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崇祯八年 >

第4部分

崇祯八年-第4部分

小说: 崇祯八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骆养性满脸羞惭之色,躬身回禀:“臣等让陛下失望了!”

    崇祯摆了摆手道:“谈不上失望,今天朕便与你分析一下锦衣卫问题所在,也顺便拿出一些办法,看看能不能让锦衣亲军振作起来!”

    “敬请圣上示下!”骆养性心里忐忑不安,皇上到底要如何整治锦衣卫呢?

    “锦衣卫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搜集各地军民情报。在朕看来,最重要的便是军民情报,这才是皇家耳目最该具备之功用。可是朕现下等于是眼瞎耳聋,除了阁臣愿意让朕听到看到的,其余的朕一律无有所闻!”

    这些话已经有点诛心了,骆养性躬身低头,不敢接言。

    崇祯继续说道:“朕并不相信你等敢于背叛皇家,投身廷臣。朕更愿相信是尔等尸位素餐,终日只知追逐私利,要不然的话,你骆养性还能站在朕的身前吗?”朱振卿加重了语气。

    骆养性听得冷汗直冒,刚要张口辩解,崇祯扬手止住他:“朕还未说完,朕并不是要追究你的责任,今天之所以叫你单独跟随,便是要把朕所思所虑告知于你。”

    “骆养性,目前锦衣卫共有多少人员?”

    “启禀圣上,锦衣卫目前共有员两万余人。京师十四个千户所有员八千有余;署衙,北镇抚司有员五千有余;其中锦衣缇骑共两千余人,大汉将军一千五百名,各地千户所有员万余。”骆养性答道。

    “缇骑战力如何?”崇祯问道。

    “禀圣上,缇骑有五百骑兵,专事远途护卫与缉拿。剩余的校尉,力士则是负责京城治安巡查。五百骑兵日常操演不断,粮饷也足,士气尚可,这方面主要是指挥佥事李若链负责。”

    崇祯听到李若链的名字倒是心里一宽,能在皇帝上吊后还能血战到底,最后寡不敌众,自杀殉国的臣子还是可以放心使用的。

    “这次出行回去后,首先你要做的就是严肃军纪,杜绝属下散漫敷衍之风气,对于不听号令的害群之马,坚决清除出去!不管他多大的官,是谁的裙带!然后制订方案,把卫内经验丰富的暗探散布于京城,朕要清楚的知道官员百姓的动向舆情!挑选少数精英,不要通过当地卫所,往山西境内渗透!目标主要是与靼虏建奴私下交易朝廷明令禁止之物品的商人大户。尤以范姓,王姓,靳姓,梁姓,田姓,翟姓,黄姓等八家为主!要侦探清楚其主要交易地点,货物仓库,藏银所在,与谁交割货品。另外就是侦知当地文臣武将谁为其遮掩保护,缇骑的五百骑兵更要抓紧训练,回宫后朕会分派京营里百战老兵为其教官,专注小规模骑兵追逐埋伏厮杀,让李若链好生去做!”

    “臣谨遵圣喻!”骆养性躬身答道,心里暗暗吃惊,难道皇上还有其他情报渠道?皇上所言山西通敌走私之事条条是道,分明是早有耳闻并且有了相当的证据,不然怎么连八姓都说的清清楚楚?以后可要打起精神来,别让锦衣卫成了鸡肋般的存在。

    崇祯深知,要想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是不可能的,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是后世所奉行的处事之道,于是接着道:“你家中有二子一女吧?”

    “回圣上,臣确有二子一女,长子已过弱冠,恩荫了锦衣卫百户,从小体弱多病,现已娶妻生子,常年在家不愿出去走动。次子年已十九,平时喜读书,但苦于天资一般,目前尚未考取功名,幼女八岁。”

    崇祯点头吩咐道:“王承恩,回宫后传旨,骆养性长子恩荫锦衣卫千户,着御医前往探治,次子入国子监读书!”

    骆养性噗通跪倒,连连磕头,脸色通红,哽咽着道:“臣谢皇上恩典,微臣愿粉身碎骨以报君恩浩荡!”

    “起来吧,朕不要你粉身碎骨。只要和朕一心,平日里多为国家着想,用心做事,朕心里就知足了!”崇祯微笑着说道。

    骆养性又磕了个头方才站起,声音嘶哑的躬身回道:“臣绝不辜负圣上之心意,必将尽心尽力,永世忠于大明!”

    这时,外边一阵马蹄声来到车前,有侍卫大声禀报:“启禀圣上,皇庄到了!”

第6章 皇庄2() 
王承恩搀着崇祯的胳膊下了马车。下车后崇祯举目四顾,四周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田地,有几个农户身着短衣在田地里劳作,因为小麦已经收割完毕,所以他们都在用锄头锄地。

    马车前面不远处是一个农庄,一个太监服饰的中年人小跑着往这边来,身后还跟着一个身着锦衣卫服色的校尉以及几个农户打扮的老人。

    大明的皇庄始于明中叶,宪宗时始名皇庄,太监曹吉祥作乱被平息后,其名下的田地被宫里没收,开始设立皇庄。宪宗皇帝的这一举动,开启了皇室搜刮土地的恶潮。后宫有权势的妃嫔,各皇子,外戚勋臣争相效仿。到现在为止,北直隶一地皇庄的土地所有量已占整个田地面积的七分之一,这可都是不向官府缴纳赋税的田地,这么大面积的土地产出不交税赋,无形中加重了其余民户的负担。而且,在皇庄内,土地所有权与司法权、行政权相结合。皇庄的管理非常混乱。一般的皇庄,都是派宦官去掌管的,宦官带着一旗校,再豢养着一帮无赖,“占土地,敛财物,污妇女”,无所不为。

    崇祯正在思考着,庄里跑出的那群人已来到近前,为首的太监身材瘦削,脸上透着精明的神色。

    离崇祯身前十步步左右,众人跪倒在地,那太监尖着嗓子高声禀道:‘’奴婢御马监奉御刘朝等叩见皇爷!”,跟着跪下的其余众人只顾磕头不敢说话,崇祯听道名字后心里顿了一下,感觉耳熟,记忆里这人最后也是力战殉国,具体细节无从知晓,但忠义之心是有的。

    “起来吧!”崇祯说罢,迈开步子往庄里行去,刘朝等人赶紧起身。等皇帝和骆养性走出数步后刚要跟随,几个锦衣侍卫冷着脸扬起刀鞘拦住那几个出来迎接的庄户,只放刘朝和庄里的校尉过去。

    那几个农户吓坏了,刘朝陪着笑脸对落在后面的王承恩说道:”王公公,这几个是皇庄的庄头,平日里我不在时他们负责庄里的大小事务。皇爷如果想知晓皇庄的大小事情,他们最是明白不过,还是让他们后边跟着吧!”王承恩斜视了他一眼道:“这些人可靠吗?关系到皇爷的安危,这可是天大的事!”

    刘朝赶紧赌咒发誓道:“王公公尽管放心,都是世代住在庄子里的良民,我敢保证绝对可靠!”

    “那就跟着吧!记住,让他们离远点,皇爷召见时方可近前!”王承恩说道。

    ”是是是,就照公公的吩咐!”刘朝赶忙应道。

    王承恩落在后面就是有事要问刘朝,眼看皇帝就要进庄了,他疾步前行,刘朝急忙跟上。王承恩问道:“今早皇爷突然要看皇庄,咱家着人知会的你,时间紧迫,你准备的怎么样?”

    “好叫公公得知,小的得到讯息后,立刻着人打扫庄内,把庄里最好的房子扫除一新!黄土垫道实在是没来得及!至于庄里的农户,小的已经告知他们不要出门,全部在家里。只有田里还有几个做做样子,要是四处无人,皇爷也会觉得不对不是吗?”刘朝脸上堆着笑容答道。

    “只能这样了!眼下只盼皇爷不计小节,要不咱们可吃罪不起!”王承恩担忧的说道。

    刘朝也没法接他的话,心想,谁想到皇爷突然要看皇庄?并且选中的还是自家所管的庄子!眼前皇爷除了祭祀大典,平日里绝不会离开皇宫,皇爷这是怎么了?难道是话本看多了,要学里面的微服私访?当然了,他也只敢在心里这么想,绝不敢说与任何人听。

    崇祯带着骆养性不疾不徐的进了庄子,周围几十步外是持刀拿枪的锦衣护卫,庄子规模不小,庄里的房屋基本是黄泥为墙,茅草为顶,道路还算平整,只是甚为狭窄,明显有才铺垫的痕迹,路两旁栽着不少柳树,看直径都已是不少年岁了,绿荫遮地,蝉声鸣响。

    “让刘朝近前回话!”崇祯吩咐道,身旁的侍卫赶忙向后奔去。

    不一会,王承恩带着刘朝赶了上来,来到近前,王承恩道:“皇爷,让刘朝带路去屋里,您边歇息边问话?”崇祯点头,刘朝疾走几步在前引路,拐了几个弯来到庄子的中心附近。

    眼见前面一座庭院,青砖黑瓦,甚是齐整,门楼有点破旧。两扇大门敞开着,门口已经是站着两排侍卫,甚至房顶上也有两个拿弓箭的侍卫,警惕的打量着周边。

    刘朝来到门前,躬身禀道:“皇爷,这是本庄庄头的家院,奴婢已经布置妥当,请皇爷入内休息!”

    崇祯迈步走进院子,这是个只有一进的院子。迎面是三间正房,两侧各有一间厢房,院子的一角种着槐树和枣树。所有房子的窗户纸都洁白无瑕,一看就知道是才换上的。院子里一尘不染,地上看来用水撒过,水分基本蒸发完了,走路正好带不起尘土。

    崇祯点了点头,走进了正房。进去后迎面摆着一张崭新的雕花紫檀案几,案几上是一套青花瓷的茶具,案几后是一张花梨木的太师椅,两旁各摆放了几张座椅。崇祯知道是精心布置过的,这样的家具在农家已经算是极为难得了。

    崇祯在太师椅上坐定,摆手道:“你们都坐吧,赶了半天路也都乏了。”

    王承恩他们连忙说不敢,崇祯不耐烦了,说道:“让你们坐就坐,少聒噪。”

    骆养性才欠着身子坐了一旁的椅子上,只敢坐了三分之一,王承恩和刘朝哪敢坐,王承恩站到皇帝的身后,刘朝则侧立在皇帝一边几步远的地方。

    “刘朝,你先给朕讲讲这皇庄的大致情形吧。”崇祯开口道。

    刘朝赶忙躬身站定,回禀道:“奴婢启禀皇爷,这庄子是皇爷您名下四个皇庄里最大的一个,共有田地三万余亩,庄户五百八十六户口两千七百三十四名,其中男丁一千六百三十二名,女子为一千一百零二名,内有成年男丁一千零十一名。”

    “去年出产多少粮食?庄里有多少大牲畜?土地怎么浇灌?”崇祯继续问道。

    “禀皇爷,打前年起,雨水甚少,所以收成不好。去年产小麦两万余石,其余各种杂粮一万余石,向宫里纳粮两万余石。现有耕牛47头,骡马83头。以前灌溉田地主要靠村外的白浪河,去年起,河水逐渐干涸,奴婢着人打了几口井,供庄里饮用以及灌溉之用。”刘朝如数家珍,看来平日里对庄里事务还算尽心。

    崇祯听罢沉思起来,这刘朝办事比较用心,不像前世所看资料上那样,宦官横行乡里,手下一班打手,在庄里俨然皇帝般的存在,粮食产量也算可以。这时期毕竟没有化肥农药,纯粹靠天吃饭,亩产一石算是不错的产量,并且还有杂粮,估计就是大豆及其秸秆。

    “为什么不种玉米和红薯?”崇祯记得玉米和红薯在万历年间便已传入中国,难道记错了?

    “皇爷恕罪,皇爷所说的也是粮食吗?奴婢闻所未闻,更别说种植了!”刘朝忙道,连王承恩与骆养性也一脸的迷惑。

    崇祯恍然,在这个信息传播极度缓慢的世代,平常人的生活仅限于身边不超过十里的范围。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很多人从出生到死去,连县城都没去过,更别提其他的了。哪像后世,某明星出轨,裤子还没提上,网上已经是地球人都知道了。

    “不知者不罪。朕说的玉米和番薯皆是耐旱之作物,并且产量极大,同样一亩田地,如果种植番薯,产量是小麦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朕回宫后就着人探访,如果全大明能推广种植,那我大明就不会再有因饥饿而死之人,也不会有因为天灾而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百姓了!骆养性,这件事就交给锦衣卫了。回去立刻安排各地卫所查探玉米番薯之事,办成之人朕重重有赏!”崇祯对骆养性吩咐道,骆养性急忙起身躬身答应,心里却是将信将疑。

    刘朝忽然抽了自己脸一巴掌,说道:“皇爷您口渴了吧?奴婢只顾回话,忘了给皇爷沏茶倒水了!”说罢,出去招呼了一声。

    王承恩跟了出来,对刘朝道:“皇爷御用的茶具侍卫带着,不用你的,你安排人烧水吧。”说完冲一个侍卫摆了一下手,那人立刻跟着烧水的庄头进了灶房,刘朝一下反应过来了,满脸堆笑说道:“奴婢这是昏了头了,怎么敢让皇爷用外面的东西喝水。”

    这时崇祯背着手走出了屋子,骆养性跟在身后,崇祯对刘朝吩咐道:“带朕四处走走看看!”,刘朝答应后前面带路出了院子。

    村里静悄悄的,仿佛没有人一样,朱振卿的前后左右有几十名侍卫围着,侍卫们一个个如临大敌,眼神警惕的扫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