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崇祯八年 >

第5部分

崇祯八年-第5部分

小说: 崇祯八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村里静悄悄的,仿佛没有人一样,朱振卿的前后左右有几十名侍卫围着,侍卫们一个个如临大敌,眼神警惕的扫视四周。偶尔能看到几家紧闭的房门后有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在打量着朱振卿一行。

    崇祯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不过他也知道作为皇帝,如果和前世领导人那样和百姓亲切交谈是不现实的。这种封闭的环境里的百姓,看到庄头都会畏缩,更别提皇帝了。既然刘朝已经安置好了,那也没必要非要摆出亲民的姿态,自己能做的是努力让他们的生活变好,这才是根本,而不是假模假样的嘘寒问暖。

    沿着村子的主路走了大约一刻钟,便来到村子西头。放眼望去,村子几百米外有一条小河,因为连续的干旱,河水已接近干涸,河床基本袒露,只有河中间还有小股的溪流在缓缓流淌。河边的树木倒是郁郁葱葱,毕竟植物的根系能延伸地下,可以充分的吸收地下水的水分。

第7章 皇庄3() 
”这条河叫白浪河,以前水量很大,河两岸的田地很容易灌溉,产粮也比现在多不少。只是这几年水量越来越小,要是再过几年,田地就指望不上它了!到时候庄里的农户不知道如何是好,唉!”刘朝边介绍边感慨,最后的叹气让崇祯微微一笑。

    “刘朝你管理这个庄子几年了?”朱振卿问道。

    “启禀皇爷,奴婢被分派到这个庄子已经五年了,因为每年给宫里纳粮比其他庄子多出许多,所以曹公公赏识提拔奴婢为御马监奉御!”

    “做的不错,好生做事,朕亏待不了你。”崇祯温声说道,每个人都渴望被赞扬,尤其当下属做的好的时候,适当的鼓励会让其更加卖力。

    “奴婢当不得皇爷夸奖,只想为皇爷为皇室尽心效力。”果然,被皇帝表扬的刘朝发自内心的眉开眼笑,回话里流露出慷慨之声。

    “朕打算把这个庄子当成一块试验田,玉米和红薯是第一步,还要盖起工坊,制造一些紧要的物件,不能让任何人知晓!以后你的责任会很重大,这是朕对你的考验,就看你经得起经不起。如果你完成的好,那将来也会在宫里被尊称一声公公!假如你有负朕之所托,后果你也能猜得到!”崇祯背着手看着远方,语气平淡的说道。

    刘朝心思电转,要紧的物件,还有玉米红薯,至于试验田他没听懂。但也大致明白,这是圣上要重用自己啊!如果自己做好了,那将来可就不是这小小的奉御了!

    皇爷都说了,别人会称呼自己为公公!宫里能叫公公的,那都是曹公公,王公公这类大铛啊!心里想这些就是瞬间,刘朝马上跪倒在地说道:“皇爷放心,奴婢就是舍了这条命,也不会误了皇爷分派的事情!如果做的不好,不用皇爷处置,奴婢自己就找个地方自己了断!”

    “起来吧,朕就看你的行动了。”崇祯并没看他,而是举目望去,田地的尽头是葱郁的山脉,巍峨起伏,连绵不断。

    “远处是哪座山?”他问道。

    ”禀皇爷,那座山叫妙峰山,山下有个村落,叫门头沟。沟里面出产石炭,以前当地村民每到冬季就挖碳往京城里售卖,村子因此较为富庶。但前几年听说沟里的石炭被某个勋戚圈了起来自家挖出售卖,别人不得挖碳,惹得当地村民怨声不断,好像还出过人命。”

    崇祯的脸色阴沉起来,转头对骆养性吩咐道:“回去查清楚是谁干的!与民争利,还闹出人命,谁给他的胆子!”

    骆养性急忙答应,招过一个锦衣卫侍卫,低声吩咐了几句,侍卫转身疾步离去。不一会,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近及远而去。

    崇祯对骆养性的办事效率和态度极为满意,赞许的看了他一眼道:“难得出来,今晚在这里住一夜,明早回宫!”

    王承恩大急,连忙出声相劝:“皇爷,还不到午时,用过午膳回宫也不晚,在这里过夜不仅不安全,阁老大臣们知道了也会找麻烦的!”

    “安全不用担心,大臣们也不用去管!朕在武英殿避居不见廷臣,阁老们是知道的,何况温体仁不是个没有眼色的人!他不说话,其他人谁会自讨没趣?朕在这里还要细细考虑一下,然后拿出个方略让刘朝执行!你不用再劝,朕意已决!”崇祯笑着答道,他的前身崇祯皇帝除了祭祀以外,从未出过宫,现在出人意料的要在宫外过夜,让王承恩很不适应。

    “朕不能总在宫里,对宫外的事情,对百姓的疾苦一无所知!朕要做个接地气的皇帝,而不是只会与文臣斗心眼的傀儡!”王承恩,骆养性,刘朝三人不敢接皇帝的话,只能低头称是,因为这些话已经牵扯到朝廷,他们三个的身份都不能掺言。

    回到村里庄头家里,已到中午,王承恩,刘朝急忙去准备午膳,朱振卿和骆养性喝茶等候。

    不一会王承恩,刘朝端着饭食来到屋内,刘朝满脸堆笑对朱振卿道:“皇爷,乡下饮食鄙陋,您多担待着!”

    崇祯道:“饮食乃小道,如今天下不太平,与那些饥饿而死的百姓比起来,朕觉得吃饱就行。平日在宫中朕撤膳裁乐,过于奢侈的享乐非朕所需。”

    骆养性等三人齐齐躬身恭声道:“圣上真乃千古名君,臣(奴婢)等敬服!”

    崇祯摆手道:“恭维的话不必再说,朕勤勉节俭,望能中兴大明,方才对得起列祖列宗!”

    饭菜端上桌子,八菜八碗,虽说不上珍馐美味,但也算丰盛。崇祯吩咐道:“留下四个菜,朕和骆养性足够,其余的给侍卫们享用吧。”

    王承恩迟疑道:“皇爷,饭菜本就不多,再给别人就显得太寒酸了。”

    崇祯催促道:“照朕吩咐非做,你常年在朕身边,难道不知道朕并不喜浪费吗?”

    王承恩无奈,与刘朝等将其余饭菜撤走,桌上只留了四个菜式。崇祯招呼骆养性就坐,端起米饭就着菜吃了起来,王承恩,刘朝在一旁站立服侍。

    古人讲究食不言,席间无话,不一会崇祯一碗米饭下肚,桌上的菜也动的不多,骆养性在皇帝面前拘束无比,也只吃了一碗米饭,至于桌上的菜根本不敢去夹。崇祯也不管他,自顾自的放下空碗站起道:“朕吃饱了,出去走走消食。王承恩,你们坐下吃吧,不必跟着,朕就在院内。”

    骆养性没想到皇帝用膳如此快速,急忙放下饭碗道:“臣也吃饱了,随陛下走走。”王承恩,刘朝待要跟着,崇祯瞪了他俩一眼,二人只能留在屋内吃饭。

    二人一前一后来到院中,侍卫正在轮流用饭。看到皇帝出来,吃饭的赶紧放下饭碗操起兵器准备护卫,崇祯温声道:“你们吃,朕在院内走走,不必紧张!”侍卫们方才放松下来,没吃完的继续端起饭碗大口快速的猛吃。

    崇祯走了几步,忽的想起一事,转身向身后的锦衣卫指挥使问道:“骆养性,锦衣卫缇骑有无使用火铳?”

    骆养性急忙回禀道:“回圣上的话,锦衣缇骑都是武功高强之辈,以刀枪弓弩作为兵器,没有用火铳的。盖因火铳长大,发射繁琐且威力也小,兵士都不愿使用。”

    崇祯眉头皱了起来。熟知历史进程的他当然清楚,火器替代冷兵器是大势所趋。但明朝的火器质量实在不敢恭维:火铳没有标准化流程,口径大小不一;铳子也存在同样问题,火药也不是纯净的黑火药,导致了火铳射程太近。并且因为粗制滥造,火铳非常容易炸膛。

    制作火器的工匠毫无地位可言,在衣食无着,忍饥挨饿的情况下,谁还用心去生产?其实大明不缺优秀的工匠,关键是要制订严格的制度,奖惩分明,充分调动起工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在良好的制度监督下,火器肯定会在实战中大放异彩,再也不是兵士弃若敝履的鸡肋般的存在。

    茅元仪!这个名字突然如闪电般出现在崇祯的脑海中。这可是明末的火器专家啊,能文能武,时人称之为“下马为学者上马既将军”。这样的人才可不能埋没,只是不知现在身在何处。对了,还有一个火器大家毕懋康,如果说茅元仪是火器专家,那毕懋康就是火器宗师了。

    隐约记得历史上他研制成功了燧发火铳,那可是划时代的发明。现在的火铳受制于天气的因素,一旦雨雪大风天气基本就无法使用,严重影响士兵的战斗力。只是老先生生年岁不小了,崇祯五年以南京兵部侍郎衔致仕回了老家,不知身体能否担得起自己交付的重担呢?

    想到这里,他吩咐道:“骆养性,你立刻安排人手去查访两个人!”崇祯说出名字后继续道:“着人携朕的手谕,找到后立刻护送前来京城,毕懋康年事已高,着当地官府安排人手服侍!”骆养性躬身接命,毕懋康他有耳闻,毕竟是高官致仕。这个茅元仪他却从未听说,但看的出陛下非常重视,自己可要安排精干人手前去,不能让陛下挑出一点毛病来,

    他招手叫过一个锦衣卫来,低声吩咐几句,侍卫领命后迅速转身出了院门,上马直奔京城方向而去。

    说话间,王承恩,刘朝吃完饭出了屋子来到朱振卿身边伺候着,王承恩道:“皇爷,是否休憩?”

    崇祯道:“朕又不是七老八十,你俩跟我来,我有事吩咐,刘朝你去拿笔墨,骆养性,你去找个地方,把朕所言锦衣卫事物好生想想,拿出一个方案给朕。”说罢,当先回了屋内。

第8章 皇庄4() 
王承恩跟着进屋,刘朝急忙去取笔墨纸砚。他进宫后在内书堂读过书,谈不上多大学问,但文墨还算通顺,骆养性则在庄头的殷勤引领下去了北厢。

    崇祯进屋后在太师椅上坐定。王承恩连忙拿过茶壶给皇帝倒上茶水,双手捧起递到他面前,崇祯接过喝了一口。茶叶自是宫中带来,水是村里的井水,这个没有工业污染的年代,井水甘冽甜美,泡出来茶水入口爽滑,回甘芳香。

    刘朝拿着文房四宝小跑着进来,崇祯放下茶杯指了指侧面的椅子道:“坐!”

    刘朝哪敢在皇帝面前坐下啊,头手皆摆道:“皇爷面前哪有奴婢的座位,您要折煞奴婢啊!”

    崇祯不耐烦道:“让你坐你就坐!待会朕说的你要写在纸上,你站着怎么写?”

    刘朝这才找了个座位坐下,屁股只挨着半边,把笔墨纸张放在身侧的小几上,歪扭着身子禀道:“皇爷,奴婢静听圣喻!”

    “庄里有几个粮仓?这次夏粮给宫里的输粮有没有成行?”崇祯问道。

    “回皇爷的话,庄里建有三个粮仓,每个大约容纳粮食一万石左右,因为夏粮收完不久,一部分尚未晒干,所以收上来的粮食都在粮仓里。加上尚未晾干的,总数约两万余石,都是小麦和大麦,没有杂粮。”刘朝答道。

    “朕记得你说过一共三万余亩田地,亩产多少?怎么纳粮如此之多?”崇祯疑惑的问道。

    ”禀皇爷,亩产平均一石左右,宫里收的田租是十七,因是皇庄,所以不交税赋。”刘朝答道。

    崇祯眉头皱起,说道:“田租怎的如此之多?按人口算的话,农户剩下的口粮岂不是仅仅裹腹吗?”

    “回皇爷的话,这规矩自隆庆爷起一直如此。因离京城不远,农闲时节庄里的青壮男丁会去城里打短工,多少挣点银钱补贴家用。老弱妇孺则养鸡鸭,也有几户养猪,以前河里水多还能捕点鱼虾,所以庄户们倒也勉强能度日,也并无怨言。”

    剥削,赤裸裸的剥削啊!土里刨食辛苦一年,收成的七成要被收走,余粮加杂粮勉强能不会饿死,就这样大家竟然觉得是天经地义的,崇祯心里暗叹。

    “从今天起,田租改为十四,以后是为永例!”,崇祯吩咐道。

    “啊?这这这,皇爷是不是太宽容了了啊?田租可是宫里的一大进项啊,少了进项,宫里的贵人们可会埋怨闹腾啊!”王承恩、刘朝皆大吃一惊。在他们心里只有皇家的利益,皇家水涨了,他们的船才会高,至于这些又穷又贱的庄户,能有口吃的就是皇家的恩典了。

    崇祯并不打算向他俩解释什么民权,平等之类后世的价值观。只是果断的一挥手道:“朕意已决,休得啰嗦,宫里谁敢闹腾,朕让其去凤阳守皇陵去!”,二人脖子一缩,不敢再吭气。

    “朕有个打算,预备把这里打造成一个军队后勤基地,以后大明官兵的衣帽,军粮等军需都要自这里出产!”崇祯继续说道。

    “你开始记录!“

    刘朝迅速拿笔蘸好墨,眼睛看向皇帝。

    “你安排人,选好大片连接的空地,建造工坊。一是制作军粮,二是制作衣帽,其他的朕还没想好。要建足够宽敞的工坊,能容纳千人劳作。工坊的样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