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有毒 >

第171部分

大宋有毒-第171部分

小说: 大宋有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现在有需求,危险也就可以克服了。洪涛想了一个避免中毒的办法,就是让那些夏人俘虏去烧制一氧化铅。

    难道夏人不会中毒吗?必然会,可是要想推动科学进步总得有人献身,洪涛很大方的把这份荣誉分给了俘虏。

    不仅仅是这一份,以后还有很多份。化工业通俗点讲就是在制造各种毒药,一个比一个毒性大,有再多俘虏也不够消耗的。

    通过这件事儿,洪涛觉得自己之前的做法有些傻。干嘛要把夏人溃兵都冻死、饿死在茫茫雪原上啊,他们应该有更高大上的死法。反正都是死,为什么不让死亡变得比较有意义呢。

    在一氧化铅还没制造出来之前,玻璃的烧制也得进行。试验器皿并不需要那么透明,甚至模样难看点也没关系。顺便也帮高俅练练吹的本事,等他能吹得天花乱坠时,完全无色透明的玻璃也就差不多可以烧出来了。

305 钢板弩() 
但这个过程就不用儿童团和青年团全体继续跟进了,她们只需要知道玻璃是如何烧制出来的就可以,再精细的过程会由专门挑选出来几名化学天才负责,再加上一个高俅。

    剩下的团员都要去当教官,学生就是二千厢役。他们里有一少半是经历过马尾城战役的,剩余一多半是近期从湟州各寨堡抽调过来的。

    大冬天的也没有农活可干,留在寨堡里也是浪费粮食,洪涛打算给这些厢役来个冬季集训,看看自己改造厢役为战兵的计划能不能成功。

    谁来训练这些厢役呢,只能由儿童团和青年团的孩子们接手。蒋二郎的特种部队也在扩充,而且开春前就要出征,时间紧任务急,抽不出太多时间兼顾厢役,顶多是隔几天带着这些军事化农夫来次长途拉练,顺便教他们一些作战的常规技巧。

    大部分时间里厢役们都要被一群孩子统领,每天先学习两个时辰文化课,识字和简单的数学计算必须会。剩下的时间基本都在进行队列训练,不光是为了站队整齐,而是在磨练他们的纪律性。

    新军的首要素质不是身强体壮,而是守纪律听指挥。因为新军的作战方式和使用的武器都不同于以往,对士兵的需求自然也得跟着变。

    说起新的武器,洪涛对工匠们很是满意。首先是王大头,别看他废了一只右手,反倒因祸得福,脑瓜子更灵光了。估计是供血更充足的原因,毕竟右胳膊的血液闲下来不少,很可能都涌进了大脑。

    这几个月他在湟州的工坊里除了制作霹雳弹和火箭之外,也没忘了琢磨琢磨已有的各种武器该如何改良,让它们使用更简便、威力更强大、携带更方便。

    其实我们祖辈的发明创造能力一点不比别人弱,只是由于没有系统的科学环境,工匠的地位又一直不怎么高,才让后辈逐渐失去了创造的热情。

    洪涛并没带给他们太多知识,但打开了一扇门。只要进了这扇门,工匠们就会发现自己原来还有这么多不懂的,也还有这么多可以去琢磨的事情。

    还不是瞎琢磨,任何一项改进都会成为评级的依据,然后为自己和家庭带来切实的好处。有好处的事儿没人会拒绝,就算是学徒工在劳累之余也会畅想一下自己所熟悉的东西,看看能不能找出有用的细节。就算不能以此一飞冲天,往上提两级也是大好事儿。

    所以说吧,制度这玩意非常非常关键,一个好的制度确实能让坏蛋从良,而一个坏的制度真会把好人变坏。这和人种、文明程度无关,也和国家无关,全世界、全人类都一样。

    钢板弩,这就是王大头联合彭大等一干工匠在神臂弩基础上改良的,它和神臂弓最大的区别就是弩臂。

    不管是夏人的神臂弓还是北宋的神臂弩,弩臂都是用牛角做的。这玩意属于天然材料,每头牛和每头牛的牛角质地都有细微差别,即便是同一名工匠制作,最终的成品也会有区别。

    而且用几层牛角、骨胶粘合成型的弩臂还不是全天候的,受环境影响很大。气温太低容易开裂、气温太高容易变软、湿度大了又会开胶变形,使用起来有诸多限制。

    比如说下雨天弓弩会不好使,甚至雾气太大都会降低传统弓弩的威力,并对弓弩的寿命有很大影响。

    王大头原本是个铜匠,有一手非常精湛的金属加工手艺,到了驸马府之后又专攻钢铁工艺,很像是后世的钣金工外加一些钳工技能。

    武老四的儿子武强无意中搞出了弹簧钢,一跃成为大匠,这对王大头的刺激很大,对创新这件事儿也就格外上心。

    炼钢炼铁他自问追不上武家的本事,于是就把精力集中到金属加工上来。这玩意弄好了也是一门手艺,只需看看驸马弄出来的表面渗碳甲胄和轴承,就知道其重要性了。

    选好了方向,还得有具体目标,去改进什么呢?王大头最开始打算在驸马车上下功夫,看看能不能让车体结构更坚固、重量更轻、行驶更平稳。

    可是搞来搞去才发现,如果没有合适的路面,驸马车无论如何也不会有质的提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原本用作减震系统的钢板弹簧是个好东西。既然这玩意弹性那么大,可以承受几百斤的重量不断拉伸,为何不能缩小一下尺寸用在弩臂上呢?

    驸马车是好东西,驸马和夏人作战肯定需要,可神臂弩照样是作战需要。如果能把复杂、娇气的传统弩臂换成可以大量生产且随意加工的钢板,应该也会对驸马有很大帮助。

    可是想改进神臂弩不是一个人能办到的,他就把这个想法和武家、彭大以及几个主要助手讲了。大家的意见只有一个,凡是有可能对驸马提供便利的事儿,就是工匠们最高的追求。不管能不能成功,干!大家一起干!

    于是一个课题攻关小组就自发成立了,以提出想法的王大头为主、熟悉神臂弩结构的彭大为辅、武家负责按照王大头的要求提供各种尺寸的弹簧钢片。

    虽然弹簧钢还无法人为控制出产,只能在差不多的几种原料调配下碰运气,但武家依旧尽其所能,让远在渭桥镇的武二一家把最好的弹簧钢尽可能节省下来一些送到湟州做试验。

    古人不是说了嘛,众人同心、其利断金。

    在几家人跨行业的齐心协力下,第一把钢板弩只用二个月不到就试制成功了。效果嘛……不太理想。

    倒不是说射程和威力上比不过传统复合弩,而是弹簧钢片如果薄了的话很容易产生变形,回弹不是很完全。厚了呢,弩的重心又太靠前,使用和携带起来都不太顺手。

    这可不是工匠们得出的结论,而是经过亲从官专业弩手很多次试射后的专业评价。

    有件事儿忘了提,在这次的神臂弩改进计划中,苗魁一反常态的给予了全力支持。

    做为一名传统军人,他对火箭什么的总有抵触情绪,但对改进传统兵器举双手双脚赞成。提供足够专业的试射手并给出公正的评价,就是他能付出的全部支持。

    “不管如何难用,此弩必将成为我朝禁军利器。快快拿给大人过目,如帅司大人不嫌弃,我等愿改用此弩。”不管钢板弩有多少缺点,苗魁都非常看好这种新武器。他原本就是弩手出身,对弓弩的理解不可谓不深。

    北宋的神臂弩为何造价那么高,就是因为北宋没有大量牦牛角可用,不得不用布匹和茶叶与吐蕃人交换。假如能用钢铁取代,哪怕性能上稍微差一点也是个大进步。

    大规模战争比拼的不是某样武器的性能,这时候数量往往要比质量更重要。

    举个例子,二战时期的德国坦克、战斗机性能都很强,但盟军凭借美国源源不断的输血和前苏联雄厚的工业制造能力,生生用数量拖垮了质量。

    你再厉害产量跟不上也是枉然,人家打坏了一辆补充两辆,你打坏了一辆半辆也补充不上,最终失败的还是你。

    钢板弩也是同样道理,如果北宋禁军可以大量装备此种不受天气、温度、湿度影响,且坏了之后能及时补充的远程武器,战斗力马上就会提升一大截。

    不管西夏有多好的牛角,母牛下崽的速度、公牛长角的速度肯定比不上炼铁炉快。再说了,制造一副好的弩臂要以年为单位,可是钢板弩的弩臂制造时间只需要用天来计算,这个速度随着工匠们对工艺的熟练程度还在不断提升。

    只要工匠们找到了最合适的数据,工业化生产的特点就会显示的淋漓尽致。越是数量大,它的生产速度相对就越快、成本还越低。质量嘛……就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差不多,想有区别反倒更难。

306 自行火炮() 
“回去和苗魁说,让他别太急,这把弩还不太完善,它本来可以做得更薄且不会轻易变形。这一切就取决于回火的温度和淬火的介质,要经过两次中温回火,头一次在三百五十度左右,时间两刻钟,第二次二百四十度左右,时间一刻钟。再用油淬,应该就不这么软了。”

    洪涛拿到手的就是钢板弩成品,它的弩臂形状没问题,中间比较厚和宽,两边逐渐变薄变窄,很利于瞬间释放能量,这都是工匠们长期在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窍门。

    但钢板本身有问题,做箱车的弹簧钢板厚度大、层数多,没必要做太精细的热处理,那样成本会很高。但越薄越小巧的部件,对后期热处理的要求就越高。

    钢板弩臂回弹速度不够、多次拉伸之后容易变形的问题就是热处理工艺不对造成的。在这方面洪涛是古代的权威,但能给出的也仅仅是个比较笼统的数值范围。

    精确了也没用,这时候既没有化学试剂也没有工业温度计,一切工序都要靠工匠们一次次试,然后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记录并传授下去。即便让自己亲自操作,也是同样的笨办法。

    “我就说官人肯定有办法,武家那小子还不信!八斤,赶紧卸车,速速回湟州城,我倒要让他看看是官人厉害,还是他这个黄齿小儿能耐!”

    王大头也没指望驸马能去工坊里亲自守在炉边干脏活儿累活,驸马现在是一州之主了,还有许多大事需要拿主意,不能什么事儿都指望驸马亲力亲为。

    其实只要有个大致方向和具体解决办法他就很满意了,剩下的事儿自有工匠们去做,离成功也就是早两天晚两天的区别。

    “哎哎哎,大头师傅,莫要忙,本官还有事情要交待。”洪涛很喜欢王大头这种雷厉风行的做派,搞科研就得如此执着才有可能出成绩,什么叫一心一意?这就是。

    不过自打见到这几支钢板弩之后,也启发了自己的一些灵感。既然古代工匠们都已经走到前面去了,自己再不卖把子力气怎么好意思再当人家的指路明灯呢。你们会改良、会联想,我更会,看谁的脑洞更大!

    “能不能再把此弩放大几倍,变成可拆卸的巨弩,以能装在箱车上为准,使用时只需拿下简单组装即可。射程嘛……越远越好,不要再用人力拉拽上弦,改用棘轮配合摇臂。来来来,我们进屋去画一画。”

    灵感这玩意吧,来了就是一股子,洪涛是越说越觉得有说不完的想法,用语言已经无法表达清楚了,必须落在纸面上。

    他想干嘛呢?他要弄一种可以用箱车拖着跑的大号钢板弩。火箭好是好,但它在野战中的命中率有点低,浪费太严重,还无法对付重甲目标,比如说夏人攻城时用的厚木板。更适合守城,不适合进攻,尤其是攻城。

    北宋禁军原本用什么器械攻城呢?云梯、冲车、投石机,有时候还辅以挖地道之类的奇招。这几种攻城器械不是不好用,而是太大太沉了。

    一般都是造好关键零部件带着,到了地方再找木料加工组装。先不说费人费力费时间,光是对后勤的压力就够一呛,所以洪涛不打算照搬。

    王大头他们弄的钢板弩正好提醒了自己,北宋有用床弩射出巨箭供攻城士兵攀援而上的事例,自己到不打算抄袭,但用巨弩发射汽油弹还是可以的。

    在古代战争中攻城是个很耗费时间的技术活,动辄十天半个月,搞不好就得几个月甚至几年。人员伤亡更没边了,兵力不达到几倍于守城数量根本别聊攻城的事儿。

    历史上以十倍、几十倍于守军兵力强攻一座坚城而不下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洪涛根本没有用传统办法攻城的想法,在他眼中任何一座敌人的城池也没有保留的必要,不投降就毁掉,连人带城一起毁。

    城是死的,毁了还能建。人是活的,死了就真没了。不能因为一座破城伤亡太大,那样得不偿失。

    他觉得用燃烧弹攻城是最简单的办法,自己已经能少量分馏汽油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