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257部分

明末汉之魂-第257部分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收缴的冷兵器、盔甲和少量鸟铳“红旗军”看不顺眼,赵坤、桑羽几个安排人把这些装备收拾后打包存入一个山洞,没几天“插翅虎”的人马会得到足以武装两三千人的装备。

    在平顺县城西背后下绊子的靳明虎打了滑头仗,截杀了一些老寇,损失不值一提,缴获了马匹有一二百,也得到了一些武器铠甲和金银财宝。

    赵十三有水平,没有同意靳明虎来个韩信用兵多多益善,担心这支队伍跟流寇别无二致,也考虑到粮食消耗过大以后承受不起。

    他只肯收留了四百山西、河南籍的壮丁,老弱包括人口太多的青壮年一概不要,陕西口音的马贼一个也没有留下活口。

    “插翅虎”的人马把一两千瞧不上眼的流寇缴械并且搜刮一空后往东驱赶,让他们自生自灭。

    暗地里有人在传,东平侯肯收留流民,在“红旗军”那里保证饿不死。

    遭遇靳明虎洗劫一把的流寇身无长物,连一粒黍米都没有了,他们不选择寻“红旗军”讨活路有可能活不过三五天。

    “红旗军”也杀人,但是不滥杀无辜,不少自认为没有犯下血案的流寇为了活下去选择自投罗网。

    黄汉驻扎平顺县七天后,刚刚送了流民上路不久,又赶来了广平府下辖县城的乡绅送上了两千石粮食劳军,这些人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

    八大王、混世魔王、托塔天王等等贼骨头的人马跟攻击平顺县的马王爷、混天飞、一撮毛之流分兵往北而去。

    剿寇文武之中洪承畴有水平也有战斗力,可是他面临两线作战的大难题,察哈尔林丹汗被建奴打得西逃后没有重新整顿人马寻后金军找回场子。

    这个混蛋多次命令麾下杀入大明劫掠,崇祯六年二月底察哈尔、河套袄儿都司部联手出动两万轻骑兵进犯宁夏河西玉泉营抢了一把跑了。

    三月份察哈尔蒙古一万余骑又窜入大明境内打下了得胜堡、镇羗堡抢劫了不少粮食掳掠了一些人口扬长而去。

    崇祯六年五月,尝到了甜头的察哈尔蒙古骑兵又来了,这一次规模空前,五万轻骑兵自清水、横城分道进犯宁夏。

    由于大量抽调边军入内地剿杀流寇,导致边防空虚,守备姚之夔等等守将不堪一击白白送了性命,沙井驿副将史开先、临河堡参将张问政、岳家楼守备赵访皆溃逃。

    宁夏镇总兵官贺虎臣不是孬种也算得上是一员猛将,可是林丹汗采取的是轻骑奔袭来得突然,速度太快、人马多达五万。

第五百二十一章:罪莫大焉() 
贺虎臣仓促间根本来不及集结人马,他只来得及率领一千余骑兵疾驰灵州固守。

    鞑子见奔袭灵州的意图落空立刻改变路线往沙井驿方向而去,贺虎臣率领灵州骑兵和自己带来的人马凑足三千骑出城尾随追杀之时很不幸被鞑子杀了回马枪。

    面对接近十倍的鞑子,贺虎臣纵然勇猛也无力回天,最后他率领将士们高高举起起总兵官大旗亲自冲锋,让儿子贺赞带领一半家丁从反方向突围。

    此战唯有贺赞以下五十骑得以逃生,总兵官贺虎臣以下三千大明精锐边军骑兵殉国。

    局势急转直下,再不采取行动重新部署,整个西北边陲都要完蛋,洪承畴是三边总督,顾名思义鞑虏寇边的首要责任人就是他,因此他不得不暂时放弃剿寇带兵前去迎战。

    好在延绥巡抚陈奇瑜颇有能力,在洪承畴抽调不少人马北上的情况下依旧指挥为数不多的人马打得陕西流寇往山西逃窜。

    朝廷此时启用了告病还乡的前武经略马世龙出任宁夏镇总兵官,马世龙是宁夏当地人,马家在当地属于无冕之王的存在。

    当地民风彪悍,抱团对抗鞑子的态度坚决,鞑子又不是为了抢地盘而来,他们抢到了粮食和财物、人口、牲口后发现大明有了准备,应该不会久留。

    最后的结果肯定是洪承畴扑了个空,堂而皇之写捷报上书朝廷打退了数万鞑虏寇边。

    卢象升的天雄军当然要以京畿之地的防务为重,此时跟方正化率领的京营人马正在剿杀窜入西山的几万流寇,无暇他顾。

    黄汉率领的“红旗军”人马打出了一些名声此时变成了香饽饽,原本无视这路人马的内地官员、乡绅开始追着巴结,这一次赶来平顺县送粮草就是请求解广平府下辖诸县危局。

    官吏、乡绅真的急眼了,他们信誓旦旦只要“红旗军”出动,军需供应一定会保质保量,只求东平侯动作快一些,被破了州府县城,他们罪莫大焉!

    黄汉就是为了杀贼搞人口向大明内地老百姓展现“红旗军”英姿而来,况且现在有了经验,缺衣少食的流寇其实不缺金银财宝,只不过无法用来交易而已。

    打了劫掠平顺县的六七万流寇,送走了三万人口,缴获的贵金属价值不低于三十万两雪花银,得到的牛马、骡驴也有几千,还有不少绸缎、布帛,价值不菲。

    总而言之打胜仗的好处太多,打流寇得到的好处比两军对垒开战获胜还要多,正规军哪有可能在军中携带大量金银财宝?

    山大王还因为有几个老巢可以把财货藏起来,做到狡兔三窟,流寇由于流动作案朝不保夕,抢劫到手金银财宝藏都没有地方藏,不得不随身携带。

    因此干掉一股流寇,说不定几座被流寇劫掠过的县城里拥有的贵金属中一大半就成为了“红旗军”的发展资金,赚这样的钱财太容易,因为崇祯十三年前的流寇简直不堪一击。

    现在附近州府的官吏、乡绅联合起来请东平侯攻击流寇救民于倒悬,承诺并且付诸实际行动给“红旗军”供应粮草,黄汉调运粮食的压力减轻太多。

    跟流寇交战不值一提,根本不是对等的较量,以“红旗军”的战斗力如同摧枯拉朽般容易,黄汉答应出兵后即刻下达命令第二天一大早全军北上。

    徐明扬没想到东平侯说到做到真的没有索要粮饷,连城外需要安置的那些被流寇破了家的平顺县老百姓都能够得到施粥救济。

    他还亲眼见到了承诺饿死也不抢劫老百姓的“红旗军”,这些军人与众不同,人人都腰杆挺拔精神抖擞,从来不在老百姓目前横眉立目。

    知县当然有见识,他终于明白“红旗军”为什么能够屡战屡胜,如此军纪的队伍当然百战不殆。

    捷报已经发出,徐明扬亲眼看见了有关于自己坚守县城四天四夜斩杀流寇三千的文字。

    这个读书人有些死心眼,大凡愿意舍生取义的十有都是如此。

    黄汉如此大恩搞得徐知县手足无措,他都不好意思见到任何“红旗军”将佐,总觉得亏欠了人家的。

    在县衙内院看到了联袂回来的两个女儿,徐明扬心里有了想法。

    原本徐明扬家教甚严,女儿属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乖乖女,可是自从在命悬一线之时,妻子主动带着女儿和家仆来到城墙下参与救治伤员后,两个女儿就总是喜欢出门。

    经历了生与死,徐明扬早把封建礼教看淡了许多,女儿出门也不加干涉。

    自己调教的女儿知书达理,两姐妹长得如花似玉,徐明扬视若掌上明珠因此一直带在身边没有留在江西老家,也因为高不成低不就没有说上婆家。

    其实有很大原因是徐明扬舍不得早早嫁女。

    晚上徐明扬吞吞吐吐跟妻子流露要送一女给东平侯做妾的心思后,妻子顿时哭得泣不成声。

    这个时代妾室是没有任何保障的,她们约等于是商品,大妇可以做主卖掉,老爷可以用来送入,徐夫人当然不乐意把女儿送人做小。

    徐明扬劝导道:“东平侯乃是少年才俊,能文能武,家中正妻乃是当朝阁老郑大人的嫡女,平妻也有诰命,就是你见过的秦参将,她是英烈后人家世显赫。

    咱们的女儿给东平侯做妾应该过得不会差,想来也不会被知书达理的大妇刁难。平妻秦将军更是女中豪杰,更加不会为难咱们的女儿。”

    徐夫人渐渐地止住了伤悲道:“这些天妍儿、茹儿几乎天天都去秦将军那里看那些女兵,据说秦将军喜欢她俩,还教她俩放铳来着。

    位高权重的东平侯只有正妻、平妻和一个妾室,想来他也是个自律之人。老爷既然做主了,妾身听您的,只是不知老爷准备嫁妍儿还是茹儿?”

    徐明扬叹息道:“手心手背都是肉,我正在为难不知嫁谁更合适,母女连心,最好还是你出面问问,如果她们二人都坚决不同意做妾就罢了。”

第五百二十二章:知恩图报() 
“你呀!太宠爱她俩,婚姻大事父母做主,怎能由得她们?”

    徐夫人乃是大家闺秀没少读女训、女诫,三从四德早就根深蒂固。

    她继续道:“况且咱家受东平侯大恩无以回报,送一女入侯门伺候侯爷也是情理之中,妍儿、茹儿应该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

    接下来徐夫人就来到女儿房间闲话,特意吸引她们谈论东平侯,议论“红旗军”。

    她发现两个女儿都对东平侯有感激之情,开始转移话题谈起她们的父亲为无法报答东平侯为难,想要她们中一个给东平侯做妾。

    谁知没有见到想象中的泪流满面,只见两个女儿眼睛都在闪光,俩人连一丝犹豫都没有,异口同声道:“女儿愿意!”

    然后两个女儿对视一眼,徐妙妍劝小两岁的妹妹徐妙茹道:“妹妹难道不知做妾的苦?为了不让爹爹为难,也为了知恩图报,姐姐愿意去伺候东平侯,哪怕做个丫鬟也无怨无悔。

    眼看着爹爹得东平侯帮忙立下大功劳,用不着几日就会高升,他日定能替妹妹寻个好人家风风光光出嫁、体体面面做个当家大妇。”

    徐妙茹才十四岁又被父母姐姐宠着,说话很直接,在母亲已经挑明了要她俩中一人入侯门为妾的情况下,她也顾不上羞涩实话实说道:

    “姐姐,我自愿给东平侯做妾,心里不但不委屈,而且喜欢得很,不仅仅是为了报恩,我那一日瞧见东平侯就再也忘不了,不知多少次午夜梦回脑子里还是出现那一幕。

    这几天我老是缠着姐姐出门就是为了能够偷偷地再看他一眼。好姐姐您莫要与我争好不好?”

    徐妙妍低下头不敢看徐妙茹,咬咬嘴唇道:“妹妹年纪小,莫要一时冲动,做妾那是儿戏,还是让姐姐去吧!姐姐也是心甘情愿,也没有一点点委屈。”

    徐妙茹冰雪聪明,立刻明白了姐姐的意图,她笑了起来,道:

    “原来姐姐也是瞧上了东平侯,是不是也听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妾如何不丈夫?’是不是也听营中女兵唱过‘爱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

    羞红脸的徐妙妍忽然严肃起来,道:“宁为英雄妾,不做庸人妻。姐姐愿意伺候东平侯,更加愿意帮助他做大事、做善事。

    姐姐入侯门不去争什么,对出身名门的正妻和平妻会礼敬有加,跟妾室也会和睦相处。以妹妹不让人的性子恐怕处理不好这许多关系。”

    徐妙茹睁大了眼睛,她没想到平时都谦让自己的姐姐今日大有非得到嫁入侯门机会的决然,完全不是平时那羞涩的模样。

    徐夫人本来还伤心着呢!徐家也是书香门第,祖上出过两位进士,夫君虽然未能中举以选贡生入仕,因为颇有能力由一个下县教谕升为正七品平顺知县,也是如假包换的士大夫。

    士大夫的嫡出女儿都是官家小姐,给人做妾者寥寥无几,如果女儿听说父亲做主要让她们做妾又哭又闹该怎么办?

    徐夫人实在没想到两个情窦初开的女儿早就瞧上了东平侯,根本不介意为妾,由于二选一的名额,两个女儿还争了起来,都把给东平侯做妾当做了最好的归宿。

    她开口了,道:“妍儿、茹儿,你们年纪还小,哪里懂得世态炎凉?做妾真不是什么好事你们别争了,我看……”

    见母亲准备决断,俩姐妹不约而同上前一左一右扑入母亲怀中,异口同声道:“娘,让我去吧!”

    徐夫人被气乐了,赌气道:“都急着出嫁,没良心的东西,把你们两个都送给人家东平侯做妾去!”

    徐妙茹惊叹道:“娘,您太英明了,反正都准备送了何不送一双?”

    徐妙妍想了想笑道:“妹妹说得在理,咱们姐妹一起入侯门以后还会有个照应,反正如果不是东平侯及时来援,我俩应该都自行了断了,咱们的命其实就是东平侯给的,把下半辈子也交给他。”

    “啊?”徐夫人愣住了,左看看右看看,随即明白了,叹口气道:“果然是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留出仇!古人诚不欺我!”

    她没法做出选择,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