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之我为崇祯 >

第63部分

重生之我为崇祯-第63部分

小说: 重生之我为崇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该来的!都来吧!”

    夜色渐深,当洪承畴马不停滴的赶回京师,连口水都还未来的急喝,便是被早已等候多时的王承恩给匆匆的往宫里拉。

    而一路而来,京师城中全城戒严,更是只能进、不能出,却是让洪承畴有些不解,不过对于久历官场的他而言,却是能够感觉的到一场暴风雨似乎要降临了!

    “忠义伯,许久不见啊!”

    一进宫门,洪承畴却是与正欲进宫的内阁大臣李标撞个正着。

    “李阁老,久违了!”

    洪承畴亦是回了个礼。

    “你我结伴如何?”

    “甚好!对了,阁老,洪某刚刚回京,却见京师之中突然戒备,却是不知为何?”

    闻听此言,李标却是亦将笑脸收回,轻声道。

    “具体所谓何事我也不知,不过忠义伯,如今这京师说你大肆收取钱财一事,却是闹得沸沸扬扬,依我看来,却是脱不了关系啊!”

    而对于李标所言,洪承畴却是面色大变。

    “在下前不久已向陛下禀明,在下绝不可能做出此等人神共愤之事啊!”

    见此,李标却是摇了摇头。

    “此事由你而起,针对之人怕却不是你忠义伯啊!”

第一章 谋变法,皇党立!(一)() 
保定城外。

    车辚辚,扶梓南归的队伍却是拉的老长老长,当然这队伍中除了杨家人,也有那一直送出城来的保定府大小官吏。

    皇帝都亲自为杨督师送行,又何况乎他们。

    却说此时站在队伍中,杨嗣昌却是一脸凝重,而不远处站立之人赫然乃是‘铁血’。

    “这位大人,可知陛下突然召回杨某却是为何?”

    面对着来自杨嗣昌的询问,那‘铁血’侍卫却是拱了拱手道。

    “武陵侯爷客气,至于陛下为何召见,却不是我等作为臣子的当是知晓的。”

    言及此处,那‘铁血’便是不再言语。

    而此时的杨嗣昌亦是察觉自己刚刚失言,却是一阵哂笑。

    有些无言。

    “父亲,真的要去么。”

    “儿啊,陛下急召,为父身为臣子,享君恩,食君禄,当是不得不为陛下分忧!儿啊,为父可就全托付于你了!”

    交代完后事,杨嗣昌却是随同那‘铁血’卫士一道,策马扬鞭而去。。。。。。。

    “想来京中定是有大动作啊!”

    。。。。。。

    酉时刚过,此时的乾清宫中显然气氛有些压抑。

    除了那一个个身着土灰色军服的龙虎军卫士,整个乾清宫内竟是连一个太监也不见个影子。

    当然要除了这曹化淳与那东厂提督王承恩之外。

    杨嗣昌算是来的最晚的了,此时的议事房中,左侧大臣除了内阁大臣外,还有大理寺少卿扬威伯史可法、忠义伯洪承畴等等,而右侧赫然立着蓟辽总督、关外总理左侍郎、忠义侯袁崇焕,总理大臣、靖边侯孙承宗,登莱巡抚、总理右侍郎袁可立等人。

    “杨大人!”

    “杨大人!”

    见杨嗣昌到来,众人皆是行了个礼仪,之后却是再也没有下文,杨嗣昌却是也明白,此番景象太过压抑,试问有谁能够平复的下心境来。

    何况皇帝迟迟不到,更是让诸人有些疑虑。

    而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却是出现在了众人面前,却正是那大明皇帝朱建。

    “陛下!”

    见皇帝到来,众人皆忙是行礼。

    “诸位,免了,坐!”

    此时的皇帝面色凝重,众人那皆是看在眼里,只不过天意难测,皇帝到底心有何想,众人身为臣子,却也是不好擅自揣度。

    而就在众人皆是不解时,朱建却是开口了。

    “诸位,如今时局诸位当是怎般看?”

    面对皇帝突然抛出的这席话,众人皆是有些面面相觑。

    陛下今个是怎么呢?

    前不久庆功宴上,陛下那可还是精神抖擞,大有豪气冲天,大干一场的气势!

    如今为何深夜召见,竟是首先问及这般问题。

    尽管众人不解,不过并不代表这议事房中没人出来说话。

    “陛下,臣以为帝国外表看起来依旧天朝大国,然而举国上下,依然千疮百孔,外有强敌,内有忧患,当是帝国存亡之秋也!”

    说话之人却正是扬威伯史可法。

    闻听史可法此言,朱建面色却是愈发的沉重开来,而此时,闻听史可法此言,那些个老臣们莫不是点了点头,只不过久历官场的他们,却是不如史可法这般充满热血激情!

    “陛下,史大人所言皆是在理,不过陛下乃中兴之主,想来我大明朝定能平安度过这段多事之秋!”

    见皇帝面色有些难看,那内阁首辅李标却是上前道。

    而此时,对于李标这席话,朱建却是沉声道。

    “李阁老,却是以为这大明朝当是有如老子所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当果真此般能安然度过耶?”

    “这,老臣愚钝,还请陛下明示。”

    闻听皇帝这番话,那李标面色亦是微微一变,却是立马谢罪道。

    “不,李阁老,你并不愚钝,只不过有些话你想说,却是不敢说,不过不打紧,今日朕就替你,不,是替你们,替整个大明朝把这话说出来!”

    “那便是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大明不变法则必亡是已!唯有变法,帝国才有一线希望!”

    皇帝要变法?!

    闻听此言,众人面色皆是大变,变法一词,却也不新鲜,古有商鞅、李悝、王安石等等,今有前朝张居正变法改革,对于从科举之路一路爬上来的大臣们,这些事自然是耳熟能详。

    只不过变法之事虽说不新鲜,然而古往今来,但凡是变法者吗,那就没有几人成功!

    何况乎,一旦变法,那必然会打破旧有制度,也就是说当会触及大多数人的利益,结局只能是动摇国本!

    思及此处,李标却是大声劝谏道。

    “陛下,还请三思啊!历代变法,无不动摇国本,如今大明朝可是经不起这般折腾了啊!”

    “是啊,陛下,李阁老所言极是,还请陛下三思啊!”

    一时间,整个议事房中一片声响。

    闻听这左一句‘三思’,右一句‘三思’,朱建面色却是阴沉到了极点。

    而此刻的议事房中,却有几人却是例外。

    辽东三杰、户部尚书徐光启、内阁大臣杨景辰、扬威伯史可法以及刚从外地赶回来的武陵侯杨嗣昌、忠义伯洪承畴。

    眼见于此,朱建却是应声道。

    “世变小,则治世法因之小变;世变大,则治世法因之大变。夏之尚忠始于禹,殷之尚质始于汤,周之尚文始于文、武、周公。阅数百则弊极而变,或近至百数十年间,治法不能无异同。

    故有以圣人继圣人,而形迹不能不变者;有以一圣人临天下,而先后不能不变者。是故惟圣人能法圣人,亦惟圣人能变圣人之法。彼其所以变者,非好变也,时势为之也。

    今天下之变亟矣。窃谓不变之疲乏,宜变今以复古;迭变之法,宜变古以就今。不审于古今之势,斟酌之宜,何以救其敝?且我国家集百王之成法,其行之而无敝者,虽万世不变可也。至如官俸之俭也,部例之繁也,取士之未尽得实学也。

    此皆积数百年末流之敝,而久失立法之初意,稍变败弊去而法存,不变弊存而法亡。是数者,虽无敌国之环伺,犹宜汲汲焉早为之所。苟不不知变,则粉饰多而实政少,拘挛甚而百务弛矣。”

    朱建所言,其实很简单,这变法那是应与时势,天下之大势也!变,有风险,可不变,那无疑是坐以待毙,只不过差别在于早死晚死而已!

    特别是那一句‘彼其所以变者,非好变也,时势为之也。’更是喊出了他朱建说的心声!

    而当朱建这一席话说完,现场的苦劝声似乎却是停歇了许多。

    而此刻,朱建却是当着众人的面,取出一黄绸布缎。

    “诸位,变法之事,朕心意已决!世人皆言,大明朝再无张居正,今朕发誓,无他张居正,朕就当顶起这片天,今有血书为证,愿与朕共进退者,血书留名!诸位皆是朕之肱骨,是留是去,全凭诸位心愿,朕绝不勉强,不过朕话又说回来,今日之事乃是绝密,若有泄密者,朕绝不手软!”

    说罢,朱建却是一口咬开中指,一个鲜红的血印却是摁在在绸缎之上。

    对于皇帝那眼色中寒光闪过,诸人却亦是明白,今日之事已然没了退路。

第二章 谋变法,皇党立!(二)() 
对于皇帝这一番动作,整个议事房却是沉寂了片刻。

    然而随着杨嗣昌的上前,一切的沉寂终究是被击的支离破碎。

    随着上前的却是辽东三杰、徐光启、史可法等人,眼见众人皆是上前,阁部诸人却亦是不再继续坚持,却也是纷纷向前。

    只不过唯有内阁首辅李标,在劝谏无望之后,一阵重重叹息后,却是径直转身而去。

    唯留下‘也罢,也罢,也罢!’三声长叹。

    李标的不辞而别,却是被朱建看在眼里。

    此时的朱建却是面色有些愈发的阴沉开来。

    李标的道,朱建却是明白,中庸之道,也便是维持这样一种微妙的平衡,故而李标一生不曾入任何党派之争,求得那是各方制衡!

    故而,闻听皇帝要改革,要变法!对于一向崇尚中庸之道的李标而言,那无疑是晴天霹雳!

    那是因为变法所面对的不仅仅是相互倾轧的党争,更是整个帝国的利益之争!那是动摇国本的!

    因而,要变法,李标那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只不过皇帝要改革,要变法,他李标却是无能为力,只能是一走了之,这样对于双方而言,以不至于两方都不好看,而对于这一点,朱建却也是能够体会得到的。

    只可惜,李标的道却是行不通的,朱建自是明白明末的党争靠着什么中庸之道,制衡之术那是无济于事的,若是不然历史上的李标终究一生也只能望着日渐倾轧严重的党争,却是抱恨终身!

    若要应对党争,那还得靠以毒攻毒!

    而且还是以烈毒攻之,一击毙命!

    “陛下,李阁老他。”

    眼见李标突然离去,皇帝面色阴沉,刘鸿训却忙是上前欲要为李标说上几句话。

    只不过话还未说完,却是被朱建给直接打断。

    “默承放心,朕这点气度还是有的!”

    闻听皇帝所言,那刘鸿训以及在场的那些个大臣们本为李标悬掉着的一颗心却是放了下来,只不过朱建接下来的话,却是让众人有些略显惊讶。

    “不过李阁老他年事已高,内阁之事太过劳累,朕决定罢去李阁老首辅内阁之职,同时罢去户部尚书,然李标为官清正,性耿直,敦大礼,顾大局,明辨是非曲直,且又敢于直言谏君,遇事持大体,故而朕决议赠其柱国【文勋:从一品】,去往国子监做祭酒吧!”

    闻听皇帝所言,众人却皆是拱手道。

    “陛下此举大善!”

    要说这议事房中的众人,那皆非等闲之辈,李标触怒圣颜,轻则罢官,重则那是要掉脑袋的事!

    然而皇帝不仅仅没加以责怪,反倒是给李标加了勋官,柱国虽无甚实权,但那也是位极人臣的品衔,众人自然是看得出,皇帝对于李标那还是蛮讲情谊的。

    至于罢去李标内阁首辅以及户部尚书,那却也是常理之中,李标反对变法,而皇帝又要变法,而内阁首辅关系之重大,皇帝欲要变法自然不可能要一个反对自己的人去做这一官职。

    却说面对朝臣们拱手称善,朱建却是道。

    “诸位,李阁老此去,阁部空虚,而阁部乃我大明重要机构,乃朕之爪牙所在,朕变法在即,阁部之责当是重中之重,故而朕决议重组内阁!”

    闻听皇帝要重新组阁,众大臣却是无不惊讶万分,这却是因为此刻的内阁距离成立也不过几个月的功夫!

    “文弱!”

    当闻听皇帝唤及自己时,杨嗣昌却是不觉心中一紧。

    “臣在!”

    “文弱,不必拘谨,京师一战,你之才干朕已然知晓,想来在场的诸位大人也是有目共睹的,如今朕决议变法,此间种种,却是不亚于一场守卫京师的大战,故而朕决定,以你为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替补李阁老之位!”

    对于皇帝的任命,尽管之前已有预感,不过当一切真就发生之时,杨嗣昌却是有些如醉梦中。

    “陛下,臣有孝事在身,首辅之职,怕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