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242部分

明末汉之魂-第242部分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河南是个人口大省,也是一个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穷省,去那里搞几十万人口绝对不成问题。

    黄汉表态道:“‘红旗军’食君之禄理当忠君爱国,朝廷有需要水里火里都去得,进入山陕河南剿寇理所当然。

    只不过内地无粮,后勤补给极度困难,为了避免官军在面临饿肚子的情况下劫掠老百姓,需要组织运输大量粮草。

    以‘红旗军’的定量,出动一员战兵恐怕就得两个民夫或者卫所军运输军需和粮草,不知陛下准备调多少‘红旗军’进入内地?”

    辽西走廊、金州半岛不仅仅要固守住,还要往外不断扩张、蚕食。

    对手是世界上这个时代最强大、最野蛮的冷兵器骑兵,需要小心对待,以面前的实力,“红旗军”也不可能有过多人马、投入太多精力参与内战。

    出兵多少黄汉没有自己做主,而是告知皇帝动用“红旗军”参战需要提供的粮饷,让他自己看着办。

    皇帝注重“红旗军”的发展,也屡屡问方正化和李若琏有关黄汉的带兵方法,得到的答案每每让皇帝觉得不可思议。

    纵观大明待遇最高的边军,也没有那一支人马能够保证普通营兵能够三餐饱食还每天不低于二两荤腥,根本不可能每年都有军服甚至于内衣、战靴配发。

    崇祯承认待遇好的战兵战斗力强、忠诚度高,也知道黄汉搞到手的银子有太多花在了军伍,可是如此用兵朝廷哪里吃得消?

    现在黄汉约等于承诺带兵打流寇,只不过说明了,出动一个正兵就得配套两个民夫或者辅兵。

    原本大明的开中法是政府实行的以盐、茶为中介,召募商人输纳军粮、马匹等物资的方法。

    可是发展到了明末早就难以为继,问题的关键就是在粮食短缺升斗小民活不下去的情况下,依旧是官商勾结贪墨成风。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把军需交给商贾,大有可能使得军队由于饥饿而溃散。

    因此黄汉强调“红旗军”人马进入内地参战,就得事先谈妥粮草的供给,并且言明出动四千人马必须配套双倍民夫情有可原。

    崇祯想了想,自己的目的就是让黄汉暂时离开辽东一段时间,用不着苛求他带太多人马入关。

    况且平定登莱叛军后,关内的关宁军有一个算一个都已经去了山西参与剿寇,还有邓玘、陈洪范等等总兵官的人马。

    他沉吟半晌后道:“爱卿调四千人马去河南剿寇有困难吗?”

    黄汉一丝犹豫都没有,道:“臣遵旨,只不过臣担心朝廷届时供应粮草会出现扯皮现象,那一年山西勤王兵马由于诸位大人互相推诿导致军中断粮溃散之事不可不防。”

    这话不中听,崇祯听了很不开心,眉头皱了起来,他道:“朕知道了,会下旨严令河南州府不可短缺了爱卿的粮草。”

    黄汉要的就是这句话,千里运粮何其艰辛,能够就地解决一万人马的军粮,用这些粮食熬粥能够让四五万流民不至于饿死,只要这些人在“红旗军”指挥下能够走到抚宁就是胜利。

    粮食和军需何其重要,黄汉不能放心把如此大事寄托在河南官员身上,因此最大化会携带粮食随军。

    四方快运也要积极组织运输,以“红旗军”经过的二百里范围必须建立一个囤粮地作为补给点方式进行,可以选择县城、州府,也可以选择地主武装的坚固堡垒。

    河南由于经常出现自然灾害和兵灾,因此地方豪强多有结寨自保者,有些宗族武装的堡垒堪比城池,年代久远的在五胡乱华之时就存在了。

    这也是直接造成献贼、闯贼总是饿不死的原因。

    流寇们总是能够寻到囤积了不少粮食的堡垒攻打,干掉一个堡垒就会得到苟延残喘的粮食,得到兵器、铠甲补充,还会逼迫被洗劫一空的老百姓为了活下去做他们的炮灰攻击下一个目标。

    黄汉准备采取好苹果先吃的办法,发现规模不大的地方豪强山寨、墩堡采取先劝降后攻打的办法,先下手为强。

    免得粮食便宜了流寇,免得老百姓变成了流民后再参与杀戮变成了暴民再也难以安心耕种、做工。

    要解决明末流寇屡剿不灭的大问题根本不是出动官军打打杀杀就能够成功。

    黄汉认为在天灾不间断、官僚得明目张胆的情况下,哪怕是杀了闯贼、献贼也无济于事,自然会有王自成、马献忠之流脱颖而出。

第四百九十章:放弃() 
其实闯贼、献贼不是因为本事大才成为最大的流寇头目打烂了大明,在他们之前的高迎祥、神一魁、紫金梁、王嘉胤等等反骨仔都不见得比他们差。

    而是因为这俩混蛋命大,最早造反的贼骨头都是昙花一现,而献贼、闯贼屡次失败都没被打死,使得他们在长达十几年的造反生涯中积累了造反经验。

    也是由于各路贼兵肆意杀戮和破坏,导致大明老百姓的日子一年比一年艰难,导致朝廷的收入一年不如一年,而流寇获得了更多容易滋长的地区,愈发壮大。

    能够一呼百应不是献贼、闯贼具备个人魅力和才能,而是苦难深重的老百姓真的被逼得走投无路,这二贼招降纳叛,吞并各路反贼人马,终于成了气候。

    此消彼长,年复一年,大明这个不断失血的巨人终于被闯贼那些战斗力不值一提的人马轻飘飘夺了京城轰然倒下。

    黄汉自认为即便运气好,这次出手能够干掉李自成、张献忠之流明末流民四起的大气候也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届时自然会有其他贼头能够脱颖而出,说不定水平还会比二贼高,比如李过和李定国就有可能强过献贼、闯贼。

    关键所在就是大明政府要有作为,要能够使得上千万流民得到口粮、能够耕种看到希望,而不是被闯贼“不纳粮”完全靠抢劫的谎言蛊惑。

    可是指望那些圣贤书读傻了的士大夫觉醒无疑是痴人说梦。

    历史上大明朝廷财政枯竭,兵疲民穷,国库如洗,病急乱投医的崇祯号召官员助饷、向皇亲勋贵借饷。

    可是权贵们一个个麻木不仁,肯出千两银子的寥寥无几,户部只收到十几万两银子,简直是杯水车薪。

    李自成攻下京城,大明国库里空空如也,急了眼的闯贼立刻暴露了强盗本质,抓捕文官武将勋贵拷饷,足搞了价值几千万两银子的金银财宝。

    黄汉看了看年纪比自己小两个月却有未老先衰征兆的皇帝,眼中流露出同情之色,恨不能劝他别干皇帝这个苦差事了,劝他索性每天吃喝玩乐,干脆把国事交给自己做主。

    何必呢,忙到最后是断送了大明绵延了二百几十年的江山社稷,是提着剑杀了自己的幼女,斩断了坤兴公主的左臂,妻子和嫂子上吊,后宫嫔妃和所有的儿子无一例外都死于非命。

    敢直视皇帝的官宦真的不多,黄汉恐怕属于凤毛麟角,崇祯不经意间和黄汉四目相对,他觉察出了黄汉目光中的异样。

    黄汉没有回避天子的注视,他恳切道:“陛下,国事多艰,您也莫要苛求尽善尽美,抽时间多陪陪家人暂时把国事放一放,放松放松更加有利于保持冷静的思维,免得导致被别有用心之人蒙蔽。”

    一直在伺候着的王承恩见黄汉如此说话额头立刻渗出汗珠,心想这个愣头青真是无所顾忌啊!居然敢教皇帝如何做事。

    黄汉真的是一番好意,他不敢劝崇祯放弃,只能劝他不要那么勤勉,一个才能平庸之人手握重权却事必亲躬,直接后果就是多做多错还不如不做。

    崇祯看到了黄汉同情的眼神误以为是黄汉关心他,担心他过于劳累,微笑道:

    “爱卿心意朕知道了,只要能够剿灭流寇迎来天下太平,朕就能够励精图治,再有个两三年朕会委派爱卿为大将军扫荡东奴。”

    皇帝这个承诺不简单,明朝以文制武能够成为大将军的只有个别人而已,这还是二百多年前的旧事了。

    黄汉只得再次跪下道:“吾皇万岁万万岁,臣自当精忠报国死而后已!”

    胸中的计划得以实施,崇祯如释重负,脸露疲惫之色,黄汉很知趣的告退,放弃了蹭皇家一顿饭,再跟皇帝边吃边聊的打算。

    他大步流星出了紫禁城,发现外面无比热闹,一大群将领和宦官在等着,领头的方正化惨白的脸笑成了一朵花。

    随即就瞧见了诸多熟悉的面孔,有李若琏、娄允、张超,还有京营、锦衣卫诸多将佐都在傻乐。

    方正化迎上前,道:“平辽将军果然忠君爱国,来到京师一刻也不耽误就赶来觐见陛下。害得咱家带着大伙儿都等了小半天了。”

    李若琏大声道:“也只有平辽将军才会如此,才能如此,其他文官武将会有一来京城就能够得到天子召见的恩宠?会跟天子奏对这么长的时间?”

    这时紫禁城内来了俩人,分别是王承恩和曹化淳。

    皇帝知道黄汉见过自己后应该会和方正化、李若琏等等一起战斗过的旧相识聚一聚,示意两位心腹大太监也参与,因此王、曹二人跟了出来。

    曹化淳乐呵呵道:“李大人怎么还称呼平辽将军,该改口称呼东平侯了。这些年得以封爵者寥寥,咱家为东平侯贺!”

    黄汉赶紧道:“内相客气了,本爵能有今天完全是天子恩宠曹公公、王公公、方公公以及诸位抬爱!本爵想请大家去不夜城买醉不知诸公可愿赏脸。”

    方正化大笑道:“咱们等在这里都快两个时辰了,就是想陪侯爷乐一乐,当然要去。”

    李若琏道:“如今的不夜城可了不得,太多人想去又觉得囊中羞涩,东平侯请兄弟们去那里耍子咱们求之不得啊!这回咱们一定要玩个全套。”

    黄汉向王承恩和曹化淳拱手道:“不知二位内相今晚是否当值,可愿让本爵做东?”

    曹化淳道:“咱家就是想听听东平侯高论才跟皇上告假出来了,单等着侯爷开口!”

    黄汉道:“那还等什么?这就外城去也!诸位不要替本爵省银子,多多叫上交好的兄弟们,难得相聚,咱们今日不醉不归。”

    来到酒楼,为了大家能够坐在一起热闹一番没有选择雅间,而是在一个摆了六张大圆桌的花厅分宾主落座,方正化给黄汉一一介绍新面孔。

    方正化如今地位超然,是皇帝眼里的红人,在京营的地位举足轻重,再加上他是个文武全才的大太监,能够骑马厮杀,京营将佐中少有不服气的。

第四百九十一章:周遇吉() 
方正化记忆力不错,跟京营一万多人马并肩作战半年多,对这些将领比较了解。

    他如数家珍般介绍麾下将领,每介绍一人这位将军就得来到黄汉面前跪下磕头。

    这不是客套,而是因为黄汉已经是超品侯爵,按照大明礼制巡抚这样的文官都得叩拜。

    这么多人,介绍一个磕一回头,黄汉还得上千搀扶多麻烦,他客客气气道道:

    “诸位将军莫要行大礼,咱们都是在战场上刀刀见血的汉子,搞这些俗套没意思,你们抱拳,本爵还‘红旗军’单手礼即可。”

    见黄汉如此通情达理,许多将军都大声答应,介绍了不少武官,唯有一个刚刚被提拔为游击将军的人吸引了黄汉的注意。

    此人中等身材,大概三十出头,虎背熊腰瞧上去孔武有力。

    黄汉暗自思量,原来他就是周遇吉,宁武关戏文里的主角,今日终于见到活人了。

    周遇吉是个忠肝义胆的好汉,崇祯十七年春天他在太原沦陷,忻州、代州相继失守的情况下依旧为国尽忠血战闯贼。

    他坚守宁武关死战,身负重伤被生擒后仍然破口大骂贼兵不愿屈服,最后被闯贼吊于高竿之上乱箭射死。

    丧心病狂的闯贼射死周遇吉后还怨气难平,命令麾下贼兵将周遇吉碎尸万段。

    不仅仅周遇吉忠勇,连他的老母、妻子都是忠义千秋的楷模,宁武关失手后,周家满门老小在周遇吉发妻带领下死战不降,最后全部被烧死在坚守的宁武关公廨。

    忠烈无处不在,汉奸也比比皆是,不分人群。

    武将有慷慨赴死的满桂、赵率教、周遇吉、曹文昭叔侄、王廷臣、杨国柱等等,也有祖大寿父子、吴三桂、刘良佐、马光远等等汉奸卖国贼。

    太监有忠义千秋的王承恩、方正化等等,也有恬不知耻的软骨头杜勋、高起潜。

    文臣有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的东林党魁钱谦益、孙之獬、洪承畴之流,也有为国而战死而后已的卢象升、史可法、孙传庭诸多英烈。

    黄汉不管对方是哪一个阵营,只要是肯为了国家而战的他都愿意结交,士大夫、太监、武人都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