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有毒 >

第240部分

大宋有毒-第240部分

小说: 大宋有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当有人当着自己面儿夸赞儿童团出身的孩子时,洪涛就会像全天下的所有父母,嘴上说得风轻云淡,心里却如喝了蜜一般受用。为了掩饰自己的肤浅,赶紧把话题转开了。

    用金贵的水泥和钢条在地面上垒个台子有什么用呢?在工厂里接触过大型加工机械的人很容易看明白,这不是普通的水泥台,而是机床的地基。

    越是精密的机床对地基的要求越高,洪涛目前还没有机床可用,甚至没有解决动力问题,只能靠畜力、人力和水力驱动。但必要的精度必须保证,因为他要做的东西对精度要求有点高。

    带螺纹的钢管和丝杠,这两种机械原件是用在新式织机上的。它并不是啥新发明,而是以江南的织机为蓝图,改进了一部分材质和结构,更适用于毛线。

426 挂羊头卖狗肉() 
其实这种织机用皮带和齿轮组传动系统也成,可洪涛非说要精益求精,宁可提高织机的制造成本也不能坏了乌金行的招牌。必须要开发更平稳、更效率的新式传统系统,比如丝杠和螺纹钢管。

    对于驸马的这个要求王大头举双手双脚赞同,他现在已经不用亲自干活了,只需要指手画脚、看看图纸就能拿最高的工资。

    如果他乐意离开乌金行,随便到谁家当个大匠工资还会更高。这一切靠的是啥他心里非常清楚,就三个字,乌金行!没有乌金行就没有王大头,所以乌金行的名誉就是他自己的名声,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

    也正是当年驸马的新颖思路、产品让乌金行成为大宋第一的炼铁和锻造作坊。现在驸马说还有新鲜技术,那必须跟进啊。

    要是跟不上技术换代还当个毛的大匠,让徒弟比自己懂得多太丢人。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王大头就必须主动退休,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

    原始的镗床和铣床洪涛都见过,并参加了设计工作还亲手用过,只要有具备工具钢硬度的材料照猫画虎的复制出来并不太困难,就算有点困难也能被成群的工匠们攻克。

    所以说制造螺纹钢管和丝杠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儿,唯一需要的就是时间和工艺流程,成本现在他还没有要求。

    这么重视两种零部件的研发生产,甚至要为它们新建整个工坊,它们真的能让宋代的织机插上工业化的翅膀,把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吗?

    答案是否定的,洪涛这叫脱了裤子放屁!用成本低、易维修的皮带和齿轮系统,完全可以满足织机的传动需求,根本就用不上这两种看上去就匪夷所思的零部件。

    难道说洪涛是给未来的新式织机准备的?也不是,他根本不懂织机的工作原理,也不想懂,大力研发这两种机械原件的目的只有一个,武器!

    洪涛说的话,尤其是正正经经说的话,谁全信谁就离倒霉不远了。他语重心长的和皇帝、朝臣列举了自己最不可能反叛的诸多理由,每一条听上去都那么合理、那么合情。

    但骨子里可不是这么回事儿,凉州的乌金行确实不能大量生产兵甲利器,但并不意味着掐断了渭桥镇的供给,湟州新军就必须成为废物。

    洪涛正在做的事儿就是另一条后路,他准备用真正的热武器逐步取代钢板弩和攻城弩。

    那样的话根本不用大规模工业基地,湟州新军也能保持很高的战斗力,且仅仅靠凉州乌金行就可以完成武器的补充和弹药供给。

    当然了,在短时间内湟州新军确实受制于渭桥镇工业基地。火枪火炮光研发出来还没啥用,暗中制造装备还需要一段时间,另外还得有化工行业的跟进和配合,缺一不可。

    这也是洪涛只能打着研发织机的借口,暗中搞武器开发的原因。他就是欺负古人不懂枪炮,楞把枪管和炮架的主要部件说成织机零部件。没人会怀疑,更不用偷偷摸摸,就摆在明面上让你们看,看完了还得夸咱心灵手巧!

    但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火枪和火炮的研发无法再从前装枪滑膛枪炮开始,一步步升级到定装线膛枪炮。

    洪涛必须舍弃循序渐进的理念,必须一步到位。蒙人只能蒙一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也只能用一次。不管成功与否皇帝只能越来越提防自己,不会再给予充分信任。

    那直接上线膛枪和定装弹条件成熟吗?假如洪涛没在金河帝国发展过一次肯定就不合适。从材料强度到弹药底火都需要不断的试验、摸索、总结,才有可能达到目的。

    但他已经有过一次非常完整的体验了,可以根据记忆对很多需要试验的数据提前掌握,相对而言这一步就能迈大些,不会因此扯到蛋。

    火炮和火枪的原理其实也差不多,解决了炮管和底火问题,这两种热武器基本就算成功了,无非就是把体积放大。

    实在玩不转线膛炮,暂时用后装滑膛炮代替也可以。洪涛没有太高要求,只要新武器比投石车打得远、打得准、威力大,那就是跨时代的好武器。

    可话又说回来了,这一步真不是很好迈,光枪管的制造就非常非常难。因为没有合适的工匠,即便工具比金河帝国不弱,也无法提高效率,依旧得慢慢试验。

    另外有关底火的问题还看不到啥希望,马尾城的化学实验室成立时间比较短,王四、王五、王十四、王十五这四个孩子,再加上一个高俅,他们接触化学的时间都不长,还没进入自主创造期,仅仅能鹦鹉学舌。

    这项工作没几年时间根本无法完成,好在洪涛并不着急,即便现在把火枪和火炮全造出来,也没有用武之地。

    那些玩意比冷兵器作战更加耗费钱粮,以北宋目前的经济实力还不足以建立一支大型热武器军队,靠自己更不成,光是铜的需求量就能让自己变成穷光蛋,哪儿还有钱养兵。

    所以说军事实力是和国家经济实力挂钩的,要想成为军事强国就先得成为经济强国,踏下心来搞经济建设才是基础,穷兵黩武真没出路。

    想去侵略也成,先拿冷兵器凑合吧。用航空母舰与游击队作战,并不见得是最合适的。

    想发展经济有个硬指标,不是商品和资金,而是路。后世有句口号: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

    这句口号的前半句应该是对的,不管有多好的商品,无法运输也等于没有。货物不能以较低成本流通,就产生不了更多的附加值。

    现在湟州有了特色产品,很多还都是独一份,可湟州通往外界的路太烂,一年之中至少有五个月是无法通行的,其余几个月也不能保证通行安全。

    匪盗问题基本可以忽略,商队并不是软柿子,小规模的匪盗不能影响通商,大规模的匪盗在边关地区也无法生存,影响道路通畅的根本原因就是气候。

    下大雪就不提了,不用太大,一场中雪就能封锁进出湟州的山路。除了雪之外夏天的大雨也会引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对交通的破坏性一点不比雪小。

    也不仅仅是兰州通往湟州的这条路很烂,从兰州出发到凉州的驿道也好不到哪儿去。冬天依旧会被大雪阻隔,夏天照样逃不脱泥泞难行的宿命。

    眼看来湟州和凉州的商队越来越多,他们又没有水虎翼不计成本的运输能力,所以洪涛咬了咬牙,修路!

    其它一切建设都拖后,集中人力物力修路。先修凉州到兰州的驿道,这里山势没那么险峻,施工难度低不少。

    他要修的不是土路,也不是硬化路,而是石路。在有土层覆盖的地段用半米高、一尺粗细的方形石条竖着排列形成路面,就像是铅字排版一样。遇到岩石层干脆就原地取平,不用大动干戈。

    这样的路面只有一个好处,结实耐用。很多欧洲城市和历史久远的村镇里都能看到这种路面,它们历经了几百年依旧可以使用,不会塌陷也不会开裂。岁月只能在石头上面留下浅浅的痕迹,稍微颠簸一些,但不影响主要功能。

    有好就有坏,这种石头路的缺陷也非常明显,它的施工量比较大,不仅仅要开采石料,还得挖掘沟槽,比修建一条碎石路成本高很多。

427 要想富先修路() 
在这个问题上洪涛一拍板谁都不反对,那就修呗。帅司大人说用黄金铺路那也是有道理的,想不出来不是道理不存在,而是太笨!

    幸好这一路上不缺乏石头山,不用再专门从远处运送石料,只需每隔十几里建一座采石场即可。

    采石也不再纯靠火烧、水浇,湟州和凉州都有火药作坊,更不缺原料,可劲儿炸吧。炸出来的石块一部分人工修凿,一部分用水力或者畜力钢锯加工,效率更高。

    “只有二千厢役肯定不够用,再加上二千战俘也不够,总不能把工坊全停了都去修路!”技术和材料问题洪涛都能解决,但有一个问题他比较难办,人。

    神宗皇帝倒是给湟州调来了几个营的厢役,可是比起修路的工程量来讲是杯水车薪。再想让朝廷短期内派来大量人员显然不太靠谱,又不能征调民伕,估计出钱雇佣都没啥人乐意干。

    目前湟州和凉州都不缺活儿干,谁乐意累死累活的去为朝廷修路呢。这就是法律的缺陷,一旦统治者遵守法律,就会发现无法对人民予取予夺了,干啥事儿都得有商量。

    “能不能和兰州借点厢役来用,我们可以发双倍军俸。”苗魁这次机灵了一回,他想让洪涛去找王厚借人。

    “求人不如求自己,借人不如抓人。借人还得花钱,抓人不光省钱还能有所缴获。”

    这个办法洪涛已经想过并且否决了,王厚真没准儿会借人,因为这条路有一部分在他的辖区内,修好之后对济桑城的补给也有很大帮助,不出钱出点人是份内的事儿。

    但洪涛不想让皇帝觉得自己和王厚相处融洽,还能心意相通,那样的话自己没什么麻烦,王厚的秦凤路经略使估计就做不久了。他是被派来监视自己的,并不是协助自己的,这一点必须时刻搞清楚。

    自己没人又不能借人,那就只剩下一条路可走,抢人!但去哪儿抢呢,西夏和大宋已经签订了停战合约,此时轻启战端可是大罪,皇帝也不会高兴。

    “去抢黄头鞑靼!”苗魁也是这么问的,洪涛小声的道出一个名字。

    “这、这、这……”要不是洪涛提起,苗魁恐怕都忘了还有这么一个族群。他们确实离甘州不远,可是抢劫黄头鞑靼就不算轻启战端吗?

    “抢劫黄头鞑靼的不是湟州新军,而是青塘兵。嘿嘿嘿,好像还没告诉过你,化妆也是本官的绝技之一。过几日本官就要去甘州巡视新城,这一路几百里,为了安全起见带二千新军一起走不为过吧?”

    轻启战端肯定不合适,但自卫反击就得另论了。不管西夏和大宋是否有和平约定,边关地区从来不缺乏小摩擦,这也是惯例,战争规模不达到一定程度,边军守将完全可以自己做主,不用征求皇帝和朝廷的意见。

    “……末将愿护送大人前往!”苗魁终于聪明了一次,没再去和洪涛探讨该不该的问题,而是主动请战。他在凉州城他基本无事可做,做为一名战将远征总比看工地强。

    “本该如此,还请苗将军点齐二千新军,记住要多选善于山地行走的,与本官往甘州走一趟。”

    洪涛确实也想让苗魁去执行这次任务,他对内政一窍不通,留在凉州基本就是个废物。对付那些拓荒户和来自内地的商户,还是王大她们更合适。

    另外在自己的体系里他始终无法完全融入,凉州和甘州之战都只能在后方看家,要是总不带他出征时间长了会有别的想法。

    “末将遵命!”真的接到了军令,苗魁显得浑身都是劲儿,抱拳施礼,然后大踏步向军营而去。

    “讹力命!”待苗魁走远,洪涛又冲身后招了招手。

    “末将在……”

    “带三百特种兵先去甘州通知次仁贡多,准备好二千套青塘兵的装束,不用全套,大概看着像即可,顺便让他带着你们去摸摸黄头鞑靼的情况。”和苗魁说自己有化妆的绝技只是戏言,打仗哪儿用那么细致,大概糊弄糊弄就成。

    到底是不是青塘兵,失败者没有发言权,朝廷也不会派枢密使或大理寺远赴万里之外实地勘察。黄头鞑靼即便想告状也只能向相邻的甘凉路最高长官递交诉状,总不能一路跑到开封去敲冤鼓。

    至于说皇帝的密探会不会知道洪涛就不去操心了,爱知道不知道,我就这么干了,谁让你不给我足够的人手,那我只能自己想办法。

    时隔半年第二次来到甘州,原来破败的城池已经焕然一新,规模比以前小了一圈,却更精致更彪悍。没错,就是彪悍,一座城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