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民国之铁血荣耀 >

第212部分

民国之铁血荣耀-第212部分

小说: 民国之铁血荣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闪舜碓谟氡緛99沙特接触。

    本・沙特现在确实很犹豫,美国和英国的石油公司代表向他开出了比华夏更优厚的条件。毕竟《利雅得条约》是一份公开的条约,“华夏和汉志将共同出资组建华汉资源投资公司做为汉志国家投资公司,双方股权各占50%,另外,华夏还获得了在汉志领土范围内99年的探矿权和优先开采权,所得收益将按照华汉资源投资公司的股权比例分配。”这个条款并不是秘密。虽然在汉志王国更名为沙特阿拉伯之后,并没有更改条约中的条款,但汉志国家投资公司已经更名为沙特阿拉伯国家投资公司,股权比例并没有改变。现在,英国和美国的石油公司代表,就是鼓动他利用《利雅得条约》在更改国名后,没有追加备忘录的小漏洞,让他强调与华夏签署的协议,应用范围只包含原汉志的领土范围。这样一来,之后汉志在华夏帮助下,获得的从英国势力范围得到的国土,就不包含在《利雅得条约》之内,他就可以与英国和美国也签署相类似的协议,而且,他们承诺,与英美公司组建的投资公司中,沙特一方将获得55%的控股权,而不是像与华夏签署的各50%的股权。

    虽然看上比原来多5%,实际多10%的股权并不很多,但本・沙特知道,要是真的有大油田的话,多的这点股权得到的利益,绝对是个天文数字,这不由得他不心动。可华夏并不是个软柿子,想捏就捏的。不说在华夏的帮助下,现在几乎增加了一倍的国土面积,就是华夏驻扎在中东的军队,就让他忌惮非常。更不要说他的沙特国防军也都是华夏军事顾问团训练的。如果与英美签署协议的话,万一华夏翻脸,他这个国王位置是不是还能座得住都是问题。尽管英美的石油公司代表信誓旦旦的向他保证,如果华夏翻脸,美英以及欧洲国家都会向他提供军事上支持。

    其实,真正让他不满的,是华夏眼下只在卡塔尔半岛投入精力开发。虽然沙特阿拉伯国家投资公司名下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但那些都是眼下并没有收益的项目。象卡塔尔半岛的多哈通向利雅得的铁路,那是为了从沙特向卡塔尔半岛运送铁矿石更加方便而建设的。似乎眼下能给沙特带来看得见的好处的,只有卡塔尔通往利雅得的输水工程。而且,华夏向卡塔尔半岛大肆移民的行动,也让他感到忧虑。

    本・沙特的纠结并没有维持多久,一份华夏军事顾问团团长刘文辉送来的文件,让他心头的雾霾终于消散了一些。华夏的石油勘探队在距离迪拜和阿布达比的中间的地方,探查到了储量巨大的油气田。而且,在科威特境内,也发现了有油气储量的迹象,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勘察。并向他提出建议,在沙特阿拉伯国家投资公司名下,组建**的华沙石油公司,开发沙特阿拉伯的油气资源。

    这两个地方,都是杨寰宇精心选择的结果。杨寰宇知道在沙特境内的油气储量是数量巨大的,他选择在这两个地方,都是汉志原来版图以外的地方。目的就是要弥补沙特在更改国名后,没有补签的备忘录留下的漏洞。这个漏洞是在杨寰宇召集对策会议时,周翔宇在查看《利雅得条约》时发现的。如果,本・沙特同意了华夏现在提出的开发方案,也就变相的弥补了这个漏洞。华沙石油公司一旦成立,整个沙特境内的油气资源自然都将划归到这个公司名下,而在科威特和迪拜附近的油田,也不在汉志原有的版图之内。加上华沙石油公司是沙特阿拉伯国家投资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那就没必要再去分什么股份比例,整个公司都可以由华夏人掌握,这就可以避免英美的石油公司再做什么小动作。

    于此同时,军事顾问团团长刘文辉还向本・沙特提出了一个军事对抗演习计划。计划中,沙特国防军用一个师的兵力,与华夏派遣军的一个团做对抗演练。这就是明摆着的军事威胁了,刘文辉之举等于是在告诉本・沙特,沙特国防军尽管有十个师,但沙特国防军的一个师的战斗力,最多与华夏派遣军的一个团相当。要知道,不算海军和空军,华夏派遣军在中东的陆军部队就有三个师十八个团,这是不包括各个师的各种直属部队工、炮、辎、医、通讯等的作战部队。这似乎就是在明着警告本・沙特,让他小心抉择。

    作为一个政客,本・沙特自然明白在这个节骨眼上,刘文辉提出的所谓军事对抗演习代表的意味。但他真的没法说什么,要是叫真的话,现在的沙特可是还欠着华夏一大笔的军费呢,沙特国防军所有的装备武器都是来自华夏,现在用作支付的,仅仅是铁矿石。想想看,十个师的满员装备,这得用多少铁矿石来支付啊!这几乎让本・沙特心里愤怒的想爆发。不过刘文辉在临走时的一句话让他气消了不少,刘文辉告诉他,要是发现的油气田开发顺利的话,沙特国防军很快也就会有自己的空军和海军了。

    同时这句话,也让本・沙特想明白了。迪拜附近的油气田是华夏在开发卡塔尔半岛的时候就发现了的,只是把开发的顺序放在了后面。他与英美石油公司代表的接触,促使了华夏的提前开发。不然不能解释,这个时机会这么凑巧,英国刚曝光卡塔尔发现油气田,然后在英美的石油公司上门的时候,华夏就在沙特的地盘上发现了油气田。只是他再深入的想下去,也就释然了。说到底,不管是卡塔尔半岛还是科威特和迪拜,这些地方若不是华夏人的帮助,凭借他的力量是拿不到手的。这些地方原来都是英国人的势力范围,即便发现油气田,又和他本・沙特有什么关系?正是华夏人帮他从英国人手里抢了过来,现在这些资源里,才有了属于他的一份。至于开发顺序,那也可以理解,毕竟华夏在中东地区的投入已经是个天文数字,要优先收回一些成本也是正常的。

    。。。

第六章 战争的阴霾 'vip'() 
    就在华夏和美英法围绕着波斯湾的油气资源相互争夺,各显手段的时候,在中东的华夏曼德海峡基地的对面又燃起了战火。意大利对东非唯一的一个非殖民地国家埃塞俄比亚发动了进攻。

    埃塞俄比亚境内以山地高原为主,大部属埃塞俄比亚高原,中西部是高原的主体,东非大裂谷纵贯全境,平均海拔近3,000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称。境内有黄金、镍、铜、铁、煤、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水资源丰富,号称“东非水塔”。

    在他的四周,法属索马里、英属索马里、意属索马里、英属肯尼亚、意属厄立特尼亚、英埃苏丹等,全都是英法意三国的殖民地。其实,在19世纪末之前,埃塞俄比亚也是意大利的殖民地。但在19世纪末年,孟利尼克二世称帝,统一全国,建都亚的斯亚贝巴,奠定现代埃塞俄比亚疆域。孟利尼克二世率兵在阿杜瓦大败意大利军队,把意大利人赶出了埃塞俄比亚,使意大利被迫承认埃塞俄比亚**。

    英法两国虽然很想借这个机会重新染指埃塞俄比亚,但遭到意大利人的强烈反对。这才使埃塞俄比亚有机会保持了三十多年的**的君主国家。现在,意大利再次发起进攻,他们要把之前失去的夺回来。意大利人这么做,一方面是他们认为现在英法的注意力都放在中东发现的油气田上,应该没精力在东非这里来分一杯羹,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好时机。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德国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强势崛起,法国当时急于拉拢意大利对抗德国,对侵略计划采取纵容的态度,在墨索里尼与法国外长皮埃尔・赖伐尔签署的《意法条约》里,默认了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权益。而英国则担心意大利此举可能动摇其在东非、埃及和苏丹的统治,所以起初持反对态度。但最后,英国认为和意大利开战的风险太大,并认为牺牲埃塞俄比亚可以令墨索里尼不和德国结盟,最终给意大利暗示,不会干预侵略行动。

    意大利军队从意属索马里和意属厄立特尼亚,分三路向埃塞俄比亚发动了进攻。意大利在东非拥有现代化装备的军队三十万人,埃塞俄比亚皇帝卫队和各封建主军队总数虽有三十五万人,但受过良好训练的部队不超过五万人。意军分三路进攻。北路意军由意大利东非总督德・波诺将军率领,从厄立特里亚进攻提格雷省,随后占领阿杜瓦,突破北部埃军防线后占领提格雷省首府马卡累。从阿萨布进攻的东路意军在埃军的顽强抵抗下进展甚少。南路意军由格拉齐亚尼率领,从意属索马里进攻欧加登,占领戈腊黑。此后战事进入僵局。虽然在之后的国联会议上,国联宣布意大利为侵略国,但在制裁方案中没有把意大利急需的战略物资石油列入禁运,英、法仍对意大利开放苏伊士运河。

    意大利在东非点燃了战火,让德国的希特勒看到了机会。作为奥地利裔的希特勒,虽然在德国的政坛上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但衣锦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在他的思想中,无时无刻不想把奥地利吞并到德国的版图中来,当然,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波兰等国的德语区也在他的吞并计划之列。但无疑对奥地利的吞并是他觉得最为迫切的。

    之前,希特勒已经不止一次的尝试过动手,在他领导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获得德国的政权之后,希特勒最初企图采用扶植奥地利纳粹党人的办法,利用他们在奥地利内部进行颠覆活动,以实现德奥合并。1934年7月,一群奥地利纳粹分子突然闯入维也纳总理府,枪杀总理陶尔斐斯,另外一些纳粹分子占领了广播电台,并宣布林特伦为总理。叛乱分子遭到迅速镇压,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派出四个师陈兵勃伦纳山口,并向奥地利政府发出急电,允诺意大利支持奥地利的**,反对德奥合并。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不得不否认与叛乱阴谋有任何关系。

    现在,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发动了军事行动,也引发了希特勒采用军事手段占领奥地利的想法。上一次的尝试,是以意大利陈兵意奥边境而结束。这次,意大利应该没有多余兵力再次干涉了。但希特勒很清楚,他如果对奥地利采取军事行动,英国和法国肯定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为了试探英国和法国的态度,希特勒下令德国国防军进军《巴黎和约》中为德国人划定的非军事区――莱茵非军事区。

    莱茵非军事区再次回到德国国防军的控制之下,对此英国和法国并没表现出太大的反应,只是在口头上表示了抗议。(。。l)英法两国能做的也只能是口头上的抗议了,因为他们现在的首要任务,是怎样想办法摆脱经济大萧条带来的一系列的国内危机。相比在美国的资金支持下,经济快速复苏的德国,他们现在的日子更难过。德国可以用经济崩溃来赖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的赔款,他们却赖不掉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他们的借款。再这样的情形下,即便他们想对德国强硬也强硬不起来,因为他们没钱来支持发起一场新的对德国的战争。英法对德国国防军重新进入莱茵非军事区的几声无关痛痒的抗议,让希特勒明白了英法现在的虚弱。既然英法无力干涉他的行动,意大利又陷在东非的战事,武力吞并奥地利的时机也就成熟了。

    德国准备吞并奥地利,这在奥地利人来说,已经不是秘密。事实上,大部分的奥地利人也确实希望德国和奥地利能够合并。但奥地利的总理舒施尼格不同意,他认为德国与奥地利合并之后,会给奥地利带来灾难。在希特勒成为德国元首之前,舒施尼格是赞成德国与奥地利合并的。但他对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激进行为持反对态度,所以在奥地利,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是被认为是一个非法的政党。在希特勒成为德国元首之后,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成为执政党,那么可以想见,如果德国与奥地利合并的话,奥地利的执政党也必然是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这是舒施尼格所不能接受的。随着德国国防军占领莱茵非军事区,舒施尼格知道,他的反对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但他仍旧希望通过拖延时间来争取英国和法国的干预,所以他选择了与德国开展谈判来避免德国对奥地利采取军事行动。

    能够通过谈判来达到目的,而不是用军事手段,这对希特勒当然有吸引力。他也不想在德国还没有能力与英法完全对抗的情况下,过份的刺激英国和法国。但他的谈判条件很苛刻,他要求奥地利承认自己是一个德意志国家,要求奥地利政府按照德国政府的外交政策来执行自己的外交活动,实行政治性大赦赦免奥地利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政治犯,并任命这些赦免的政治犯分担政务,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