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14部分

明末汉之魂-第14部分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可能黄汉提议父亲的总旗就在九里台附近招募子弟训练成军,让这位千总觉得好奇,他想着亲自看看情形。

    黄汉的实力薄弱,相当于一颗嫩芽,这个时候需要得到帮助,最不能在大明体系内树立敌人,韩志宽人品不错,虽然才正四品还不算将军,但是跟黄汉这个大头兵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作为主将想亲自看看手下黄沂州总旗的驻地,黄汉当然高高兴兴表示欢迎,况且人家还是给父亲送银子来的,当然要热情接待。

第二十三章:拉起队伍() 
三天时间搞定了身份问题,接下来怎么办呢?当务之急自然是招募子弟兵。

    黄沂州身穿百户官衣亲自出马宣布招募家丁战士的条件,九里台村积极响应。

    当天十五到四十岁的青壮年来了超过八成,但是九里台村实在没有多少人,青壮年也只有一百挂零而已。

    以乡亲们信任黄沂州的程度,在九里台就可以招募足一个总旗的兵丁,黄胜知道时间仓促,目前就要面临战争,屯田练兵现在绝无可能,现在需要的是拉出去就能跟后金军干仗的会家子。

    最后热情高涨的青壮年被好说歹说劝回了家,只有十二人被选上了。

    他们都是经常跟着黄沂州舞枪弄棒的会家子,有四个人马术还不错稍加练习就能够骑战,其余八人也能够骑马,但是练就骑战恐怕非朝夕之功能够达到。

    十二人中以杨汉威、杨国恩、杨大年、黄四方、黄峰这五人最为出色。

    因为他们不仅仅会枪棒会骑马,他们家里都有猎弓,经常射杀猎物补贴家用,射术完全达到成为弓箭手的标准。

    还有三人也很不错,他们分别是黄健、杨坚、杨国兵,虽然不会射箭,但是都有家传武艺,手上有两下子。

    还有四人是黄春生、黄农生、杨谷、杨家和,他们都会些枪棒,而且长得牛高马大,一个个都孔武有力。

    九里台其实就只有两个姓氏,三成人家姓黄,其余都是杨姓。

    大冬天青壮年无所事事,听说黄沂州当上了官老爷要招募家丁,开出一个月一两银子折色外加五斗杂粮本色的好价钱,整个庄子里的青壮年当然趋之若鹜。

    可惜最后的结果接近十中取一,但是瞧清楚了是哪些人被选上后,落选的后生们都服气,因为大家都是乡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相互间的底细都了然。

    很明显黄大人要的就是能打敢拼武艺出众的好汉,看来黄汉说的话是真的,一个月之内就有可能跟后金军干仗。

    这个时候没时间慢慢训练没有战斗技能的年轻人,等到明年五月,如果黄家父子兵不战死,那时候会大量招募家乡子弟做家丁。

    被选中的人都与有荣焉,他们知道后金军肆掠遵化,周边老百姓全部遭了殃,乱世来临最好的选择就是拿起武器在老家附近当兵保民。

    黄汉代表总旗官训话之时坦白告诉大家,当兵跟后金军干仗肯定会死人的,但是有一条,只要黄沂州活着,每一位战死的兄弟都会得到三十两银子的抚恤金。

    可是现如今如何积攒出抚恤金和大家需要的粮饷?眼下没有什么好办法,只有靠战场缴获。

    因此一切缴获归公中,成为了成军时的第一条规定也是基本条例。

    第二条军纪就是能不能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饿死也不抢掠老百姓。”

    憨子秉性善良,宋鹏飞本来就是个好孩子,招募的十二人也都是本分人,他们有武艺在身也不欺负别人,他们理所当然认为不抢劫、不强奸妇女、不无故杀人天经地义。

    小小队伍开张了,有挂百户官虚职的总旗黄沂州以下十六人,有战马二十五匹,挽马三匹,每一位战士都将要拥有铠甲装备。

    其中憨子、杨汉威、黄峰等七人不仅仅要给他们装备精铁甲,还有棉甲和明军鸳鸯战袄叠加,防御力可以跟建奴马甲相比。

    因为有一大半铠甲需要修理,所有的家丁都穿上明军制式战袄进行操演。

    制服果然能够带给人认同感,十几个老百姓换上鸳鸯战袄后立刻如同变了一个人。

    所有的家丁都精神抖擞站军姿,惹得围观的后生人人羡慕不已。

    大义有了,人马也有了,下一步就是必须解决生存需要,人吃马嚼,粮草的消耗是个无底洞,

    黄汉请父亲出马去离九里台大概七里的五里台村借粮草,那里有一个大户,家里从来不缺粮草。

    放印子钱几乎是明朝每一家大户都干的创收,只不过有的人家仁义,适可而止不把升斗小民逼上绝路,有些人家心狠手辣,借出印子钱就奔着夺人家产、田亩而去。

    五里台比九里台富裕太多,因为这里的田亩都是高家的不用交税。

    高家老太爷是大明朝正二品文官大老爷,门生故吏何其多也,他家就在离永平府城不远的栾州,名下的田产恐怕用万顷来形容也不算太夸张。

    黄沂州去五里台高家庄园借贷麦子五百石,马料三百石,用祖传的十五垧地作为抵押,借期一年,到时候还本后多付出三成作为利息即可。

    如此借贷小事一桩,根本用不着见高家大老爷连小老爷都不出面,当然,五里台高家庄园里也没有高家老爷。

    一个在庄园里的管事直接讨价还价把事情给办了,借据上注明抵押物依旧是黄家祖传的十五垧地,但是黄沂州只借到了四百石麦子和二百五十石马料,利息依旧是三成。

    九里台的所有的大牲口和大车都出动了,拉了五趟才把粮食、马料运完。

    黄沂州把祖传的田亩都押了谋发展,豪情壮志是不小,但是回家之时难免有些失落。

    黄汉明明有五六千两银子的家当,却鼓动父亲抵押田产借粮草多多益善,其实是准备玩空手套白狼而已。

    滦州的高家自然是大名鼎鼎的退休辽东经略高第大人,他马上会在建奴进攻滦州之时带着一大家子远遁,最后被朝廷问罪下狱。

    大明朝廷的法度,一座城池内的所有的官员都有守土之责,哪怕是告老还乡的退休老头也不例外,因此正二品大员高第在这件事上栽了。

    黄汉很是怀疑远在五里台庄子里的高家管事是不是也会早早的跑路,如果他没敢丢下高家的产业逃跑,最后的结局会怎样?

    最后谁还会拿着借条来黄家讨要粮草?说好以田产作为抵押那是写在纸面上的,地契在黄家没有违约的情况下依然在黄张氏手上呢。

    这个时代人的信誉度完全不同,用不着协议,口头承诺大多数都是板上钉钉,基本上不会出现耍无赖的行为。

    况且以高家的权势,还真的不担心在有白纸黑字文书为凭的情况下,出现赖账之人。

第二十四章:备战备荒() 
黄汉回家几天就完成了身份的转变,又和父亲一起拉起了十几人的队伍,勉强也算成军。

    宋鹏飞和黄勇、黄馨、小薇几个把所有的缴获都已经算清楚了,把棉甲和衣服都清洗出来,铁甲、刀枪当然擦得干干净净,需要修理的已经送去了铁匠杨老实那里。

    现在黄汉拥有贵金属以白银计接近六千两,加上黄家的存粮拥有粮食、马料接近八百石,这些钱粮足以支撑一个足额总旗的骑兵一两年的耗用。

    两世为人的黄汉不仅仅看淡了生死,还真的不把金银这样的黄白之物放在心上。

    因为他知道做个守财奴在这明末乱世根本无法苟且偷生,满清席卷神州之时,倾家荡产后还免不了家破人亡的汉人大地主多不胜数。

    如果能够让金银和钱粮转化为战斗力,黄汉会乐此不疲。

    成军后集中训练了七天,每天早上负重五十斤跑步越野,不仅仅锻炼了身体,还为九里台村做出贡献。

    因为负重的东西是一袋麦子,目的地是乡亲们准备避难的山上,虽然不足以把麦子送到目的地,但是送了十里山路也减轻了其他运粮食青壮的工作量。

    往山里运东西真的没有什么好办法,唯有用人力肩挑背扛,用畜力驮运,现在庄子里的牲口包括黄家的一部分战马都在抢运粮食上山。

    黄汉训练家丁当然会参照后世军训条例,每天都会有半个时辰站军姿,半个时辰的队列操练。

    跑步、队列操练、站军姿和晚上的识字班学习是每一位家丁的必修课,其他科目就会因人而异。

    比如说骑术好的杨大年、黄四方几个就苦练骑战,射箭成绩突出的黄峰、杨国恩几个就专业练习射术,杨坚、黄健几个有投掷基础,他们自然跟着憨子练习投枪。

    家丁们的耐受力都不简单,每天六个时辰的运动量都能够吃得消,黄汉当然不会亏待他们,每天都争取给大家吃上肉,实在买不到猪肉的日子,也必须保证每个人有两只鸡蛋下肚。

    这段时间,总有几个九里台村的年轻人去附近的村庄转悠,他们用现钱收购猪、羊、鸡鸭,还把老百姓积攒的鸡蛋、鸭蛋收购一空。

    黄沂州和黄汉在每天傍晚的餐前会上都要进行训话,内容当然是表扬先进,批评落后分子,还会点评训练中的经验教训。

    几天时间家丁们就习惯了餐前会上的表扬和批评,认为自己今天表现不错的家丁都希望得到百户官的点评。

    十一月二十日,这一天的餐前会一定让所有的家丁印象深刻,因为会上黄沂州宣布预付三个月粮饷给所有的家丁,这就意味着每个家丁都能够拿到三两白银和一石五斗杂粮。

    这是黄汉在发动九里台乡亲们去山里修建老辈曾经用来避难的营地、囤积粮食之时,发现老百姓积极性不高,一打听原来如此兴师动众会导致加剧粮食消耗,老百姓担心存粮坚持不到秋收。

    这不奇怪,大明升斗小民在农闲之时尽可能多睡少动,基本上一天吃两顿稀的,现在要肩挑背扛运东西上山,没有两顿干的下肚,任谁也吃不消,所以消耗的粮食倍增。

    成为家丁的青壮年来自十二个家庭,他们本来就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当然也是消耗粮食的主要人物。

    现在他们跟着黄家训练,虽然起早摸黑很是辛苦,但是黄家管一日三餐还有一顿荤腥,没有肉也会吃到两个鸡蛋。

    不仅如此他们还将要为家里挣回一石五斗杂粮和三两银子,他们的家庭立刻不用为温饱发愁了。

    第二天,出现了太多搬迁积极分子,大多数是家丁们的兄弟、叔伯,他们不辞劳苦带头把家里的坛坛罐罐往上山背。

    为了充分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为了减轻他们家里粮食的消耗,黄汉布置黄勇按照一家出一丁的原则招募了四十个青壮年。

    给这些青壮年劳力开出管三顿干饭,每十天给一斗杂粮一百文铜钱的报酬,让他们在后山的山口修葺简易防御工事,收集石头、滚木以防不时之需。

    黄汉认为谁都不可以不劳而获,黄家虽然有钱粮足以支持乡亲们度过眼前危机,但是黄汉没有这样做,而是以工代赈。

    让每家每户出劳动力参与修建山口的防御工事,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意识贯彻到升斗小民的内心,争取让大家能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意识到团结就是力量。

    冷兵器时代,据险而守之时,只要收集到足够的石头和滚木,不仅仅壮丁可以参与守土,连健妇都能够往山下扔石头砸敌人。

    后金军要是来少了根本做不到突破山口袭扰到躲藏在山上的老百姓。

    至于建奴会不会发动千军万马而来?这个问题应该不存在。

    这里又不是战略要地,山上也没有重要人物,更加没有可观的缴获,建奴难道得了失心疯?唾手可得的地方不去抢劫,非要在这深山老林跟一帮刁民拼命?

    九里台村里的妇孺和行动不便的老人都听从劝告转移到了山上的避难所,这个地方其实是一个比较大的山洞,山路崎岖要到达这里唯有靠步行。

    据村里的老人所说,这个避难所早在宋元之时就曾经庇护过杨、黄两家的先祖,土木堡之变那一年,瓦刺蒙古围京师,九里台的乡亲们也是靠这个避难所逃过一劫。

    后金军打下了薊镇总兵府所在地三屯营,永平府四乡八壤的老百姓都惶恐不安,九里台的老百姓也不例外。

    现在有黄家牵头还补贴钱粮早早的让村子里的老弱妇孺躲进避难所,在忙着干活儿青壮年和参加训练的家丁都安心不少。

    黄沂州本来在乡里就有威望,黄、杨两个家族的族长要决定什么大事都会找他协商。

    虽然杨家族长是九里台村的村长,但是从来没有欺负过黄姓族人,总而言之九里台村虽然不富裕还算和睦。

第二十五章:教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