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崇祯八年 >

第266部分

崇祯八年-第266部分

小说: 崇祯八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名夜不收的尸体也被绑在马上一并带回得胜堡。

    夜不收们找到了清军的马匹,经过搜捡后,清军的首级全部被割下绑在马脖子下面,至于盔甲兵刃都遗弃在了当场。

    这场小规模的遭遇战中,明军供斩杀包括一名白甲兵在内的十名清军,自身阵亡五人,重伤两人,可谓是一场惨胜。

    若不是每人携带了一柄手铳和短弩,最后的结果尚不得而知。

第390章 分歧() 
就在得胜堡参将雷声派遣快马将捷报先后送往松山和京城的时候,锦州以北百里之地的义州城内外已经成了旗帜地海洋。

    奉命南下的清八旗以及蒙八旗、汉军旗、五千名朝鲜火铳手,总共十万余人先后抵达义州,再加上各旗带来的八万包衣,本来冷清孤寂的义州突然变得喧嚣热闹起来。

    此次除了两黄旗有七千余人留守盛京以外,建州可谓是倾巢出动,各旗所有十六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旗丁全部随军出征,这次算得上是大清立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了,由此可见皇太极打算一举攻取关外堡城的决心和魄力。

    此次清军的主帅是郑亲王济尔哈朗,豪格、多尔衮、岳托为副,其余的如阿济格、阿巴泰、蒙八旗的各个王爷等等,虽然身份尊贵,但也只能在帐下听命。

    而皇太极和礼亲王代善则是留在盛京,负责后续人员的动员以及粮草物资的筹备,以保障前方急需时所用。

    “诸位,本王奉皇命督师南下,临行之时皇上有旨意发下,命本王以最严之军规统帅全军,不管是亲王郡王,还是贝勒贝子,若有违军令者皆斩!大伙儿除了同族便是同殿共事,故此本王先把丑话说在前头,到时若有人犯了军纪,别怪军法无情!”

    义州城南门外的一座大帐中,济尔哈朗正在召集诸王、贝勒、贝子及众多梅勒章京、甲喇章京议事,为了强调召集的身份和地位,议事之前特意将皇太极给搬了出来。

    多尔衮、豪格、阿济格三人都是一副鼻孔朝天的样子,根本没把济尔哈朗的话当回事。

    而成亲王岳托等人则是郑重地起身应命。

    济尔哈朗看到多尔衮等人的态度后心下恼怒不已。

    但多尔衮和阿济格兄弟俩掌握着实力强悍的两白旗,豪格则是皇太极打算培养的接班人,自己对他们根本没有任何的约束力,生气也没什么用处。

    “这回俺们大清以举国之力攻伐明国关外之地,为的就是给后代子孙打下一片富饶之处,获取更多金银布匹、奴才粮食等等好物事供自家享用。这一仗若能尽得松锦广宁,待安稳数年再把山海关拿下来,明国的花花江山就如同脱了衣裳的美人一般摆在俺们面前,那还不是由着俺们玩弄?!”

    济尔哈朗说道这里刚要放声大笑,一道冷哼声传了过来:“郑亲王切莫想的太远,山海关还在千里之外看不见影,还是先想法子拿下锦州再说吧!只要拿下锦州,俺们这趟才不算白来,如若不然,其他的都是瞎扯!”

    说话的是坐于豪格对面的多尔衮。

    济尔哈朗抛出的大饼对他来讲没有任何吸引力。

    巨大的锦州城就是矗立在八旗面前的一座大山,这座大山把辽西遮挡的严严实实,建州费尽心力数次想把锦州拿下,但最后都是铩羽而归。

    “郑亲王,我以为睿亲王说的在理。锦州城墙高大,城头火炮威力极大,依我八旗现有实力想要在短期内拿下几无可能;不仅是锦州,松山虽比锦州各方面都小,但火炮却是一点不少,此两城加上其后面的大兴、兴平二堡,俱有明军重兵入驻,若是不想办法予以拔除,怕是会伤了我军之士气啊!”

    成亲王岳托为了避免济尔哈朗的尴尬,接话后将话题引向了正轨。

    去年他率两红旗及蒙八旗、汉军旗南下,在大兴堡和松山吃过不小的苦头,损兵折将之下只得灰溜溜地撤回了盛京。

    在详细汇报过两次战况后,皇太极对这位八旗的后起之秀倒是没有太多责怪,并未将他削爵夺丁,只是未再安排大事给他处置。

    这次作为济尔哈朗副手的岳托,在与父亲代善商议后,将两红旗的主力全部带至松锦,准备寻机报上次的一箭之仇,也顺便让他人见识一下两红旗的实力。

    刚才济尔哈朗的话题明显扯的太远,虽然是为了鼓舞军心士气,但对于帐内打老了仗的这帮人来说,这些没营养的宏图大略毫无意义。

    土地和人口财富是靠打仗抢来的,不是靠嘴巴说来的。

    “呵呵,成亲王说的皇上都已经想到了。你上次所用之挖壕战术,这回还得用起来!”

    济尔哈朗笑呵呵的答道。

    “我说郑亲王,挖壕围城、诱敌打援,听上去是不错,可这回怕是行不通了!”

    一旁的多尔衮忍不住插言道。

    “哦?睿亲王有何高见?为何说此策不可行?那依睿亲王之见,该当如何才好?”

    济尔哈朗笑着问道。

    “说实在的,我大清此次虽是大兵云集与此,声势自是有了,可这粮草便成了最为棘手之事!十万大军加上那些奴才们,日耗几多?又能维持到何时?而明国物产如此之多,锦州城内兵员既少、储备又多,岂能耗不过我军?若是时日一久但我却一无所获,那除却白白消耗无数、再次退回盛京以外,还有何有利之处?到时粮草消耗一空,那接下来建州该当如何?”

    多尔衮本来就对皇太极调集重兵南下这一赌博式的举动非常不赞成,但因为八旗高层大都同意了这一方略,无奈之下只得听命行事。

    但他心里始终憋着一股气,这回终于找准时机把心中的疑虑讲了出来。

    多尔衮的话引起了帐内很多人的共鸣,很多相熟的人相互之间开始小声议论起来。

    “老十四说的不差!皇帝想的太过简单了!现下咱们建州缺乏粮草物资是不假,从明国抢也是应当,可地方却是选差了!没想出法子来破城,就派了十余万人马来围城打呆仗,实在是消耗不起!为啥放着上两回破口的法子不用,非得在这地界平白耗费粮草物资,皇帝这是咋想的?!”

    脾气火爆的阿济格没好气的大声道。

    他和多尔衮、多铎也私下商议过抢掠大明的事,并且一致认定,从边墙破口而入是最佳途径。

    因为已经有过两次成功的经验摆着,就算明军加强了防御,但可以想见的是,守军无论从火器还是员数上根本无法与松锦一线的明军相提并论。

    而且攻打边墙的好处更是显而易见。

    只要破了口子,接下来就是直接面对明国的京畿地区,偌大的区域内城镇众多,并且防御力量极其薄弱,大清的强军尽可以纵横往来,将明军的各路兵马各个击破,然后再攻破城镇大掠而归,那才是最佳策略。

    而皇太极这次非要采用笨办法来和明国硬杠,还妄想着夺下明国的关外之地,这简直就是异想天开之举。

    “睿亲王、十二贝勒稍安勿躁!我等所想皇上岂能没想到?这回咱们不是依着原先的法子与明国交手,而是另有他法!”

第391章 战术() 
济尔哈朗笑着说道。

    眼见众人都望向自己,济尔哈朗心下得意不已:“咱们这回还是照旧用挖壕围困之术,不过不是只围锦州,而是把松山也围起来!只要这两座大城围住,城里的明军主力无法顺畅出城,剩余堡城中的明军便不足为惧!”

    多尔衮略一思忖之后冷笑道:“我还以为有何等妙招呢,原来不过如此!就算围住松锦,其他堡城的明军虽少,但火器却是未必少,成亲王去年不就是吃过亏吗?皇帝不会以为不打松锦,先破除其他堡城便会轻而易举?成亲王,这事儿你最有发言权,你说说,松山南边这几个堡城可是好打?”

    面对多尔衮语气中的嘲讽意味,岳托神色坦然的开口道:“论起火器犀利,大兴、兴平两堡不差于松锦多少,明军编练的新军都在这些堡城中,我估计祖大寿手下能打的都进了锦州城,只是现下不清楚祖吴两家的马队在何处,那可是一只不容轻忽之劲旅!”

    说起关宁铁骑来,八旗还是比较打怵的,虽然并不惧怕,但若真的对上,那肯定会打起精神来应对的。

    由于消息封锁严密的缘故,祖吴两家分裂的消息并未传到建州。

    在上次吴三桂在锦州城内重伤之后,吴襄在征得兵部同意后,亲赴关外将妻儿接回关外。

    虽然祖家兄弟齐齐出面就此事向吴襄表达歉意并做了解释,并且将肇事的祖泽洪、祖泽清、祖可法当着吴襄的面一顿狠揍,吴襄也是强装笑脸表示这是由误会引起的,但双方心中都明白,这件事之后,祖吴两家再无回到从前的可能了。

    老奸巨猾的兵部尚书杨嗣昌趁机向朱由检建议,借着祖吴两家有了顾忌之机,顺势抽调两家部分马队归于卢象升麾下听命,以此削弱辽西将门的实力。

    杨嗣昌的建议果然奏效。

    随着两家的决裂,祖大寿和吴襄眼见自身实力大减,对于兵部的调令也是表现的顺从无比。

    祖大寿将祖宽、李重进等几只参与过入关剿匪的马队排到了关内,而吴襄更是干脆,直接将吴家近五千骑兵全部交由兵部调遣,并声称愿意年齿已长,想入京修养身体。

    朱由检慎重考虑后,还是下旨闻言安抚了吴襄,并未答应他的请求。

    “呵呵!成亲王之虑虽是不无道理,但皇上并无强攻堡城之意!本王照实说了吧,挖壕围城之后,待探清明军来存放粮草辎重之地,我军便以重兵夺之,一举切断前方明军补给,且所得之粮草物资正好供我军食用之!”

    济尔哈朗干笑两声之后,随即将皇太极的战略意图讲了出来。

    若是朱由检知道皇太极的这个战略计划,说不得也会表达一下佩服之意。

    这个作战计划与后世二战时美军在太平洋战役中施行的蛙跳战术极其相似,其意图就是暂时放弃对方防守严密的区域,转而对其认为非常稳妥的后方发动突袭,在成功之后再反身围攻剩余的敌军。

    皇太极的确是满清中最有战略眼光的一人,多尔衮虽然也属于八旗中的佼佼者,但论起才智来还是比皇太极差上一筹。

    对于偷袭边墙破口而入的战术,皇太极并不是没考虑过。

    但在暗中派遣探马深入古北口、居庸关等关隘查探过后,这个想法被他果断放弃了。

    据探马回禀,明军不仅是将原先损毁的边墙重新修缮加固,而且调遣了重兵加以防范,清军探马甚至在险要的关口发现了大炮的身影。

    从墙上的旗帜以及巡守的士卒就可以看出,原本几乎无人守御的边墙现在戒备森严,昼夜皆有士卒巡逻,边墙外几条小路遍布巨石杂木,清军若想再如以前那样悄无声息的靠近边墙已是绝无可能。

    因为搬动这些巨石乱木可不是瞬间就能完成的,搬动的时候想不发出声响是不可能的,这样就很容易被明军发现,突袭就会变成强攻。

    在无法容纳大量士卒同时进攻的地带,守御方居高临下,占据着绝对优势,那种难度比攻击锦州城还要大上数倍。

    皇太极在与济尔哈朗、代善等人商议数次之后,终于订下了这个具有超时代意义的作战计划。

    “若是明军于辎重之地布置重兵,那又该当如何?到时我军前出过甚,身后堡城具有明军把控,前有强敌阻挡,后有粮道被断之险,稍有不慎岂不是有全军覆没之危?”

    沉默半天之后,还是多尔衮率先提出了异议。

    “呵呵呵呵,睿亲王实是多虑了!明国军队员数本就有数,锦州由祖吴镇守,其余边镇兵马还需守御本镇,明国皇帝不可能将其调至关外。就算其编练新军都出关与我相抗,可这等新军又有几多?充其量不过五万之数!而松锦以南堡城明军须得把守吧?山海关也要守御吧?这五万人一分散,他能有多少人守着辎重?”

    济尔哈朗笑着回道。

    “只要我军袭了明军之粮道,之后再分兵由南往北逐个拔除,在我军粮草物资不缺的情况下,松锦能支撑多久?就算锦州城内宽大,粮草存放极多,可剩余堡城本就狭小,既要容兵又要存粮,其中能够几日所食?就算你火器再犀利,大炮再无敌,可士卒饿上数日后还能上阵吗?若其逼不得已出城应战,那岂不是正中我军下怀?只要外围堡城扫清,松锦岂不就是囊中之物?”

    眼见多尔衮、阿济格等人仍是一副不太服气的样子,济尔哈朗随即进一步分析道。

    作为皇太极极为信任之人,济尔哈朗当然明白多尔衮兄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