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103部分

明末汉之魂-第103部分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汉开会时布置了任务,所有的官佐都带领人马赶去大安口集结,随军劳役带多少根据自觉自愿的基本原则选拔,下一步行动等到黄汉亲临之时自然见分晓。

    郑孝文、黄勇、黄义和高有谋负责分流安排在开平暂住的流民前往新建的“红旗军”大本营堡垒。

    这个堡垒一两万人已经建设了小半年,现在初具规模,城墙周长七里、高度三丈三尺、宽度一丈,虽然规模有可能还达不到大明一个比较好的县城,但是采用了棱堡设计,更加具备防御力。

    棱堡是古代堡垒的一种,其实质就是把城塞从一个凸多边形变成一个凹多边形,这样的改进减少了防御死角,使得攻击方无论进攻城堡的任何一点,都会使暴露给守军超过一个的棱堡面。

第二百零六章:为人民服务() 
由于有了水泥这个大杀器,因此堡垒的基础部分都是混凝土结构,坚固度在这个时代无与伦比。

    黄汉为了不显得太突兀,在外观上还是采用了大明的包砖结构。

    在外人眼里这个小小城池并不高大,也是城砖结构,只不过多了许多凹凸面而已。

    黄汉给这个新城取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虎穴”,与此同时许多手艺精湛的大工匠都会前往“虎穴”安家。

    那里有新建的住房若干,都是使用水泥代替了石灰的青砖瓦房,估摸着可以承受七级地震。

    每一户人家都有烧煤炭取暖的火炕,不仅如此家家户户都会拥有蜂窝煤炉。

    新建的房屋都设计了烟道,只要使用得当经常检查烟道是否漏气,一氧化碳中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蜂窝煤炉不复杂,制造起来比较简单,现在这个产品已经比较成熟,外壳有铁质也有陶质,烟道也是如此,陶质烟道安装难度大一些但是相比较铁质烟道有更加耐腐蚀的好处。

    蜂窝煤制造更加简单,煤炭混杂一定比例的粘土再用铁质模具装入压实,再取出来的就是一个蜂窝煤球,在室内使用的蜂窝煤都必须使用无烟煤,用来烧炕的煤球就可以使用烟煤。

    眼看着天气越来越冷,在北方没有遮风避雨的房屋,没有取暖的煤炭不知要有多少流民熬不过严冬。

    黄汉庆幸永平府爆发流民潮之时乃是夏天,只要给他们食物,加强卫生管控,不许任何人喝生水,基本上没有人轻易死去。

    有了小半年的时间,流民加上当地老百姓有接近三十万人参加劳动,大量砖瓦生产出来了,许多水泥送到了工地,钢铁厂生产的钢铁变成了农具、建筑工具、甚至变成了钢筋、蜂窝煤炉。

    因此在严冬来临之前黄汉从容淡定,因为“红旗军”体系早就准备好了,不仅仅“红旗军”战士和家属会在温暖的屋子度过冬天,当地老百姓和所有的流民都不会出现一个人冻饿致死。

    古代北方的冬天大部分生产都会停止,来自现代的黄汉怎么可能让所有人都冬眠?手里的煤炭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这个冬天不寒冷完全做得到。

    首先钢铁厂、煤矿就会满负荷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就不会少,水泥厂、砖瓦窑、酒作坊、粉丝作坊都不会停工。

    以妇女为主导的被服厂也会继续上工,再有两三千妇女出外卖烤红薯和炸薯片,“红旗军”体系基本上不会有闲人。

    这又是双赢的杰作,老百姓在农闲时得到工作拿到工钱会改善经济条件,黄汉会获得利润夯实经济基础形成良性循环,明年的实力又会上一个台阶。

    有手艺的匠户们迁徙来“虎穴”工作,待遇当然跟流民大不相同,流民们几户人家挤一个两进六间带厨房厕所的小院子,普通匠师都是独家享有,大匠师的住房条件还要好。

    迁徙流民的工作井然有序,因为黄汉在安置流民之时就做到了防患于未然,不但没有安排这些人租种田地,而且没有给他们安排可以一家一户过日子的房子。

    这些流民无一例外不是临时被安排借住在当地人家里,他们有多么不自在甚至于受到奚落可想而知。

    得知去了“虎穴”城虽然还是跟其他流民合用院子,但是大了许多,他们不仅仅能够获得工作开了春还能够获得田亩租种,因此流民们都乐得离开已经拥挤不堪的开平镇。

    “虎穴”城开了春还会再次破土动工建造更多房屋,因为修建城池之时先考虑的是解决流民过冬这个迫在眉睫的大问题,连“红旗军”总部大楼都没有修建。

    估摸着再有一年的修建,率先来这个城池内工作的人就会拥有独门独户的住房,规划中的街道两侧二三层的店铺会鳞次栉比。

    黄汉不会无偿送住房给任何人,一切按照市场经济模式走,但是他不会在体系内赚取房地产开发的银子,体系内老百姓可以采取分期付款的模式购买住房,也可以承租。

    住房的售卖价格只要算足成本加一成利润就足以,但是外来商户要购买或者承租住房和店铺做生意,价格最少加倍。

    不用担心老百姓买不起房子舍不得买房子,因为在体系内的每家每户都能够得到工作机会,会得到合理的报酬,居有定所是汉民根深蒂固的思维,有了银子他们的首选就是拥有属于自己的家。

    “虎穴”城的房地产不允许存在暴利,恰恰相反由于集中采购、规模化施工反而节约了造价,相对于老百姓一家一户自建房屋会节省一两成的费用。

    按照成本价加价一成销售商品房接近免费为人民服务,虽然无利可图但是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便于城池的总体规划。

    黄汉布置了工作后带着四个亲随快马加鞭往京城赶。

    虽然晚出发一整天,估计推着烤红薯摊位车的妇女们速度快不起来,黄汉提前三天到达京师能够肯定。

    他准备利用这三天时间安排好烤红薯和炸薯片的广告宣传工作,争取等到销售人员带着货物赶到之时能够一炮打响销售局面。

    黄四方得到家主即将进京的消息早就在城门口望眼欲穿,他身边还有李若琏和方正化以及几个锦衣卫和御马监太监。

    黄汉这段时间功勋卓著简直是无人能及,但祸事也惹得不小。

    李若琏和方正化这俩人不由得暗自替他可惜,要是这位朋友收敛一点,说不定都当上了参将、总兵官,现如今才是个从四品的守备太屈才。

    方、李二人准备趁着黄汉再来京师的时机好好劝说这个容易冲动的年轻人,不要因为些许杂事误了大好前程。

    老朋友见面自然热络,黄四方把众人请到离广渠门不远的“四方快运”总号。

    这里的房子和门脸是现成的,面积不小,前主人以前就是做车马行生意。

    他由于运气不好,去年冬天给雇主送货时遇上了忽然杀入关内的后金军,最后一百多驴马大车和几十个伙计都没见着回来。

第二百零七章:横幅() 
出了如此大纰漏,这个规模不算小的车马行当然维持不下去,东家自从后金军退了就一直在找买主。

    可是如今地界不太平,车马行的生意属于高危职业,基本上都是难以为继,少有人敢在此时扩张经营,这么大的买卖要找到下家谈何容易?

    锦衣卫千户李若琏乃是大地头蛇之一,对辖区的行业如数家珍,他得知黄汉预备染指车马行生意当然大力支持。

    他跟“红旗军”骑兵并肩作战过,坚信有黄汉插手运输行业,地界不太平反而是“四方快运”的优势,赚取利润理所当然。

    于是乎,黄四方出价三千五百两银子得到了小二百间屋子和几十匹驴马、一百多大车的车马行。

    这里分内院、外院和前院,内院是原主人带着家眷居住,外院是车马行的伙计使用,前院是店面,有一个拥有几十间客房的大车店和十几间租给客人的临时存放货物的仓库。

    内院虽然不豪华但是打扫得很干净,黄汉和李若琏、方正化都是第一次来这里,三人很满意这里的环境。

    黄汉给两位朋友带来了礼物,让他们当场试穿,礼物当然是皇氏出品的全钢胸甲。

    这不是给骑兵装备的大路货,而是镀金的礼品“黄金甲”。

    如此好东西没有哪一个武人不喜欢,弓马娴熟的李若琏和方正化当然爱不释手,穿上后就舍不得脱下来。

    “黄金甲”跟战士们装备的胸甲防御力相同,只不过为了好看没有用油漆而是采取了明朝的鎏金工艺,每一件“黄金甲”耗用黄金十两当然显得豪奢上档次。

    李若琏穿上“黄金甲”左看看右看看,乐滋滋道:“黄大人费心了,如此好甲可遇不可求,本官穿戴怎么会如此合身?”

    方正化也道:“是啊,咱家跟李千户身形相差十万八千里,咱家这身铠甲也是无比合身,这是何故啊?”

    黄汉笑道:“无他,量体裁衣尔,二位大人的身材卑职铭记于心,因此亲自注明尺寸,安排最好的百炼钢和技艺最精湛的铁匠大师傅抡锤,得到坚甲不足为奇。”

    李若琏道:“黄大人如此用心本官真的汗颜,听说你此次乃是专门为了卖红薯而来,没啥说的,本官先买三百石,不管如何,接下来总要让校尉和力士们一天最少吃一顿红薯。”

    方正化道:“咱家可以多买些,御马监三千营如今是咱家管着,一天给兵丁们吃一顿红薯怎么着也会消耗二十石,黄大人,等你的货到了京师直接送一千石去御马监拿银子。”

    这二人够意思也不问价就表态愿意购买,也不管麾下爱不爱吃,就准备以强制的法子硬要兵丁们每天吃一顿红薯。

    黄汉笑道:“二位大人的心意卑职心领了,只不过没有必要如此,红薯和马铃薯都是好东西啊,根本用不着强拉硬派,卑职估摸着只要推广得当,京师老百姓有可能上赶着来买去食用呢!”

    “啊?黄大人居然对卖红薯如此有信心?”

    “当然,只不过搞推广宣传免不了要麻烦李大人麾下的锦衣卫弟兄。”

    “小事一桩,是准备打谁或者抓谁黄大人知会一声就行。”

    晕,锦衣卫果然是个暴力机构,一开口就是打人、抓人,还好意思腆着脸说他们从来不欺负升斗小民。

    黄汉赶紧道:“李大人,卑职不是来打仗,卑职是来京师做生意,怎么可以打打杀杀,和气生财才是王道。”

    李若琏差一点笑喷了,他道:“黄大人,打打杀杀找锦衣卫那就对了,和气生财千万不能跟锦衣卫摊上关系。

    一个生意红红火火的铺子,只要每天有两个锦衣卫在门口瞎转,没几天这家店铺就会黄了。”

    李若琏说得有趣,方正化和黄汉都大笑起来,黄汉道:“没什么大事要麻烦锦衣卫,只是卑职准备在大街上拉起二百条横幅。

    要是我的人去干这事不知道会被多少人刁难,李大人派锦衣卫去干就容易得很。”

    这时黄四方让人把已经准备好的大红横幅拿来给李若琏和方正化过目。

    横幅上的内容简单,无非就是炸薯片味道好极了、烤红薯价廉物美、香甜可口之类的宣传语,重点突出为老百姓服务,为“红旗军”筹饷。

    李若琏和方正化看过了横幅,问明白了这东西如何悬挂,得知是横跨大街,顿时觉得黄汉的这个奇思妙想简直妙不可言。

    李若琏当场表态道:“黄大人放心,本官明天不仅仅安排人把所有的横幅挂到你们看好的位置,还会让横幅附近的店家负责横幅的看管。

    如果挂不到一个月就坏了或者丢了,负责看管的店家必须重新做一个补上。”

    这当然好了!还是锦衣卫牛掰,黄汉也不矫情,同意了李若琏的提议。

    果然办成事要用对人,单单请锦衣卫挂横幅一件事,黄汉就节约了不少宣传成本。

    想必有了锦衣卫的照应,那二百条宣传横幅保不准能够一直挂到年底。

    谈妥了广告宣传这件迫在眉睫的事情,黄汉决定立刻赶去拜见恩师,这是应尽的礼数。

    他邀请李若琏和方正化晚上去坐落在内城本司胡同的怡春院喝花酒,并且嘱咐李若琏带上娄允、艾国栋、游存青那几个一起干过建奴的兄弟们。

    五月端午在丰润的晚宴上,黄汉曾经答应过为楚楚捧场,今天要花银子请客当然会选择怡春院,况且据说哪里是京城数一数二的场所,貌似消费不低呢。

    方、李二人见黄汉邀请他们晚上去上档次的怡春院喝花酒欣然同意,各自带着随从回衙门当值。

    黄四方见外人走了立刻把这段时间“旗卫”的布置向黄汉汇报,他认为以后“旗卫”的开支“四方快运”的利润足以承担。

    他还会扩大经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