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101部分

明末汉之魂-第101部分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此以后,“四方快运”的触角会不断延伸,镖师和马车夫会越来越多,这一准军事组织会不间断得到锻炼。

    他们长期混迹大明各地,对于山川地貌风土人情了如指掌,一旦“红旗军”需要进行内线作战,不仅仅能够及时掌握战场情况还能够快速得到粮食和物资的补给,获得敌军情报更加不成问题。

    会家子成为镖师后走镖之时当然是骑马,这些人干上一两年马术和骑战技能会得到提高,届时“红旗军”选拔骑兵之时可供挑选的好兵源就会层出不穷。

    这个时代人光宗耀祖的思维透到骨子里,“红旗军”骑士不仅仅待遇高还会有搏军功得到提拔成为军官的大好机会,这跟刀头舔血走镖的危险系数相差无几,但是结果会截然不同。

    走镖万一运气不好死了或者伤残“四方快运”给些安置银就打发了,“红旗军”骑兵阵亡或者伤残会得到荣退银子和荣养的良田三十亩,家属还会得到体面的工作。

    做镖师运气好也仅仅是赚到养家糊口的卖命银子而已,成为“红旗军”骑士运气好立下军功会赚来封妻荫子改换门楣。

    黄四方进行宣传时就广而告之,跟着“红旗军”做随军杂役相当于预备役,来“四方快运”做马车夫或者镖师同样是后备兵源。

    “四方快运”给的待遇还达到了随军杂役的双倍,年底还会有一些奖励银子和作为福利的粮食、副食品发放。

    现在北直隶的会家子和壮汉又多了一份选择,他们被“红旗军”选上后统一随军操练三个月就会面临第一次挑选,表现良好的人会获得“四方快运”马车夫或者镖师的工作。

    现在“四方快运”的业务已经做到了张家口、大同、太原等等重镇,不久的将来这些地方都会设立分号,这就意味着“旗卫”会渗透到晋商的老巢。

第二百零二章:君前奏对() 
虽然“四方快运”不可能涉足晋商的核心生意,但是只要垄断了运输,掌握这些卖国商人的买卖还会远吗?

    争夺晋商货物的运输权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只要不是“四方快运”承接的运输,黄四方真的会派遣“旗卫”组织骑射功夫好的镖师客串马贼。

    “旗卫”乃是特务组织,有他们盯着穷追猛打,把跟晋商长期合作的车马行一个个都逼得关门大吉理所当然,把晋商自己组织的运输抢得血本无归轻而易举。

    晋商人人精于算计,一个个都极其抠门,自己组织运输经常丢了货死了人血本无归,当然痛定思痛选择跟“四方快运”合作。

    殊不知,他们被“四方快运”摸了底牌相当于是一只脚迈进了棺材。

    “红旗军”的实力发展到一定地步就到了图穷匕见的时候,把晋商一网打尽,把他们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一锅端该是多么有意思?

    黄汉在忙杂事,麾下宋鹏飞、憨子、杨国恩、袁思明、王展鹏等等军官都是一心无二用,他们只有一个任务——练就强军,因此得到扩充的“红旗军”无论步骑都没有懈怠一天。

    演习、拉练、对抗总在进行中,因为家主说过“红旗军”永远不会闲着,几个月内必将再次打恶战,此时不努力训练,他日有可能连尸体都回不了故里。

    许多官佐从家主的宣传口号中感觉到了味道,现在“红旗军”上上下下都知道家主志存高远,有可能要带领大家出关去找鞑子、建奴进行报复性攻击。

    “红旗军”战士们更加不要命地训练,他们担心由于技不如人在关外战死,在关外丢了性命真的有可能就地掩埋,岂不是无法魂归故里?

    在“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口号声中,刻苦训练的“红旗军”上下一心,他们准备迎接新的战斗。

    徐光启成为大明礼部尚书并且入阁了,他没有忘记关门弟子,经常来信询问马铃薯和甘薯的长势,黄汉回信告知恩师丰收在望,老人家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他乃是铁骨铮臣,胸中无私天地宽,举贤不避亲。

    在一次早朝之时,徐光启公然陈奏天子,四城大捷的各级文官武将的封赏都已经落实,为何独独没有封赏“红旗军”的将士?

    “红旗军”主将黄汉不仅仅战功赫赫,还在安置流民组织农民生产自救中成绩斐然,如此为国为民的忠臣良将朝廷不予以表彰岂不是让所有用心为国的文武心寒?

    确实如此,朝廷已经在八月份千刀万剐了罪督袁崇焕,诸多文官武将得以加官进爵。

    朝廷给了孙承宗太傅的荣勋,郑国昌、张凤翼加衔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并世廕锦衣卫指挥佥事。

    进祖太寿少传,世廕指挥同知。宋伟、马世龙并太子太保,尤世禄、杨肇基当上了太子太师,吴自勉被提拔为左都督……

    连刘之纶和他麾下的将领都最少虚衔再升一级,就是缺了黄汉父子和“红旗军”官佐。

    不是崇祯厚此薄彼,而是他左右为难,孙督师旗帜鲜明要求查明永平先登存在的猫腻,矛头直指黄汉。

    孙承宗言下之意,此子枭雄苗头以现,如果圣天子重用此人汉末的曹操就会出现大明版。

    崇祯认为孙承宗危言耸听,内心里根本不以为然,他少年得志心高气傲,自认为即便黄汉乃是曹操般的枭雄又如何?他文韬武略哪里是懦弱的汉献帝可以相提并论?

    可是少年天子不能让老而弥坚的孙师傅过于失了脸面,因此来了个拖字决,把“红旗军”的封赏暂时搁置了。

    阁老徐光启此时公然陈奏“红旗军”封赏事宜,皇帝心里其实很高兴,他想着顺水推舟提拔黄汉父子,目的就是希望出现一支强军能够跟关宁军分庭抗礼。

    只可惜重臣徐光启出面为黄汉鸣不平,朝堂之上没有文官武将附议,崇祯觉得有些遗憾。

    他只得故意问道:“爱卿在永平三个月,据传闻黄汉跟爱卿形影不离,爱卿还把黄汉纳入门墙,爱卿高风亮节自然慧眼独具,朕只是好奇爱卿如何瞧上了那武夫?”

    徐光启很严肃道:“启禀陛下,黄汉乃是文武全才而且德才兼备。老臣请旨去永平赈济灾民,带去了几大车马铃薯和甘薯秧苗,可是百姓愚昧无人愿意试种。

    老臣正束手无策之时,黄汉挺身而出,他不仅仅成功推广了这两样高产农作物还拿出几万两银子做定金承诺包销农民的所有产出。”

    崇祯赞叹道:“不错、不错,黄汉此举可圈可点,确实有功。”

    徐光启接着道:“老臣见此子做事干脆颇有能力,因此在郑藩台面前举荐他主导安置流民。

    那段日子,黄汉和老夫成天混迹与流民之中,老臣亲眼见证黄汉如何想方设法让老百姓生产自救,两个多月时间十几万流民没有一人因为饥饿而死,黄汉功不可没。”

    崇祯道:“黄汉确实有功于社稷,朕……”

    皇帝正准备金口玉言授意内阁给黄汉加官进爵,谁知有人截胡,一个给事中出班奏道:“陛下,臣弹劾永平守备黄汉贪赃枉法草菅人命。”

    随即又有几个御史给事中出班弹劾,内容也是黄汉胆大妄为,居然擅自逮拿士大夫并且抄家,这些士大夫失了气节曾经投降建奴死有余辜,可是黄汉居然把查抄的大部分金银和田亩都私吞了。

    这些弹劾杀伤力巨大,虽然没有逮着黄汉贪赃枉法的真凭实据,但是御史、给事中可以闻风奏事,崇祯皇帝一下子被攸攸之口堵住了。

    这时孙承宗奏道:“陛下,黄守备如此年轻却胆大包天,据说年初之时他只不过是一个百户官,那时他就敢主持私分缴获高达四十万两白银,在永平的所作所为老臣认为绝对不是空穴来风,请陛下彻查。”

    徐光启听到这些弹劾心里咯噔一下,他乃是高智商,一下子就想明白了。

第二百零三章:功过相抵() 
徐光启终于知道关门弟子黄汉用来救济老百姓的银子不全部是战场缴获。

    还应该有许多是搜刮自那些变节的士大夫、士绅,怪不得黄汉手里有那许多良田,原来有些真的是来路不正啊!

    见许多给事中、御史揪住黄汉的短处不放,连老友孙承宗都当着自己的面表态此人不能大用。

    科学家怒了,他出班朗声道:“老臣收下黄汉作为关门弟子乃是平身最畅快之事,陛下可愿闻其详。”

    崇祯内心里根本不认为黄汉私吞了那些软骨头官员的家产有什么大不了,也知道朝廷办某个官员之时查抄送达朝廷的财产十不存一,罪督袁崇焕才查抄出五千余两的田产、财产就可见一斑。

    他正被御史、给事中逼得不爽,发现挺黄汉的徐光启要说话当然来了精神,赶紧道:“爱卿请讲。”

    徐光启何等才华,君前奏对谈笑自如。

    他道:“老臣两个月前也假公济私了,写了十几封书信给门生故吏,就是让他们为十万石冬小麦北上大开方便之门,算上成本这些麦子到港价应该是一两二钱不足一石。”

    崇祯笑问道:“爱卿如何也做起了粮食生意?”

    徐光启道:“发国难财真的很容易啊!永平府的粮价节节攀升,一石麦子时价已经突破二两银子,诸公可知这意味着什么吗?”

    崇祯大吃一惊,问道:“粮食如此之贵,老百姓如何活得下去?”

    徐光启道:“天子圣明,如此高的粮食价格意味着饿殍满地,意味着盗寇四起,不知诸公可曾在此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圣天子分忧?”

    无人应答,满朝文官武将此时都不在服务区,大殿里只有徐光启在侃侃而谈。

    “老臣调了十万石麦子,如果那时出手恐怕十万两雪花银会轻轻松松赚到手,诸位以为如何?孙督师,这恐怕不算是贪赃枉法吧?”

    孙承宗跟徐光启年纪差不多,俩人以前是东林党同志,私交不错相当于老朋友,今天见一向与世无争的老友居然矛头指向自己,孙承宗觉得不可思议。

    他头脑灵活马上就明白了徐光启的目的,反问道:“徐大人,你这是准备为刚刚收下的关门弟子脱罪吗?”

    徐光启一字一句道:“黄汉有功与江山社稷何罪之有?从江南购买的十万石用来救命的麦子就是黄汉出的银子,到港后他没有卖出一斤全部借贷给了嗷嗷待哺的饥民。

    在这之前他还花了十万余两白银在种植甘薯、马铃薯的农民身上。

    老臣认为即便黄汉的银子有可能来路不正,此时也是殊途同归,这些银子到了朝廷手中,这个时候也会用在赈济灾民的大事上。”

    安静,鸦雀无声,满朝文武此时都不好出面纠缠黄汉在永平上下其手捞银子分田产之事。

    同样有正义感的孙承宗心里其实已经对黄汉减轻了敌意,他认为黄汉是不是枭雄、是不是贪赃枉法已经不重要,活民十数万足以抹杀一切罪责。

    他见老友难得动了真怒决定出面做个和事老,免得徐光启下不来台。

    孙承宗也是清流重臣,人品好官位高,在朝堂上的话语权毋庸置疑。

    他开口了:“陛下,老臣认为黄汉救民于水火为大善,以前种种不法之事可以不予追究,就算功过相抵如何?”

    领头羊发话了,东林党纷纷附和,接下来就是众口一词,黄汉功罪相抵维持现状。

    这很明显不符合皇帝的意图,崇祯是准备给予黄汉更多兵额更高权力更大地盘的。

    而大明往往就是如此,即便是皇帝也不可以为所欲为,不能实现皇帝意图的事情多了去了。

    徐光启忽然大笑道:“罢了、罢了,朝廷不肯重用黄汉,他无可奈何,老臣代他请旨,请圣天子恩准黄汉进京。”

    崇祯很意外问道:“黄守备不去抚宁驻地练兵来京师干什么?”

    徐光启苦笑道:“黄汉准备来京城卖红薯。他承诺包销老百姓种植的甘薯和马铃薯总要言出必践,因此他要来这个有百万人口的大都市卖红薯。请圣天子恩准。”

    朝堂上一阵嗡嗡声响起,有以庶吉士出身的参军御史金声为首的几个文官武将愤愤不平,朝廷不给功臣封赏导致人家沦落到来京城卖红薯,成何体统?

    历史上的金声此时已经不在朝堂,他是被大部分文官武将嘲弄没脸再留下做官,愤而辞官回家了。

    因为历史上刘之纶和金声同为庶吉士,他们向朝廷推荐布衣申甫为将,最后申甫和七千人马全军覆没于柳林成为了笑柄。

    接下来刘之纶又高调带兵袭击遵化兵败战死,八营麾下只跑了一营丢了两万余人马。

    少年皇帝很看重崇祯元年的进士刘之纶和金声给予重用,可惜他们保举的人和自己的成绩实在让皇帝难堪,介于这种情况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