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245部分

明末汉之魂-第245部分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这些条条框框根本挡不住黄汉,“红旗军”水营直接去盐场给予公道价格购买食盐走海路运回,盐丁们欢欣鼓舞盐商们无可奈何。

    因为当下没有哪一路盐商敢得罪“日月海运”敢得罪“红旗军”,否则后果很严重,他们从海上运输的所有货物包括海船都会消失。

    “红旗军”拿下金州得了旅顺口之后也安排了少量食盐生产,目前占体系内总销量的三成,因为腌制海产品盐的用量很大,七成还是选择直接去大明官办盐场采购。

    黄汉不准备发展盐业,因为无论晒盐、煮盐都是劳动密集型,需要太多劳动力,而且这里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食盐又不是短缺商品,大明各大盐场生产的食盐足够需要。

    内地盐贵,不是这东西值钱,更加不是物以稀为贵,而是税赋太高。

    盐的利益牵动到皇帝,牵涉了太多朝廷大员、勋贵,黄汉不屑于为了这些没有技术含量的利益公然挑衅皇权和臣权,也不屑于在升斗小民头上刮一把。

    大练钢铁、生产猛火油灯、抽水马桶、瓷砖、水泥、玻璃、座钟等等,用这些有技术含量的产业大赚地主老财达官贵人的银子才是必由之路。

    “红旗军”进入内地携带了不少食盐,关键时刻这东西比银子都好使,送了几石盐给了孙刘庄来劳军的人,他们一个个都觉得捡了大便宜就可见一斑。

    官军的如此举动把刘族长激动得老泪纵横,他记住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红旗军”,认识了飘扬的一面面鲜红的大旗,也把这支人马的装束记在心里。

    刘在旗干脆带着四个随从跟着刘族长一行来到庄子里商议大事。

    他当着两个族长和来瞧热闹的诸多族人的面把当下的形势讲了一遍,告诉孙刘庄的老少妇孺们,如今的流寇的力量今非昔比,靠不足一千青壮编练的壮丁根本守不住庄子。

    如今一心为国为民的平辽将军东平侯看上了这里,准备派遣几百总步兵驻防孙刘庄,目的就是暂时接纳缺衣少食的流民,防止他们被裹挟成为流寇。

    用不着孙刘庄花一粒粮食,所有的消耗都是“红旗军”承担。

    流民也不用进入孙刘庄,就在大军现在的营地落脚即可,等到聚集到了两千人以上就会有“红旗军”组织他们一直往东去天津卫乘船出海赶去辽西屯田。

    但是“红旗军”要在庄子内存放粮食和军需,如果遭遇大股流寇攻击,“红旗军”才会把已经甄别过的流民暂时放入庄子躲避。

    刘在旗跟两个族长和十几个族老采用协商的语气交流,告诉他们如今“红旗军”打得鞑子土崩瓦解,打得建奴退避三舍。

    辽西走廊和燕山范围大小盆地有上千万亩良田、山地可以安心耕种,并且把待遇和赔偿制度讲明白了。

第四百九十六章:故土难离() 
“红旗军”经常上朝廷邸报,拥有生员功名的族老都有耳闻,听说是东平侯准备借用庄子做善事都满口答应。

    一身从三品武官常服的刘在旗拍胸脯保证,留守的“红旗军”会协助庄子上的壮丁坚守孙刘庄。

    还可以从流民青壮年中挑选不少人协防,真的有上万流寇来犯也保证他们铩羽而归。

    这个时候要粮食就是要了孙刘庄老小的命,“红旗军”不仅仅不要一粒米还准备在庄子里存储粮食,还派几百人守卫庄子。

    遇上这样的好事使得这段时间每天担惊受怕的族长、族老们都乐开了花,他们人人都觉得因祸得福。

    其实用不着刘在旗介绍,孙刘庄的大部分人都从不间断逃难的乞讨者口中知道流寇已经成了气候,连下不少县城、州城。

    他们这个简陋庄子的寨墙只不过两丈高五尺宽而已,连包砖都没有,虽然这两年坚持修补没有缺口,但是远远不如县城坚固。

    如果流寇看上了这里出动成千上万人来攻打,以孙刘庄能够组织的人手恐怕根本守不住。

    多了几百正规军,再多出几百上千壮劳力参与守卫,真的具备了应对上万流寇攻打的能力。

    况且族老们心知肚明,如此强悍的大军看上了哪里还不是手到擒来,孙刘庄有说不的底气吗?

    人家“红旗军”没有付诸武力,派来大官来柔声细语的协商已经给足了族人面子,一群族老最后当然是除了感谢、还是感谢!

    当天晚上刘家五小和孙家老三就组织了三百青壮年主动来帮助大军搬运存放到庄子里的物资,本来还有许多青壮不情不愿。

    谁知人家“红旗军”不白白占老百姓便宜,青壮们干了一个时辰活儿后,接洽的刘大人还安排大家吃了一顿加餐。

    农民日子艰难,如今在庄子里空耗只舍得吃两餐稀的,这还是粮食少野菜多。

    来干活的三百壮劳力今天居然喝到了精米粥领到了两个炊饼和一条二两左右的海鱼,一个个都有到了大年三十吃上了年夜饭的感觉。

    大部分青壮都把一大碗稀粥喝下,只舍得舔了舔那咸滋滋的鱼,然后他们无一例外把分给他们的两个炊饼和一条海鱼小心翼翼藏在怀里。

    当天夜里,孙刘庄许多家庭都发出惊呼声,然后是妻儿、老父母小口、小口尝炊饼和海鱼,有些女人居然很夸张的泪流满面。

    “爹,这些好吃的炊饼和鱼真的是庄子外面的官军给的吗?以前总是听爹娘说要躲贼兵,更要躲官军,那些都是吃小孩子的恶人。”

    “儿啊!庄外的官军不是一般人,他们是打得鞑子、建奴望风而逃的‘红旗军’,他们跟戚爷爷的戚家军一样,都是好人。”

    “当家的,那些‘红旗军’真的会长期驻扎在咱们孙刘庄吗?以后咱们庄子岂不是再也不用怕流寇和官军了?”

    “是的,以后咱孙刘庄的乡亲们都能够安心种地,那些‘红旗军’人马我是亲眼瞧见了,一个个都是那么精神,好像都能够识文断字,武器和铠甲我这辈子都没见过,区区流寇肯定会绕着咱们这里走。”

    “咱家的地离庄子远,十几天没去照应也不知成啥样了,咱们天一亮就去拾掇,还要下力气挑水保苗,这些天太干了。”

    “放心吧,我有的是力气,咱家才九亩地都浇一遍用不了几天,可惜今年被耽误了,能够收七八石麦子恐怕都够呛。”

    “你就知足吧,真的收这么多麦子,咱家能够落下足三石,再用麦子换些杂粮,咱家五口人隔三差五还能吃一次干的呢!”

    “红旗军”准备驻防使得孙刘庄成百上千农户对未来有了憧憬,想必今夜他们再也不会被恶梦惊醒,能够睡个踏实觉。

    黄汉带着主力会一直向西南前进,有可能由于“红旗军”在成立之初就一贯自主作战频频袭击建奴带给皇帝许多惊喜。

    这一次调入内地剿寇,皇帝没有明确这支部队归属于哪一路文官指挥,只是指明目的地是河南。

    黄汉猜测无非是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自己已经是超品侯爵,还是为数不多的挂印将军总兵官,按照大明礼制二三品文官都得叩拜。

    哪个文官武将谁能够指挥得了这么大谱的平辽将军?为了避免矛盾干脆让“红旗军”独立作战。

    第二个原因肯定是崇祯其实打心底信任黄汉肯为国而战的态度,认为“红旗军”进入河南不可能消极怠战,总要有一番作为,说不定能够再次给皇帝惊喜。

    第三个原因是皇帝不急,不明确“红旗军”的任务也就使得黄汉无法快速完成任务请求回驻地,先把黄汉扔在内地让“红旗军”在河南打上一两年再说。

    皇帝没有具体任务,黄汉给自己的任务相当明确,增强“红旗军”的影响力的同时尽可能蛊惑几十万河南老百姓进入辽西走廊屯垦。

    此消彼长会使自己实力大增,使得粮食结余更多,以后就有拥有吃下并且消化百万人口的能力。

    这不是凭空想象,因为平均一户屯民耕种五十亩麦田能够在自给自足后贡献出十几石麦子,在一日两餐的情况下,平均两石麦子就能够勉强养活一个成年人。

    目前辽西走廊和不断进行小流域治理的燕山大小盆地拥有的田亩数量足够增加十万户屯民,他们安定下来安心参与屯垦一两年后,生产的粮食肯定能够满足再接纳十几万户的需要。

    至于如何打流寇也有了章程,竭尽所能杀积年老匪最大化解救刚刚被裹挟的炮灰。

    处置这些已经成为流寇的老百姓就简单多了,不会交给他们选择题,直接以充军的判罚装船运去辽西走廊屯垦。

    初时的待遇还可以减半,只要让他们吃八成饱有体力做农活就可以,用不着给六钱银子和五斗杂粮一个月。

    故土难离,也是因为“红旗军”的知名度在大明腹地不太高,一路上黄汉看到了宣传队蛊惑流民是多么的不容易。

第四百九十七章:云山雾罩() 
至今为止,愿意被集中起来赶去天津卫乘船出海的只不过四百余户两千四百多人,其中丁口不足八百。

    一路上能够遇上的流民不止这么多,应该有十倍以上。

    可是原本成群结队的流民远远的听见马蹄声就如同受惊的兔子般到处乱窜,为了不加剧这些可怜百姓的恐惧,“红旗军”根本不予追赶。

    也难怪这些老百姓看到明军如同看到流寇山贼一样仓皇逃跑,因为有些明军其实比流寇还要坏三分,他们不仅仅抢劫金银财宝、衣服、粮食、强奸妇女,还要刻意屠杀老百姓杀良冒功。

    流寇只要粮食和钱财,基本上不刻意杀死不反抗的流民,而是裹挟他们从贼。

    在官军眼里不仅仅粮食、财帛、女人是收获,还加上了流民的人头,这不是个别现象,不少将领的麾下烂得很,这些兵痞打不过流寇专门挑流民下手。

    所以流民们见到官军、听见马蹄声响就如同惊弓之鸟。

    后来有些腿脚慢或者实在饿得跑不动的流民选择听天由命,不跑了。

    猜想中被明军砍下脑袋的惨事没有发生,那些彪悍的明军骑兵貌似在执行任务,根本没有离开官道追杀任何人。

    老百姓见到了这一支不一样的队伍,能够体会到“红旗军”貌似没有恶意,他们的胆子大了起来再也不四散奔逃,选择离大军不远的地方露营。

    流民也有了流浪的经验,靠近大军的地方流寇基本上不太愿意主动接近,相对安全许多,这其实就是狐假虎威而已。

    晚上宿营之时,刘在旗带着宣传队前出营地一里搭建了一个大棚子,熬了香喷喷的粥。

    春天万物复苏充满了希望不假,但是对于最穷苦的老百姓而言及其难捱,青黄不接也是指春天啊!

    粥香随着春风飘荡,饥肠辘辘的流民闻到了一个个更加饥渴难耐。

    终于有一个三十出头叫做罗名士的童生看着怀中五岁的幼女不住吞咽口水,看着一大家子十一口人眼中流露出的期盼决定用一块祖传的玉佩换一顿饱食。

    他不顾自家娘子死死地拉着他的衣衫不肯他冒险去招惹军队,毅然决然向粥香飘来的方向前进。

    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十几口三尺有余直径的粥锅里白花花的精米在翻滚,几十盏马灯把这里照得亮如白昼。

    马灯乃是去年大规模生产装备部队的新生事物,顾名思义骑马夜行时能挂在马身上照明。

    这种可以手提的、能防风雨的以猛火油为燃料的灯具制造不算复杂,下端有全封闭不滴漏的黄铜油皿,上端有分层空隙的两个镀锡铁盖,便于进出气,中间是一块玻璃罩。

    有了这种大杀器照明,以后组织夜行军就会省了不间断换火把的麻烦,还能够解放出举着火把的一只手,因为马灯可以悬挂,黄铜油皿里注满猛火油可以点五个时辰。

    得以有大量黄铜生产马灯、猛火油灯和座钟当然是得益于从倭国进口了大量铜锭,倭国的提炼技术拿大明比相差了一个世纪,铜锭不纯含有大量杂质,甚至于还含有白银和黄金。

    倭国铜锭运达青泥洼的提炼厂再次经过高温提炼后完全能够满足质量要求。

    去年春天,从缴获的乌德沃特号和芬洛号这两艘东印度公司战船上找到了十几个大小不等的西洋座钟,大工匠彭家旺得到了这些好东西如获至宝。

    黄汉又通过方正化和王承恩的关系从隶属于大明二十四衙门的兵仗局、银作局挖来了以陈可大、李贵和、归有光三个为首的十个专门为皇家制造奇淫技巧的能工巧匠,大匠师。

    天启年,由于皇帝喜爱做手工,喜欢新奇玩意儿,魏忠贤投其所好找来了不少能工巧匠为皇家服务,可是到了崇祯年随着魏忠贤的倒台,皇城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