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262部分

明末汉之魂-第262部分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下来如何动作?这就得跳出内战的泥潭重新回到辽南之时才能够顺势而为,这也得看建奴东征朝鲜玩得漂亮否?

    黄汉不担心皇帝不放自己回辽南,建奴贼心不死,宁折不弯的大明依旧倔强,坐到谈判桌前议和的可能性不存在,接下来还会爆发大战。

    大明除了“红旗军”异军突起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而且原本大明最强的关宁军人数比历史上少了一小半,变成了朝廷要时时刻刻提防他们投降建奴的祖家军。

    祖大寿已经两次不奉旨进京,这小子真的很坏,他不听从大明朝廷调遣也不立刻投降建奴,在锦州、松山、杏山一线带着几万人马就这么耗着。

    他这样做其实很聪明也很实际,大明必须哄着他、供着他,辽东有他的祖家军在,在建奴那一边当官的祖家兄弟和子侄就不会被轻视,日子应该过得滋润。

    不肯跟大明撕破脸,又不愿意跟建奴交战消耗实力的祖家军如同摆设,想来跟建奴有了默契。

    建奴的八旗子弟明年应该会再次出兵征服察哈尔招降蒙古诸部削弱林丹汗的实力,历史上的建奴打得林丹汗远遁青海众叛亲离病死了。

    崇祯七年数万建奴、鞑子骑兵攻伐林丹汗回师之时以明军边将扰其境、杀其民、匿逃人为名,气势汹汹杀入上方堡劫掠宣大,来大明内地打草谷。

    到了建奴有可能再次兵临城下之时,就由不得崇祯玩帝王心术,他就得为江山社稷的存亡考虑,哪怕是饮鸩止渴都得去做,担心“红旗军”失控不听调遣就会变成了区区小节有亏无伤大雅。

    这段时间处理了不少“红旗军”属于一级机密的信件往来,姐妹花发现夫君的实力居然强大如斯更加兴奋。

    写完给黄勇的回信,徐妙茹满脸崇拜道:“侯爷,奴家没想到‘红旗军’拥有跟建奴增多朝鲜的实力,那朝鲜是一个存在了上千年的国家啊!”

    黄汉笑道:“恐怕到了年底这个国家就不会存在,以建奴的战斗力,全取朝鲜旦夕之间。等天子放我回辽南之时,就是‘红旗军’跟建奴争夺朝鲜之日。”

    徐妙妍到底大了两岁,能够感觉到夫君不愿意在内地打仗,也意识到有可能夫君因为实力太强,现在已经被猜忌。

    她问道:“侯爷回到辽南夺下朝鲜又待如何?助朝鲜国主复国还是把那里纳入大明版图?

    万一朝廷诸公认为臣强主弱,刻意抽调打散‘红旗军’。天子给您加官进爵后让您去京师享受荣华富贵又该如何应对?”

    黄汉看了看姐妹花,又看了看当值的几个亲卫,笑着反问道:“你们认为该如何呢?”

    徐妙妍咬了咬嘴唇,坚定道:“夫为妻纲,奴家是您的妾室更加会唯命是从,不管何时何地奴家都听您的。”

    顾奎这个粗胚大喇喇道:“‘红旗军’将士们哪有可能被那些文官随意调动,况且即便他们调动了也打不散,就如同咱们出京师来到河南之后,人马没见着减少,如今都快翻倍了。”

    何勇庆道:“天子给恩师加官进爵当然好了,只不过咱们不去京师闲住,咱们的使命是打得建奴亡国灭种,打得鞑子一一臣服。”

    徐妙茹搞不懂了,冒冒失失问道:“天子下旨让您去京师哪有可能不去?抗旨不遵等同于谋反,是要被诛九族的呀!”

    顾奎的亲人有一大半死在建奴手里,跟着家主杀建奴让他觉得不会虚度此生,听见这话不乐意了,反驳道:

    “抗旨不遵?祖大寿那厮都抗两回了,也没见着皇帝如何啊?你小子在辽东猫着,根本没有带领人马打建奴,朝廷还不断给他加官进爵。恩师不去京师闲住自然是跟建奴、鞑子不断交战,谁敢来叽叽歪歪?”

    见顾奎几个如此漠视皇权,徐妙茹吐了吐舌头,徐妙妍拉着她耳语道:“侯爷实力太强,自然有怀璧之罪,委屈是无法求全的……”

    黄汉道:“我早就立下誓言,有朝一日灭亡建奴,这些年都为此而殚精竭虑,如果在具备了这样的实力之时,任谁来掣肘都会被‘红旗军’视为仇敌。”

    当值的亲卫都立正敬礼道:“属下愿为恩师效死,不惧马革裹尸!敢杀破坏恩师大计的任何宵小。”

    黄汉很满意亲卫的态度,点头道:“记住了,‘红旗军’人人胸中有正气,不会委曲求全,只会宁折不弯,在消灭建奴这个大前提下,人挡杀人佛挡杀佛!不介意拿首鼠两端的祖家军开刀。”

    顾奎笑道:“祖家军咱们又不是没打过,那些鼠辈不过尔尔!祖大寿那厮如果还在辽东跟建奴眉来眼去,咱们回到辽西先把祖家军干掉。”

    姐妹花看看夫君又看看顾奎几个猛人,小心脏跳得扑腾腾,貌似夫君又不臣之心啊!她们也不知该喜还是该悲伤。

    祖大寿这段时间确实觉得窝囊,眼看着他的人马在辽饷中的占比在减少之中,再也无法忍受。

    他上书朝廷要求军饷,并且危言耸听,如果粮饷再减他有可能约束不了麾下,闹饷甚至于兵变随时可能发生。

    如此大事皇帝当然要在朝议时问计群臣,郑国昌跟女婿是同一阵线,对祖家军没有一丝好感。

    今年春天在京师见面之时翁婿二人曾经多次长谈,黄汉明确告诉老丈人有“红旗军”驻守宁远一线建奴就无法越过宁远攻击到山海关。

    并且告诉老丈人,即便宁远防线被攻破,如今的建奴也围不死宁远坚城,因为那里多了一直修到海边的两道城墙,海边的宁远港口修建了有重炮布防的堡垒,炮兵指挥官乃是孙元化。

    纵然那从宁远城延伸到海边堡垒的城墙厚度和高度只有宁远城墙的一半有余,也足够鞑子、建奴望城兴叹。

第五百三十二章:一槌定音() 
“红旗军”在火枪手、炮手守卫下,在海上源源不断提供支援的情况下。

    以建奴的攻坚能力,突破宁远东五十里依托被祖家军弃守的塔山南堡修建的那些纵横交错的壕堑阵地,就不知道要折损多少人马。

    建奴突破壕堑网还会遭受“红旗军”骑兵突击,又会损失大量由于下马步战导致战斗力下降的八旗军。

    因此黄汉发出豪言,哪怕后金军倾巢出动也无法攻破宁远这个已经围不死的活地。

    崇祯三年,郑国昌参加孙承宗在滦州城南召开的前线会议时亲眼见到祖家军是多么跋扈,看见祖大乐居然准备突袭有自己这个当时乃是从二品文官大员在内的几百人马。

    还好黄汉勇猛,“红旗军”能战,不仅仅没有让祖家军得逞,还阵斩关宁军副将祖大乐。

    见曾经逃跑的祖大寿,曾经出卖大将何可纲献大凌河城投降建奴,把近万关宁军丢给建奴自己莫名其妙回到锦州的祖大寿又危言耸听威逼朝廷,郑国昌简直是怒不可遏。

    他立刻出班谏言道:“祖少傅认为粮饷短缺可以理解,陛下可召见他来京师觐见,届时内阁和兵部、户部会跟他好好商谈,一定会有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

    郑国昌此言一出,群臣都暗叫高明,祖大寿不是要钱粮吗?可以给啊!亲自来京师谈谈吧!

    问题是祖大寿敢来吗?既然不愿意来谈,那么说明祖家军还没到饿肚子哗变的程度,接下来辽饷还得减。

    由于祖大寿不奉诏进京其心可诛,原本得了祖家不少好处的官员此时也不敢吭声。

    徐光启真的憎恶那个曾经抛弃皇帝,扔下需要军队保卫的京师逃走的祖大寿,他也得到黄汉承诺,知道宁远防线固若金汤。

    他出班义正言辞道:“祖少傅乃是大明总兵官,无论何事都不能够成为他拒绝太子召见的理由。

    陛下可再次下旨召其即刻赴京议饷,如果他胆敢再次抗旨,事不过三,臣请陛下当断则断,停了这支不听调遣人马的供给。”

    老谋深算的温体仁觉得不妥,出班道:“徐阁老虽然言之有理,但是不能操之过急,逼迫太甚恐怕祖少傅真有可能带着人马献锦州投降东奴。”

    有了女婿的强军,郑国昌底气十足,他根本不介意祖家军反水,他认为与其朝廷花百万两银子养祖家军,还不如干脆让他反了,使得朝廷衮衮诸公再也不会心存侥幸。

    多出一二百万辽饷分润给“红旗军”和其他边镇,大明多出几万服从调遣的边军何乐不为?

    他道:“首辅大人莫要投鼠忌器,该来的总会来,祖大寿果真是忠臣良将,他就不会背叛朝廷,如果他拥兵自重连天子召见都置之不理,这样的将领早晚还是个祸害,长痛不如短痛。”

    徐光启附和道:“然也,陛下无需多虑,下旨召祖少傅进京,万万不可因为担心他造反就坏了朝廷纲纪,我大明宁折不弯,敌人兵临城下都不畏惧,难道还要曲意逢迎区区一个总兵官?”

    年近五十的黄道周得益于太医院医疗水平提高不少,没有请病假回乡,依旧是詹事府少詹事,此人是个对事不对人的铁骨铮臣,也是群臣不喜、天子不待见的孤臣。

    他曾经评论“袁崇焕以七阅月之精神,仅杀一毛文龙,而欲以五年不动之期,坐收全胜,身卒磔死,为天下笑。”

    又曾经为跟袁崇焕沆瀣一气的次辅钱龙锡鸣不平,堂而皇之指责崇祯在袁崇焕使用问题上存在重大过失,不应该全部推诿给辅臣。

    由此可见这个高风亮节之人是多么可爱、多么天真!也足以说明他胸中自由净土,对事不对人。

    他出班道:“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陛下欲整顿纪纲,斥攘外患当令行禁止,祖大寿无非是依仗强兵数万要挟天子而已,我大明天子岂能忌惮如此鼠辈。”

    崇祯被几个大臣的答对激起了年轻人的性子,一槌定音道:“诸位爱卿言之有理,我大明宁折不弯,永远不受任何人要挟,是脓包脓包早晚要挤破,长痛不如短痛,内阁拟旨即刻传祖少傅进京议饷。”

    兵部尚书熊明遇奏道:“陛下,臣以为此时也应该下旨给辽东经略高大人、山永巡抚杨大人,提醒他们加强山海关、宁远一线的防务。”

    崇祯道:“朕准了!立刻下旨。”

    有了黄汉抓住祖大寿做下的龌龊事刻意到处泼脏水,在官场、民间广泛宣传。

    如今的祖大寿在朝堂上臭不可闻,离过街老鼠已经不远了,这一次是崇祯第三次下旨召见,他再不来以后的日子会更加难过。

    “红旗军”讲信用,承诺运输只赚取该得的运费,从来没有在运输过程中截留属于祖大寿的粮饷,每一次都是辽东巡抚、监军太监带着文官、吏员验收后签回执。

    今年春天高起潜被方正化提名得到了皇帝提拔,成为了锦州监军大太监。

    高起潜以前接受了不少辽镇的贿赂,跟祖家军诸将关系不错,还是吴三桂的干爹,来到锦州自然不遗余力替辽镇要好处。

    可是如今的辽镇名声被黄汉搞得顶风臭三里,高起潜如此为祖家军卖力注定不会有好下场,以后祖家军是否还能够如愿拿到粮饷就得看黄汉的心情如何了。

    这几个月皇帝搞了一系列的人事变动,朝廷换阁臣、换巡抚、知府,跟“红旗军”没有直接关系,黄汉管不着也管不了。

    跟黄汉有关的是兵备道郑孝文被提拔一级委派到洛阳当上了正四品知府,有可能是皇帝考虑到郑孝文在军中历练多年,前往流民四起的河南应该能够发挥出知兵的特长。

    高有谋也高升了,他被委任为登州知府,也是正四品文官,皇帝的用意自然是希望他能够在登莱发挥出长处,把被叛军打烂的地方尽快恢复。

    去河南内地当地方官的郑孝文一脸苦逼,还好有两个已经在“红旗军”中历练出经验的郑学武和郑学伟带上了足一百猛人作为铁甲家丁陪同赴任。

第五百三十三章:曲意逢迎() 
到了明末,文官老爷上任带着铁甲骑兵的不在少数,洪承畴、卢象升、陈奇瑜、孙传庭等等都是如此。

    只不过铁甲家丁太昂贵了,一百人的装备加上最少两百匹战马就不会低于一万二千两银子。

    人马每年吃用的粮食、草料加上日常训练的耗用、家丁的饷银,即便能够算上朝廷的兵额,自己也得补贴三五千两雪花银。

    绝大多数文官老爷未必拿得出这许多银子,一部分拥有财力的文官未必舍得花这份冤枉钱。

    得到登州知府这个差事的高有谋信心满满,黄汉如何安民屯田,他是参与者也是经历者。

    他的家丁也得到了历练,这两三年阵亡一人,伤残三人,如今还有高忠义、高忠勇、高忠孝等等四个已经拥有朝廷中级武官品级的家将一直追随。

    现在朝廷罢登莱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