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有毒 >

第283部分

大宋有毒-第283部分

小说: 大宋有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王长大之后也要做姑丈一样的大将军!”再看到满城军将和沿途的拓荒民全都自发出来欢送,赵佣激动得直哆嗦,忍不住从车厢里站起身,冲着百姓们挥手致意,很有点御驾亲征的感觉。

    “你快拉倒吧,这都是一群白眼狼,巴不得咱们开春之前全别回来。”

    洪涛非常明白大家对自己的看法,但就是改不了。你说大冬天的全窝在屋子里待着有什么意思,自己不过是号召并带头进行冰雪运动,咋就那么招人恨呢。

500 顶风冒雪() 
其实为什么洪涛心里也清楚,自己是吃饱了没事儿干,再带着一群同样吃饱了闲的蛋疼的孩子。可很多拓荒民人家活计不忙的时候依旧每天两顿饭,哪儿有剩余的体力出来运动。温度低是最消耗身体热量的,多活动两刻钟肚子里就咕噜咕噜叫个不停。

    可洪涛就是假装不知道,他是成心的,看不惯拓荒民把粮食都存起来舍不得吃舍不得换钱花的习惯,千方百计的折腾人家,希望大家都能改变一下生活观念,能挣能花才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嘛。

    当然了,这个想法和谁都不能讲,一旦传出去自己的名声可就真坏了。老百姓就怕官府总盯着自己的钱袋子和粮仓,在这一点上他们是深受其害,轻易不会转变的。

    所以冬日里的大祸害这个名头洪涛就得顶着,好在百姓们嘴下留德,没把自己形容成草原上最不招人待见的大耗子,说明还是部分认同自己的嘛,夫复何求!

    凉州别看地处边陲,但它可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据说从西周时期这里就叫凉州。但当时是西戎的地盘,只有一州之名并没有城。直到东周末年乌孙人才在这里建造了一个聚居点,称作赤乌镇,应该就是凉州城的雏形。

    真正能称得上城的还要到西汉初期,匈奴人在乌孙人和月氏人聚居点的基础上筑了姑臧和休屠两座城,其名皆取于西南三十里的姑臧山。

    此山是祁连山脉的一支,状如莲花,被当地少数民族称为莲花山。山上有建于汉朝的两座佛教寺院,接引寺和莲花山寺,在西夏人统治时期香火很旺。

    但自打洪涛攻下凉州城,就把寺内的和尚全当战俘抓了,一律扔到矿山挖矿,让他们用实际行动造福凡人,别光当口贩子。要不是寺院太高路不好走,估计也得给拆了当建筑材料。

    什么保护文物古迹的事儿他压根儿没往心里去,要保护的话把开封城想办法保留下来,里面各种各样的建筑都有,规制比接引寺和莲花山寺高的多,何必舍本逐末呢。

    任何东西只有被破坏到非常稀少时才需要保护,遍地都是的时候根本没有特殊价值。这就叫别用后世的眼光看待古代问题,那样非常可笑。

    凉州最辉煌的时期还是汉朝,当时这里是汉朝十三刺史之一,凉州刺史。为了长治久安,汉朝还在附近建立了汉长城,其中一段就在凉州城北,向东西两个方向绵延。

    不过历经几百年岁月沧桑,很多汉长城都坍塌了。它们也不像明长城那样沿着山势盘旋而上,大多建在比较平缓的地区,所以就成了一段一段的土埂子。除了缅怀一下当年农耕王朝强大的堆土能力之外,已经起不到任何防御作用。

    其实真正和西夏实际统治地区接壤的不是甘凉路,而是东边的秦凤路。战后,东起零波山、西至济桑城、北面直达大漠的这片区域都划归秦凤路管辖,甘凉路的东侧边界和秦凤路接壤,并不直接面对西夏新成立的应理军司。

    不过吧,秦凤路和甘凉路北面都是大漠,那里以前也是西夏领土,现在则成了三不管地区。双方谁也没有能力统御大漠,更不会派兵进去驻扎,从理论上讲应该还属于西夏政府,但他们也没有实际占领。

    洪涛的出兵计划很简单,就是顺着烽火台一直走到甘凉路和秦凤路最北端,绕过秦凤路修筑的边防寨堡,顺着大漠边缘地带偷偷摸摸的向东靠近目前西夏最西边的边防要塞沙陀城,大概距离四百多里路。

    但这四百多里路和去甘州的四百多里路有本质区别,它一半的行程要在大漠中,没有路,甚至连地标都没有。行军速度慢不说,稍不留神弄错了方向真有可能全军覆没。

    冬天的草原就已经很恐怖了,大漠更甚。只要一起风,连雪花带沙尘漫天飞舞、遮天蔽日。赶上此等天气,饶是洪涛有六分仪照样无计可施,只能原地用箱车围成车阵,等待天气好转。

    幸好新军的辎重补给相对简单方便,装备也更适合冬季,不用怕冻死、饿死、喝死,但罪一点都不少受,还没走出大漠呢,三位皇子的手、耳朵就被冻伤了。

    倒不是他们的保暖装备不好,而是孩子们没见过大漠,更没见过冬天的大漠,玩起来没够。折腾热了就摘掉帽子和手套,说也没用。洪涛没别的办法,只能恶治。不听话是吧?让你们尝尝冻伤的滋味,看下回还敢不敢了。

    但也不是一丁点乐趣都没有,冬天的沙漠边缘地带动物也不少,比如野驴、野骆驼、野马和鹿,像狐狸、狼、獾子、野猪、老鹰什么的也很常见。

    那种满地钻洞,被骑兵恨之入骨的草原鼠更是随处可见,有时候它们会从你帐篷下面钻出来,看看上面这个能遮风避雪的玩意到底是什么,顺便再把你的袜子、衣服咬个洞,临走还会带点能吃的东西。

    骑着马围捕狐狸和狼、拿着行军锹满地挖老鼠洞就是三位皇子最喜欢的娱乐项目。活抓老鼠之后,他们会在宸娘的带领下把几只活老鼠尾巴绑在一起,用一根木棍固定在荒野上。

    然后四个人披着白色的斗篷趴在防水布上,用雪把痕迹和身体全盖住,毫无声息的潜伏起来,等待天上的老鹰下来抓老鼠。

    这种抓捕老鹰的方式就是宸娘在驼队里和蕃人特种兵学的,除此之外她还学了不少野外生存技能,这到让洪涛比较开心。

    只要它敢下来,地面上就会弹起一张大网,这只天空之王立马成了平阳之虎,被四个孩子折腾好几天,然后活活气死完事。

    新军里有蕃人士兵会熬鹰,不过那种活儿不适合在行军途中干,而且成年鹰也不适合当做孩子的玩具,见识见识就得了。

    “大人,前面十里有个西夏人的寨堡,看样子有百十人。”十天后,洪涛的远征军终于慢吞吞的抵达了沙陀城以西五十里左右,突前的蒋二郎也发现了敌情。

    “周围有游骑吗?”冬天进攻,要的就是突然性,即便是土生土长的游牧民族也很少在冬季大范围活动,太危险。所以洪涛关心的不是对方有多少兵力,而是能不能全歼。

    “应该没有,附近也没发现牧人的痕迹,看样子这一片地区都被清空了。”蒋二郎是个非常有天赋的侦察兵,不用上司多说就知道该留意什么。

    “扎营,后半夜再带人上去,必须保证一个不漏。”没游骑就更好办了,不光要冬季作战,还得玩夜战,看你们怕不怕!

    后半夜,吃饱喝足的新军士兵掀开暖融融的睡袋,穿好羊绒衣裤、套上羊皮外衣,再戴上盔甲,一个个和圆球般的从帐篷里钻了出来,一边列队一边从背包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棉布。

    连头盔带身体,全都包裹了进去。然后,他们的身影就消失在茫茫雪原中,不是离的太近,根本发现不了这些白色的幽灵。

    说起白色的棉布,这就是凉州棉纺厂的第一批成品布。大部分都提供给新军使用,市面上还没有销售。

    有了氯气的帮助,棉布的成色就好多了,看上去比常见的麻布要白好多,质地更软和也更容易上色。产量嘛,比羊毛织物稍高,因为棉纺厂是新建的,直接用上了黄氏纺车,棉纱的产量大,棉布的产量自然也高。

501 第一次没了() 
估计经过一冬天的生产,到了明年开春凉州棉布就会正式投放市场,成为一项新的特产。而它的售价为450钱一匹,基本和麻布主产区成都府持平,走的是平民路线,销售前景应该很不错。

    促进社也是这么预估的,她们和湟州银行贷了一笔款,派人去京兆府和开封城开店,专门销售凉州的毛纺品和棉布。同时也是王十邮政系统的交通站,连运输途径都一并给解决了。

    洪涛既然把棉布销售交给了促进社就不再过问这件事儿,好不好到时候看财务报表一目了然。

    他比较发愁的是织机问题,这些棉布古人看着挺不错,可是在他眼里还太粗糙,当外衣穿没问题,做内衣就差点意思了。

    如何提高棉布的织造技术,这不是他能左右的,还得靠黄怀安那样的匠人来解决。好在时间还有的是,只要能盈利就会有无数人削尖了脑袋去做这件事儿,拦都拦不住,根本不用自己着急。

    和棉纺厂相比,今年种植了白叠子花的拓荒民可算收获满满。这玩意不太难种,有了土尿素和土钾肥,再配上原料来源丰富的牛羊粪便沤肥,棉花的产量很不错。第一年种植平均亩产就能达到二石多,也就是200多宋斤。

    江浙地区的水稻产量也不过如此,西北地区各种谷物的平均亩产还不到二石。这样一算种白叠子花可比种粮食划算多了,它的收购价几乎是谷物的两倍,与新稻米基本持平。

    洪涛觉得吧,等到明年化工厂能少量提供硫酸铵化肥之后,配合农家肥使用,棉花的亩产还得提高不少,抗病虫害的能力也会加强。

    只等棉纺厂把织机问题一解决就可以第四次分配拓荒田了,让棉布的产量再上一个新台阶,真真正正的成为甘凉路的拳头产品。

    为什么不马上就扩建棉纺厂增加织机数量,这不也能提高棉布产量吗?回答是不成,因为甘凉路没有那么多人口,也就没有足够的劳动力。

    这个问题短时间内是无法得到根本解决的,大量吸收内地的流民肯定不成,只能从提高生产力水平上下手。依旧还用这么多劳动力,但通过科技进步增加单位创造力,殊途同归。

    “我说你们几个能不能消停点?怎么到了战场上还如此任性!”

    士兵在白斗篷的掩护下从南北逐渐向中间那座木头寨堡合拢,此时洪涛带着三位皇子跟在队尾,一边走一边听见身后唧唧索索的说话声,四个小家伙又掐上了。

    “他们说官人以多欺少还用偷偷摸摸的行径,不够光明磊落!”宸娘的小报告立刻打了上来,她不是在和三位皇子拌嘴,而是给养父正名呢。

    “光明磊落是给别人看的,认识那几位给你们抓狐狸的大哥哥吗?如果非要光明磊落,他们就有可能被西夏人的弓箭射死,换做你们该如何选择?是放弃虚名保全他们的生命,还是为了名声牺牲他们的性命?”

    洪涛挥手示意周围的特种兵原地蹲下,然后把三位皇子叫到身边开始上课。进攻的事儿有没有自己都一样,或者说自己不在讹力命更好指挥,上课才是此行的重点。教导出一位知冷暖、晓事理、明黑白、通古今的好皇帝,比训练十万新军还划算。

    “那……那经议里讲的有错吗?”赵佣读的书最多,他在来湟州之前已经有了老师,还是位大儒,所学的东西往往会和目前的现实冲突。

    “没有错,但那些书是教你如何做个万人敬仰的好皇帝,并不是教你做冲锋陷阵大将军用的。当皇帝必须要品格高尚,把卑劣的一面全藏起来,让好的一面展现在百姓面前。但打仗的时候就得反过来,对待敌人要像严冬般残酷无情,怎么方便怎么来。”

    “多读书是好事儿,但一定要懂得什么时候该用那本书里的知识,不能用错,用错了还不如不读。姑丈不想教你们如何当大将军,但你们一定要懂什么才是合格的大将军。以后不管是谁管理国家,都不怕下面的人哄骗咱。坏事儿让臣子去干,他们干的越多皇帝就越好控制。敢不服从,随便拿出一件事儿这位大臣就得身败名裂,而皇帝依旧是干净的,明白了不?”

    对错这个问题洪涛一直都没给出定论,也不想给定论。站在不同的位置上,对错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将军认为对的事儿皇帝说不定就认为是错。所以说皇子们该学的不是如何区分对错,而是如何尽可能多的了解不同的对错。

    法制这个东西洪涛不能给皇子们多讲,因为法制就是用来限制权力的。这要是传到神宗皇帝耳朵里,不是谋逆也是谋逆了,甚至比谋逆还厉害,这是在挖皇家的根儿啊。

    “……本王不太明白……”这些道理对于一个八岁小孩来讲确实不容易理解,即便宸娘也一样。只是她从小就接触这套东西,不觉得奇怪而已。

    “不明白没关系,记住姑丈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