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崛起之帝国系统 >

第172部分

崛起之帝国系统-第172部分

小说: 崛起之帝国系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陆平回到牢里坐着,心中不由有些感叹,自己时常耍一些小聪明,可是今次才知道自己的眼睛还是看的不远,不能考虑完整,这个世上聪明之人何止千万,但有眼光的也不过少数。

    这次莫名其妙的进了监牢,倒让自己有些明白起来,世上之事本就很突然,不能有所期望。清晨在鸟儿吵闹中拉开了,好看的云霞散开在东方天空,像年久未用的红染料不经意洒了出来,排成一个没有规则的图形。张清元已经起来了,昨夜在书房查探资料,直到半宿方睡,今日大早便起,准备继续调查那个棘手的案子。

    他喝过小米粥,换上了官袍,准备先去刑部再去宗正寺,谁知到刚一出门,便遇到一个也是三十多岁的青年。

    这个青年上身穿着蓝色的袍子,但不是纯净的蓝色,有一些麻布的颜色,头上戴着的是一顶方帽,穿着平底鞋,虽然打扮的很像普通市民,但是看着他的表情却让人觉得他是一个无赖。

    那青年哼了一声道:“妈的,看什么看,老子身上还有好看的吗?你小子找打是不是?”

    张清元竟不生气,呵呵笑道:“李京山,你怎么来了?”

    那个李京山骂骂咧咧地道:“老子怎么不能来了,来看你小子不成吗?这京城没有大改啊,听说你小子升官了,怎么也不通告老子一声?”

    张清元一边拉着李京山走进内屋,然后着人煮茶,一边把乌纱帽脱了下来道:“李京山,都说贵人事忙,我看你不是贵人,忙的还真不可开交,我升任五品的时候特意到苏州去寻你,结果找你不着,知道你又去溜达了,所以去年升迁也未告诉你,怎么着?你还想怪我不成?”

    李京山喝了口茶道:“妈的,老子这几年可真是郁闷到家了,差点去要饭了,江湖上的朋友不讲道义,老是黑吃黑,我一个小混混还真是左右吃不开,来求你帮忙的。”

    张清元一笑道:“你要是吃不开,那我大宋便没人可以吃开了,怎么?遇到什么麻烦了?”

    李京山却没有回答,看了周围半响才道:“嫂子呢?怎么没看到,还有你家的小丫头,奇怪,你家里怎么就你一个人,不过没把他们接过来吧?”

    张清元苦笑地道:“以前刑部有律,不能与家属住在一起,所以一直没有把内人接过来,现在虽然想接回来,但是最近事忙,待我这事了就把她们母女二人接回到京城住。”

    李京山大骂道:“就知道你这小子没良心,嫂子多好的心肠啊,你事忙?你能有什么忙?”

    张清元摇摇头道:“算了,我还是不说的好,到时候只怕你又管起来闲事来了,说吧,你遇到什么麻烦了?”

    李京山这时喝干了茶,放下茶盏才道:“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情,说起来事情的源头还是你们的章相公。”

    章相公便是章淳,此时正是大宋宰相,执掌全国政事,他本是当年王安石变法一派,司马光上台以后他被一贬再贬,心中有着莫大压抑,皇帝亲政以后,开始大变元佑法制,恢复神宗旧制,就把章相公拉了上去。

    他一执政,元佑一派彻底遭殃,因为司马光、吕公著已死,他心中的那口怨气没法喷出去,只能朝着元佑派的其他人来发泄,一个个贬到南疆、贬到西北、贬到岭南,总算出了口恶气。

    可是这个倒是其次,他又开始恢复神宗之法,把旧制原封不动地套回来,此时离神宗一代已经年久,很多地方都是不一样了,可是他却不去想,只是执着地认为司马光认为好的东西那一定是不好的,他又利用朝中影响把司马光封号、勋爵给剥夺掉,算是死掉了也要踩一脚发发怨气。

    这么一个满腔怨气的相公这时有了莫大的权势了,他终于把目光放到了国境,当年司马光上台之时,用西北四地换被夏人俘虏的几万宋兵,这时给了章淳一个大大的借口,由此可以判断司马光是奸邪,但他要矫枉过正,就必须同党项人开战。

    陇西之地,在大宋官员心中,一直认为是属于大宋的,可是一直征西北而不得,使得他们不得不口头承认这是一个独立的朝廷,但夏王依然是向大宋称臣的。

    章淳和皇帝的想法也算是重合,开始把目标向着陇西,调兵十万安排在蜀地,使得夏国感到压力倍增,急忙向辽国求援,希望从中调和。

    这本来对市井影响不大,可是章淳却信奉粮草丰而士气足,举国调粮到西北。

    其实调粮也就是朝廷向百姓买粮、向商贾买粮,本来以市价购粮也不会引起什么乱子,可问题就像瓷器落地一样,一下子炸开了。

    先是小吏们盘剥粮农,克扣粮食,再有奸商故意压低粮食价格,使得粮贱伤农更进一步,让百姓们怒不可遏。

    这些百姓们终于有人引头,明州有人带头闹事,砸掉了府衙大院,又抢了装运好准备送往西北的军粮,打死了运粮官员,使得明州知府大为震惊,立即请江南路的招抚使、提举常平使领兵镇压。

第两百四十二章:不醉不归() 
这事上报到了朝廷,立刻争论不已,有人认为刁民闹事、抢夺军粮,罪不容诛。也有人认为是章淳任人不当,致使民怨沸起,应宽大处理。

    两边僵持不久,章淳终于通过强大的手腕压下去了,他命人把明州闹事的头目们全部抓下,其余百姓不究其罪,全部放了。

    而这领头闹事的一个叫鲁生的,竟和李京山是个意气相投的好友,李京山听闻此事,左思右想,终于还是上京来求昔日好友帮忙来了。

    张清元听他说了前因后果,算是明白此事,其实这件事他也有耳闻,毕竟朝中争论太大,当时他虽然觉得章淳可能有些不对,但也不好出言说什么,毕竟他的刑部侍郎是章淳提的,现在可算是章淳一派了。

    李京山见到张清元不说话,心有点沉下去道:“怎么,你也帮不了?”

    张清元端起了茶盏,轻喝了一小口,然后放下茶盏,见到李京山脸上有些焦急,不由笑道:“你还是沉不住气,其实这事说难办它还真难办,说容易它也真容易,对于一般人甚至是其他朝廷大员来说很难,但是对于刑部来说却很容易。”

    李京山奇怪地道:“你不会要私放囚犯吧?到时候若有人参你一本,岂不是连累了你?***,老子可不想连累了你。”

    张清元哈哈笑道:“平常我说你聪明无比,看来你还是不知这官场玄机,简直是玄之又玄,这事就让我来帮你办好,保证不会有什么问题,你就在这汴京游耍两天罢了。”

    李京山仔细地看了一下张清元,然后道:“你小子别害了自己便成。”

    张清元轻舒了身体,看了天色,一笑道:“光顾着和你说话,你看都到这时刻了,你先在这里坐着,或者在外城游荡游荡,我还有一件案子要去商议,就先不陪你了。”

    李京山狐疑地看着张清元道:“你还是不是刑部侍郎?怎么可能堂堂侍郎还要审案?”

    张清元大笑道:“你这匹夫,谁说侍郎不会审案了?那要看审的是什么案,像现在我所审的便是滔天大案,由开封府、大理寺、宗正寺和刑部共审,你说这样的案子舍我其谁?”

    李京山来了兴趣,奇怪地道:“到底是什么案子?竟然让几府同审?”

    张清元看了他一眼,忽然心中一动道:“这案子说给你听也好,说不定你还真能帮上忙。”

    他当下便把这些案子的来龙去脉详细说来,最后道:“那少年陆平说的话我认为很可信,然而那两个白衣人不仅飘渺而且诡异,说给皇上听定会被叱为荒唐之言,若是真能找到那两个人,那便有了线索,也解了我的迷惑。”

    李京山沉默了一下,突然道:“那两个白衣人会不会是明教的?”

    明教,又称摩尼教,是西方波斯传过来的,张清元对此并不陌生,闻言不由惊讶地道:“怎么会?那个明王十多年前不是已经死了?”

    十几年前,张清元因为荆公王安石的亲孙奇怪失踪一案追查下去,最后终于顺藤摸瓜,查处明教来了,不过自从那事一了,他便再也没有听到过明教这两个字来了,今次突然听到李京山直接说明教,不由大吃一惊。

    李京山嘲笑地道:“还大官呢,明王死了,他们明教难道不会有新的明王?这么大的教派散掉了才叫奇怪,我刚才听你说白衣乌冠,第一个反应就是明教。”

    张清元疑惑地道:“可是这不正常,明教为何要杀端王殿下?”

    李京山站起来懒散地道:“这我就不知道了,得了,我来帮你找一找,看一看那两个白衣人来在不在?不过说好了,今晚要陪老子喝酒,不醉不散。”

    张清元哈哈笑道:“还是那么爱喝,好,我就舍命陪君子了,陪你一醉方休!”

    此时的艳阳已经高照,院子里明媚阳光竟然使得几人心情大好,又说了好多以前旧事,不由又是大笑又是怀念,直到中午时分方才停休。端王杀人案已经过了九天了,这些天里何介山一天过来一次看看场,苏诸庆因为真的太忙总共才过来两次,每次都是匆匆忙忙的就走了。

    而张清元和睿王赵临也是悠闲无比,基本上不升堂,不拷问犯人,似乎没人拿这案子当回事。

    宗正寺里新设的高堂成了虚设,这些调来的衙役们也觉得没事可做了,每天也就稀稀拉拉几个人过来当差,叫做值差。

    睿王的王府之中,布局很讲究,左边为园,右边为池,中间大理石铺的过道,上前便是会客的大厅,青瓦卷角,成塔楼之势。

    张清元笑看着下手边的少年陆平道:“看来陆平你在大牢里过的并不太差,我听人说宫里有个太监特别交待过牢卒要好生待你,那人是谁?”

    陆平心中惊讶,这个张清元大人怎么连这个也知道,随即又想到他是刑部大员,牢卒们都名义上归他管的,他只要对自己略微关心一下便知道此事,陆平马上躬身道:“是一个叫梁师成的公公,他是端王的旧识,端王托他关照一下我,所以我得以不在牢里受累。”

    张清元点点头道:“是啊,你是不受累,看一看田思明,就是受了点苦,还好我去看看他,把他换了间牢房,不然的话他真会死在大牢里了。”

    陆平不知大牢重重黑幕,牢卒才不管犯人死活,直接关进去,一天扔过去两顿饭,像田思明这一把老骨头,只怕真会死在牢房里。

    赵临见到张清元心情不错,这时出声道:“张大人,老朽今日一早被太后召见,询问了这案子的进展。”

    张清元和陆平忙问道:“那老王爷如何回答?”

    赵临笑道:“老朽还能如何回答,据实回答,只说案情扑朔迷离,端王杀人尚有很多疑点,并请太后放心,一定会把此案查的水落石出。”

    张清元迟疑地道:“太后没有催尽快结案吗?”

    赵临摇头道:“太后只是叹口气,说赵佶虽然无辜,但平常不受拘束惯了,让他经此受一番难也好。”

    张清元笑了笑道:“只要不催我便好,老王爷,实不相瞒,我已经有了一些眉目,今日更是得了一些消息,证实了一件事。”

    赵临奇道:“是何事让张大人如此高兴?”

    张清元看向陆平道:“此事便是陆平说的那两个白衣人确实存在,而且身份也已查明。”

    陆平大喜过望,本来以为张清元不会着人去查那两个白衣人的,没想到他竟然暗中追查,他忙道:“那两人真的找到了?”

    张清元道:“没有,那两人现在应该还在汴京,不过我等并未察觉。”

    赵临疑惑地道:“你是如何得知那两人存在并知晓他们身份?”

    张清元笑道:“此事说来话长,还多亏了我一个好友,此人是江湖野人,市井之徒,亏了他,我才知道那两个人竟然是明教的教徒。”

    赵临和陆平同时惊讶万分,脱口而出:“明教?”

    陆平心中复杂万分,突然想起了十三年前,娘带着自己向辽境逃去,期间艰辛万分,而娘便是明教之人,如今十几年过去了,人事已非,本来已经淡忘的事涌了出来。

    赵临沉静地道:“此明教可是摩尼教?老朽虽然多年不知天下事,这明教老朽可算是早有耳闻。”

    “老朽少年之时顽劣不堪,整日醉生梦死,只求快活,有时候故意带着几个太监去酒楼闹事,然后乔装打扮回王府,甚至出手打人也是平常之事,虽然先皇帝和先太后早有训斥,然而我依然不知悔改,直到我二十多岁领职到福建为官后碰到一事才让我彻底改变。”

    张清元奇怪地看着这个老人,一直以来他都是睿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