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有毒 >

第68部分

大宋有毒-第68部分

小说: 大宋有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闻听你和禁军中人有来往,故有此言。”

    在摊牌之前洪涛还想搞明白一件事儿,按照富姬的说法,她是孤儿,在开封无亲无故,也没有谈婚论嫁,怎么会和禁军中人走动的如此频繁,乃至都引起了朱八斤的注意。这个年代可没有交男朋友一说,更没有男闺蜜。

    “……嗤……与大官人说此事者必不是高翠峰、也不是黄蜂,姬以为是朱八斤。绫锦院的女监只有这泼皮不识得,想必大官人已经有了计较。”听了洪涛的诘问,富姬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又吃吃笑了起来。

    “女监?禁军中有女兵?”就算富姬再会聊天,给自己留足了面子,洪涛依旧不肯就坡下驴。因为她的回答太出乎自己的意料,从来没听说宋朝有女兵,还是禁军!

    “大官人如不信可随姬去绫锦院一看便知。院中女匠300余,皆为川蜀女子,领监者无不为内侍和女监,男人擅入杖四十、与女匠有染者徒千里……”富姬一边解释一边还在偷笑,这位驸马居然连女监都不知道,看来是真的有病,还病的不轻。

    “……那你和她是?”洪涛自己倒没觉得太丢人,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反正有失心疯当借口,不知道吃饭都算正常。正相反,他觉得这个脸丢的值,因为总算消除了自己心里的一丝疑虑。

    “与大官人和苏大官人相仿,姬在入府之前乃尚衣局女官,她为绫锦院女监。此前我俩同在宫中听命,相伴多年情同姐妹。”富姬也很佩服驸马的胸襟,或者叫脸皮,又宽又厚,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

    “情同姐妹?”听到这句话洪涛脸上终于有了表情,也说不清是啥意思,反正就是怪怪的。

    “大官人请随我来……”富姬被看得有点发毛,那种眼神就像能扒掉衣服一般。既然解释无用,干脆就眼见为实吧。

127 一明() 
“免了,官人我信了。好吧,说回正题,给你三天时间考虑,届时由黄蜂旁听,如有反悔之意,大官人就只能忍痛割爱了!”

    看到富姬真要被说急了,洪涛面色一正,端坐身体把话题又拉了回来,言语也异常冷酷,向富姬下了最后通牒,也算是一个提醒。只要听了自己的计划就得认命,否则黄蜂尾上针可不光是疼一疼,此黄蜂非彼黄蜂也。

    “……姬自打与官人习得算盘和阿拉伯数字就愿为官人驱使,既然黄蜂听得姬也听得!”要说富姬这个女人还真聪明,她没有离开思考,只在原地想了几分钟就把头抬了起来,语气格外坚定。

    或者说是一种自信,在她看来黄蜂能做到的自己自然也能做到,以驸马的智商,应该不会让自己去当刺客或者保镖。

    “那好吧,随我到书房来。”从富姬坚定的脸上洪涛仿佛看到了无数人将失去财产、家人、尊严、甚至生命,但愿这一切都值得。

    “……黄蜂为何不在……”到了书房门口富姬又有点迟疑,好像能取她性命的黄蜂又成了保护神,而这位驸马更危险。

    “他现在还没资格听这些,你是第一个,荣幸吧?更好的还在后面,我们没准能携手做一番你想都不敢想的事业,虽然过程有点龌龊,还很危险,但我想你应该能明白,风险越大、收益才越高。怎么,你又改主意了?现在改还来得及,一旦我开口那一切可就都晚了!”

    洪涛压根儿也没打算让黄蜂当刽子手,也根本用不着他来动手。只要富姬有变,皇帝和宰相都饶不了她。

    在这件事儿上别说是个女人,哪怕就算是个文官,该灭口的时候他们也不会手软。什么不杀士大夫的誓言都是白搭,誓言这个玩意也是有限度的。

    自打进入这间书房之后,富姬就好像进入了童话故事世界,驸马所说的那些东西既神秘又恐怖,既让她心驰神往、又令人毛骨悚然。

    驸马真的疯了,正常人谁会想出如此歹毒的计策,这已经不是害人而是害国,还是两个国家一起害。

    但这种害人不是损人不利己,抛去国家民族大义这些虚的概念不谈,实打实的利益就非常大,大到富姬都想不出到底有多大。

    “我们将一起开创新的行业,比如新能源、化工、钢铁、机械。这些新产业既可以民用亦可军用,从此往后它们就是这个国家和这个世界的主流,人们每天、每时、每刻也离不开。你将成为这些新产业的带头人之一,需要付出的代价有可能很大,但收获也会很多。”

    这是洪涛的结束语,忽悠的成分居多,但主要观点还是靠谱的。思想可以改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科技同样也能。当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之后,人的思想自然就变了,这也是人性。

    手机比有线电话好用、看彩电比黑白电视舒服、汽车比马车拉得多跑得快、枪支比弓箭威力大、骑兵打不过坦克……它们不会说话,但却时时刻刻改变着人类的思想。

    “姬该如何做?”新行业是什么富姬原本就有一定的了解,如果真能用小虫子弄出蜡烛,确实是个大买卖。

    还有可以随便搬动的铁炉子、能和水一般便宜的灯油、能让庄稼茁壮成长的肥料,每一样单独拿出来也都不比蜡烛生意小。

    可是听完了洪涛的一番讲述,才发现这些买卖好像又不值一提了,更别提那种可以摄人神魄的花膏。假如这一切都能成真的话,自己获得的利益甚至比驸马许诺的还多。风险嘛……自动过滤了。

    “目前我们手中的产品只有经书,我想先用它做为敲门砖去结识一些西夏和辽国商人。但我不能亲自出面,你要代替我去和他们交往。”究竟该如何向西夏和辽国输入花膏,洪涛已经有了初步计划,要分成两大块。

    其一,通过边境的榷场、和市,以正当贸易途径,用药品的名义向两国出口。这么干的优点是相对方便安全,缺点也很明显,很容易被对方政府控制。只要他们发现了不对劲,分分钟可以掐断货源。

    榷者,禁他家,独皇家独为之也。

    这是汉书中对榷的官方解释,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古代就有垄断概念了。但榷场不是垄断货物专卖场,而是国与国之间的垄断贸易场所。

    这么说也不准确,应该说是中原王朝与周边敌国之间的边境贸易场所,带着一定的经济控制功能。

    中原王朝在经济、科技、物产上要远远多于周边国家,有些货物是游牧民族的生活必需品,比如茶。通过榷场贸易,中原王朝可以从经济上遏制对方,也算是对游牧民族的一种优惠。

    如果双方发生战争,中原王朝就会关闭榷场,断了敌方的货物来源。这种交易方式不是双方而是单方的,因为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需求为刚需,反之是可有可无。

    还有一种国与国之间的边境贸易称作互市,这就不是经济制裁手段了,是真正的贸易,乃两个友好国家之间的正常边贸。

    北宋朝廷对榷场政策很重视,也的确用这种方式减少了边境战争的发生次数。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庆历四年,夏景宗李元昊虽然屡战屡胜,但因为与北宋的战争使得边境榷场全部被关闭,困于国内经济压力不得不上誓表臣服,北宋朝廷才恢复了他的官爵,在保安军和高平砦重新开设榷场。

    到了神宗时期,北宋与西夏的榷场发展到了五个,都在秦凤路,分别是秦州、熙州、河州、岷州和通远军。

    与辽国的榷场比较多,且双方都有。辽国设立了五个,分别是涿州新城、朔州城南、振武军、永清。北宋这边比较大、比较固定的是四个,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称作河北四榷。另外还有很多临时性质的小榷场,时开时关。

    之所以双方都互设榷场,主要和檀渊之盟有关。当年是辽国打胜了,所以设立榷场的主张是由他们提出来的硬性条件。可见游牧民族对中原的货物真是刚需,抢起来太费劲干脆交易吧。

    沈括曾经介绍过,宋朝和西夏的边境贸易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原因就是西夏可以拿来交换的货物种类太少。

    一说起西夏,往往会有水草丰美的印象。没错,在兴庆府所在的区域,西有贺兰山为屏障,东有黄河水灌溉,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耕种,后世里称为塞上江南。

    再往西还有凉州平原,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连接西域各国,且盛产马匹,地处汉羌边界,民风剽悍,悍不畏死。自古凉州精骑横行天下,史称“凉州大马,横行天下”。

    但不要被这些溢美之词迷惑,西夏有三分之二强的土地全是高原和荒漠,人口又不像中原农耕民族那样集中,生产力相对而言比较落后,完全靠国内物资并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求。

    除了马匹、橐驼、青盐、动物毛皮和一部分来自西域各国的舶来品之外,能拿得出手的交换物资并不多。

    青盐北宋不缺,而且还是政府榷禁物资,不会大量进口。舶来品北宋也不缺,尽管丝绸之路被控制了,但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呢,阿拉伯和东南亚海商贩运过来的舶来品数十倍于陆路贩运所得。

    动物毛皮北宋确实需要,但它并不是生活必需品,也不是独家特产,吐蕃、辽国也都用这种货物与宋朝交易,西夏并不能独占。

    找来找去,好像只有马匹和橐驼算是紧俏货,但西夏政府又不敢大量提供。在这个年代,战马必须是重要的军用物资,装备精良的宋朝禁军如果再有了足够的骑兵,那西夏在军事上的优势将顿时化为泡影。这一点不仅是西夏明白,辽国也有同样的顾虑。

128 一暗() 
榷场是由官方经营管理的,双方都在榷场里安排了正式官员。宋朝设提领、措置、提点、立管、押发等官职,西夏的官职借鉴于宋,除了多了个榷场使之外其余的差不多。

    这些官员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要检查两国商人交换的货物,不允许未经批准的货物出关,很像是后世的海关部门。所以榷场能把花膏流通出去,但要想换取大量马匹、橐驼、牦牛角基本没希望。

    于是洪涛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另一条路,那就是走私。既然青盐能走私,花膏应该也一样。从携带方便和重量上来讲,花膏的单位价值要远远高于青盐,越小、单价越高的货物就越适合走私

    走私这个词肯定是后世发明的,但这个概念应该早就有了。双方的边民才不管朝廷如何规定,只要有需求就会交换。那么长的边境线,即便在后世交通、通讯发达的条件下也不能完全封锁,在古代就更别想了。

    如果不是边民、不熟悉边境人文地理,又不认识西夏部族,要想走私也真不太容易。边境地区本来人口数量就少,除了一些关塞要冲之外,很多地区都是没有居民的。再加上双方都在边境地区屯有重兵,稍不留意就会鸡飞蛋打、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就是洪涛需要富姬去做的,她要替自己去开创一条或者n条走私渠道,并和西夏边境的商人、部落贵族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这样才有可能换取紧俏物资。

    怎么去和西夏部落贵族接触呢?总得有个能让对方心动的理由吧。直接用花膏不太保险,还需要一种媒介,洪涛率先选择的是书籍。

    西夏人对宋朝的书籍尤为感兴趣,因为他们在文化上非常依赖于宋朝,这一点有点像后世的美国,尽管很多国家整天谴责、咒骂,但骨子却每天都在接受美国文化的侵袭,拦都拦不住。

    文化这个东西就是龙卷风,越发达就越靠近中心,然后把四周的一切都吸了进去,带着它们一起旋转,不管对方乐意不乐意。

    根据洪涛掌握的材料看,从李元昊他爹李德明开始就不断向北宋朝廷请求赐书,而且每次都是用马匹换取。

    换的都是什么书呢?大藏经最多,有四次;九经、新唐史、册府元龟、九经正义、孟子次之。

    一方面是西夏人笃信佛教,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北宋的印刷技术要远远高于西夏。别的书可以凑合看,但佛经和经史典籍真不能凑合。自己印不出来或者数量不足,那就只能用马匹去换,没辙。

    其实这些大部头的书籍在宋朝也是很贵重,雕版印刷不容易啊,尤其是经书,动辄几十上百卷,刻制一次雕版是个大工程,长时间保存更难。

    和雕版书籍相比,宝绘堂刊印的书籍字体可能不太符合高端文化人的口味,但架不住量足,铅字也更清晰工整,对于不太追求极致的人来讲反倒是优势。

    最主要的是成本便宜,想什么时候印就什么时候印,磨损了也没关系,弄点铅用铜模再铸造一批就是了。

    要是印刷量大,除了纸张成本之外几乎就没别的成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