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199部分

明末汉之魂-第199部分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妹夫也要带些人马入关祖大寿心里不是滋味,他最近总是觉得心神不宁,总有不安全感,由此可见里外不是人的日子未必好过,最起码睡不踏实。

    妹夫和外甥要入关混军功去,舅舅怎么能够掣肘,况且关宁军也是朝廷的人马,吴襄和吴三桂也是朝廷在册的武将。

    最后祖大寿邀请妹夫喝酒,大倒苦水后给了一千二百关宁铁骑。

    吴襄接到了入关调令志得意满,他也不嫌大舅子给的兵少,带上四百余铁甲家丁和一千二百关宁铁骑再次通过宁远“红旗军”防区前往山海关。

    这就是吴襄的过人之处,他觉得黄汉和祖大寿水火不容,现在金州和宁远都是“红旗军”嫡系驻防,锦州、松山、杏山等等关宁军实际控制的城池无一例外在对阵建奴的最前沿。

    接下来形势比人强,纵然祖大寿拥兵自重平时极度跋扈,也避免不了前有狼后有虎的尴尬处境。

    黄汉不是皇帝,他才不会在意祖大寿是否带领一两万关宁军投降建奴,该下黑手时不会含糊,前年不计后果干掉祖大乐就可见一斑。

    吴襄觉得自己在锦州会左右为难,以他左右逢源的秉性万万不能得罪声名鹊起的“红旗军”,可他乃是关宁一脉,此时立场不坚定岂不是授人以柄?因此他选择了逃避。

    四月底的黄海、东海少有台风,黄汉亲自率领的武装商船队扬帆航行在前往倭国的航线上无惊无险。

    水师主将黄勇乘坐旗舰,黄汉使用的战舰个头稍逊一筹,船长是沈宪宜,随行的将领有黄健、刘四海、杨家和、卢凯军等等,沈明为首的四个少年亲兵和顾奎、严从优等等四个亲卫不离左右。

    十八艘战船上都有两三个医务兵随行,医官郭孝没有乘坐旗舰,在他眼里平辽将军在哪艘战船,哪里才是指挥中心,因此他和黄汉同船。

    有郭孝这样想法的人不少,其中就包括王玉琪率领的随时可以给战船提供一些维修的造船大师傅和徒子徒孙,他们也在黄汉乘坐的战船上。

    无聊的航行开始之时,许多没有出过海的将士们兴奋莫名,都乐滋滋在船头远眺波澜壮阔的大海,航行了几天大家就觉得无趣了,因为前方除了大海还是大海貌似没有尽头。

    黄汉的战船上有五百来号人,终于有了充裕的时间,他当然会集中将士们学习。

    平辽将军好为人师众人皆知,获得家主亲自授课机会多的“红旗军”将士大多数能够得到优先提拔已经是体系里公开的秘密。

    家主在指挥舱授业,不当值的将士们趋之若鹜。

    黄汉为了培养将士们学习的兴趣经常讲地理、历史、异域风情,经常描绘远在南方的一个大陆上有蹦蹦跳跳走路的叫做袋鼠的动物,还给大家讲一段宋朝侠客的故事。

第四百零六章:毛承禄() 
这个故事当然就是后世的射雕英雄传,讲了几堂课,黄汉见将士们爱听,心里有了想法。

    为何“红旗军”中不发行一份属于自己体系的报纸?报纸可以传递信息、拓宽将士们的视野、弘扬正能量,还可以连载如射雕英雄传这样的小说寓教于乐。

    接下来有了时间,黄汉就拿起钢笔开始凭借记忆写射雕英雄传,基本上忠于原著,只不过强调了民族气节,贬低了蒙古鞑子,揭露了鞑子的残酷和对汉文明的破坏力。

    由于老闸船的中国硬帆结合西洋软帆的设计得到了“红旗军”体系造船大工匠的广泛好评,经过实践证明如此设计在安全性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更好的利用了风力。

    因此缴获、侵吞的二号福船、三号福船包括倭国的朱印船也纷纷加以改造,增加了软帆,这些船在有合适风向和风力的情况下无一例外比未改造前的速度快了一成左右。

    在改造一部分霸占的船舶之时,有一部分太过老旧的海船被判报废,因为需要保养的投入太大,也是因为这些船的速度无法达到要求。

    黄氏在大规模建造结构简单、性价比高、具备优越适航性的老闸船。

    这种船有传统中式硬帆和流线型的西式船身,比传统中式帆船快,比西式帆船需要更少人手,战船再增加轮桨的设计后速度无与伦比。

    由于采取了全钢龙骨省了对巨木的渴求,使得标准化生产成为了可能,现在已经完善了排水量三百吨到九百吨的图纸,相信不久的将来更大的老闸船也会设计成功。

    钢铁锻接成龙骨和肋骨仅仅是减少了对坚硬巨木的苛求,但是此时海船的主体结构还是木质,因此对造船木材的需求还是无穷尽的。

    用钢铁解决了大海船上龙骨和肋骨对木材要求最高的构件,其他诸如甲板、舱扳、桅杆等等相对而言就比较容易备料。

    黄氏船坞都是收购现成的官办、私营船坞扩建,刚刚开始生产之时工匠们就积极备料,因为木材要阴干一两年才能够使用。

    原本辽海各大船坞都有备料,现在基本上被黄氏收购一空,这些现成的木料能够满足黄氏最初战船、商船的生产。

    随着在建船舶吨位加大数量增多,附近现成的木料难以为继,现在采购贩运船用木料的商贾已经在南直隶备货。

    去年秋天,在原龙江船厂资深大工匠王玉琪的带动下,在有新式大海船可以建造的诱惑下,在当朝阁老徐光启的支持下,龙江船厂又来了十几个大师傅投奔黄氏造船业。

    他们采取购买新料,大量使用拆淘汰海船旧料的方法巧妙运作,基本上能够维持黄氏船业的生产。

    一年后从深山老林砍伐运送到船坞阴干备用的大量木材就能够投入使用,有远见的王玉琪已经大规模提前备料,接下来木材资源不会成为“红旗军”水师大发展的障碍。

    大明毕竟地大物博,深山老林太多,只要有粮食,肯下力气砍伐木料的汉民何其多也,根本不是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这些欧洲国家可以媲美。

    东江镇军民一直在鸭绿江流域砍伐木料放排沿江而下卖给黄氏换取粮食和布帛,他们不满足在江东朝鲜一侧砍伐,不时过江去建奴区挖人参、砍大树。

    正是由于有了崛起的“红旗军”,东江镇的日子好过了许多,因此岛将争先恐后投奔李九成参与叛乱的情况没有出现。

    原本参与叛军的主要带头人毛承禄现在驻防鸭绿江口的镇江堡,这小子得到了百人斩的荣誉,得到了作为奖品的精钢滑轮弓后勤练不已,现在能够连续不断射空整整一个箭插五十支钢箭。

    他现在得到的钱粮多了不少,麾下人马有了小三千,他每天训练士卒争取袭杀后金军报答圣天子给冤死的义父毛文龙平反昭雪的厚恩。

    毛承禄的主要生财之道就是组织人手进入深山老林挖人参、打黑熊、弄熊掌,砍伐大树放排卖给虎穴城已经形成了常态。

    建造新船用旧船的木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造船大师傅的本能。

    因为大明官方船厂就有明文规定,一艘在建新船必须使用旧料不得低于三成,而且不管船厂的新木料有没有富余都得如此。

    所以只要替朝廷造过船的工匠都养成了使用一部分旧料的习惯,况且旧船料只要选材得当根本不会影响新船的质量,还更加容易成型。

    黄氏还有一个好处,用不着旧船的龙骨,这些巨木往往都是旧船上最好的木料,现在作为普通木料用作新船的桅杆和甲板让以王玉琪为首的大师傅觉得暴殄天物。

    改进后加了一定比例西洋软帆的福船风帆的受风面积多了两三成,在大逆风的情况下沿着之字形航行前进也能够快接近一成,毕竟这个时代的大型航海帆船都完全依耐风力,少有所有人力驱动。

    这是因为航海的补给相当重要,如果船上用来人力驱动的水手太多了,这艘海船也就没了长途贩运的必要。

    算算账,一个人一天消耗的水和食物是体重的十五分之一左右,如果航行一个月一个人的补给就需要占有两个人的重量,需要的活动空间就不能小了,用上一百人船舱里还能有多少空间装运货物?

    供一百人吃喝拉撒、给一百人付出报酬后,这一趟长途贩运还有利润几何?

    因此人力驱动大型商船太奢侈没有这个可能性,黄氏设计的轮桨虽然把人力的效率提高了三倍也不能用在商船上,而是用于客船和战船。

    因为客船上有闲得蛋疼的旅客提供免费劳动力,只要适当优惠船票就行,战船上的炮手和水师陆战队员都可以轮流提供人力驱动加快战船的航速。

    黄汉经常管理体系内的大工匠不断研究、不断探索,王玉琪等等造船大工匠都经常随同战船、商船出海,他们要通过实践更加完善船舶的设计。

    这一次家主亲自出海,王玉琪当然更加要用心对待,他不仅仅亲自上了旗舰还带上了几个大师傅二十几个徒子徒孙。

第四百零七章:船坚炮猛() 
从金州出发后,混编船队的六十八艘船舶平均航速达到四节左右。

    由于海面上风平浪静,领航的船长和水手都是至少跑过倭国航线三次以上的识途老马,因此日夜兼程成为了可能。

    十八艘战船当然是“红旗军”水师中排水量最大、装备炮火最多的,在亚洲绝对算得上船坚炮猛,其中还有九艘是加了轮桨的最新式老闸船,排水量最大的一艘当然是旗舰达到八百八十吨。

    这艘战船两舷装备了弗朗机十二磅炮足三十二门,左右舷各十六门,装备的十八磅前装红夷大炮八门都在底层炮甲板,左右舷各四门。

    船头和船尾炮都是有效射程比佛郎机后装跑远一倍的前装红夷大炮,船头一门三十二磅,两门二十四磅重炮,船尾两门十八磅炮。

    炮口可以左右旋转九十度,这就意味着排战列线炮击之时,船头、船尾炮可以加入战团。

    排水量在四五百吨之间的战船装备有所不同,火炮的口径小了一倍,数量在二十门左右,七八百吨级的战船配置的火炮都在四十门上下。

    黄汉使用的战舰吨位接近八百五十吨,跟黄勇旗舰的炮火数量相当,只不过两舷四十门全部是使用子铳的后装佛郎机十二磅炮,没有开炮后需要拉回炮舱装填的前装十八磅红夷大炮。

    在此时的亚洲装备了四十门左右火炮的战舰绝无仅有,在欧洲也是为数不多的一级战舰,毕竟排列战列线以绝对的火力打击敌舰是二十年后的故事。

    那是在二十年后第一次英荷战争中,英国人发布了《海上作战条令》,其中规定各分舰队的所有战舰都必须尽力与其分队长保持一线队列。

    这就是“战列线”的由来,排列成战列开炮轰击敌船的战船自然就拥有了战列舰的名字。

    后来几年英国人给战列舰分了等级,定员百人的一级战列舰拥有三层炮甲板,装备火炮一百门以上,排水量三千吨左右。

    在亚洲发生所谓的海战还很原始,战船都是采取大船撞小船,利用火船烧敌人的大船的战法,少有比炮火轰沉敌船的战例。

    双方战船大多数采取接近后出动步兵跳帮接舷战,都要在海上比试战士的个人武力和敢战勇气,依旧是面对面的肉搏战决定胜负。

    欧洲的海战已经不同,火力逐渐引起重视,互相炮击是主要的战争环节,最后才是接近敌船派出步兵跳帮接舷战夺取战利品。

    这时的西班牙人、荷兰人打海战时为了利益最大化,总要携带大量步兵用于夺船的接舷战,后来这种打法吃了英国人的亏,被不肯接舷的英国战列舰炮火击毁太多满载步兵的战船,导致伤亡恐怖。

    现在亚洲海上力量排第一的自然是郑一官海盗集团,他现在已经改了名字叫做郑芝龙,麾下叫做十八芝。

    有郑芝虎、郑芝豹、郑芝莞、郑芝凤等等郑家兄弟作为心腹,统帅着上千战船、武装商船,据说人马已经三五万之多。

    郑芝龙海盗集团在崇祯元年接受大明招安,成为了名义上的大明水师,郑芝龙得到了海防游击的官身。

    大明除去郑芝龙这一支亦兵亦盗的水师,还有浙江、广东、登莱、天津卫、山海关等等水营,包括黄勇的旅顺口水营也属于大明的海上力量。

    只不过大明根本不注重发展海军,其实在明末贪腐白热化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办法发展海军,因为这更加不可控。

    海上走私的利润丰厚而且方便快捷,掌握水师的文官武将用国家的战船为私人发财屡见不鲜。

    最后国家投入的海军得不到训练沦落成为私人的运输队,遇上有实力海盗根本没有一战之力,结果就是全军覆没或者是被海盗俘获增强了海上实力。

    此时的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