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246部分

明末汉之魂-第246部分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启年,由于皇帝喜爱做手工,喜欢新奇玩意儿,魏忠贤投其所好找来了不少能工巧匠为皇家服务,可是到了崇祯年随着魏忠贤的倒台,皇城里的风气完全变了。

    再加上大明国力每况愈下,崇祯又比较勤俭节约,也难怪他的名字叫做朱由检,真是个比较律己的皇帝。因此手工活儿无与伦比的能工巧匠再也得不到重视。

    黄汉经过旗卫明察暗访锁定了陈可大、李贵和、归有光等等十个技艺超群的大匠师,请方正化和王承恩帮忙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到手。

    离开京师渡海来到金州半岛的十个大匠师人人悲愤莫名,他们有高超的手艺即便日子过得不如天启年风光也算过得去,犯不着渡海带着一大家子跑到辽南讨生活。

    可是大匠师也是匠户,朝廷往哪儿指派可由不得他们。

    见到了这些脸色死灰的匠师,黄汉没有过多解释什么,安排彭家旺牵头做仿制西洋座钟的负责人,派遣了以潘桂、秦嘉楫等等为首的新学毕业生三十人和十个大匠师组成团队。

    黄汉抽时间给四十一人的钟表研发团队上了三堂课,把自己对钟表的理解和认识以及钟表运行的原理讲明白了。

    十个大匠师已经通过彭家旺这个负责人之口得知“红旗军”体系匠户们的待遇,又见到了平辽将军准备让他们制造的东西后,一个个都来了精神。

    很快大明自主研发的座钟就形成了产品,由于发条是用优质弹簧钢精心制造,内部主要构件都是质量上乘的黄铜,座钟的质量甩西夷货半条街。

    这段时间团队正在进行技术公关,相信不久的将来怀表应该能够横空出世。

    十个大匠师住上了带院子的小楼,得到了尊重,每个月的报酬加上技术革新奖励不低于五两银子,他们都爆发出工作热情,甚至于主动送孩子们读新学争取成为“红旗军”正兵。

    “红旗军”营地外粥香诱人,用来照明的几十盏马灯远远看去仿佛夜空中的明星,熬粥大锅升腾的热气宛如云山雾罩,使得罗名士觉得前方如梦似幻如同到了仙境。

    他接近到了熬粥处没有楞柯柯直接上前要求交易,担心遇上纪律败坏的明军不仅仅会抢了他家仅剩的值钱东西,还会砍下他的脑袋算作流寇冒领军功。

第四百九十八章:留者自愿,去者自由() 
罗名士故意在粥棚五十步外现身,如果发现那些明军来追赶他准备立刻往田野里逃窜。

    可是他没有发现有人追赶,只听见了歌声传来,“红旗军人一定要牢记,饿死也不抢掠老百姓……”

    难道这就是威名赫赫的“红旗军”?

    罗名士乃是读书人,虽然没有功名也算有些见识,朝廷发生的大事还算知道一些。

    前几年邸报上宣传的“永平大捷”、“青城大捷”、“复州大捷”“金州大捷”、“雁北大捷”等等他是知道的,也知道取得连战连捷大功的“红旗军”。

    为了一大家子不至于饿死,罗名士豁出去了,他整了整衣衫径直走向那个最明亮的地方,走向对生存的希望……

    其实他的出现早就被“红旗军”斥候和暗哨发现了。

    但是没有人会惊动他,因为他没有武器又没有异常举动,“红旗军”暗哨选择继续观察。

    走近了,那粥香更浓,罗名士不由得吞咽了一大口口水,他还是昨天早上喝了一碗苦涩的树皮野菜粥,里面基本上瞧不见粮食,此时总会有头晕的感觉。

    终于见到了流民主动靠近,刘在旗长舒一口气。

    他就怕一个也不敢来,只要来了一个,马上会有一家子,接下来就会有一大群。

    刘在旗有经验,在高台堡、山东沿海吸引饥民之时就是用粥香引老百姓出来吃个饱肚子,他会利用和饥民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展开宣传。

    罗名士手里捏着祖传的玉佩来到煮粥的大锅前,刚刚准备开口,就发现一个满脸笑容的将领招呼道:“别急着说什么,先来碗稀粥暖暖胃,这一锅已经不烫了。”

    还有这样的好事?罗名士迟疑了,他用不可置信的眼神瞧着那些衣着光鲜的明军。

    这也难怪罗名士不敢相信,此时一碗粘稠的热粥约等于性命,是有可能引发争夺酿成血案的存在。

    一个宣传队员麻利地装了一碗粥送到罗名士面前,罗名士捧着粥碗却没有喝下去。

    他小心翼翼问到:“大人,学生家里还有十几口人在忍饥挨饿,能不能准许学生把这碗粥带走?”

    来人还是个读过书的,刘在旗更加欢喜,道:

    “本官就是奉东平侯之命来营地外给饥民施粥,放心吧!我们是光荣的‘红旗军’,是把鞑子、建奴打得狼奔豕突的好汉。

    ‘红旗军’永远不会杀良冒功,饿死也不会抢掠老百姓,你喝下这碗粥去把家人都带来吧!保证人人有份!”

    原来是东平侯施粥,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这一刻这个读书人真的被泪水模糊了双眼。

    接下来就简单多了,罗名士带上家人喝上了粥后主动跟弟弟罗名才一起去告诉逃难的同乡遇见了“红旗军”的好消息。

    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营地外就聚集了几大百嗷嗷待哺的饥民。

    老百姓知道跟着“红旗军”会在每天一大早得到施粥,最后会带着大家渡海去辽西分田亩屯垦。

    可惜大部分人不愿意出海,跟着喝了两碗粥恢复一些体力后选择离开自谋生路去了,走时千恩万谢就怕被刁难。

    刘在旗依旧和颜悦色,还嘱咐大家发现找不到活路再回来,跟着“红旗军”其他不敢说,保证不会饿死一个人还能够做得到。

    “留者自愿,去者自由!”是这一次内地搞人口的基本方针,当然这仅仅局限于良民、流民,暴民、俘虏没有选择权。

    黄汉不会在意白白给许多老百姓吃了几顿,一个老百姓几碗粥罢了,这花费不了多少粮食,但是宣传效应非同小可。

    那些吃到粮食恢复了一些体力的老百姓还会继续流浪,会遇到更多流民,很快遇上仁义的“红旗军”能够有粥吃的消息就会传遍中原大地。

    相信用不了多久“红旗军”给出去辽西走廊的屯垦条件就会有更多人知晓,肯定会有流民主动寻找“红旗军”要求出海。

    这不是想当然,太多流民为了活下去都已经开始选择从贼走上这条不归路,选择冒些风险出海去关外屯垦有什么不可能?

    黄汉是先知,知道这几年的流寇不经打,因此让刘在旗堂而皇之公开“红旗军”行军路线,意图就是让想通了、肯出海的饥民能够找得到队伍。

    这几天给老百姓施粥不是做了无用功,还是有不少人选择追随。

    以罗名士为首的一部分老百姓问清楚了来龙去脉,并且了解到这里的“红旗军”中有一小半兵丁的家小就在辽西,他们就是屯户或者卫所军,如今温饱不愁生活条件蒸蒸日上。

    乱世能够得到温饱已经是奢求,于是乎,有四百多户两千几百人选择了赌一把,留下了。

    他们在一两天内就会由“红旗军”一个百总护送前往天津卫乘船渡海去辽西。

    在孙刘庄留下的几百人马中只有一个总旗正兵,其余是缺一个总旗的卫所军把总,护送两千多人往东去天津卫的是一个总旗正兵和一个总旗卫所军。

    两三千流民自己根本无法走到天津卫,不是因为山高路远,这里乃是一马平川,路况好得很,完全能够满足四轮马车疾驰,而是大股流民根本无法穿州过府。

    沿途州府发现上千流民聚集会派遣衙役、兵丁驱赶,搞不好就会被当做流寇杀了。

    有东平侯出具的文书,再有一个百总的“红旗军”人马护送,根本不可能出现被驱赶、杀戮的惨事,等他们走到天津卫,应该早有接到通知的商船、战船在等候。

    这两年跟天津卫来往不绝,每天都有客轮航行在旅顺口、金州、宁远、山海关、威海卫、莒州、海州等等靠海城池之间,探亲访友、做生意的人很多。

    许多商贾都愿意从天津卫乘船南下,走海路运货不仅仅速度快,装运量大,还节约了一大半运输成本。

    获得辽海经营权的九大商家基本上都有产业在天津卫,这里其实是他们的母港之一,上上下下的关系都打通了,现在为东平侯服务,于公于私都不会有天津卫守将敢吃拿卡要,制造麻烦。

第四百九十九章:霹雳手段() 
新接收的流民要得到“红旗军”给予的五斗杂粮、六钱银子也得尽义务。

    黄汉不会因为当下愿意追随“红旗军”出海去关外屯垦的流民占比不高就惯着他们,哪怕只有一家子也要依法办事。

    况且在河南、山陕宣传一年半载,再有实打实的行为,跟着“红旗军”永远不会饿肚子的神话就会传遍三晋大地、传遍秦、豫、蜀,甚至会影响到湖广、中都凤阳。

    建立了信任度就不愁成千上万被天灾逼得频临饿死边缘的老百姓哭着喊着追随,在一开始就明确义务,告知所有人得到就必须付出,就是为了便于以后更好的管理。

    管理汉人恩威并施很重要,不仅仅用施粥给饥民活下去的希望,还得展示军威使得老百姓敬畏,抓到抢劫、杀人的匪徒,甚至于混迹在流民队伍里的流氓、青皮都会召集流民观斩。

    在已经秩序混乱的内地该杀之人真的不少,几乎每天中午都会有被判决斩立决者当众枭首。

    流民在大庭广众之下看见一颗颗大好头颅滚落地上,被斩匪徒的躯干还在蹬腿之时,一个个呆若木鸡。

    原本和颜悦色的宣传队员此时一脸严肃,他们警告流民不跟着“红旗军”去关外屯垦也万万不能从贼,否则身首异处就是宿命。

    血淋淋的现场教育使得太多流民记忆深刻,“红旗军”血腥的一面让人不寒而栗,想必离开这里依旧在中原流浪的饥民会把“红旗军”不仅仅扶危济困还杀人不眨眼的形象广为传播。

    “君子可欺以其方”太迂腐太消极,黄汉相信“不以霹雳手段,怎显菩萨心肠!”连在大忙时节屯户找不着帮工之时出动军人帮助屯户劳作都按劳取酬就可见一斑。

    进入内地剿寇,遇见老实本分的良民“红旗军”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胆敢出现泼妇刁民,“红旗军”也不介意打打杀杀。

    明末乱世“君子以厚德载物”很明显行不通,唯有富国强兵、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法家思想才能够有作为。

    黄汉不是君子,也不是善男信女,不会做烂好人,鼓励劳动所得,争取给更多汉人创造劳动机会,为此根本不介意大开杀戒。

    少年兵给流民们建立档案登记了户口后,采取一户有二丁抽一、四丁抽二的条例留下随军,他们主要任务就是帮着推独轮车。

    介于大明基层老百姓超过五十岁就衰老得不成样子,“红旗军”体系放宽了丁口年龄,不是按照大明律十六岁到六十岁的标准算丁口,而是按照十五岁到四十五岁进行抽丁。

    如果有超过四十五岁,自认为身体健壮,又有一技之长且主动愿意代替家中少年服劳役的可以破格抽丁,由各地镇抚官灵活掌握。

    比如赶马车技术好就算拥有一技之长,老车把势熟悉马性,挥鞭赶大车也不需要重体力,这样的人主动服役就大受欢迎。

    第一个找上“红旗军”的罗名士也被抽丁了,因为他家有两个青壮年,只不过刘在旗考虑到这是个读书人,又是第一个接受“红旗军”施恩的人,留下他为宣传队服务。

    不仅仅是罗名士一个人留在宣传队,刘在旗一共收了十几位读过书、会写字、开蒙过的青少年,用本地人参与宣传效果会立竿见影。

    获得了体面的工作能够拿到粮饷的罗名士热情高涨,每天都提着石灰桶带着几个人到处刷宣传标语。

    遇上对“红旗军”的承诺采取怀疑态度的同乡人,罗名士就现身说法,把他初见“红旗军”时的思想斗争和看到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再也不会饿肚子的喜悦之情讲得绘声绘色。

    听到乡音本来就觉得亲切,见一个读书人都愿意带着家小去辽西屯垦,许多流民选择了不再流浪,留下等待着组团送去天津卫。

    第一批河南籍屯民搞定,留下来随军服劳役的有三百余青壮年,这些人现在都乐得见牙不见眼。

    因为自从被吸纳为劳役起,他们就享受到了三餐每餐都有一个大炊饼,不是每日两餐两大碗稀粥。

    一般情况下,大凡是吃集体的,过于精明的汉人就会胡吃海塞。

    这样做不仅仅浪费了粮食还撑大了胃,对身体也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