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有毒 >

第393部分

大宋有毒-第393部分

小说: 大宋有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形再换一头,又是一阵唏嘘。

    “本王会造很多稀罕物件,学会任何一样都能让人发财,比如驸马车、望远镜,还有这双靴子和这个拉链。好玩吧?想不想学?”

    等马百顷翻来掉去的把望远镜玩顺溜了,洪涛才继续往下说。这次的实例就是他衣服上的拉链,一上一下、一开一合,看得马百顷眼都晕了。

    “……”马百顷笑了,笑得那么难为情。说不想学绝对昧良心,说想学又不好意思,之前对这位大官的态度很不友好嘛。

    “男子汉大丈夫,想就是想、不想就是不想,何来扭扭捏捏?”马百顷服软了,洪涛又来脾气了,这火候掌握的确实精准。

    “……想!”马百顷此时一点都不恨这位大官了,也忘了家仇,一脸的傻笑。

    “嗯,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本王学堂里的教习,除去自己学本事,还要抽出时间给不识字的孩子上课。除此之外,每拉来一个孩子入学,本王就给你十文工钱,可愿意?”

    “我要回去问问爷爷……”其实马百顷内心已经屈服了,能学本事还能赚钱,凭啥不去,只是不好意思马上答应。

    “和你爷爷讲,学堂不光学本事,农忙的时候还会一起去学生家里轮流帮工,不要工钱也不用管饭!”

    齐活儿,扬子镇学堂的第一个学生就算有了,哪怕学堂在哪儿还不知道也无伤大雅。只要有老师有学生,随便找个院子就是学堂嘛。这时候的人没有那么多讲究,更不会关注校园环境什么的。

    而且马百顷不光要当学生,同时还是授课老师和招生办员工。洪涛向来主张利用手头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真是说到做到。

669 大工程需要大智慧() 
有了学生马百顷帮忙,考察邗沟的工作就顺利多了。带路不用他,山川督查院绘制的第二代地图很精细准确。

    但和村民交流就离不开这孩子了,有他在多少能让村民们少一点畏惧多一份信任,肯说话就好办,一瓶驸马酒下去,再有戒心的人也会倾囊相告。

    总体上讲,从扬州到高邮军这段运河养护的相对不错,不用马上修缮。从高邮军到宝应这段运河有两处河堤坍塌,没有决口的危险,但影响河道通畅,需要整治整治。

    再从宝应向北到楚州,河堤和河道倒是没什么问题,可水闸都太老旧了,不仅漏水还很难开合,严重阻碍了运河通畅。

    修河制置使的仓库选址在楚州北面十里左右,原因只有一个,这里离泥炭矿近,最适合修建焦炭窑。胡丑儿早就带人过来开工,不出意外的话下个月就有焦炭和煤焦油可用。

    高俅也没闲着,他的化学实验室已经启用了,两座酸碱炉也奠基完毕,只等胡丑儿的焦炭窑开工即可正式点火。

    为了掩人耳目,化肥厂干脆就和炼焦厂建到了一起,反正外人也分不出哪个是焦炭窑、哪个是制碱炉。

    “爹爹不用再向前去了,孩儿全都查看过。龟山运河段倒还好,最急需修缮的倒是淮水段。虽然只有区区几十里,可是这段水路在槽丁眼中却是鬼门关。一般他们都会在龟山运河里等待风平浪静的好天气才会结伴上行,赶上坏天气往往要等好几天。孩儿以为小修小补没什么作用,想让此段水路通畅、两岸百姓安心,必须大动干戈。”

    王七倒是最清闲,此处没有适合开采的石灰矿,最近的也在龟山镇附近。不过这件事儿他做不了主,索性利用空闲时间先把运河河道勘察了一遍,此时正好用上了。

    “口气倒是不小,你不曾做过河务,怎能张嘴闭嘴随便就大动干戈!”

    对于王七的建议洪涛不置可否,但不太满意他的态度。啥叫大动干戈,俗话讲土木之工不可轻动,年轻人不能太狂。修河不比建城,方的圆的随便设计,不从小处积累经验何谈大修大改。

    “爹爹可还记得甘州的黑水河?”王七没有谦虚受教,这不是儿童团的习惯。从小养父就要求正确的必须坚持,除非能证明是错的。

    “黑水河……你筑过坝!好吧,把细节说说,如果没有纰漏爹爹就听你的!”

    洪涛傻眼了,一直以为王七没太接触过河流工程,合算是自己疏忽了。他当年修建完甘州城后又在黑水河上游筑了一道坝,主意还是自己出的。

    想和这些孩子打马虎眼是没希望的,自己这点招数也唬不住他们,唯一能挽回脸面的方法就是有错认错、谁对听谁的。

    “这个工程确实有点大啊……船倒是好解决,可这么多木料从哪儿弄?”

    王七确实胸有成竹,他打算用木桩沿着河岸钉下去形成一道木栅栏,用土袋堵塞漏水的地方,再把木墙内侧的水掏干之后挖光淤泥,最后用石料混合水泥像垒城墙一样砌出一道斜坡。

    有了这道石头堤坝河水就不会再侵蚀土壤,虽然先期投入比较大,可是后期维护费用很低,使用年限最低也得几十年,属于一劳永逸型构思,也符合古代人的思维模式。

    不过这么干工程难度有点高,材料费用也很大。洪涛倒是不怕花钱,可钱也不是万能的。水泥和石料能在龟山附近烧制开采,但木料没有啊。

    这可不是小数目,修多长堤坝就得有多少根木头排列整齐,即便把圆木刨开使用,所需数量想一想也头晕。主要是淮南这边没有大片的森林,总不能把运河边上的护堤树全砍了吧,那也是杯水车薪。

    “可以像大名府船厂那样从黄河上游放木排下来,河潢两路不缺木材!”王七对这个问题也有腹案,当年大名府造船是怎么弄来的木料现在有样学样呗。

    王七的建议不能说错,但可行性不太高。以前之所以能这么干,除了有皇帝支持外还有恶名在外的新军护送,沿途州府都不敢阻拦。现在这两个有利条件都没了,木排能不能放下来是个大问题。

    另外湟州木材的优势是造船用的大木,修筑河堤用不到那么高级的木料,冒险购买回来还得深加工就很不划算了。

    “……从湟州放排下来不光成本高,沿途护送也是个大问题。其实也不光湟州有木头,河北路应该也不少。”不过王七这个建议倒是提醒了洪涛,干嘛非盯着湟州不放呢,河北路自己也很熟悉嘛。

    “河北路?爹爹要去砍行道林?万万使不得!”王七对河北路更熟悉,树林确实有不少,但那些树都是防御辽国骑兵的,砍一棵都是罪,大规模砍伐还了得,那不是给爹爹添**嘛。

    “有什么使不得的,说话之前要动动脑子!以前肯定不能砍,待爹爹写封信说不定就能砍了……嘿嘿嘿。”洪涛当然知道行道林是做什么用的,不过有个词说的好,时过境迁!

    现在幽州已经是大宋土地了,北面有燕山山脉做为屏障,河北路不再是前线,而是成了后方基地,所以功能必须也跟着转变。现在防御不是重点,为幽州前线提供战略物资才是主要任务,尤其是粮食。

    在这种大形势的变化下,原本种植行道林就成了鸡肋。继续留着吧,树林和塘泊占用了大片土地,还需要很多人员维护防火。砍掉吧,种树耗费人力,砍树同样也不轻省。

    目前朝廷国库空虚,仅有的钱还得去建设幽州边防设施,肯定拿不出这笔钱粮。假如自己以修河用料为名自行砍伐运输,等于是帮了朝廷一个忙,也符合修河制置使的工作,于公于私都是个双赢的事儿。

    但这个主意不能由自己提出来,那样不管对错都会遭到一部分朝臣的激烈反对,吵来吵去很可能把事情吵黄了。

    所以还得去麻烦麻烦庞皇后,由她先和皇帝吹吹枕边风,只要过了皇帝这一关,就不再是自己提议砍树,而是皇帝下令让自己为国砍树,想必就没什么人会玩命反对了。

    不过这件事儿急不得,需要给庞皇后留出足够的私下运作时间。其实木料就算马上来工程也没法立即开工,目前正是雨季,各条河的水量都在最高位,最少也得等到八月份以后才好施工。

    另外光有木料还不够,石灰和石料的产量也得跟上。所以王七先要在龟山附近开办矿场,算起来的话九月份能开工就不错了。

    利用这段时间,洪涛先以两淮修河制置使的名头向朝廷上书,把对淮河的修整计划提一提,目的只有一个,要政策。

    钱是别想了,朝廷目前顾不上修河,重点全放在幽州了。辽国皇帝大败而归之后就一病不起,契丹贵族内部也有些不太团结,在皇位继承人问题上争吵不休。

    即便辽国还没答应把幽州割让给北宋,但他们在短期内再无力南下。趁着这段时间北宋朝廷正在山区里玩了命的修筑军事堡垒,打算把既成事实弄成板上钉钉。以后能谈下来更好,谈不下来也得强占。

    人手也没啥希望,据说北方几个路的厢役都调到幽州去了,民伕也征了不少,哪有儿有闲人派给自己修河堤玩。

    但给不给和要不要是两码事,洪涛知道朝廷要人没人、要粮没粮、要钱没钱,依旧还得死皮赖脸的伸手,不这么逼迫他们就不会松口给政策。

    没错,洪涛不要人、不要钱、不要粮,他想要的是政策。开办石灰矿、采石场、伐木、征用沿河土地、雇佣民伕之类的举措,光靠修河制置使的权限不够,必须要让朝廷吐口,才能拿着鸡毛当令箭用。

670 大王派我来巡河哦() 
从六月底开始,和洪涛有关的所有人全都忙忙碌碌了起来,就连长公主隔三差五的也会带着莲儿去附近村子里送温暖,却有一个人整日无所事事。

    许东来自打进了驸马府,仅仅从事过一个工作,儿童团的教学。但自打从大名府回来之后他就失业了,第四、第五批儿童团全被疏散到师哥师姐们手下半工半读,到目前为止什么时候召回、是否还会召回都没有定论。

    “王爷,为何此次办学不让小人参与?”

    眼看着洪涛整天不是巡河就是下地,忙的不可开交,有想法也不好意思提。等来等去终于等来了好消息,驸马又要办学了,可前期的筹办工作居然交给了本地村子里的一个半大小子,许东来真是忍不住了。

    “办学?东来误会了,那不是学堂,识字班而已,以东来的能力去教识字班岂不是大材小用?”洪涛并不是忘了许东来,也不是故意要压一压他,而是真没合适的工作交待。

    “小人斗胆问一句,以后可否还有儿童团?”许东来也觉得教识字班没啥意思,可他又不想闲着。

    “东来莫要急,这些年来你没日没夜的替本官调教这群孩子,抽时间休息休息也不是坏事嘛。”儿童团洪涛是不打算弄了,太扎眼太惹人非议,朝中已经有人利用这个事儿弹劾自己豢养私臣。

    “多谢王爷美意,猛一闲下来小人反倒不知该如何是好……”许东来对这个回答很失望,没了儿童团自己不就是废物嘛,还没儿童团的孩子能干事儿呢!

    “本来是打算让你休息一段时间再来帮本王做件大事,既然不想休息,可不要怪本官不体恤下属哦!”洪涛确实对许东来有其它安排,只是不着急。

    “请王爷吩咐!”

    “本王这些年断断续续写了些书稿,可惜一直没有时间整理出来。东来若是不嫌弃,不妨帮本王编修一二如何?”自打炼经之后洪涛已经好几年没成系统的写过东西了,但一直也没忘了这件事儿。

    早在甘凉路时他就想写一本农经,如何种粮食不是自己的长项,但在如何利用农肥和温室方面太有发言权了。

    宋人从来没接触过的新知识光靠自己一家一户、一村一镇的推广特别慢,一年下来也教不会多少人。其实写成书也没啥用,种地的农户没几家识文断字,能看懂的人也没几个会去种地。

    既然写了也没人看,干嘛还要让许东来去白费力气呢?这不是要有学堂了嘛,学堂里的扫盲教材就以农经为主,一边教大家认字,顺便就把农业知识也传授了,一举两得。

    这样做还有个好处,别看农户们不识字,但他们对书本特别看重,总觉得那上面写的都有道理,在学堂里用书本教授农户学习新知识比口口相传更效率。

    “小人定不辱使命!”替驸马编书这事儿许东来不陌生,高翠峰当年就做过,至今一提起炼经大部分都以为是两个人写的。

    “哎,先别急着应承,本王还有要求呢。这本书要用尽量通俗的文笔书写,注重的是内容而不是文采,它是给农户们看的,写得太华丽反而不美。”

    许东来答应的这么痛快,还有那一脸的欣喜,分明告诉洪涛他理解错了。这不是一本能让书写者登上大雅之堂的书籍,比起算经、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