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198部分

明末汉之魂-第198部分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家贩运大量铁器、茶叶、盐巴、丝绸、棉布等等进入大草原跟蒙古人交易,换回马匹、牛羊、皮毛和金银,利润都是翻倍、几倍的存在。

    除了上下打点分给祖大寿的好处,吴家的获利每年都是以上十万两白银计。

    为了能够重新做官,吴襄确实努力了。

    吴三桂率领三四百铁甲家丁多次出锦州寻机会袭击建奴,可惜运气差一点。

    有两次发现了敌人冲上去群殴之后都没有来得及收割首级就得拼命奔逃,因为得到消息的建奴援军立刻赶到。

    吴三桂不是孬种,有可能此时还没到他走鸿运的时候,跟建奴厮杀各有死伤,最后都是建奴有援兵赶来导致他功亏一篑。

    即便如此,三桂子带着铁甲家丁从容撤退之时,后金军也不愿意穷追不舍,建奴其实大多数是欺软怕硬的主,他们太在意伤亡。

    主动出击几次,吴家铁甲家丁战死几十人,斩杀建奴的数量也有几十级,可是至今为止只有三级斩获在手,其他首级根本没有来得及收割。

    这也是建奴的特性,如果明军杀了人割下了脑袋逃跑,往往后金军都会急了眼全部摆出拼命的架势,死咬着不放。

    因为建奴很迷信,认为死无全尸不能转身重新投胎,许多建奴畏惧“红旗军”的原因之一就是跟“红旗军”干仗基本上都是被歼灭,战场上只会留下光溜溜的无头尸体。

    敢战的铁甲家丁是吴家立足的本钱,给这些人装备、成天好吃好喝养着、每个月发一石麦子二两二钱银子的月饷,隔三差五还给赏赐,人吃马嚼四季衣裳,吴家养一个家丁一年不会少于花费一百两银子。

    死了几十家丁,要给出的抚恤就要几千两银子,才得到三级斩获成本太高了,精明的商人吴襄认为这生意不能做,一定要换个玩法。

    专业对口很重要,做生意吴家很行,砍建奴的脑袋很明显不行,因此他下定决心来寻找砍建奴专业户“红旗军”帮忙,他愿意花重金购买留着金钱鼠尾的后金军首级。

    吴襄父子点了足一个百总铁甲家丁疾驰宁远来拜望黄沂州,他甚至幻想着说不定能够遇到平辽将军面谈。

    “红旗军”经营辽西走廊采取准进不准出的法令,朝廷出山海关运往锦州的物资现在被“红旗军”承包了。

    原本该付出多少成本才能够让锦州得到军粮和军需,现在只要把那些损耗和力钱给“红旗军”,锦州守军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朝廷给予的物资。

    因为“红旗军”根本用不着走辽西走廊陆运,从天津卫、虎穴城就可以直接船运紧靠锦州的码头,然后出银子雇佣锦州军民来海边搬运就能够搞定。

    以后的辽西走廊宁远至山海关段执行封锁,除了“红旗军”和前屯卫卫所军不会有任何闲杂人等。

    这里将要变成一个全民皆兵的边区,如果发展到十万户,就会有最少十万卫所军,这些人都会拥有长矛,都能够参与坚守墩堡和宁远防线。

    他们的孩子都会被组织起来拿起红缨枪站岗放哨,发现外来之人会被盘查、会被告给小旗官、总旗官。

    封锁辽西走廊从崇祯五年春天开始,朝廷派兵出山海关自然是走官道,也只有官道可走,连几个宿营地“红旗军”都已经规定好了。

    这完全是防止明军扰民,行军之时将会有“红旗军”明里暗里监督,如果有明军偏离官道乱走会被缉捕,甚至于斩杀。

第四百零四章:馊主意() 
明军在关内有可能无法无天,真的摊上出关打建奴的厄运一个个都会变成乖宝宝。

    黄汉的凶名远播,大明将领无人不晓,通过“红旗军”的地盘敢骚扰军民是嫌命长吗?

    毫无疑问人人都珍惜生命,所有的明军都懂军纪,在“红旗军”注视下,可以预见每一支通过辽西走廊的军队都将会是纪律严明的劲旅。

    黄汉想好了,入关的关宁军再也不会让他们重新回到锦州。

    他会鼓动徐光启、郑国昌、刘之纶、方正化和李若琏等等建议皇帝、建议兵部留下祖大弼、祖宽的人马去参与打流寇,最后的结果是把这些人马全部消耗在关内。

    按理说皇帝和重臣存了削弱关宁军的心思,会接受这个馊主意。

    如果出现意外导致计谋落空,祖大弼、祖宽还能够带着剩下的关宁军骑兵走辽西走廊回锦州,黄汉准备在宁远西解除他们的武装并且扣留。

    总而言之不能给祖大寿增加一兵一卒,因为这些人最后的结局都是汉奸军,成为了满清的汉八旗军。

    此时扣下一个就约等于打死一个清兵,扣下这些人哪怕只能让他们种地都行。

    关宁骑兵们应该不会选择种地,只要宣传得当,普通兵丁会被待遇好、得到尊重的“红旗军”集体同化,这是做加法,清兵少了一个骑兵,明军多了一个,差距就是两个。

    吴襄和吴三桂接近宁远城三十里之时,早就发现了这队骑兵的“红旗军”斥候已经通过旗语接力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黄沂州和憨子、杨汉威等等主将。

    随着时间推移,“红旗军”的战士文化程度不断提高,现在能够默写八百字以上的超过了五千人,有超过两千人掌握了超过一千二百字,基本上可以顺利写出几百字的作文。

    这是指从军以前目不识丁的文盲,不包括从军前开蒙的人,更加不包括童生、秀才公,当然军中童生、秀才公不是很多。

    为了千金市骨,为了鼓励读书人投笔从戎,大明读书人投靠“红旗军”基本上能够获得照顾,新兵操练的强度往往会减半,免得这些人由于体力不支真的呆不下去。

    现在宁远城头都有观察哨,有斥候全天候换班值守,他们通过千里镜观察约定方向的城外哨位,说不定距离达到五六里,白天采取旗语报告军情,夜里采取简单的灯光密码传递信息。

    因此没见着哨骑来回奔驰,远在几十里外的情况就能够被城里的军情总部获知,那是总部值班的赞画和镇抚官会在楼上用千里镜观察四门的哨位,读懂旗语和灯光秘码,把军情传达给值班主将。

    如此相对先进的情报传递,只能在全军扫盲、大多数战士能写会算后才能够做得到,大明其他军队或者建奴根本学不来,他们没有这么多能写会算的兵丁。

    桑羽把总负责前去监视进入“红旗军”控制区的客兵,毕竟都是大明军队,解除他们武装不合时宜,但是必须守规矩,不可以乱转、乱看只能在“红旗军”允许的范围内行军。

    黄沂州和憨子不知道来人是谁,也不知道他们是准备来拜访自己,还以为他们是过境前往山海关。

    没多久前方哨骑入城传递消息,原来是吴襄父子前来拜访,黄沂州大感意外,他知道吴襄是祖大寿的妹夫,黄家跟祖家有私仇老死不相往来,吴襄腆着脸来宁远拜访倒是新鲜。

    吴襄和吴三桂自从遇上了“红旗军”一个把总的骑兵,心里优势就荡然无存,本来他们父子和麾下铁甲家丁乃是大明首屈一指的强军,装备也应该是第一流。

    见到了“红旗军”出动的一个把总,发现人家全部装备了市场上价格昂贵的全钢胸甲和缠绕软甲,人人披着大红斗篷,胯下战马一匹匹都膘肥体壮,才知道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行军二十里,他们还发现这支骑兵不仅仅是装备精良,纪律性也可圈可点,连普普通通的行军都保持着随时可以冲锋的战阵齐头并进。

    一路上吴襄的家丁人人都觉得不舒服,总有不安全感,总是觉得跟随的骑兵流露出杀气,还觉得脑后有凉风,觉得他们总是被人窥视。

    终于进了宁远城,所有的骑兵才觉得放松许多,他们发现才几个月没来此地,这里就有了新规矩,骑马入城的人必须在马屁股后面吊上粪袋接住马粪,免得脏了街面。

    许多家丁都认为这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谁知进入街道后他们傻眼了。

    一尘不染的青石板街面上行人如织,做买卖的吆喝声此起披伏,没有一个人灰头土脸,身穿打补丁衣服的老百姓都拾掇得很精神。

    保持为生防止疾病流行是黄汉的一贯方针,因为据说历史上百万人口的京师被闯贼轻而易举打下就是因为当时瘟疫流行,不计其数的军民死去。

    孙传庭的大军败北也是由于军中爆发时疫产生了大量非战斗减员。

    因此“红旗军”的驻地必须整洁,只要有“红旗军”的地盘,所有人都不许喝生水。

    发现头疼发热的老百姓会有医官主动诊治,不能判断病情会进行隔离,没有清洁水源的地方,“红旗军”会打井惠民。

    谁都爱干净,再加上宣传队不间断的宣传和执法队的棍棒、皮鞭,宁远城里的原居民和从山东逃难来此的新居民很快就习惯了卫生管理条例。

    宁远城里满大街都有胳膊上套着红袖箍的老太太卫生队,她们的体力有限,得到的报酬只不过是一天一斤白面,就这样的待遇还导致能够上街的老妪都争着得到扫地的活儿。

    老太太们不仅仅及时打扫街面还会揪住违反卫生条例之人,一般情况下没人敢反抗老太太执法,因为万一动作大了些,弄趴下老太太会惹了大麻烦。

    环境卫生靠大家果然不假,宁远的管理卓有成效,所有的军民渐渐地习惯了整洁开始主动遵守卫生条例。

第四百零五章:心事重重() 
一百多来自锦州的骑兵一路上直接傻了眼,人人啧啧称奇,心里暗自佩服“红旗军”的管理地方的水平。

    来到总兵府,吴襄和吴三桂已经气馁了几分,他们的家丁被气场所慑不由自主停止了喧闹,规规矩矩跟在家主身后。

    最后的结果是愉快的,吴襄出了三百两一级的高价购买了有腰牌和铠甲、兵器的青壮年真奴首级六十。

    他还趁机谈妥了购买大量瓷器、玻璃制品、白酒的价格和数量。让吴襄觉得高兴的是这些东西的交货地点在靠近锦州的港口,省去了通关的买路钱。

    遗憾的是“红旗军”不肯卖给他粮食和铁器,还不肯替他自己购买的违禁品转运,想买到鸟铳更加不可能,这使得他还要想别的渠道弄到这些东西往蒙古和大金国贩卖。

    离开宁远,一路上吴襄都貌似心事重重一言不发,直到护送的“红旗军”骑兵离去,他才回头看了一眼,长叹一声:“唉!有如斯强军在此驻守,日后辽东的天要变了。”

    一旁的吴三桂深有感触,道:“饶是如此,‘红旗军’兵精粮足,有宁远坚城可凭,没有哪一路人马能够确保战而胜之,辽东的局势恐怕会因此而改变。”

    吴襄道:“儿啊!你千万记住了凡事让‘红旗军’三分,最好能够跟他们结盟,如果巴结不上也万万不能和他们为敌。”

    此时的吴三桂狠年轻,完全是个热血青年,满脑子功名利禄,可不是十几年后的大汉奸。

    吴三桂真的敬佩打得建奴损兵折将的黄汉,希望跟“红旗军”友好相处,甚至于想和“红旗军”并肩杀敌。

    他笑道:“道不同不相为谋,‘红旗军’打建奴、打鞑子,我们也是如此,我们怎么可能跟他们为敌,祖大乐舅舅那是昏了头,居然带着人马去打自己人才会使得关宁军和‘红旗军’结仇。”

    “唉!悔不当初。要是当时我劝住你舅舅就好了。‘红旗军’那么能打,现在的人马恐怕已经过万,日后横扫辽东都及有可能,关宁军该何去何从啊?”

    “父亲放心,我关宁铁骑也不是浪得虚名,不是谁说对付就能够对付得了。”

    吴襄看着膘肥体壮的儿子,片刻后貌似下了决心道:“儿啊!我想好了,即刻联络京师的大人报功,并且主动请缨带领家丁统领一些关宁军入关去山东参与平定李九成和孔有德等东江镇旧将的叛乱。”

    吴三桂傲然道:“登莱叛军的战斗力能有几何?咱们父子带上关宁军人马和铁甲家丁一定势如破竹,立下大功不成问题。”

    吴襄赞许道:“确实如此,建奴太厉害了,要打败他们砍到首级何其艰难,去了登莱砍叛军脑袋,以吴家铁甲家丁的战斗力如同砍瓜切菜般容易。”

    回到锦州吴襄就紧锣密鼓派出心腹家丁联系,甚至于还乘坐黄家的商船渡海去天津卫、莱州联络。

    朝中有人好做官,没多久吴襄上报的军功被兵部核实,果然官复原职。

    有吴襄主动请求率领关宁军一部入关参与登莱平叛,皇帝和重臣都乐见其成,很快就下达了调吴襄父子入关去登莱参战的调令。

    妹夫也要带些人马入关祖大寿心里不是滋味,他最近总是觉得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