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185部分

明末汉之魂-第185部分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人,日后前途无量啊!

    火炮在攻城战中发挥的作用大家人有目共睹,“红旗军”上上下下都热衷于使用火器,连武力值爆棚的憨子、张扬等等猛将都迷恋上了米尼枪就可见一斑。

    弗朗机炮被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红夷大炮取代是明末火炮发展的历史,本来黄汉还没有过多留意弗朗机炮,一开始就下手研究威力更大更加具备可靠性的红夷大炮。

    现在手里缴获了几十门大小不一的弗朗机炮,接纳了以程犷勇、石常春为首反戈一击的汉奸炮手一百余人,听了这些炮手讲述如何快速发射炮弹对建奴发动突然袭击得到斩获,大有启发。

    黄汉这几天在研究以前忽视的弗朗机炮,发现此炮其实更加接近于后世的大炮,最起码它是后装,而且采取换子铳的模式操控,子铳具备了后世炮弹的特征。

    战时炮兵手忙脚乱的进行装填不仅仅浪费时间,还容易忙中出错,把装填这个步骤安排在备战之时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弗朗机炮如此先进却被淘汰是因为气密性太差导致射程短,火炮的口径无法加大,满足不了增强杀伤力的需要。

    要完全解决气密性问题以目前的手段还不可能短期内做得到,内行黄汉能够解决一部分气密性问题,这样做了虽然不能够使得同样口径的弗朗机炮达到红夷大炮的射程,但是最起码能够有一半。

    只要有效射程能够超过二百步就足够了,口径上不去也不要紧能够发射六磅炮弹足以。

    黄汉和以沈存力为首的铸炮大师傅谈了谈,发现沈存力几人无一例外曾经铸造过弗朗机炮。

    这是因为明军装备的大小弗朗机炮太多了,产量和质量早就远超于研发国,大明铸炮的工匠入门之时就是铸造弗朗机母铳。

    这是由于弗朗机炮的母铳是空心的,只是为了形成弹道,不用承受大部分火药爆炸的张力所以工艺简单许多,承受爆炸力的子铳很短小容易把握铸造质量的缘故。

    黄汉提议用黄氏的铸炮工艺来铸造钢质弗朗机炮,在场的铸炮师傅一致公认暴殄天物,因为弗朗机炮的气密性差用不着母铳有这样的强度。

    沈存力陷入了沉思,他看着一字排开的十几个子铳若有所悟,黄汉道:“气密性决定威力、决定射程,诸位何不在增加气密性上动动脑筋?”

    沈存力拿起一个子铳装入母铳,笑道:“在子铳和母铳口紊合处再进行加工,使得子铳塞进母铳一寸,使得气密性大大增强不在话下。”

    弗朗机炮的母铳和子铳是直接对接,接口处松松垮垮影响了气密性,但是如果紊合得严丝合缝又会出现一炮过后子铳母铳多多少少会产生炮灰加上后坐力的作用略微变形,有可能导致子铳取不出来。

    现在沈存力的办法是把子铳塞进母铳一寸增加气密性这就意味着子铳后面有了最少出现了一寸的间隙,子铳发射的后坐力作用在这一寸距离,保不准会把母铳的尾部击穿。

    一个铸造过弗朗机炮名字叫做赵实中的大师傅很自信,他以前在蓟镇亲自铸造的佛郎机炮不下于三十门,他立刻把这个想到的问题讲明了,沈存力胸有成竹道:

    “我们已经成功生产出弹簧钢,虽然产量不高,但是完全可以用在大炮上消除后坐力,届时我会改变弗朗机炮的设计适当延长子铳放入母铳间的空隙。

    估摸着有了一尺左右就可以安装弹簧减震,那时使用弹簧加钢板顶住子铳使得母子铳基本上严丝合缝,增加发射时的气密性、争取更大的射程和威力。

    这样做的好处是子铳发射时的后坐力会被弹簧缓冲,不仅仅消除了击穿母铳尾部的隐患还使得子铳不会因为过于紊合被卡在母铳内。”

    赵实中想了想恍然大悟道:“如此设计虽然没有红夷大炮的气密性也不远矣,如果交于小人来铸造,达到红夷大炮一半射程应该没有问题。”

第三百七十七章:无往而不利() 
沈存力向黄汉抱拳道:“大人,我等大量铸造佛郎机钢炮在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铸成的铸钢母铳的重量应该最少比现在同样口径的铸铁佛郎机轻三成。”

    这毋庸置疑,钢炮比铸铁炮散热性能好强度高,当然可以适当减少一些壁厚。

    实战之时是采取换子铳的办法,这又会使得弗朗机炮的炮管温度不会急剧上升。

    如果训练有素的炮兵操控弗朗机炮,绝对能够做到红夷大炮打一发,弗朗机炮可以打五六炮。

    这个优势会在海战之时最大体现,因为海战之时,战船都是排成战列线近距离开火,红夷大炮需要推出战船的炮门炮口伸出船外打放。

    这当然是充分考虑到安全性,因为如果炮口在船内,前方的距离保持足够站一个炮兵清膛、装填,开炮时产生的火焰就会烧到上甲板,这个时代的战船都是木头的,被自家炮火烧了可划不来。

    因此装备在炮甲板上的大炮无一例外都是伸出炮口打完一发炮弹后就必须沿着轨道拉回,等负责清膛装填的炮兵在炮口前完成一系列步骤闪开之后,炮兵们才发力把大炮继续推出去瞄准再开火,费时、费力效率低下。

    黄汉参与设计的新弗朗机炮用不着推来推去这么麻烦,炮口直接伸在船外之时完全可以接二连三在母铳后面换子铳发射。

    即便气密性不如红夷大炮浪费了热效率又能怎么样呢?只要获得了迅猛的火力就能够打胜仗。

    海上波涛汹涌,开炮基本上没有准头,需要的就是密集的炮弹以数量弥补质量的不足,同样装备二十门红夷大炮的战船和装备二十门新弗朗机炮的战船比火力就不够看了。

    红夷大炮发射出二十颗铁球之时,弗朗机炮有可能打过来了一百二十颗,敌船不知多少炮位会被打中,使得红夷大炮失去了战斗力。

    在做不到指哪儿打哪儿的情况下,提高发射频率这个办法很实用,射程不够完全可以抵近了打,况且以后的战船上也会装备几门射程远的红夷大炮,做到远近全能。

    黄汉细致地讲了后装炮装备战船的优越性,听得沈存力、赵实中几个大工匠抓耳挠腮,他们就是乘坐战船而来,在船上研究得最多的就是炮甲板装备火炮的威力。

    他们也集思广益争取让炮兵提高打放速度,可是除了努力训练尽可能使得炮兵形成默契好像没有什么更加好的办法。

    现在通过换装一部分佛郎机炮就能够使得“红旗军”的战船获得双倍以上的火力,当然让铸炮师傅们极度兴奋。

    没有人是傻子,况且这些人大多数曾经被建奴掳掠去为奴,如今他们一个个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更加珍惜如此好时光。

    如何能够使得自己不被人欺负,如何使得如此好日子惠及更多乡亲们?唯有“红旗军”的武力足以打败任何敌人,方能够长久。

    制造出精良的火器让“红旗军”使用是每个匠户的共识,况且军中还有他们的亲朋好友甚至子侄呢。

    沈存力、赵实中等等大工匠当场表态,立刻推敲图纸,回去后就安排生产,争取年底就完成试验定型产品,明年三月不少于一百门六磅以下的佛郎机装备陆军,最少一百门十二磅佛郎机炮装备新战船。

    黄汉不仅仅要求大量生产火炮,还要求增加人手打制自生铳和米尼枪,明年正月就要争取达到月产量过千支。

    沈存力几个都知道许多新兵手里都没有火器,现在是三人或者四五人合用一杆鸟铳练习装填、打放。

    他们齐声表态一定会在质量过关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产量,保证正月能够出厂一千支自生铳。

    黄汉很忙,因为他要在新老兵丁中刷存在感,增强凝聚力,加强权威性。

    他每天都要抽出时间给将士们上课,现在人马多了,早就不是一个课堂能够容纳,只能采取轮换接受恩师亲自教导的办法争取让更多战士能够亲耳聆听黄汉上课。

    黄汉是个穿越者,自然拥有上帝的视角,他会把有用的知识和见识灌输给将士们。

    给他们指明前途,启蒙他们睁眼看世界,教他们读书识字学算术,把民族英雄的故事深入人心,用升官发财改换门庭的豪情激励他们,把足够养家糊口的粮饷发放到每个将士们手中。

    如此模式带出来的部队自然会无往而不利,黄汉现在心情舒畅,他有了更加可靠的立足点,暂时不用担心朝廷猜忌。

    目前需要的是时间,再有个一年半载,新兵战斗力、忠诚度会大大提高,届时这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军队就不是区区通古斯野人能够击败。

    拥有了如臂使指的火器化部队对阵还停留在挥刀、射箭打仗的建奴、鞑子会打得很轻松,因为历史上的英法联军就曾经以只战死几个人的代价打得满蒙八旗骑兵死伤万余后逃之夭夭。

    问题的关键就是个“逃”字,如果满蒙八旗对阵英法联军之时不战而逃,估摸着那些洋鬼子也没辙。

    那时的满蒙八旗兵丁是国家军队无法避战,因为英法联军已经杀奔首都而来。

    可是现在的蒙古人哪里有什么必守之地?他们躲了还真不好打。

    打建奴还行,通古斯野人也东施效颦建国并且成立了六部,把原沈阳卫城改名盛京作为都城,届时“红旗军”攻打之时会造成后金军大量伤亡,要全歼他们恐怕做不到。

    最后逃得满草原都是的建奴将要成为汉民族永远的隐患,没有强大的骑兵群,要歼灭草原上的游骑兵谈何容易?

    这段时间,阁老徐光启跟关门弟子大不相同,他的心情糟透了,他实在受不了朝堂上的乌烟瘴气。

    那是因为群臣都在口诛笔伐,口水战打得如火如荼,起因就是张春的长山败绩谁该为此事负责?

    可是徐光启又没有足够的理由给老朋友、老东林党员孙承宗开脱责任,况且这位老友一意孤行听不得后生晚辈黄汉的劝告,事到如今也算咎由自取,只是朝廷蒙受如此大的损失如何是好?

第三百七十八章:金州大捷() 
唉!瞎操心也无济于事,还是脚踏实地干点什么吧!

    就在朝廷得知张春的四五万大军在长山全军覆没的第七天,徐阁老请旨去开平视察今年的新农作物玉蜀黍的收成情况。

    他老人家还要核实马铃薯和甘薯的推广结果,要看看开平镇外开辟的三万亩水稻田的收获,顺便亲自指导一下拿些旱田可以改造成为水田以增加水稻播种面积。

    朝廷面临粮食危机导致山陕流寇屡剿不绝,究其原因就是饿的。

    崇祯何尝不知粮食的重要性,当场就同意了徐光启的开平考察之行,还表态可以破格提拔一些用心农事的吏员,可以给予他们正九品主簿甚至于从八品、八品的官身。

    其实徐光启的家丁和大部分门人、吏员都在开平指导农业,他早知道今年的甘薯和马铃薯又获得了丰收,也知道玉蜀黍产量达到两石有余一亩,每亩水稻也收获了接近两石。

    他选择离开庙堂是为了躲避纷争,没办法,徐光启几次告老都被皇帝真心实意挽留了,大明波诡云谲正是用人之时,如果再上书告老就显得矫情没有了担当。

    于是乎,徐阁老干脆继续做自己喜欢做的农业科研。

    徐光启来到开平,跟其他文官士大夫敬而远之的黄沂州独独喜欢跟他交流,亲自带着他到处走走看看,徐阁老有时候要挖块土带回去研究,黄沂州甚至自己动手。

    黄沂州军人作风,不善言辞,喜欢就事论事有一说一,徐光启也喜欢黄沂州的爽直,乐意跟他聊天。

    徐光启有眼力,他从来没见过哪里的守备营会天天操练,也没见过齐装满员甚至还超员的守备营,更加没有见过比边军还要强盛的守备营。

    黄沂州的辖区秩序井然老百姓安居乐业,徐光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滦州守备营的军容落入徐光启眼中,他认为黄沂州如此将才,年过不惑才发迹蹉跎了岁月啊!心中暗自思量要向朝廷保举。

    老人家走家串户看了老百姓如何利用地窖的恒温储存甘薯和马铃薯,也看了粉丝、粉条的加工,还看了高度白酒的酿造、陶瓷、水泥的生产。

    徐光启在开平住了些日子,每天都有黄沂州陪着打太极拳,每天都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忙,心头的阴郁一扫而空,身体居然养好了许多。

    可惜好景不长,在开平住了不到一个月,徐光启得知登莱出大事了,急急忙忙回了京师。

    吴桥兵变是李九成裹挟着孔有德作案,起事人马是不足一千辽东骑兵,瞬间扩充到了两三千之时其实战斗力不怎么样,因为囚犯、青皮、混混只能打群架遇上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