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之我为崇祯 >

第163部分

重生之我为崇祯-第163部分

小说: 重生之我为崇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当需保重龙体要紧啊!”

    面对着圣体有恙,此间老臣孙承宗却是上言道。

    “无妨,且休息几日便可。”

    闻听此言,朱建却是摆了摆手,示意无甚大碍,要说来到大明朝这几年,虽说朱建已然预料到任务唯艰,但真正的接手这样一个曾是满目苍夷的大国,由平乱,到维稳,再到如今的日渐恢复,这里面却是付出了朱建无数的心血。

    要做甩手掌柜自然是不可能的,改革唯艰,哪能稍有疏忽,若是不然定然要跌入万丈深渊,可以这么说,如今帝国之内,虽有一揽子行政班子,阁部、皇党委员会、政务局、帝国军事委员会等等诸如此类,但是这其中很多都是靠着朱建凭借一手之力,只手补天而来。

    要说这大千世界,但凡事必躬亲者,多是劳累而死,其中诸葛武侯便是其中的典型,此时此刻的皇帝朱建又何尝不是这般,只不过若不事必躬亲,有些事如何又能让人放得下心。

    朱建常说,历史的长河之中,他或许改变不了什么,但是这希望的火种,给所有黑暗中踽踽独行的人以光明,他却是可以做到的。

    可是就是点亮这火种,费心劳力结果如何,难,难,难!

    难如上青天!

    就譬如数月以前,朱建曾在乾清宫中召集大臣,商讨关于这朝代更替的死结何在,尽管后世有所谓人家当家做主便是走出这样一个历史怪圈的良剂,可是在这样一个封建鼎盛时期,又哪能这般简单?

    何况乎,政治本就是贵族的玩物,是精英的一手遮天!

    朱建常常问自己,为何这大明百姓没有家国观念,在思忖过无数夜晚,遍历多少朝事之后,朱建终于明白,贵族们一手遮天,百姓安之若素,所需求的不过只是一份安稳罢了。

    而王朝归属落于何方,又和他们有什么关系,普天之下,皆是王土,百姓根本没有任何归属感所言,他们感受不到任何关于他们应得的权利,他们只不过是贵族们圈养的羊羔,随时宰割。

    那么对于他们而言,王朝与国家还有何区别,反正一切都不属于他们,只要能苟延残喘,谁做皇帝,那都是一样,因为对于他们而言,唯一的改变只是这高高在上的皇位之上,换了一个人去坐罢了!

    朱建明白,问题的根源在于百姓身处这样一个王朝没有权利可言,有的只是无尽的剥削,要改变现状,唯一所需要做的便是给百姓制造归属感。

    文化、习惯、饰物这些都不缺,缺的只是一部法,一部让所有大明子民感受自己身处帝国,是帝国公民,拥有帝国公民所享受权利的一部法!

    荣耀属于皇室,帝国属于臣民!

    这是朱建梦寐以求的希冀,可是一切的一切又谈何容易,予以大多数人权利,势必会触碰少数人的权利,而整个偌大的帝国能维系数百年,靠着却是这少数人的拥护与加持。

    一旦将这些人的蛋糕动了,哪怕只有一丝一毫,说产生的也必将会是一场地震!

    帝国势必动荡,而如今帝国依旧是处于前敌环视之中,若是贸然行事,势必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所以朱建选择了抛砖引玉,至于结果如何,一切都要等到彻底的海内澄清方可实行。

    “却是不知能不能撑到那个时候!”

    看着被自己轻掩过去的一团鲜红,朱建却是心中暗自叹了一口气,不过此间摆在面前最为重要却还是关于镇北关的局势发展到底如何。

    “太保啊!朕在你这府中之事务必保密,另外朕这几日休养,镇北关的局势如何,却是全靠太保你了!”

    “陛下放心,老臣定当竭尽全力!”

    对于孙承宗所言,朱建却是笑了笑,都快古稀之年的老臣了,还这般意气风发,朱建却是陡然觉得自己是过于老成了些。

    “杨大人、李大人,太保毕竟年岁已高,朕有些于心不忍,汝等一人掌管阁部、一人为政务局大臣,此间当需竭力帮衬太保才是。”

    “臣等自当如此!”

第三十章 铁幕!平辽之战(四)()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话虽不错,但是实际上更为重要的还有一条,那便是战事未开,舆论为先!

    天下之大,但讲究的是一个理字,所谓理直则为气壮,哪怕只是造出的一个理,那也是一种内心的依托。

    自古以来,讨伐叛逆多有檄文,这便是造势,也是为的一个理。

    武王伐纣,是为纣王无道,却是代天罚之,是为周代商之理;成祖起兵于北平,是为清君侧,匡扶社稷,是为成祖起兵代建文之理。

    历史上,诸如此类,数不胜数,而这个理字却也并不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最多是换汤不换药,其精髓亦在于造势,于每一个人追求心安,对于大多数人或者说是一种煽动。

    朱建亲自坐镇山海关,暗中注视着辽东地区所发生的一切,他更是懂得造势的势在必行,大明要战,就要战的理直气壮,让自己站在道义的制高点!

    去让敌人胆寒,让国人狂热!

    这就是舆论。

    宋献策乃是帝国皇党宣传部大臣,秉承圣意,执掌着整个帝国的舆论走势,此间朱建欲要出兵伐后金,自然是离不开宋献策这一手舆论的神来之笔。

    山海关内,临时指挥衙门。

    宋献策受皇帝所托,却是召集帝国皇党事务报主笔刘若宰,帝国宣传报主笔陈玉泰,大明书刊主编陈子龙等等数十人聚集一堂,共商这如何造势一事。

    要说此间这几人,那都绝非等闲之辈,皇党事务报主笔刘若宰,乃是崇祯元年的状元,其人刘若宰出生于书香门第,文思敏捷,出口成章,是为一奇人,故而朱建以其为帝国宣传部主事兼任党务报主笔,却是直接操盘着帝国的舆论制造走向。

    而另外几人,譬如这帝国宣传部主笔陈玉泰乃是崇祯四年的状元,如今帝国之内学堂教育与科举制并举而行,只不过科举考试的方式却是不再拘泥于四书五经要义,时事、贤良方正、直言劝谏等等诸如此类,却也是帝国之内士人之福音所在,与此同时,也为大明帝国注入了无数新鲜的血液。

    。。。。。。

    山海关内,大明帝国的舆论尚在酝酿之中,而此时此刻辽东之地,一战大战已然迫在眉睫之间。

    辽阳城外,一支大军已然就绪,就待一声令下,便是直取这辽阳城。

    “贝勒爷,何时开始展开攻势?”

    眼看辽阳城就在咫尺之间,一旁的甲剌额真查木昆明显有些激动,三年了,这是他们离开此地之后,再次回到这里。

    这里的每一片山,每一片水,都是那么值得让人怀念,多尔衮曾是许诺终有一日会带着他们打回来的,而今天真的回来了。

    “此事不急,待到城中消息传来,便知分晓!对了,传令下去,告诉岳托让他的兵马一定要严密监视阿巴泰的行动!”

    “嗻!”

    夜色来临,此时此刻辽阳城里,牛录阿什达尔汉府邸。

    “阿什达尔汉大人,我家主子爷说了,此事事成之后,大人所需要的叶赫旧地,悉数归大人所有,我家主子爷并以大人为叶赫新主人,共结盟好!”

    “哦,贝勒爷实在是客气了,我达尔汉何德何能,岂敢擅据叶赫之地为一家主人,叶赫早已归降建州久矣,我达尔汉此间相助贝勒爷,却是只需的一块地养老罢了,至于叶赫之主却是不敢奢求,达尔汉只愿为贝勒爷永远的奴才,替贝勒爷看守这块地足矣。”

    面对着来说所言,阿什达尔汉忙是一脸惶恐,却是道。

    “对了,回去之后告诉贝勒爷,城中之事让他放心即可,到时火光为号,我城门大开,贝勒爷便可长驱而入!”

    。。。。。。

    午夜降临,辽阳城被夜幕所笼罩,却是依旧有如往日一般宁静。

    城中汉旗驻扎之地,与女真人不同,却是偏安于西城一隅,虽说马光远为这辽阳守将,但是毕竟是汉人,面对女真人依旧是低上一等,他且如此,又何况乎他的这些兵。

    “今日星空之上,勾陈有白虎犯边,却是有兵事将起,当是不吉之相啊!”

    西城军营,此刻马光远负手而立,仰望星空,却是不觉大惊失色。

    “大人,末将早年在大明京师之时,曾是遇到一洋人,听闻其关于这天文学说谈论,这星河之中,日月走向自有规律,大人却也没必要如此吧!”

    说话之人,乃是这汉旗梅勒张存仁,早年曾在辽东军中为一副将,后来投奔皇太极,受其重用,先后曾为工部承政,都察院承政,如今随马光远一道坐镇辽阳城,为汉旗梅勒。

    “张大人啊,这祖宗传下来东西,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今日城中可是有何异样否?”

    闻听马光远嘴里提到祖宗二字,张存仁却是不觉嗤之以鼻,投靠了后金,可谓是早就丢掉了祖宗,这个时候马光远还和他提祖宗二字,这不是贻笑大方嘛!

    不过这笑归笑,如今他们坐镇辽阳,当也容不得半点马虎。

    “大人,我西城之中,一切安好,别无异样,至于东城那块,哎。。。。。。”

    说到此处,张存孝却是不觉一阵叹息,要说这东城乃是满洲旗人的驻地,不要说他张存孝管不了,就连身为辽阳守将,名义上负责整个辽阳防务的马光远那也是没这个权利。

    对于张存孝的一番叹息,马光远自然是明白,却是道。

    “也罢,也罢。东城之事不去管它,不过告诉弟兄们,今日全军戒备,以防城中事变!”

    。。。。。。

    子时时分,是鼠辈们出动的时辰,往往也是人最感到困顿的时候。

    “不好了,起火了!起火了!”

    马光远刚睡不过片刻功夫,却是忽的惊醒过来,猛地睁眼,却是忙向帐外跑去。

    此刻,呈现在马光远面前的却是火光四起!

    噼里啪啦声四作,掺杂着呼喊声,却是异常混乱不堪。

    “张大人!张将军!”

    面对着这一突如其来的状况,马光远却忙是呼喊着张存孝,却是因为在自己睡下之前,乃是张存孝主动换的岗。

    “大人!大人!不好了,不好了!”

    就在这时,一个灰头土脸的汉子却是朝着马光远大帐直奔而来,却正是汉旗梅勒张存孝。

    “张大人!发生了何事,为何此间突然起火,而且隐隐约约有喊杀声传来!”

    “回禀。。。。。。大人,就在刚刚,多。。。。。。多尔衮攻进东门,直奔这里杀。。。。。杀过来了,大人快上马,随。。。。。随末将冲杀出去吧!”

    “什么?!多尔衮东门而入!他不是应该在去往镇北关的路上吗?!对了,达尔汉他人呢!”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马光远却是不觉大惊失色,忙是询问关于达尔汉的消息。

    “大人,多尔衮此间为何出现,末将也是不知,至于达尔汉,就。。。。。。就是这达尔汉打开东门迎多尔衮入城的!大人时间来不及了,快随末将走吧!”

    “也罢,也罢!聚集残军,一起冲杀出去!”

第三十一章 铁幕!平辽之战(五)() 
黎明时分,浓雾渐起。

    在通往盛京城的官道之上,一队残兵却是狼狈逃窜而来,一口气连续跑出了十余里外,眼见城池渐行渐远,后面没了追兵,这才寻一密林停歇了下来。

    此处却正是辽阳城中从多尔衮大军围困下逃窜出来的马光远一行,而若不是西城稍偏,多尔衮大军偏重东城,只怕这马光远一行也难以逃离这城中。

    “张大人,情况如何?”

    待到安歇下来,马光远却是顾不上左臂带伤,忙是问到一旁的张存孝。

    闻此言,刚清点完残余的张存孝却是面上无不带有戚容。

    “大人,十不存一二矣。”

    “唉,只是可怜那些无辜的将士了!”

    虽说已然预料到结果如此,但是当真正闻听此事,却依旧是难掩心中的震惊,看着剩下的三四百人马,皆是人人带伤,面容悲戚,更是悲由心来。

    “大人,接下来该往何处去?”

    尽管损失惨重,但是这逃出升天之后,该何去何从,自然摆在当前最为首要的地位,是去往盛京,还是去往鞍山汇同阿巴泰,再一举重新夺回辽阳城,当真正意义上面对这个问题,张存孝却是不得不征求马光远的意见,毕竟他才是主将。

    闻听张存孝所言,马光远却是眉目有些紧蹙,片刻之后,却是毅然道。

    “走!回鞍山,与阿巴泰大人汇合一处!”

    对于马光远这般决定,张存孝却也猜的出缘由,毕竟一来此去盛京路途要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