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少皇 >

第19部分

大明少皇-第19部分

小说: 大明少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由校把清单往徐光启手里压了压说道:“朝廷现在什么情况,你不是不知道。难啊,到处都在找朕要钱。朕能做的只有这些了。万事开头难,但不能因为事情不好做,就不做吧,我听说过一句话,再穷不能穷教育。你就收好,可别掉了。”

    徐光启眼圈微微一红,拱手道:“老夫必将竭尽所能,开创皇家科学院。让科学院尽早为我大明效力。”

    朱由校抿了口茶道:“行,那这建立科学院的事就交给你了。但,朕心里还是有点担忧。”

    徐光启道:“皇上请说。”

    ……………………………………………………………………。

    “咱大明出名的西学家,扳着手指头都能数完。而且现在年轻学子多习四书五经,你们想要找到合适的学生人选,怕也不容易。不知这个你有什么想法没有。”

    “皇上,这确实是个难题,不过我会想到办法解决的。还请皇上勿忧。”

    朱由校按捺住心里的一丝小小激动,有意无意地说道:“我听闻,欧罗巴的很多饱学之士,遭受教会的不公正待遇,据说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啊。”

    “陛下圣明,欧罗巴确有此事发生。我听闻…。???陛下,您的意思是,可以招收欧罗巴学者为我所用?”徐光启一下激动了。

    “这有何不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大明乃天国上朝,包容并举方能显示我朝的大国气度。再说了,与海外人士的高端学术交流,方能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嘛。

    朕信奉一句话,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他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尽快占领制高点,这,可就是你们科学家的责任了额。”朱由校一副老干部的口吻说到。

    这最后一句话,其实充分暴露了朱由校同志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但徐光启对此毫不介意,甚至拍案叫绝。他立刻决定,广为联系在明朝的西方传教士和学者。

    后来皇帝陛下建议说,明朝对于和教皇联手,打击异端学说份子很感兴趣。建议双方展开深度交流,积极进行跨国放逐活动。比如锦衣卫南镇抚司就是不错的地方,哪里专门打击各类荒谬的言论。为了体现诚意,明朝政府愿意大量接收此类罪犯…。

    “对了,朕向你推荐两个学生怎么样?不用担心他们的学费问题,他们有钱。我还告诉你,对于这两个人,你就往死里用。不用给我留面子。”朱由校准备让两个中二继续读书。在民间12岁的男娃娃,可都是朝天男子汉了,这两个却整天无所事事的到处乱跑。

    “敢问陛下,这两人是何人?”徐光启有些疑惑,什么样的人,能让皇上亲自开尊口。

    “额,是信王朱由检和朕的书童傅山。就是刚才在见到的那两个小孩。”朱由校说完后又拍了下脑袋。急忙从书桌里找出一根马鞭递给徐光启,阴测测地笑道:“见此物如朕亲临。要是两个孩子不听话,尽管抽,别客气。”

    …………………………………………………………………………

    徐光启将马鞭收好,就立刻将孙元化和王徵从房里拖走了,弄得两人老大的不乐意。跟皇上告别后,徐光启立刻带着两人前往翰林院。

    前往翰林院的路上,孙元化见自己的老师春风满面,走路虎虎生风,不由得暗自纳闷。正在猜测原因的时候,王徵说话了:“子先,你从皇上的木工房出来以后,这嘴就没合上。难不成有啥好事?”

    徐光启实在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便将两人带到一间茶楼内。仔细关好门窗后,徐光启端起茶杯,心情极好的品味起来。这下孙元化着急了:“哎呀,恩师,您就别卖关子了。快讲讲,到底是什么好事?”

    “呵呵,好,好。老夫这就细细讲于你们听。”说罢,徐光启便将科学院成立一事详细告诉了两人。王徵听完以后,在板凳上坐立不安,兴奋地摩拳擦掌;孙元化喝一口茶便乐一下,到最后,干脆拍着桌子大笑。

    徐光启笑着示意两人听自己说:“王徵、孙元化,你二人若要入得科学院,可要辞官了,心里可有不舍?”

    王徵哈哈一笑:“仕途艰难,我早有体会。如今能得教书育人的机会,甚合我意。我那推官本也是个闲职,去职也不需要费多大事。子先勿忧。”

    孙元化有些迟疑道:“辽东战局多变,蓟辽经略孙承宗也在我来时再三叮嘱,让我尽快赶回宁远构筑炮台。这倒让我有些难办了…。”

    “皇上早就想到这点了,已经替你把去职的圣旨写好了。皇上让你把思路写好交给孙承宗办理就是。皇上还说他料定两年之内,老奴不会有所动作。因此让你放心大胆的去做。”徐光启说罢从怀里掏出一封圣旨递给孙元化。

    孙元化看了看圣旨,长出一口气。随后便疑惑地问道:“皇上是从哪儿知道的这么多西学知识?很多知识简直闻所未闻。那起重机和火箭炮之妙,简直令人拍案叫绝。”王徵闻言也连连点头。徐光启也不答话,只是从怀里掏出一根马鞭放在桌上。

    ……………………………………………………………………

    “老夫直接问过皇上这个问题。皇上只是笑笑,指了指天又指了指地说:低调,才是最牛叉的炫耀…。。既然皇上不愿说,我们也别问。你们可知皇上赐予我马鞭是何意?”徐光启笑吟吟地说道。

    见两人摇头,徐光启把马鞭放到近前说道:“皇帝让我用马鞭惩戒不听话的学生是假,让我们快马加鞭才是真。皇上是个做实事的人,见不得浪费时间。皇上今天有句话,老夫深以为然,皇上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王徵细细品味了这句话后,又问道:“那皇上,为何将科学院设在皇宫之内?这可容易被言官弹劾啊。弄得不好,科学院刚刚成立就要面临责难。”

    徐光启笑着轻轻拍了怕王徵的肩膀:“我的王大人,你今天在哪儿看到的东西,哪一个可以让外人知晓?是起重机还是火箭炮?告诉你,就连那个过滤水的装置,都不能让外人知道。大明朝最安全的地方,自然只有皇宫了。”

    孙元化闻言心中大为宽慰,他自己对于西洋火炮的痴迷,已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但锦衣卫南镇抚司那帮家伙,没本事不说,还经常给自己的研究下绊子。如今终于可以大展身手!他对于皇上提出的火力覆盖一词很感兴趣,万炮齐发的场景,想想都令人激动…。

    王徵又向徐光启问道:“那你急着带我们去翰林院是何事?难道翰林院里有西学之人?”

    徐光启笑道:“你呀怎么忘了,写《武备志》的那个茅元仪,如今任翰林院待诏。这样的人才,怎么可能被遗忘。啊,对了,你们谁知道宋应星这个人,皇上说,此人乃大才。一定要找到,说什么化学和工业要用到他。”

    王徵想了想道:“莫非是江西人宋应星宋长庚?万历四十七年(1619),此人和他的哥哥一起来京考试。因其搜集了多本格物古籍。老夫因此前去拜会过他,以后多有书信往来。此人确有才华,而且向来踏实做事。如能来到科学院,当是大大的好事。”

    徐光启闻言捻着胡须道:“你可知现在他在哪里?”

    “哎,本来今年他和他的大哥准备再次赴京赶考。却不知得罪了什么人,被定了个什么通匪的罪名。听说前日刚被押解进京,现在关在大理寺监牢。我这几日正在想办法解救他。”王徵叹了口气道。

    “通匪?就算通匪,又怎会被关入大理寺?通匪这事,不是应该地方官员处理吗?”孙元化不解的问道。

    ……………………………………………………………………………。。

    朱由校用过午饭后,有一口没一口地喝着皇后带来的莲子羹。见皇上眉头紧锁。皇后温言劝慰道:“皇上,朝堂之事多有烦忧,切不可忧虑伤身啊。”

    “科学院的事情算解决了,可还有一事。我心里没有着落,很是不安。”

    “皇上,您说说。或许妾身可以帮助一二。”

    “我对于大明沿海一带的事情,可以说完全一抹黑。那些地方官员递上来的呈报,只能拿去当柴火烧。我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选,帮我去沿海查看实际情况啊。”

    皇后低头想了想道:“有一个人应该可以帮助到陛下。”

    “额,谁?”

    “太师,史继偕。”

    “太师?”朱由校听到这话,脑子里立刻蹦出了《唐伯虎点秋香》中那个有些懦弱的华太师。太师又是什么生物?

    见皇上又不知道太师是谁了,皇后无奈的笑了笑道:“史继偕名头可大了,你想啊,他的头衔可是有两个,太师和太子太师,位列三公额。只是,您得想想办法找找他。史继偕连上十八道请辞奏折后,已经回故乡福建泉州养老去了。”

    “为什么一个个都要走?”朱由校不满地说道,心里很不爽:为何东林和阉党就能一呼百应,劳资要找个人,不是要等几个月,就是撩蹄子不干了,这凭什么啊!!艹,劳资明天上朝就要看看,这些人到底有什么真本事!!!

第一卷风云动 第二十三章 战个痛快() 
朝堂上一如既往闹哄哄的争吵告一段落后,朱由校只是看着群臣一言不发,头上的金丝翼善冠在烛光照射下烨烨发光。又等了一段时间后,朱由校说道:“诸位想说的话,都已经说完了吧,如果还有没说完的,就抓紧时间说。”大臣们见状纷纷表示,已经上奏完毕。

    “嗯,那好,朕这里有件事要说一下。你们有人喜欢在外面胡说八道啊,朕想问问,这是何道理?”朱由校不紧不慢地说了一句,声音虽不大,却让诸臣心里惊锣大作。

    “不知陛下所指何事?”首辅叶向高出言谨慎地问道。叶向高老成持重,而且最近与小皇帝相处,他发觉小皇帝似乎特别反感没有根据的乱说。皇上不止一次说过: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所为何事?叶首辅这话问的好,问得很好。行啊,我们今天就把话挑明了说。”朱由校说完,把脖子左右扭了扭,伸出双手交叉使劲往前拉升了一下,指关节劈啪作响,舔了舔嘴唇,心里笑眯眯地说道:来吧,战个痛快。

    这一个多月来,朱由校在朝堂上,基本就没怎么说过话。他一直在暗中观察,朝堂上那些号称牙尖嘴利的御史是什么来头。结果发现,御史们将偷换概念、避重就轻、转移话题、模糊语言等,后世公蜘常用的诡辩技巧用的滚瓜烂熟,还特别喜欢占领道德制高点。

    后世在贴吧丰富的斗争经验表明,要想彻底让对方闭嘴,除了自身需要具备详实的理论基础外,更要清楚,对方擅长哪一类的问题。至于道德制高点嘛,嘿嘿,更好对付…。

    朱由校还发现,御史对于四书五经各项典故的熟悉程度,可以用令人乍舌来形容。但是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基本为0。这就好办了,哼,战斗力为5的渣渣…。今天是时候给你们一个嘴巴子了,不要老挡着路。

    …………………………………………………………………………。

    朝堂上的大臣们,惊讶地看着皇上做出了,民间莽夫打架前才有的准备动作,又看到皇上眼神中怜悯的神色,一时间都是问号迭起,纷纷低头相互询问应对之法。皇上这一个月不是都当木头菩萨不说话嘛,怎么今天气场这么强大?难不成谁的把柄又被抓住了?

    叶向高和韩爌是见识过皇上咄咄逼人的问话方式的,本来想提醒其他人,今天没事就不要说话,免得被抓住话柄。结果却发现皇上笑眯眯地看着自己,还无声地说出了两个字:闭嘴。皇上说过一句话:用词越短,事情越大。于是两个阁老眼观鼻鼻观心,神游太虚去了…。

    “陛下,微臣吏科都给事中魏大中。不知陛下想要挑开何事说明?”话音落地后,朝中一人站了出来。

    站出来的魏大中,朱由校是早有耳闻的,可谓御史中的战略轰炸机,铁嘴一张,毁天灭地。看此人一脸清瘦气质不凡,而且有一张正派样板戏演员的面庞。皇上心里便开始嘀咕:

    明朝监察机构有六科,都给事中是掌管言官的。吏科都给事中就是是吏科言官的头头,这种人可不好对付,绝对上来就是扣大帽子。想到此处的朱由校不禁微微坐立端正,准备开始PK。

    “嗯,好,朕就说说。坊间多有传闻,说朕堪比商纣,还说朕冷落皇后,反正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你说,这算不算胡说八道?”朱由校说罢,便冷眼看着魏大中。

    “陛下,虽然传言言过其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