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有毒 >

第346部分

大宋有毒-第346部分

小说: 大宋有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名府路所有的辽人,不管是来干嘛的只要没有户籍一律抓起来,没有任何罪名,其中当然也包括馆驿里的辽国使团,还有一部分被山川督察院证实与辽人有紧密接触的宋人。

    这么做的目的不光是怕他们提前走漏风声,还要把北宋朝廷完完全全的拖入到战争状态中来。你们不是犹豫不决吗?得嘞,我帮你们下决心。

    古人讲究两国交锋不斩来使,一旦代表国家出使的使节没有受到礼遇基本就和宣战差不多。等到出兵前几天再把这些辽人客商和使团释放,给他们时间北返,把宋人要发动进攻的消息带回去,这事儿就算坐实了。

    任北宋朝廷怎么解释也是没用的,想不打都不成。我一个人在前面打,你们都在后面看热闹?别逗了,咱是搅屎棍子,你们就是屎,谁都别闲着一起来吧。

    帅司大人又发飙了!这是大名府路百姓的感觉。可是这次没人再敢明目张胆的对抗,有关这位大人和神灵有关系的传说正流行,谁敢和神对着干啊。

    再说了,抓辽人也不算错,那些和辽人走得太近的宋人被抓也算活该,并不影响百姓的生活,权当是个茶余饭后的谈资。

    疯驸马又发疯了!这是朝臣们的感觉。不是疯子谁会这么嘬死啊,自己嘬死就算了,还拉着大家一起嘬死,真尼玛可恨!

    能忍吗?真不能,这回不管皇帝再说什么也不能答应,必须把这个疯子调回来严加管束,一兵一卒也不能给,半点权利都不让沾,最好把爵位也撸了。

    同时还得赶紧派人去大名府传旨,让疯子把辽国使团放了,赔礼外加道歉然后礼送出境。如果疯子摆不平那就得朝堂大佬亲自出面舍脸,好说歹说也得把误会坐实,万万不能引起战端。

    神宗皇帝当然不会把驸马王诜调回来,同时他也知道王诜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可没法明说,只能硬着头皮每天和大臣们打嘴架玩。答应马上派人去大名府路彻查此事,但在人选问题上还得仔细斟酌斟酌。

    这一斟酌就到八月中了,终于达成了勉强一致,还得由裴英出面,换别人总有不同意的。等裴英慢悠悠的出了开封抵达大名府,九月份的秋风已经从北面席卷河北大地,把树叶都吹黄了。

    结果呢,裴英还没见到驸马王诜,他根本不在大名府城。具体在哪儿……留守的大名府签判周一日说不知道,这是军事机密。

    不过周一日又说帅司大人临走前交待了,如果朝廷派人来过问辽国使团的事儿就说不日将释放,具体不日是哪日也不清楚,因为辽国使团也被帅司大人带走了。

    裴英这个气啊,和周一日也说不明白,干脆去找大名府路的二把手王韶。结果还是闭门羹,王韶也没在,具体去哪儿了府上的管家也说不知道。

    唯一知道的就是大名府路的八千禁军骑兵也都跟着王韶离开,目前整个州城就是个空架子,完全靠府衙、漕司、宪司和仓司的衙役维持秩序。

    至此裴英也全明白了,王诜不会故意躲着不见自己,而是真的带兵出征了。现在还需要担心辽国使团的安危吗?就算把使团里的每个人都封了国公辽宋两国也得刀兵相见了。

    现在需要着急的不是使团,而是边关三个军路的安排布置,总不能真的让驸马孤军深入和辽国厮杀,其他人全在后面看热闹吧。

    可怜这个年近七十的老头还得再往开封跑,这次可真是跑,驸马车也不坐了,换上快马片刻不敢停留,一溜烟钻进了皇宫。

    摊牌,1087年九月二十二日,神宗皇帝破例召开了大朝会,向文武百官宣布了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决定,向辽国宣战!战书已经用了皇帝印,只等着中书省加盖印章。

    不加盖也没事儿,散朝之后战书一样会被送到辽国馆驿,就以皇帝本人的身份向辽国宣战。而且劝也没用,因为驸马王诜已经带着新军准备停当,有没有战书都要打。

    这次大朝会的目的就是想问问文武百官想不想收回幽云十六州,想的话就别拖后腿,大家先摒弃前嫌一致对外,谁对谁错等打完仗回来再慢慢评判不迟。

    不想的话皇帝也不强求,马上辞官当堂准奏,如果连民族、国家利益都不足以盖住私欲,这样的官员皇帝也不想要。

    这番话说得把大义全占了,谁退出谁就是只顾个人荣辱、不顾国家得失的小人,还是当着百官公开宣布,谁还敢退。

    但大臣们也不是白给的,你能拿大义压我们,我们也能拿大义怼你。别一口一个国家大义,要是打输了咋办?总不能来个罪己诏就完事吧。你这么干已经把朝堂秩序全破坏了,不可能轻易免责。

    “如果此战不能定乾坤,朕退位!裴英,把拟好的中旨拿给诸位臣工过目。从今日起此旨就悬于大庆殿门前,昭告天下!”

    神宗皇帝也硬气,亮出了杀手锏,要和开国侯共进退,输了就把皇位让出来,你们看谁顺眼、觉得谁能让国家昌盛繁荣就让谁当!

    用皇位打赌,朝臣们没一个赌得起,又不能拍屁股就走,那样何谈忧国忧民?结果就是硬着头皮顶上,再不情不愿也得先把这场仗打完再说。

    当然了,想通过这件事儿逼着神宗皇帝退位的人也不在少数,在他们眼中这位皇帝当的真不合格,从上位那天起就没消停过。

    支持王安石新政、启用驸马对西夏用兵、改革官制、现在又要北伐,国家有多少元气也得折腾光。还是赶紧让位吧,换个肯听大臣忠言的上来,最好有唾面自干的风度,才能彰显臣子的忠和君王的徳。

    既然要打仗就得粮草先行,拿着账本这么一扒拉,嘿,国库里还真有不少钱。这些钱哪儿来的呢?新政起到了一定作用,土地改革、官制改革有开源节流的功效。但仔细算一算吧,好像又不得不提那个该死的疯驸马。

    自打他去了湟州,大宋就少了个吃中央补贴的州府,多了个每年纳税的州路。新设立的甘凉路不光能纳税,还逐年提高,同时又成了军马的主要供给地,正是因为有了充足的军马来源,很多州路已经开始废除耗费钱粮还没啥作用的马政。

    再加上打败了夏国,来自外部的压力大幅减轻,西北各路军费直线下降,这才是国库有所节余的主要原因。

    光这一点还不算完,渭桥镇的作坊,不对,已经真不能称为作坊了,作坊群都不合适。谁见过有上万工匠、面积快赶上长安城大的作坊?还是疯驸马的叫法比较妥帖,工业基地!

    这个工业基地上缴的课税超过了秦凤路和熙河路总和,这还没算上因为它的存在而带动起来的其它州府税收。

597 启动(加更)() 
而这一切不管怎么算,再偏心眼也不能不提一个人,驸马都尉开国侯王诜。没有他就没有甘凉路、渭桥镇,也没有大众车行、石灰窑、大众车行、香水、蜡烛、棉布等等一系列非常赚钱的作坊和买卖。这个人到底给大宋带来了多少经济利益,三司算一个月不见得能算清楚。

    但是吧,几乎有所朝臣都选择性的失明了,花着王诜挣来的钱却绝口不提这个名字,甚至连想都不愿意想起。

    和新军比起来禁军的作战准备工作就有点过慢了,光是从附近几个粮仓调配军粮就要一个月左右才能勉强抵达第二线,也就是大名府一线,能不能如数运抵还是个未知数。依照以往的经验判断,能抵达七成就算天大的胜利。

    粮草调配方案商量好之后,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更麻烦了,到底该由谁指挥这场关乎国运的大战呢?要是没有王诜的新军很多臣子都愿意为国征战,哪怕打败了名声扫地甚至丢掉性命也在所不惜。

    但现在谁也不知道新军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更不知道该如何与驸马王诜配合。这位连皇帝派去的钦差都敢不见、边关的将军说抓就抓,谁敢去合作?赢了一切都好说,输了呢?他会不会把自己抓起来顶罪,很可能啊。

    也不是一个人没有,苏轼说了他愿意前往,但最终皇帝没批。您诗词做的好没错,但一天边关职务都没干过,也不擅长用兵,派去统领种鄂、李宪这样的悍将,非但起不到正面作用,搞不好还要引来纠纷,没说服力啊。

    神宗皇帝一看,嘿,说的都好听极了,怎么一到动真格的时候就全缩了呢。你们不去是吧?那我自己去,御驾亲征!

    咱也让你们看看什么叫上阵父子兵,儿子和妹夫在前线冲锋陷阵,当爹当大舅哥的在二线运筹帷幄,这仗如果打赢了以后谁还有面目在朝堂上侃侃而谈?

    但是,神宗皇帝的这个决定被朝臣们一起抵制了,没有大家伙的同意他连半个兵也带不走,更别聊什么御驾亲征。

    最终还是司马光和王安石连诀推荐了一个人选,神宗皇帝也没有异议。任命河北路转运使章楶为河北路经略安抚使,知大名府,判真定府路、定州路、安阳军路。同时把开国侯王诜的知大名府给撸了,也算小小的让朝臣们出了一口恶气。

    章楶有这么大声望可以压服种鄂和李宪吗?靠他个人没有,但章家有。章楶的叔叔章得象是仁宗朝的宰相,族叔章俞官拜太常寺少卿,赠国公,而他堂弟章惇已经是副相之首,前途无量。

    他本身也挺硬,进士出身还是第一名,多年来在各地任职政绩都不错,人缘还挺好。种鄂和李宪就算有意见也不会当面顶撞,毕竟章楶是代表皇帝来发号施令,换谁来都一样,何必非要得罪章家呢。

    其实这只是其中一个用意,推荐章楶来指挥这次北伐,司马光和王安石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赢了皆大欢喜,举荐者功不可没。输了,大黑锅除了皇帝背之外章家也得跟着背。

    这两年章惇上升的速度有点快,还和新党渐行渐远,却和蜀党领袖苏轼越走越近,还在有些问题上支持神宗皇帝和王诜。推荐章楶去接这个谁都不愿意接的差事,就是对章惇的警告。

    转眼就到了立冬,这天黄河故道中突然挤进来七八艘巨大的海船,王浩的运羊船队来了。如果不是五桅海船过于庞大很难在河道里掉头,还得有四艘更大的帆船会钻进来。

    “王掌柜真乃君子,难怪大人每次都把最好的生意让给您。”迎接这支船队的换成了周一日,她还嫌王浩被忽悠的不够,又补上了一下。

    “周大人过誉,信义乃王家……这是?”王浩心里这个美啊,周一日是开国侯的妻妾,人家都对自己如此客气,面子太足了。刚想说两句谦虚的话,突然看到一队队的新军正往湟州号上走,而湟州号上挂着的旗帜也有点眼熟。

    “这是本朝延安郡王殿下,正好也要押送一批货物去海河口,为了方便各船联系您带来的船上也得由新军押送。”周一日笑得还是那么友善,轻描淡写、避重就轻,把洪涛那一套学得淋漓尽致。

    王浩肯定没去过辽国的港口,延安郡王是谁也不清楚,去敌国交易新军跟着也挺正常。至于湟州号上那面黄龙旗他觉得驸马是皇亲,延安郡王估计也是,皇亲挂着龙旗好像也没啥。

    说到底洪涛和周一日就是欺负人家见识不够多,再富也是地处边陲的土鳖,如果换成开封城内稍微大一点的商家,马上就会认出那面旗子代表啥意思。

    十多艘大货船,换在平日里光装货就得三五天。但这次完全不同,工程兵和新军完全接管了货物装载工作,还提前在河堤上铺设了木制轨道、绞盘和简易龙门吊。

    有了这些工具辅助,所有货物都可以由一串串木头车厢从轨道上滑下来,再用木板一堆一堆的吊上甲板,唯一需要人力搬运的就是往船舱里码放,速度快了很多倍。

    半天带一夜,第二天凌晨所有船只已经装载完毕,也就是码头太小只能同时停靠两艘船,要是码头足够长,估计两三个时辰就能完事儿。

    这又让王浩欣喜若狂,也学着宸娘找了个小本子,不管画的像不像,大概模样先记下来,回去在自家码头上照猫画虎学呗。

    不过有两艘船上啥也没装,只安排了二百多名新军。因为这两艘船的底舱有些渗水潮湿,不适合装载货物,哪怕王浩再三解释说绝对不会漏,依旧被周一日毫不留情的拒绝了。

    “这位夫人也是个笑面虎,不太好讲话……”等船队离开码头好几百米远了,王浩才敢小声的评价一下周一日,就这样还得躲着点甲板上的新军。

    “老爷,小人去货舱里看了……”听王浩发牢骚的是个小矮个,他是外管家,从往渭桥镇运粮开始就跟在王浩身边。

    “都是些啥货色?”王浩就差把管家嘴捂上了,声音低的不能再低。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