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194部分

明末汉之魂-第194部分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宁远城里的战争难民和班军也激情似火,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的命金贵,居然值三十两银子,他们相信了“红旗军”能够提供保护。

    否则被建奴祸害一个人“红旗军”赔偿三十两雪花银,毁了一亩田的收成陪五斗麦子,长期以往谁赔得起?

    “红旗军”展示军威每天都在进行中,彪悍的铁甲骑兵队经常出现在数万军民的眼前,火器部队的野战炮兵营也经常在老百姓眼皮底下操练。

    老百姓不懂何为强军,但是他们懂得相互比较,发现“红旗军”果然不同凡响,人心安定许多。裁汰下来的营兵一个个都是内行,他们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

    屯垦的军民对宁远守军有了信心,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春耕忙得不亦乐乎。

    在管理军屯的同时强化训练也紧锣密鼓开始了,原宁远驻军中的老弱被排除,武官家丁大量跟随主将调离,普通兵丁每天吃三餐并且吃到了鸡蛋和海鱼,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没有人是瞎子,跟军人相处根本不需要太多废话,看行动即可!

    由于原宁远兵丁百总以上级军官一个都不在,依旧留下带兵的百总、总旗官也是瞧上去或者风评不错的基层军官。

    黄沂州训话更加简单,他告诉大家从今天开始按时、按实发饷,而且是发放到每一个士卒手中,不许任何人克扣。

    接下来留下的七千余营兵就被打散和滦州守备营、“红旗军”混编,介于宁远周围地域广阔防线比较长,憨子的骑兵也全部集中到这里训练。

    加上了宁远骑兵两千余,滦州守备营四百骑兵,“红旗军”骑兵有了三千二百冷兵器骑兵,两千八百骑兵火枪手。

    前宁远的骑兵也有一小半使用热兵器,他们大多数是使用三眼铳,黄汉瞧不上这东西,因为射程太短有效杀伤距离还不如弓箭,况且骑在马上利用火折子或者火绳点火太容易失误。

    兵器是战士们的依仗,必须能够让人彻底放心才行,因此吞了宁远驻防骑兵后,使用三眼铳的骑兵全部换装自生铳。

    在辽东经营多年的袁崇焕和孙承宗都是崇尚凭坚城用大炮的战术对阵建奴,都不遗余力修建堡垒执行塔攻计划。

    历史记载孙承宗在关四年,前后修复大城九、堡四十五、墩台若干就可见一斑,因此宁远附近简直是墩堡林立。

    黄汉终于拣着大便宜了,大明在辽西走廊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的防御体系在原本的历史上形同虚设,建奴隔三差五就越过宁远防线威胁山海关。

    那是由于关宁军没有战心,更加没有为国杀敌的责任感,倒不是他们的战斗力比建奴相差十万八千里。

    关宁军的战斗力是不如后金军,但是在建奴深入辽西走廊进兵到了山海关之时,如果关宁军将士们有为国而战的豪情,扑上去依托防御体系层层阻截,打几个大胜仗消灭成千上万后金军也不在话下。

    估摸着只要关宁军能够雄起一回,从今往后在没有攻取锦州和松山城、宁远、前屯卫、高台堡、杏山城、塔山城等等有关宁军坚守城堡的情况下再也不敢绕过城池深入关宁军驻防腹地四五百里。

    现如今的历史有了小转折,宁远较早的被“红旗军”控制,黄汉依托三五里就会出现的坚固屯堡用热兵器部队来布防,凭借炮火杀敌相对容易太多。

    明末其他边镇明军如果驻防一个墩堡发现敌人千军万马而来十之会放弃堡垒逃之夭夭。

    但是黄汉坚信在他亲自布防的宁远东线,墩堡里驻防的“红旗军”百总甚至于总旗一定会凭借工事给予来犯之敌大量杀伤。

    能够做到让麾下敢战不怕死其实不是很难,赏罚分明最重要,体系内,逃兵会被判处死刑,家小连坐没收“红旗军”发放的财产驱逐出体系。

    战死的军人会获得抚恤,家属还会得到烈属荣誉,失去劳动力的双亲再无子女由“红旗军”养老送终,子弟会优先获得待遇好的工作,如果有兄弟也在服役,提拔时会优先考虑。

    还有一条更加重要,袍泽之情守望相助,不抛弃不放弃已经成为了“红旗军”的口头禅,无论那一部人马被敌人围困,哪怕为了解救一个百总会搭上一个千总的人马,将士们都会不遗余力。

    因为这不是做生意,这是一种精神寄托,在某个战例中或许显得不识时务导致人马损失惨重,吃了大亏。

    但是这样做了会赢得所有的将士们的信任,人人都会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后是整个“红旗军”集体的力量在支持。

    被敌军重重围困的将士们始终坚信相濡以沫的袍泽会不计伤亡杀来,他们心中充满希望,会奋起余勇尽可能给予敌人大量杀伤。

    黄汉成军之日起就广泛宣传携手并肩同心同德,现如今的“红旗军”基本上做到了团结一心,打防御战之时,只要守军能够做到人在阵地在,建奴要讨到便宜基本上不可能。

    为了更好的融合原宁远的驻防人马,他们全部被打散重组了,现在人数达到一万两千的新宁远守军已经面目全非,原宁远驻军七千余有一半被调入金州一线驻防。

    现在的宁远人马大多数是“红旗军”,拥有野战炮超过五十门,拥有自生铳接近四千支。

第三百九十六章:“官不聊生”() 
普通战士容易被感染,原宁远驻军发现自从换了监军太监、总兵官和兵备道,他们就拿到了足额月饷,伙食标准也大幅度提高,以前基本上瞧不见的鱼、肉、禽蛋也经常能够吃得到。

    二月底所有的战兵轮流去支持屯民春耕,过了大忙时节每一个兵丁都领到了一件崭新的鸳鸯战袄,据“红旗军”老兵说这是春秋作战服,以后还会有夏衣和冬袄下发。

    现在原宁远驻军都糊涂了,他们从来没有觉得当兵会如此长精神,因为每天都吃得好穿得暖,每个月都能够到手粮饷,居然还有镇抚官主动召集不识字的兵丁们学习,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教大家写字。

    春天的辽东貌似没有波澜,有可能建奴也在忙着春耕,毕竟后金军中能够全脱产的战士不是很多。

    “红旗军”扩张迅猛,需要一段时间磨合期,因此黄汉没有向建奴主动挑衅,选择了闷头发展。

    现如今的历史已经开始跑偏,蛰伏一年半载的黄汉再次亮相之时,战斗力应该是大明第一。

    因为“红旗军”将要拥有正兵一万七千余,作为预备役的卫所军八个千户所九千人左右,这根本没有算上专业屯垦的卫所军一万余。

    未到服役年纪的学生兵三四千,这还不包括在学习中的炮兵学员和水手足两千。

    “红旗军”中隶属于宁远总兵官黄沂州的人马有足七千五百,只设立了正兵营和援兵营两部,杨汉威任参将指挥两千五百人马,其余五千都归属于正兵营。

    这两营人马的装备和待遇跟“红旗军”没有差别,连旗号都一样,外人根本没法分辨。

    三月末,监军成全和兵备道高有谋分别上奏本,崇祯得知宁远现在实际兵额七千余设两营不足以驻防,因此请求“红旗军”奇兵营四千人马调防,副将扬大郞以后驻防宁远。

    宁远点验人马卓有成效,皇帝很高兴。

    清除六千吃空额的影子兵后,在实际人数一万两千余的基础上还裁汰了五千余老弱,如今朝廷只要给两营不到八千人马发饷,节省了辽饷二十几万两。

    黄沂州和黄汉二人再次得到嘉奖得到了御赐盔甲、宝剑的赏赐,这一次宁远点兵卓有成效,先进事迹上了朝廷邸报。

    崇祯大力宣传第一次成功点验兵马的事例,目的是树立榜样让九边将领效仿,也想着整顿内地官军。

    谁知事与愿违,此举不但没有起到一呼百应的效果还惹了大麻烦。

    黄汉吞没宁远人马是不争的事实,他一出手就限制不是自己嫡系将领人身自由的做派被调离的几十将领传播得尽人皆知。

    大明官场流传着黄汉布置铳手若干对准宁远守将,如若谁敢不服就会横尸总兵府大门前。

    黄汉如此跋扈遭到大多数文官武将诟病,一轮口诛笔伐滚滚而来,皇帝每天都会收到弹劾黄汉跋扈、专权、排除异己、任人唯亲等等恶行的奏疏。

    之所以这一次满朝文武反应激烈,是因为黄汉按实发饷,把粮饷发到每一个士卒手中的做法触犯了整个官僚集团的利益,动了大多数人的蛋糕。

    如果天下兵马都如此搞,文官武将还怎么过日子?

    虽然宁远的点验已成事实,再要翻盘已经不可能,即便如此,文官武将也不依不饶,因为不把黄汉的做派狠狠批判难消文武心头的愤怒,不遏制这种歪风蔓延势必“官不聊生”。

    皇帝还准备再接再厉在九边推广宁远成功点验兵马的事例,谁知许多总兵官、参将都在朝廷重臣的暗示下上了请辞的折子。

    还有比较好笑的事情,上百有实职在身的游击以上级将领主动报名去金州学习,要求朝廷派武将、最好派东平侯来接管部队。

    超过八成的文官武将撂挑子,好谋无断的崇祯傻眼了,武将不带兵,文官消极怠工,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可惜崇祯不是朱元璋,也不是朱棣,他没有执政智慧也没有魄力,要是拿出朱元璋的手段,官员扛着枷锁也要把公务办了,那些文官武将立马歇菜。

    在汉人的社会,最不缺的就是想当官的人,用不做官、不干事来威胁朝廷简直是自取其辱,手段狠辣一些,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然而崇祯皇帝一贯欺软怕硬,就在他左右为难之时,更加让感到棘手的问题来了。

    在山陕剿寇的几个总兵官主动要求进学习班,连曹文诏都虚心表示去学习“红旗军”新的带兵思路,磨刀不误砍柴工,带兵剿寇先放一放。

    已经进入山东平叛的祖大弼和祖宽停止进兵登莱,关宁诸将驻扎在吴桥附近不走了,众口一词表示不愿意打仗,想去学习班。

    而此时莱州已经被李九成、孔有德的叛军团团包围。

    叛军拿下登州后十天一鼓作气破了黄县抢了大量钱粮和金银财宝,尝到了甜头的叛军士气高昂,杀了几个月没有遭遇一次败绩使得李九成的威望达到峰值。

    正月底人马发展到接近两万的叛军在掖县八十里外的新城镇接战总兵杨御蕃率领的通州兵、王洪率领的天津兵大获全胜。

    数千明军溃散,加入叛军的不在少数,总兵杨御蕃仅仅带着三百家丁逃进了莱州城,随后莱州就被叛军围城。

    登莱糜烂、山东不稳,请求救援的折子一封接着一封,皇帝如坐针毡。

    明知道各路将领是裸的要挟,崇祯只能拿出态度,这也是崇祯的性格,死要面子,喜欢找替罪羊。

    皇帝下旨表态金州学习班乃是黄汉擅自开办,现在予以取缔。

    由于黄汉确实逼迫几十宁远将领调离,有排除异己的行为,予以降级处罚,剥夺其东平侯爵位,太子太保、武经略、左都督等等荣勋,留平辽将军衘以薊镇总兵官职待罪留用以观后效。

    威逼要挟获得了成功,点验兵马再次不了了之,文官武将挑战皇权的斗争大获全胜,大明这艘破船失去了一次大规模补漏的机会。

第三百九十七章:缺钱() 
结果让人寒心,皇帝向文武百官妥协,黄汉获罪。

    来金州宣旨的居然是王承恩。

    这是崇祯玩小聪明,给黄汉降了几级把人家的侯爷弄丢了,皇帝知道黄汉心里一定会有怨气。

    因此派遣绝对信任的心腹太监来传旨,也是让王承恩来当说客宽黄汉的心。

    王承恩应该属于崇祯朝的第一忠良,他当然为天子着想,主动跟黄汉密谈。

    他苦口婆心解释皇帝的难处,对黄汉的忍辱负重表示理解,告知黄汉天子的心里记着黄家的好,日后必然不会亏待等等。

    黄汉心里真的不痛快,替朝廷着想,为他老朱家办事,劳心劳力没捞着好处反而有罪了,那些吃空饷坑朝廷的文官武将一煽动,皇帝就没有了立场,什么人啊!

    怪不得历史上的崇祯到了最后简直是众叛亲离,这小子确实一点点担当都没有,不怎么厚道啊!

    王承恩来到金州黄汉当然要好好接待,连续三天陪着他看城防,俩人登上大黑山用千里镜远眺二十里防线。

    黄汉在让王承恩看防御系统的同时给他讲解如何步炮协同作战,如何利用骑兵突击分割敢于进犯的建奴。

    王承恩看到的人马军容整齐,看到的军营井然有序,看到的训练场热火朝天。

    他发现虽然“红旗军”中十几岁的孩子有一大半,但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