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有毒 >

第221部分

大宋有毒-第221部分

小说: 大宋有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具体工作原理洪涛是一窍不通,只有一本古书上画了个很抽象的图,看得彭大直咧嘴。但咧嘴也得干,驸马说了,以后的吃喝全得靠这些。那必须是真的,驸马从来不在这种问题上开玩笑。

    好在驸马并没规定时限,过些日子还有熟知织机结构的织娘和织机实物送到。若是没有这些条件彭大就准备告老还乡了,研究不出来断了大家吃喝,丢不起这个人。

    “大人,乌金行的作坊也定好了,就在石羊河东岸,位于凉州城下游,不会脏了这里的水源。”搞纺织业只能是远景,最少也得等到春天才能见效,目前最重要的事儿还是老本行,炼焦、炼铁、炼钢。

    武家、胡家、王大头都带着得力的徒弟来了,厂址也选好了。凉州城西的石羊河就不错,水量充沛流速适中。唯一的缺点就是分丰水期和枯水期,这样一来水车的位置不太好固定。

    但彭大的徒弟有办法,他们能建出可以上下挪动水轮的水车。丰水期把水轮上提,水位下降了,水轮也跟着一起下降,不影响使用。

    “都是老伙计了,你们办事本官放心。但这次和以往不太一样,不光要考虑生产方便,还得兼顾安全防御。找人先在厂址里打井,有甜水井之后再定。选定就不能变了,开春还要建城墙围起来。万一西夏人来了,总不能让咱们的家当全被毁了。”

    凉州附近有煤有铁,以前城里就有不小的打铁作坊,大部分原材料都不用从内地运输,虽然规模暂时大不起来,也具备冶炼和金属加工业的基础,做为渭桥镇的补充足矣。

    但洪涛担心的不是原料和人工,而是安全。凉州城至今也没被划入大宋版图,所以朝廷也不会安排禁军前来布防。

    万一朝廷为了别的利益真把凉州舍了,假装看不见西夏军队来攻打,那这里的防御就必须全靠自己撑着。

    乌金行的作坊建在哪里都成,但必须要能自给自足,还得有完备的防御设施。在石羊河东岸最好,这样离凉州城不过几百米距离。

    洪涛打算开春大地解冻之后就继续建造新城,让凉州城向西扩到河边,把乌金社也包进去。来吧,我看谁来攻打,射出去的箭矢都是刚从锻造作坊里下来的,还热乎着呢,保证新鲜。

    另外洪涛还想在石羊河上架一座新桥,因为煤矿就在石羊河西边不到四十里的金山,要是绕路运输的话得多跑一倍距离。

    不光要建桥,还要修铁路,不对,不是铁路,而是木轨。凉州南边的山坡上有大片的森林,钢轨目前还造不出来,用木头代替其实也一样用。反正又不是蒸汽机车,畜力轨道车每节装一吨左右的重量,木轨完全能承载。

    矿工当然就由敌国俘虏充当了,凉州城附近没人了不怕,蒋二郎他们有了滑雪板和狗拉爬犁,可以在冬天深入雪原很远,还不怕有追兵。有本事你就追,看谁先被大雪埋葬!

    说到滑雪板,洪涛真想把那位改进了滑雪板性能的特种兵送到工坊里去当学徒,这种有脑子善于总结经验的人用来打仗有点浪费了,很有大匠的底子嘛。

    可惜这个出身于厢役的士兵非常不乐意去工坊里当学徒,他一门心思的惦记着积累战功换五百亩土地当地主,特种部队的军事行动最多,军功积累起来最快。

    要问他干了啥事儿让洪涛如此看重,说起来也没啥,就是在滑雪板外面包了一层马皮。然后吧,原本并不适合山区使用的滑雪板就成了能上能下的冬季行军利器!

    洪涛发明的滑雪板以前是半个废物,从山上往山下滑嗖嗖快,但无法上山,即便是经过特殊训练的特种兵,穿着这种滑雪板撇着外八字爬山也非常费力。短距离还能凑合,时间长了全得累趴下,还不如踏雪板好用。

    这名特种兵会做皮具,他只是想给自己的滑雪板做个皮套,这样背着行军时就不会和水壶、行军锹撞的叮当乱响。于是就找了一张马皮,又不舍得用大块的皮料,干脆就拿马腿上的皮凑合。

    可是做完这个皮套之后他无意中发现,滑雪板套着一层马皮依旧可以滑行,还不影响速度。

    这还不算什么,更奇特的是有了这层马皮之后,滑雪板居然可以踩着上山了,不用撇着八字脚,就像走路一般迈步就可以,滑雪板不再向下滑。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名特种兵自己琢磨了好久,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缘故。是马皮起了作用,而且只能用马腿上的皮,其它部位的皮不太好用。

    因为马腿皮上有一层很硬的短毛,都是冲下长的。上山的时候这层硬毛被雪地一蹭就逆了过来,增加了摩擦力,只要不是特别陡的坡就不会打滑。下滑的时候这层硬毛顺了过来,甚至比木质滑雪板还光滑,所以不影响滑行速度。

    抱着有一搭无一搭的心态,这名特种兵把马皮的秘密汇报给了蒋二郎,不到一个时辰就见到了帅司大人。帅司大人并没多废话,亲自到野外看了看这种新式滑雪板的效果,然后只说了一句话:

    问这名特种兵想不想去当大匠,不想也没事儿,三百亩地到手了,想现在退役也可以,帅司大人负责安排工作。

    特种兵差点被这个大馅饼砸晕,傻呆呆愣了半天才憋出一句话。他说他还没娶媳妇,家里也没人了,现在退役太孤单,要那么多地种给谁?想问问帅司大人能不能奖励个女俘虏当媳妇,这样以后的生活就有奔头了。

393 蒙古海军() 
“宸娘,记下来,以后抓到西夏贵族女人,想着给这位大哥哥留个年轻漂亮的,他这种头脑必须配得上一个体面的媳妇。宋人本官不敢抓来给你,弄个西夏女人将就将就吧,以后有了孩子只教汉话,谁敢说他不是宋人!”

    对于这个要求洪涛很认真的答应了,凡是能记在宸娘小本子上的事情都是最重要的,在新军士兵眼中它的可信度仅次于圣旨。

    有了能爬坡的滑雪板,蒋二郎的特种部队就等于又多了一双翅膀,哪怕碰上无法让雪橇通过的极端复杂地形也能轻装前进。而且行进速度不会比雪橇慢太多,肯定比徒步行走快多了,非常适合大范围机动作战。

    不仅仅特种部队可以用滑雪板,新军也把它当成了冬季标准配置,并且出钱优先向凉州和马尾城的拓荒者采购大量马皮。

    以后这种做法也会成为惯例,凡是湟州军方的大宗采购都必须优先拓荒者,数量不足的再从其它渠道获取,也算是一种政策上的倾斜。

    “你们三个觉得本官的这艘大船如何?”安排好了漂洗、乌金行、扩建新城的诸多事情之后,洪涛又开始不务正业了。

    他造了一架非常奇怪的雪橇,怪就怪在这架雪橇不用狗拉,也不用骆驼或者任何畜力,它有一张风帆,靠风力驱动。

    率先登上这架雪橇的除了从湟州调来的儿童团之外,还有三个新成员。他们是王冠的族侄,由王浩带到凉州交与驸马当学徒,专门学习那种神奇的导航术。这也是洪涛当初和王冠订下的合约条件之一,必须完成。

    洪涛也没打算失信,这架风力雪橇其实就是为这三个孩子专门设计的。西北地去没有大海,就算有湖泊也无法建造大船,没有船怎么学习导航术呢?

    洪涛鬼点子最多,干脆就用雪橇糊弄事儿。这东西也不应该算雪橇,应该叫冰橇。它没有滑雪板,下面多了三根钢制的冰刀。

    其实从原理上讲雪橇和船只是一样的,导航术的关键并不在脚下踩的是船板还是冰面,而在于代数和几何知识,关键还是星图。

    既然要学习新知识,洪涛就不打算只教这三个孩子,干脆把许东来手下的儿童团也调了过来,几十个孩子凑在一起学更有效率。

    这些孩子里多一半已经是第三批儿童团成员,吐蕃、羌人、回鹘各族都有,相比之下汉人家的孩子倒是不多,且年龄普遍要比第一批、第二批儿童团的孩子大一点。

    由于有了前两批孩子当学长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影响着,他们的成长速度不光不会慢,反而更快。

    王家这三个孩子年纪也不小了,两个九岁一个十岁,洪涛为了省心干脆也把他们编入了第三批儿童团。这样做并不违反与王冠的协议,当初只是答应教授导航术,并没说单独教,更没规定是否需要吃苦。

    其实古人也没这么溺爱孩子,就算是富人家的后代送出去学徒也和穷人家孩子没啥区别,该吃的苦少不了太多。

    去哪儿找冰面呢?这还不容易,凉州城西边就是石羊河。这条河发源于凉州西南的祁连山脉,路过凉州城时已经有十多米宽,水量挺大但流速不是特别快,很平缓的向北而去。

    这一去就是小三百里,深入了北面的戈壁和沙漠,还形成了两个不小的湖泊。那里洪涛跟着讹力命去过一次,风景很不错,聚集了好多野生动物和水鸟,如果不留意附近的荒漠会有突然来到江南的感觉。

    其实宋代的阿拉善盟以南地区并不像后世那样全是沙漠,其间还夹杂着很多沼泽和绿洲。只是随着人口增加、气候变化,水源越来越少,沼泽和绿洲慢慢消失了,剩下的只有茫茫荒漠。

    动物知道来这些绿洲和沼泽里生活,人自然也知道,很多从凉州逃难的西夏牧民就把这些地方当成了临时避难所。

    他们不太愿意离开凉州这块宝地,人离乡贱嘛,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想多看看以后的变化。万一西夏朝廷派兵把凉州抢回来了呢,他们就还能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生活。

    可惜他们等来的不是西夏救兵,而是讹力命带领的宋朝特种兵。有了这个西夏叛将的存在,很多不被宋军知晓的秘密都成了公开信息。

    再加上神出鬼没的特种部队,只有少数牧民逃进了大漠深处,大部分还是成了俘虏,等待他们的只有一种命运,苦力和矿工。

    有了冰面,风就更容易了,北地的冬季啥都有可能缺,唯独风不缺,还特别多、特别猛。冰橇刚刚张起一半风帆就被大风吹得滑动了起来,上面坐着的二十多个孩子都像没重量一般,越滑越快。

    寒风、雪花都挡不住孩子们的热情,他们从来没体验过这种不用费力就如快马般风驰电掣的感觉,小脸蛋都被吹红了依旧不肯转过头避风,还咧着嘴咯咯笑。

    想演示六分仪的效果,必须进行长距离移动才明显。所以这一滑就是大半天,直到太阳西斜才收了帆,在河边找一处背风的地方扎下了临时营地。

    今天的行程基本就到这里了,按照计划明天再往北走半天,沿途测量几个点的数据之后就可以返城了。

    洪涛带着孩子们出来不仅仅是展示六分仪的功效,还要对这条河做个简单的测绘,再用这些数据重新绘制凉州附近的地图,为将来做准备。

    这个工作不仅洪涛在做,青年团员们每天都会有一支小分队出去测绘一小片区域,把数据汇总到洪涛这里。

    但提供数据最多的并不是青年团,而是富姬的驼队。她们走到哪儿就测到哪儿,这两年坚持不懈,几乎走遍了西北边关地区。

    别看洪涛并没把湟州全境的大小山川盆地通通走一遍,但是他可以很负责的说,全湟州真没几个人能像自己一样对地形了如指掌,这就叫足不出户能晓天下……

    当然了,现在说天下有点吹,但用不了太久,能晓中原、晓南北、晓整个东亚和中亚地区还是可以办到的。

    这几批孩子就是自己的双眼、双腿、双手,她们能看到的、走到的、接触到的,从某种程度上就等于自己也亲历了。

394 天赋秉异() 
“官人,北方有马匹疾驰,数量不多,正向这边而来!”

    正当洪涛坐在帐篷里拿着笔一边描绘地图草稿,一边畅想在不远的将来大宋将军可以拿着精确的地图东征西讨,不再受地形限制时,一个梳着几根小辫子的脑袋钻了进来,先用手掌抹了一把唇上的清鼻涕才张口说话。

    “五十六,你的手帕呢!”和第一批孩子相同,儿童团里所有的孩子都姓王,名就是数字编号。她们或者他们每人脖颈上都会有个皮项圈,挂着小块铜牌,上面就是名字。

    不过这个孩子不用查验身份牌了,独特的发型很好认。他父母据说是羌人的一支,族群早就四分五裂,一会儿跟着吐蕃人混,一会儿跟着党项人混,反正谁占领了河湟地区他们就跟着谁跑。

    直到洪涛到湟州收服了溪罗撒的族群,他们才算在湟州正式定居下来。丈夫一家人专门替州衙牧马,妻子一家则是第一批种植米囊子花的,收入很不错,应该算是第一批靠劳动致富的家庭。

    家里有闲钱了,王五十六他爹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