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崇祯八年 >

第99部分

崇祯八年-第99部分

小说: 崇祯八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国桢家产比朱纯臣稍逊,但也抄的现银二十余万两,店铺若干。两家在京郊的田地多达数十万亩,这些田地暂时还没划到皇帝名下,崇祯还有其他打算。

    看着抄家的清单,崇祯喜笑颜开,冲动之下甚至想把京城所有实权文臣,以及薛濂等人以外的勋贵家全部按上罪名查抄一遍。不过这个念头刚起来便被他压制下去,他不想作死。他不怕贪官,现在的制度也很难消除贪官的存在,就算把现在的这些所谓贪官全都杀掉,谁敢保证换上来的都是清官?就算换上来的人开始都很清廉,但以后呢?

    千里做官只为财,人都是有私心的。成熟的人讲利益,幼稚的人谈情怀。不怕你贪,就怕你没有能力,不为百姓做事。与其让清廉迂腐之人掌权,不如让虽私德有亏,但能办实事,能自己吃肉还让百姓喝汤的人上台。

    穿越文中那些回到古代大杀特杀的人都是些头脑简单的人,那种智商的人五十集电视剧能活过两集就不错了。认为杀人可以解决一切,甚至有人用后世某个朝代的某个阶段举例。可那个阶段虽然贪官污吏极少,但生产力极度落后,导致中华民族失去了宝贵的几十年黄金发展时期。崇祯不认为大家都吃糠咽菜,生活简单就是幸福。那是自欺欺人的想法,非常幼稚。

    在崇祯的计划中,制订严格的多重监督制度,预防大面积腐败的发生才是最重要的。在这个皇权不下乡的时代,州县一级是直接面对百姓的最基层政权,其权利非常大,也是最应该受到监管的。

    破家县令灭门府尹,这句俗语将这一级主官的权利非常形象的表达出来。

    崇祯打算等国内局势彻底稳定以后,将督察院以及锦衣卫这样的监督体系下放到州县一级。采取后世的做法,每个州县都要派驻监察御史和锦衣卫,在监督主官的同时,两者更要相互监督。因为文臣和锦衣卫的天然敌对属性下,两者甚至三者同流合污的情况基本不可能发生,彼此都互相提防,这样就能更好的制约州县主官的权利,最大程度的预防腐败的发生。

    刑部和大理寺也要向地方派出常驻机构,刑狱诉讼这一块划归这两个部门管辖。大案命案审理时,地方御史以及锦衣卫要旁听并记录,这也是制约滥用权力的一种方式。

    地方官主要负责民政事务,不得插手司法事务,这就极大的削弱了地方官的权利,使其以权敛金的通道进一步变窄。

    分权,这就是崇祯的打算。

    现在的御史大多属于走穴性质,每个省只有一名巡按御史。就算他勤勉称职,在交通条件极不便利的情况下,一年他能走几个府县?在一个府县待几天能起到什么作用?很轻易的就能被地方官糊弄走,更别说其中的背后交易了。所以说,监察御史必须派驻地方府县,而不是到处走马观花,让某些御史借机捞的盆满钵满。

    还有就是州县的胥吏衙役,这些人才是积累民怨最大的祸首。就算县令知州清廉公正,但因为他们很少走出衙门,所以很容易被胥吏衙役勾连隐瞒。更兼这些人都是本土人士,彼此之间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有的胥吏数代在衙门里办差,形成了庞大的关系网和巨大的权利,普通百姓所受的压榨直接来自这些人,而百姓最终会把怨气归结到朝廷身上。

    这些人是最让宠臣头疼的。不管是维持地方治安,还是收取夏秋赋税,所有和百姓相关的官府行为,都要通过这些人去执行,如何去监督限制他们,最大限度的保证公平正义的存在,这有点复杂。

    目前为止,崇祯只想到了打开上升通道这一点。

    胥吏们因为不是科班出身,所以终身晋级无望,所以就把心思用在了捞取钱财上。如果能让他们有前途,能做官,再加其他措施的制约,应该能降低或减轻对百姓的伤害。但若是打开这些人的上升通道,势必会侵犯到那些读书人的利益。在这个文人主政的时代,得罪天下所有文人的事可是不智之举,难道还要如某些无脑穿越者那样杀杀杀吗?要把所有人都杀光吗?那样和蒙元满清有何区别?汉人杀汉人有意思吗?难道不容别人说个不字吗?

    唉,想想都头疼,崇祯双手揉着太阳穴想到。

第128章 风波() 
最早崇祯去过的皇庄里,锦衣卫从各地收拢来的妇孺已有数千人,皇庄的面积也在逐渐扩大。

    勇卫营的士卒此次获胜后获得了丰厚的奖赏,但大多数士卒都是孤家寡人,现在军中物资供应丰富,各种蔬菜肉蛋由军需官从皇庄统一采购,军纪有兵部和锦衣卫双重监督,士卒无故不得出营,大家有了银钱也无处花销。饮酒赌钱根本不用提,一经发现,立刻被冷血的军法官当众打三十军棍,第二次触犯就关进新建的小黑屋里三天,饮食定量供给。

    军中曾经有精力旺盛之辈故意触犯军规,想看看小黑屋里有什么东西。反正皮糙肉厚,挨军棍无所谓,重要的是要出个风头,在军中博得名声。

    结果在第三天酉时军法处的两名士卒将某人从黑屋里拖出来时,一个彪悍健壮的有为青年,眼神变得涣散无光,人看上去也消瘦不少。同伍的士卒询问黑屋里到底如何是,某人变得惊恐万状,转而言其他,从此之后,某人再也没犯军规。

    鉴于士卒们年轻火大,除了操训外无所事事的现状,崇祯决定,给他们找老婆,女人有现成的,皇庄里的妇人有的是。

    传宗接代作为每个家庭的首要任务而存在的时代,所有人都认为结婚生子是人声最重要的是。有了儿子,自己在这个世界就有了传承,将来死了也能有脸见祖宗。

    在这个动荡的时期,当兵打仗随时可能阵亡或伤残,很多官军并不怕死,怕的是人死了没留下自己的后代。

    接到崇祯的谕令,工部遣人在原先朱纯臣的田庄择地开始修建村落和住宅,预备给将来成亲的士卒居住。

    勇卫营和京营将官士卒每旬都有一天的休沐,以后成亲的士卒便可以就近回家了。

    崇祯没打算让他们谈恋爱,况且这个时代也不讲究什么爱情,养活孩子过日子就是了。爱情睡着睡着不就有了?

    对于皇庄里各地收拢来的妇人来讲,能在乱世中找到一个依靠,不再是孤零零一个人活在世间,这就是幸福,这就是心安的理由。要没有战乱,也就是嫁给村东头的王二麻子,西头的张三瘸子而已,能嫁给一个有月饷的官军已经很知足了。

    至于拖儿带女的寡妇们,对朝廷竟然还能操心自己的后半生,那更是感恩戴德。原本以为自己的后半生就是将孩子拉扯大,帮着儿子娶妻生子,给女儿攒下嫁妆嫁出去,然后自己可以对得住死去的丈夫公婆了。没想到这人老珠黄了还能嫁给官军,且是刚打了胜仗,四处都在传颂的官军,真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好事啊。听说官军可是每月足足的月饷,皇上还时有赏赐咧。多好的事啊,终于不用一个人费心劳力的养活孩子了,皇上真是天底下最大的大善人啊。

    说人老珠黄确实夸张了,这个时代一般女孩子十五六岁便已嫁为人妇,这些寡妇大多只有二十岁出头,基本都有一个或几个孩子了,搁后世可能大学还没毕业呢。

    勇卫营的士卒听到这个好消息后个个都是兴高采烈。有了媳妇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家,也有了牵挂,明年差不多就有了自己的骨血了。一想到孩子,那种奇妙的感觉让众多士卒们兴奋不已。

    这批士卒有很多三旬左右的老兵,很多都是逃难来的孤儿。本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说不定下一仗就会阵亡。虽说生死无所谓,但总觉得心里缺少点什么。这回皇上开恩,能将媳妇赐给自己这些贱丘八,这可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

    带着孩子怎么了?更好啊!刚成亲就有叫爹的了,还省的自己忙活。丑点俊点更无所谓,生过孩子的妇人说明身体好,再生养几个也没问题,只要能照顾好家和孩子就成,自己用命换来的银钱也不愁着死了便宜别人了,见着皇上一定多磕几个响头才行。

    那些没分到媳妇的士卒也是眼馋的要命,不过总兵大人说了,皇上应允了,只要大家奋勇杀敌,媳妇一人一个,人人有份。

    抄没的朱纯臣和李国桢的田地,也在京城东边,离勇卫营大营几十里。新盖的宅子都是一进的院落,修建起来十分简单。人手也好找,京营裁汰下来的老弱组建了辎重营,直接从里面抽人就行。人手和银钱都很充足,入冬前就能起来百世套宅子,到时用抓阄的方法决定谁先成亲入住,那样大伙儿都没意见。

    宣府镇死营两千余人,最终战殁过半,剩余的千余人伤残也不少。这次死营立功不小,正是他们的死战和纠缠,才让建奴的骑兵没有发挥威力,得以让勇卫营骑兵已较小的代价换取了建奴较大的伤亡。

    崇祯决定将剩余的士卒并入勇卫营,阵亡者每人赐银五十两,火化后送归原籍。伤残者每人赏银三十两,愿意留在京师的便安排到皇庄里,愿意回宣府的则随同阵亡将士的遗骸同归。最终绝大多数伤残士卒选择了回籍,十余名老家已无亲人的选择进了皇庄,崇祯赐给每人十亩田地,只要佃租出去,每年收租子就可以。然后命人在皇庄里修建两所大的院落供他们居住,找了几名妇人负责给他们做饭洗衣,也算是残有所养。

    眼看着秋分已至,早晚已经有点凉意。

    由于明年有三年一度的春闱,一些家境比较好的举子已经提前赶至京城,备战明年的科举。

    其实大部分都是奔着京师里的关系来的,想花钱打通门路,多参加一些聚会,结交更多的朋友,说不定新结交的朋友里就有上榜的,这样的关系将来很可能就能用的上。

    崇祯对这帮朝廷未来的中坚力量并无好感。这些读书人中有很多已违背了修齐治平的初心,参加科举纯粹是为了将来当官敛财。

    四书五经对于治国理政并无大用,执政者需要的是实干的能力。对于这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生来讲,当官之后踞坐大堂才是为官的本分,征收赋税钱粮、修渠打井等琐碎之事自有书吏衙役催办,自己只需与一众士绅吟诗赏月便可。当然了,偶尔也要下乡做个亲民的样子,以示朝廷与民同乐的姿态。只要每年上缴的赋税完成,士绅们节礼丰厚,给上司们孝敬不断,朝堂里再有为自己说话之人,到时三年期满,继续升官发财就可。至于治下百姓是否贫病交迫,那是圣人该考虑的事,一群贱民的死活有那么重要吗?

    升官发财崇祯并不反对,可是注重私利的同时,你们能不能让治下百姓的得到实惠和好处呢?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吧?

    这些前来应考的举子算得上是读书人中的精英了,只要好好利用,将来执政一方未必不见得不是个人才。现在关键是如何引导他们向实用性的人才转变,这个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最重要的是如何开头。

    崇祯计划中的监察体制需要用到大量的读书人,明年参加科考的数千名举子中只有几百个幸运儿能中榜,其余的将会回家继续等待三年,这其实也是在浪费人才。在这个文盲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代,读书人确实比普通人的眼界要高出不少,见识也更广博一些,这些优质资源闲置实在可惜。

    考虑良久之后,王承恩于夜间造访了温体仁家。

    一个消息忽然在赶考的举子中迅速传播开来:因大明连年干旱,致使田亩绝收,饥民遍地,再加上流贼肆虐、建奴狼顾等因素,朝廷既要保靖,又要安民,财政已经十分拮据。有鉴于此,圣上有意取消崇祯十年的科考,顺延至四年以后举行。

    这个消息一出,顿时在读书人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每三年一次的会试是多少读书人翘首以盼的盛事,十年几十年的寒窗苦读为的就是这一天。如果侥幸中榜,那直接就是乌鸡变凤凰,身份立马不同。若是取消明年的科举,这些读书人就要再等四年,到那时,现在的靠山还在不在朝堂也是个未知数,自己上榜的可能性就会变小,很多年龄偏大的举子更是再经不起四年的等待。局势动荡天下皆知,但此时更不该停了会试,局势危殆之时正是我辈大显身手之际我若中榜,当尽自己才智扫寇安民,以慰平生之志!

    外地来京的举子以及京城本地明年应试者,皆是愤愤不平。很多人言辞激烈,直言定是朝中奸臣蛊惑,圣上在被蒙蔽的状况下才贸然做出如此之举。朝廷如此行为,定会民心大失,大明将有不测之危。许多举子家中与朝官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也借着拜访的机会,大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