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有毒 >

第227部分

大宋有毒-第227部分

小说: 大宋有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洪涛已经不敢和她探讨有关初中代数和几何方面的问题了,分分钟会被问住。不过王六和王八并不是来给莲夫人和紫菊当帮手的,她们肩负着另一个重任,悄无声息的建立湟州和甘凉路的货币体系。

    早年间洪涛还在开封的时候就搞过一种类似支票的玩意,只在与驸马府有钱财往来的商户之间流通,代替了沉重的铜钱。

    这玩意方便倒是方便,但毕竟只是一张纸,驸马王诜的信用也没达到全国人民都认可的程度,只能在小范围内使用,无法正式大范围流通。

    为什么要在湟州和甘凉路弄自己的货币呢?洪涛不是在为造反做准备,而是为了发展当地经济的必须手段。

    湟州和甘凉路以前并不特别需要货币这种东西,商品交流太少,自给自足、以物易物完全可以满足日常生活。大宗粮食和军备采购也都是在乌金行内部转账,使用驸马的支票即可结算。

    可一旦通往西域的这条商路打通,商人们就会像嗜血的鲨鱼般涌进来,既有来自开封的也有来自江南甚至东南沿海地区的。到时候只靠以物易物或者驸马府的支票就玩不转了,必须未雨绸缪。

    那为什么不能用北宋的货币呢?不是不能用,而是太麻烦。北宋的货币制度有点乱,其实北宋的钱币种类还不是太乱,但兑换方式太愁人了。光是一个钱陌制,就能把初中数学中考第一名给难死。

    宋朝的货币主要以铜钱为主,银子并不流通,只是在国库结算的时候会用到,另一种实物货币就是绢。

    铜钱铸造量和唐朝相比非常庞大,唐代最鼎盛的天宝年间,在全国共设立了九十九个铸钱的炉子,每个炉子大概三十人工作,每年铸造三千三百贯左右。全部加起来,唐代一年铸造的铜钱在三十二万贯上下。

    宋神宗时期诸路共有二十六铸钱监,其中铜钱监有十七个,每年铸造的铜钱在五百万贯左右,是唐代天宝年间的十五倍还多。

    要说宋神宗铸造的铜钱太多了,不能以偏概全,那就从宋神宗往前捋,除了开国皇帝铸造的铜钱不多之外,剩下的没有一个在一百万贯之下的。

    这里当然有唐代还没掌握胆铜技术,铜开采量少的原因。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北宋经济确实发达,否则也用不上这么多货币。

    有人说了,唐代还有私铸铜钱的呢,其实北宋照样也没限制住私铸,恐怕数量更大,背着抱着一边沉。

    洪涛为啥能知道的这么详细呢,因为他还兼着京兆府的坑冶铸钱司官职,本身就是铸造铜钱的官员,这些朝廷的档案他不光要看,还必须看。

404 币制改革2(180票加更)() 
北宋铸造的铜钱多数叫小平钱,一枚既一文钱,另外还有什么折二、折三、当五、当十的暂且不论,只说小平钱,且只讨论官铸,私铸的没标准。

    小平钱按照官方规定,是有一定铸造标准的,这个标准每朝每代都会有所浮动,但不太大。至神宗年间,全在5斤10两到5斤3两之间晃悠。这是料重,就是说铸造一贯一千枚小平钱所用的原料重量。

    说是铜钱,其实北宋的铜钱是一种铜合金,铜的比例占65%、铅占26%、锡占9%。但铜钱的币值可是按照100%铜算的,这中间的差价就是铸钱的成本和利润。

    没错,北宋铸造铜钱是政府的一项收入,基本都是盈利的,很少亏损。到了北宋末期和南宋,由于通货膨胀物价飞涨,铸钱才逐渐转为亏损。可是为了维持经济,亏损也得铸啊。

    但是问题来了,北宋的铜钱是流通货币,商业还很发达,东南亚、东亚、还有北方地区都以北宋铜钱为通用货币,有的国家甚至不自己发行货币,干脆就拿来主义了。

    以北宋的经济发达程度,它要比周边国家的购买力强很多,所以买的东西比卖的多,铜钱会大量流出到国外。可北宋又不是铜产区,铜的产量跟不上这么大消耗量,然后铜价就会上涨。

    铜价一涨大麻烦跟着就来了,人们会发现一千文小平钱价值一千文,只能买一千文的货物。但是把一千文小平钱融了当铜卖,却可以卖到更高价格,比如一千二百文。

    那谁还用铜钱啊,大家都开始融化铜钱,就算暂时花不出去,铸成器具、佛像放着,也比存一大堆铜钱划算。

    这么干的人多了,市场上的铜钱就越来越少,越少朝廷就得越多铸造,铸造多了用铜量就大,然后铜价就涨得更高。这是个恶性循环,如果不制止,货币体系就完蛋了。

    北宋政府肯定不会看着不管,于是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来平抑铜价,这就是钱陌制。

    钱陌制的对象就是铜钱,一千个一文的铜钱叫一贯,一百文钱叫一陌。这是足陌,意思就是没有任何折扣。但足陌用到的地方不多,大多数经济活动里采用的都是官陌和短陌。

    北宋政府规定官陌为七十七,也就是说一陌本来应该有一百枚小平钱,但现在七十七文就当一陌用了,等于打了个七七折。

    这样一来大家就会发现,把这七十七文钱融化之后获得铜的价值不如一陌钱高,那自然就没人倒腾铜钱玩,铜价也就相对稳定了。

    而短陌则是唐朝遗留下来的习惯,钱陌制不是宋朝创造的,它的出现比唐朝还早。但在唐朝出现了除陌和垫陌的现金税,宋朝政府也不会放弃这个敛财的机会,那就接着收吧。

    于是在市面上,大家就用短陌来表明钱是交过税的,并在七十七文的官陌标准上根据各行各业的税率不同接着向下浮动。

    在开封城里,官府用77陌,街市上通用75陌,金银店铺74陌,鱼肉菜72陌,雇劳力婢女68陌,代写文书只有56陌……各行各业都不太一样。

    要光是这点汇率计算还不太麻烦,更大的麻烦还在后面呢。宋人好像特别喜欢数学,为了能学而时习之,就把日常生活和国家财政弄得比世界汇率还复杂。

    在短陌的基础上宋人又弄出来一个省陌。省的意思就是官,也就是和官府经济行为有关的交易,用省陌计算。比如赋税、薪俸、军费开支等等。

    为了确保这些绕来绕去的币值兑换率在实际使用中不会搞乱,北宋专门在各级学校里弄了一门课程教授,其中主要的考试内容都是计算各种陌制之间的换算。

    《算法取用本末》中就有例题:七十七省陌钱七十四贯,问为足钱几何?答案为五十六贯九百八十文。

    别看题挺简单,可里面包含的不仅仅是加减法。洪涛在算院里混的时候,不光自己算错过好几次,就连那些宋代的大学数学系高材生们,照样也不能保证每次都算对。

    面对如此繁复的货币制度,洪涛能不恨吗?以后湟州和甘凉路都是自己收税,往来的商人各地都有,还有不少是来自西域或者更西国家的外国商人,税算多了自己不吃亏,万一算少了呢?

    而且这种换算方式也太麻烦了,各州各路的陌制还都不太一样,谁有功夫弄一群数学天才天天给他们算账玩啊。

    货币的使用方便程度会极大的影响交易速度,更会制约经济发展速度,所以洪涛必须要想办法改一改。

    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发行纸币,纸币这玩意应该是政府最喜欢的,因为它不像贵金属货币本身就具有价值,还受数量限制,所以就能没完没了的发行,想要多少有多少。

    另外纸币可以加杠杆,假如说以贵金属为本金发行纸币,原则上你有一千两黄金,那就只能发可以购买一千两黄金的纸币。

    但事实上你发五千两都没事儿,这就叫存款准备金率。政府通过计算,发现挤兑的风险只占百分之十五,那存款准备金率就定为15%,大概是这个意思,计算起来肯定没这么简单。

    一千两黄金你发了五千两纸币,这叫啥?这叫空手套白狼,多出来的四千两就是从老百姓手里抢来的。政府拿着它去购买老百姓生产出来的粮食和产品,但实际上政府没这么多钱。

    可是玩着玩着政府还是不太满足,觉得这样抢钱效率还是太低。因为得有黄金储备,这多麻烦啊。干脆,咱连黄金都不准备了,用啥担保呢?用政府的信用……

    假如政府有信用,人类早就飞出太阳系了。但没辙啊,权利在他们手中,老百姓只能祈祷赶上一个相对靠谱、抢钱还要点脸的政府,否则就会无比凄惨。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民国初期军阀混战。比如说第一个军阀占据湟州成立了政府,然后发行纸币。其实他兜里毛都没有,但他说他的政府有信用,谁不信就毙了谁,于是大家不得不信。

    半年之后这位被第二个军阀打跑了,大家手里的纸币就变成了废纸。因为第二个军阀说了,他的政府也有信用,谁不信也毙了谁。

    然后他再发行一轮货币,拿着这些纸把老百姓手里的货物买走,你给他干活发的也是这些纸币。三个月后这位也被打跑了,来了第三位……

    大概意思就是这样,信用货币就是我们目前大多数国家采用的制度。以前是银本位、金本位,想成立政府收税,多少得先去搞点金银之类的存着,多少不说,总得有。

    现在可好,真是空手套白狼,拿信用给货币背书,老百姓的身家全得靠政客的人品和自觉。真不如拿石头当本金靠谱呢,好歹石头能盖房子,信用这玩意说没有就啥也抓不到了。

    洪涛觉得吧,自己不能太无耻,拿信用和纸币来抢劫古人。所以还得在贵金属货币上动脑子,争取可以弄一种大致稳定,又不会因为产量受太大影响的货币出来。

    然后慢慢让它成为标准,只要有了标准剩下的事儿就好办了,不管以后发行金属货币还是纸币,按照标准走就完了。

    至于说金融杠杆,以北宋的生产力和几百年内的国际形势真用不到那玩意,也没必要玩了命的拉升gdp。平稳、健康的发展即可,将来再说将来的,反正自己也管不了几百年后的事儿。

405 病遁(240票加更)() 
铜钱肯定不合适,因为随着时间和科技的发展,铜逐渐会由贵金属变成一种生产资料。假如以后要用铜铸造大炮,一门动辄数吨,这造价也没谁了,会扰乱币值的。

    金银产量更低,但它们会被大量应用的可能性比较小,可以当做货币使用。可是问题又来了,不管金还是银,中原都不是主产区,数量又不太够用。

    咋办呢,洪涛决定中和一下,金本位,用黄金做为标准货币,然后用铜铁合金做为辅币。辅币本身没有价值,因为铜和铁的熔点都差不多,别看它里面含了四成铜,但和铁、锡、铅混合之后,靠目前的技术很难再单独提炼出来。

    而且这种合金机械加工性很差,耐磨和耐腐蚀性不错,既做不了贵金属又不能制造农具兵器,基本就是废物。

    这玩意不是洪涛刚刚发明的,而是在金河帝国时铸造大炮的副产品。当初齐祖带着一群工匠几乎把所有能合金的金属元素都试验遍了,其中就有这种干啥都不灵的废物。

    不过用它来铸造货币倒是合适,首先就是成本大大降低了,其次还不怕有人大量囤积融化。你化吧,化完了更不值钱,废铁一堆,最后还不用防备大量流入敌国。

    如果他们愿意用黄金来换这种废铁,洪涛立马就再把渭桥镇工坊扩大几倍,全力给他们生产废铁合金,要多少给多少,打个八折都成。

    那洪涛有足够的黄金可以撑起湟州和甘凉路的经济总量吗?确切的回答是,没有!

    洪涛压根也没关注过黄金,湟州虽然有几个小金矿,他也缴获了几箱子金沙,但不都给铸成皇帝金身了嘛,总不能再给化了吧。这要是让皇帝知道了,嘴上不说,心里肯定不太痛快。

    从甘州城里倒是抢了一些,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如果就靠这点黄金搞金本位,估计连湟州都满足不了,待到商队一来就真得闹钱荒了。

    可是洪涛有办法,他根本就没打算由政府发行货币,而是采用政府出标准,民间藏本金的方式。

    具体说就是政府制定一个标准,谁家里有黄金想当钱花,就拿着黄金到乌金行来,由政府的铸币厂给你铸造成标准的金币,然后就可以上市流通了。

    而政府手里的本金暂时先用黄金卷和民众借,付给利息,本金分一年、二年之后偿还。这部分黄金将作为储备,有多少就发行多少辅币。

    这种辅币有无限法偿性质,按照政府规定,一定数量的辅币就可以兑换一定数量的金币,兑换多少都可以,任何人不许拒付。

    要弄这么一套体系,铸币其实是最简单的,乌金行随时能弄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