断增兵,锦州、松山都已封闭城门!参将还告知俺,松锦城外咱们官军哨探已是与建奴哨探交过几次手了!看建奴之意,这是想一路往南探查咱们的军情,要不然为何遣咱们出城查探?”

    崔行云一边跟高进说着话,一边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情况。

    在崇祯十年秋日抵达京郊休息月余之后,部分秦军便奉命分批开赴关外,越过宁远城后进驻了几座堡城之中。

    崔行云和手下的五十余名夜不收隶属于参将雷声辖下,他们这一部共计三千余人驻扎在了松山西南方向的得胜堡。

    “把总,恁说,这建奴真是有传言中那般厉害?俺们可是跟西北马贼、土匪、流贼都交过手,那些马贼可都是扎手的紧,最后还不是给俺们给宰了个干净?建奴能比马贼还强?比高闯王那些番兵还强?”

    高进虽是长了一副吓人的模样,可天生就跟妇人一般的话痨,他和崔行云在一起的时候,崔行云只需出个耳朵就成,剩下的话题高进自己就包办了。

    因着前后都是在自家地盘上的关系,精神放松的高进话匣子一下子又打开了。

    “敌袭!”

    已经养成了一边听他唠叨一边观察四周的崔行云突然低喝一声,身体同时迅速向旁一闪,随后矮身钻进马腹下。

    “嗖”地一声轻啸过后,一只三棱重箭插在了刚才他身体所在位置的地面上,长长的箭杆还在轻轻抖动中。

    十余年的夜不收生涯,使得崔行云耳目灵敏度远胜常人,身体的急速反应也几乎成了下意识的动作。

    刚才那一声轻微的弓弦响动声被他那敏锐的听觉捕捉到了,身体立即作出了相应的躲避动作。

    而他后面有些大意的高进却没那么好的运气,听到崔行云的示警声后他下意识地身子一歪,一只闪电般飞来的长箭透过他身上的棉甲深深地扎在了他的肩头,一股巨大的冲击力将他的身子带倒在地。

    高进倒地之后忍着剧痛顺势一个侧滚藏在一棵大树后面,他迅速翻身爬起后背靠着大树坐下,几声惨呼和战马的悲鸣声传来,然后是重物倒地压断幼树发出的声响,他能听得出悲鸣声是自己的战马发出来的。

    高进一只手摁在受伤的肩头,口中大喘几下后让心绪放平,然后由树后稍微露头看向长箭射来的方向。

    崔行云躲过第一只箭之后,顺手将短弩从战马的兜囊中摸出,然后迅速从马腹下躲到了一棵树后。

    跟在他和高进后面的两名夜不收没来得及躲开重箭的突袭,一个被射中脖颈仰面倒地,手捂住伤处挣扎几下后便悄然无声,大股地鲜血顺着被长箭撕开的口子汩汩而出,很快便将一小块地面染红。

    另一名夜不收被重箭命中胸口处,一声金属之间碰撞地闷响过后也是被冲击力带到在地,但他随即翻身藏到了树后。

    关键时候,护心的铜镜救了他一命。

    崔行云身子紧贴着树干探头向侧前方看去。

    数十步外,七八道身影正借着树木的掩护迅速向他们逼近。

    这些人身上的盔甲样式与大明官军极其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帽盔顶部的盔尖细长,如同竖着一根长长的铁条一般,上面飘扬的白缨显得很是孤单。

    “是建奴!用铳!”

    虽然秦军并未与建奴碰过面,但出现在这里袭击官军的只有建奴。

    尤其是那一张张丑陋且冷漠的面孔上散发出的嗜杀的神情,与传说中的建奴形象别无二致。

第388章 勇者胜() 
胡舍里手提着一具五六斤重的连枷,借着树木的掩护向着不远处的明军小队疾奔。

    东北地区所谓的密林只是相对而言,其实树木间距还是相当宽阔,并非密不透风的那种。

    胡舍里是镶白旗中的一名白甲兵,虽然还不到四旬的年纪,但已经参加过与明军大小几十场的战斗,死在他手下的明军将官士卒足有近百人了。

    他手中的这具连枷便是从一名被他杀死的明军夜不收手中缴获来的。

    此次胡舍里奉命带着十名八旗兵前出哨探,意图从官道两旁的群山密林中,绕过明军的堡城后一路南下,探查明军粮草辎重的所在,以便给八旗精锐的突袭提供精确的情报和位置。

    在胡舍里的心目当中,明军就是一群贪生怕死的胆小鬼。

    虽然明军的火铳施放时动静吓人,被铳子打中不死便是重伤致残,但这帮如妇人般胆小的明军根本没有勇气与八旗兵正面相峙。

    每每临阵时,还不等自己的族人进入射程之内,惊慌失措的明军已经纷纷将火铳打响,然后扔了火铳转身就逃,自己和族人只需撵上去从背后宰杀即可。

    偶尔有个别勇悍的明军翻身迎战,但结果却是独木难支,在勇悍的八旗兵围殴下转瞬便会命丧当场。

    接到主子派下来的哨探将令后,胡舍里从心里根本没当回事,当年他曾经跟随大队打到过宁远,对这一带的道路并不陌生。

    在深山老林中长大的他惯于翻山越岭,在林中辨别方向的能力也是与生俱来,加上对明军心理上的蔑视,胡舍里对这次哨探任务充满了信心。

    在从西侧的山林中绕过松山城后,他带着这只小队人马一路向南疾行。

    胡舍里判断,明军存放粮草辎重的地方应该在宁远城附近,那里据松锦两百余里,位置上足够安全,给前方输送粮草的距离也十分地合适。

    从他以往的经验上判断,明军不可能会在官道的两侧布置哨探。

    第一,明军不会认为清军敢派人往南渗透。

    第二,按照那些明军大将的怂包样,知道战事临近时只会令全军龟缩城内,根本不敢出城哨探。

    但是,令他感到意外的是,这才绕过两座明军的堡城,没想到竟然在深山密林中与一队明军遭遇。

    虽然崔行云也是老军伍出身,但论起在密林中的经验,还是比胡舍里要差上少许。

    自幼随着族人入山围猎的胡舍里,在崔行云他们还在一里开外时,便敏锐的捕捉到了一匹明军战马偶尔发出的响鼻声。

    胡舍里在判断出崔行云他们的前进方向后,随即决定伏杀这小股明军,最好能逮住个活口问出一些有用的军情来。

    尽管他不清楚明军的具体人数,但这不妨碍他得出这是明军哨探的结论。

    大队明军不可能出现在复杂难行的山林中,也没有必要这么做。

    他带着的十个人中有三人携带威力巨大的步弓和重箭,这三个人分别寻找有利位置准备射杀明军。

    不管对面明军有多少人,在被弓箭杀伤之后,自己带队一冲,没人能逃得掉。

    但是,令他感到意外的是,这一只小股明军居然极为精锐,三名弓手只有有一人连续射出两箭,其余二人只来得及射出一箭后,前面的四名明军或伤或倒地或避开,竟然在瞬间做出了最为及时的应对。

    在下令弓手将明军战马射倒然后从两侧迂回包抄后,胡舍里闷声不响地带头冲了过去。

    其余七人则是分散开来,准备兜住这小股明军,将他们全部杀死。

    三名弓手射倒明军战马后将长弓斜背,抽出兵刃从远处迂回了过去。

    崔行云的前队遇袭不过是瞬间之事,后队的四人见状迅速抽出兵刃,向前队靠拢过来,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