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191部分

明末汉之魂-第191部分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金军。

    留着锦州这座大城不打在战略上有利于大金国,为了守御锦州,大明会不间断耗费巨额粮饷,八旗子弟可以袭击山海关到锦州绵绵四五百里的补给线,真的做到把握战场主动权。

    于是乎红歹是将计就计认可了祖大寿的说辞,他回信好言安慰祖大寿,表示自己一定会善待祖泽洪,祖泽润、祖可法等祖家子侄及降军,并随时欢迎他前来相约献锦州城归顺大金国。

    建奴没有攻打锦州只不过再次把大凌河城拆毁退兵回盛京了,邱禾嘉、吴襄、宋伟包括祖大寿都暗自感到庆幸。

    朝廷得知东奴撤离锦州松了一口气,崇祯觉得关宁军不可信任,又尾大不掉,想着及时谋划免得深受其害。

    扬汤止沸莫如釜底抽薪,祖大寿不听调遣无非就是凭借关宁军兵强马壮,尽可能消耗他的人马利国利民。

    正月里,邱禾嘉接到圣旨,关宁军诸将坚守锦州有功得到了一些封赏,由于登莱叛军势大难治,因此调关宁军入关开赴山东平叛。

第三百八十九章:沸沸扬扬() 
明知道入关参战也会导致人马损失,但是祖大寿此时根本不斤斤计较。

    他表现得很积极,二话没说派遣了驻防宁远和锦州的足五千骑兵开赴山东。

    这彪人马由祖大弼为主将,祖宽副之,跟原本的历史略微不同,缺席了射杀李九成的祖大乐,因为这小子在崇祯三年被黄汉阵斩。

    大明的关宁军对阵建奴屡战屡败,入关打流寇那可是如狼似虎以一当十的存在。

    原东江兵几千人造反打得大明各路将领丢盔弃甲望风而逃,貌似战斗力强于大明其他营伍。

    关宁军又打得李九成、孔有德的叛军死伤无数龟缩登州城不敢出战,足以证明了关宁军的战斗力排大明第一。

    李自成纯粹属于夜郎自大的存在,他的流寇部队应该是跟左良玉的贼兵战斗力差不离,比不上关宁军更加打不过建奴甚至于不如孔有德、耿仲明等等的汉奸军。

    因此李自成的流寇军处于最强盛状态,在刚刚取得大胜一举夺下大明京城的如虹士气下,居然在一片石被人马数量处于绝对劣势的关宁军和清军联手打得一溃千里。

    而且他们遭遇了毁灭性打击接下来连一次像模像样的反击都没能够做到,大明怎么着都打不死的小强级别的闯贼居然莫名其妙的死翘翘了。

    李自成这货简直就是为了祸害汉人而生的,跟建奴打生打死的大明被他祸害了,此时需要他面对清军之时,这货居然被农民一锄头敲碎了脑袋。

    这不是黑闯贼,因为这厮根本不认可自己是汉人,认同汉文明哪怕是高鼻深目也可视之为汉民族,没有认同感他就是夷狄。

    长相猥琐的闯贼认了八竿子打不着的夏太祖李继迁为先祖,自然就是党项人,日后“红旗军”打此贼认同打建奴一般对待。

    晓得历史发展趋势的黄汉要是遇上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等反骨仔一定逮住他们送给朝廷千刀万剐。

    大明延续宋朝崇文抑武的国策,发展到明末已经行不通,武官渐渐的就变成了靠实力说话。

    手上有兵的总兵官无人敢惹,打了败仗、抢劫了老百姓、哪怕把督师的文官老爷、监军的太监丟了,只要人马在,朝廷都不敢治罪,皇帝最后还要捏着鼻子给予封赏,给予粮饷。

    也难怪历史上的崇祯拿祖大寿无可奈何,不仅仅要花大把辽饷养着,还一再给他加官进爵。

    祖大寿也是由于大明给的好处足够多,他在辽东混了一辈子对建奴的组织架构和经济状态了如指掌,他不会傻到投降那些奴隶主。

    在祖大寿眼里才几十万人的建奴大小王爷就有几十上百,他们根本没有军饷、也不可能发得起军饷,都是靠自己去抢。

    祖大寿守在锦州控制着宁远影响着山海关,每年倒手的粮饷上百万两,建奴哪有可能给如此多的好处,因此除非不投降就是死,祖大寿万万不肯自甘下贱跟着建奴混。

    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历史上祖大寿投降满清后,祖家就走向没落,祖大寿在大明是排名数一数二的大将,在满清夹着尾巴靠边站。

    由此可见,祖大寿真是一代枭雄,判断形势很准,不到绝境坚决不投降建奴是无比正确的。

    皇帝在平台议事,十几个朝廷重臣各抒己见,这些人是六部尚书和几位文渊阁大学士,挂兵部尚书衘的郑国昌奉诏而来,司礼监几个秉笔太监也垂首侍立在一侧。

    大凌河城的戏剧一幕朝廷传得沸沸扬扬,这就是大明朝堂的特征,没有秘密。

    况且大明晓得祖大寿脱身内情的多达几十,加上后金军方面多达几万。

    说不定祖大寿如何杀袍泽何可纲耍无赖欺骗红歹是逃回锦州城,就是后金军故意传播也不得而知,反正大明皇帝猜忌边关将领有利于大金国。

    朝廷重臣此时都投鼠忌器没人敢参祖大寿丧师失地、杀害忠良,也不知他们平时标榜的道德,鼓吹的宁折不弯的气节安在?两种标准昭然若揭。

    有一个人挺身而出,他不鸟祖大寿不在意关宁军是否投降,因为历史上的郑国昌就是气节长存的大明英烈,他是在永平府死战殉国的朝廷从二品文官,也是当时殉国的最高品级现任文官大员。

    郑国昌正义感爆棚,对大明忠心耿耿,他斗志昂扬,提议道:“陛下,祖大寿罪行罄竹难书,老臣深知此时不宜追究,陛下何不下旨召见祖大寿进京述职、议饷?”

    周延儒附和道:“善!祖少传这几年连续加官进爵,早就应该进京面圣叩谢皇恩,此时再给封赏召其进京正是时候。”

    崇祯沉吟片刻下定决心道:“内阁拟旨加封祖少传太子太傅令其即日进京觐见。”

    徐光启见皇帝和首辅都准备向祖大寿下手,建议道:“宣祖少传进京的同时朝廷应该适当调整一下部署,山海关有白杆兵七千驻防可以安心,这时就得加强宁远一线的控制才能够有备无患。”

    郑国昌附议道:“徐阁老所言甚是,此时贸然派将接管锦州防御势必打草惊蛇,布局宁远正当其时。”

    温体仁奏道:“老臣认为出任宁远总兵官之人一定要有威望有实力才能够力挽狂澜,老臣建议调东平侯兼职宁远总兵官。”

    首辅大臣周延儒有不同看法,他道:“东平侯麾下‘红旗军’在辽南激战几个月,伤亡三千,现如今大多数是新招募的兵丁,形成战斗力尚且需要时日,此时怎么可能在坚守金州一线的同时接管宁远?”

    兵部尚书熊明遇道:“如果有‘红旗军’守宁远那么山海关可谓固若金汤,只不过金州恐怕难以守住了,毕竟那里跟建奴异手数次,调其他边镇人马驻防实在是勉为其难。”

    温体仁道:“如今能够跟东奴一战的除了关宁军恐怕只有‘红旗军’,此时就得权衡金州、宁远孰轻孰重。”

    郑国昌闻听此言立刻不答应了,好不容易才复土二百里怎么能够轻言放弃,况且这复土大功还是爱婿所建。

第三百九十章:控制宁远() 
郑国昌道“金州如果经营得当会让建奴如鲠在喉,如何能够轻易放弃?

    ‘红旗军’驻防辽南不可轻易更改。为何不可以让白杆兵分兵一半由马祥麟或者秦翼明带领驻防宁远?”

    熊明遇道“山海关更加重要,七千白杆兵尚且嫌少,怎么能够再分其兵?唉!还是敢战之兵太少,又要跟建奴对峙、又要山陕剿寇、又要登莱平叛,触襟见肘啊!”

    皇帝头都大了,刚刚下定决心算计祖大寿,可是如何善后却没有了后手,这该如何是好?

    此时徐光启奏道“朝廷调关宁军一部入登莱参与平叛,兵部可以好言好语以协商的口气争取祖少传多派一些人马,本来调往登莱平叛的滦州守备营人马即刻交于黄沂州守备带去宁远驻防。”

    皇帝问道“那滦州守备黄沂州莫不是东平侯黄汉之父?”

    徐光启道“然也,老臣刚刚在开平镇滦州守备营的驻地盘桓了一个月余,老臣自认为眼力是有的。

    黄沂州带兵颇有章法,麾下一千三百六十步骑齐装满员,瞧上去跟其他将领的家丁都不相上下。老臣为国举贤保举黄沂州出任宁远总兵官。”

    温体仁道“此举甚妙,上阵父子兵,如果宁远有事想必驻防金州的‘红旗军’人马会不遗余力攻击建奴后方,或者火速渡海驰援,老臣附议!”

    郑国昌道“老臣也附议,愿意作保,抽调关宁军入关乃是釜底抽薪之计,保举黄沂州出任宁远总兵官乃是防患于未然。

    老臣其实认为关宁军毕竟是朝廷花大量钱粮供养的军队,只要拿下了祖少传后,陛下再施恩给非祖氏一族将领,未必会军心动摇。”

    徐光启道“然也,始作俑者祖少传,老臣认为只要他肯进京就留在京师享福吧,再也不放其回辽东。

    如此处理足以彰显吾皇仁慈,想必关宁军里的祖家将领也会投鼠忌器,对朝廷的调令再也不敢阳奉阴违。”

    郑国昌想了想道“徐阁老所言极是,未必就非得让祖大寿伏法,只要能够控制他就行。”

    由此可见徐光启和郑国昌都是老成谋国的干臣,他们根本不是挟私报复祖大寿,也没有致祖大寿于死地的意图。

    只不过为了朝廷能够上情下达政通人和,避免出现朝廷的人马皇帝无法调遣的尴尬,故而献计软禁祖大寿。

    两位阁老联名保举一位参将出任总兵官实授不过分,越过了副将这个级别而已,况且此时朝廷正是用人之时,黄沂州又是年过四十的老将。

    崇祯几乎没有犹豫就准了两位老臣所请,让兵部、吏部行文,司礼监、内阁下旨任命黄沂州为宁远总兵官节制宁远兵马接管防务。

    此时周延儒建言道“陛下,黄沂州、黄汉父子都领总兵官之职驻兵关外,戎马倥偬必然辛苦,臣以为要善待他们的家人,陛下何不在京师赐东平侯府邸接太夫人、夫人来京师享福?”

    此言一出,所有的大臣和太监包括皇帝都明白了首辅的意思,把两位总兵官的家眷接来京城享福是真的,成为人质也是真的。

    一旁侍立的方正化不认为有这个必要,因为他跟黄汉并肩杀敌几场,黄汉痛恨建奴发自肺腑,不可能跟那些野人有苟且。

    他冷眼偷瞧首辅,心里觉得此人多事,无缘无故得罪黄汉何苦来哉!

    作为黄汉的老丈人,郑国昌认为胸中无私天地宽,难道女婿还能背叛大明投降建奴吗?他至多小节有亏有些跋扈不可能失了大义。

    郑国昌第一个表态支持道“首辅深谋远虑乃是为国家计,老臣附议,老臣也能够经常见到女儿了,哈哈……”

    一干重臣见人家老丈人都支持当然纷纷表态请皇帝赐东平侯府邸,这事就这么定了,侯爵规格的府邸规模差不了,黄汉在京师终于要拥有豪宅。

    平台议事商量出了好办法,崇祯很高兴,几道经过批红的圣旨分别送出,群臣就等着执行计划。

    可是计划跟不上变化,祖大寿来个不动如山朝廷封赏照单全收要他离开锦州去京师没门儿,化解了一帮老臣的谋划。

    祖大寿上了折子,理由很简单,病了,很严重!连床都下不了,等身体康复即刻疾驰京师请罪。太子太傅很明显在耍无赖,皇帝知道也束手无策。

    还好关宁军有足五千骑兵入关进入登莱参战,这当然削弱了关宁军的实力。

    新官上任的宁远总兵官黄沂州安排了一百余心腹作为种子回开平继续训练人马。保举的新任滦州守备是起家人马之一也是跟着黄沂州学枪棒的徒弟杨家和。

    内地的守备营战斗力低下,十有是乌合之众,朝廷根本不重视,也不会给粮饷,基本上是地方上养着,换个守备官没什么大不了。

    关键是滦州守备营在黄沂州带领下真的做到了保境安民名声极好,因此黄沂州保举的接任之人是原守备营把总杨家和,永平府、滦州官吏、乡绅一致认可,没有费什么周折就被朝廷获准。

    黄沂州带着一千三百六十人马进入宁远城接管防务真的很牛掰,因为这些人马都是以家丁的名义跟随总兵官。

    这完全是因为黄沂州一番好意,因为朝廷核饷之时给予武将带来的家丁不同待遇,基本上比普通营兵高五钱银子。

    能够让麾下袍泽多挣钱何乐不为,因此这些人马全部变成了家丁队。

    宁远城里有关宁军步兵三四千其他援辽人马七八千,城里屯民、居民、战争难民、商贾恐怕有两三万。

    挂副将、参将、都司、游击头衔的将领有好几十,有宁前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