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268部分

明末汉之魂-第268部分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十几天的大干快上,明年开春后足能够保证排水量五十吨的船舶进入漳河来到新开挖的“忠义堡”内码头。

    几十万北直隶、山东、河南老百姓得到了超过一百斤杂粮外加百文铜钱回家准备过年了。

    由于在工地上以马铃薯为主食,老百姓得到了足够的营养一个个都养壮实了不少。

    这许多人见识了传说中的“红旗军”,他们付出了劳动得到了粮食和工钱,最起码这个年关要好过不少。

    升斗小民把“红旗军”宣传队的话记在心里,活不下去莫要从贼,往天津卫走,往海边走,只要能够发现“红旗军”就能够获得新生。

    目前大明的形势还没有坏到离京城不远的地方老百姓都活不下去的地步,黄汉只不过防患于未然,担心大明北方还是被流寇、建奴轮流糟蹋导致几百万人死亡。

    把往海边跑能够找到活路的承诺提前宣扬,会让许多老百姓能够在面临建奴、流寇洗劫之时心中存有希望。

    在挑河工地上出力流汗的许多会家子得知“红旗军”按照惯例会选拔拥有一技之长、劳动时表现积极的壮汉作为随军劳役。

    给予的报酬是五斗杂粮、六钱银子一个月,这个待遇足比在挑河工地上下死力气挖土高了一小半。

    因此许多对“红旗军”产生了信任度的壮劳力不肯回家,主动要求成为随军劳役。

    介于发动挑河基本上是打人海战,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只要能够肩挑背扛就能够胜任。

    黄汉给予的基本报酬是按照一天一升杂粮外加十文铜钱来结算。

    虽然报酬不高,但是在能够吃三餐、吃饱肚子的情况下还是导致附近的壮劳力趋之若鹜。

    在也难怪,家家户户粮食紧张,农闲之时为了节约体力少吃粮食,太多家庭基本上不肯多动。

    在无所事事的日子里能够有个免费吃饭的地方,都会被追捧,还能够挣到粮食和铜钱当然会吸引了大量壮劳力。

    主动报名随军的都自认为有两把刷子,最起码都是拥有两膀子力气的壮汉。

    有些人是为了从军搏前程,有些人更加简单,原因是他们饭量大,在家里吃两餐稀的总是觉得饿,随军图的是能够吃到三餐,吃到饱肚子。

    漳河、卫河汇入南运河联通京杭大运河,流域附近是传统的武术之乡,沧州的会家子远近闻名。

    这时展现“红旗军”风采让老百姓了解这支部队的好处体现了,用不着动员,主动报名随军的壮汉达到两三万。

第五百四十四章:黄河冰封() 
少年们还是以老实本分、马术好为第一考量目标,其次才是拥有武艺,最后才是力量型猛人,因此老百姓中的马户成为了香饽饽。

    劝回了两万多人,留下了五千余,其中三千人负责照看战马、挽马、驮马,这些人当然拥有骑术、具备武艺,是扩充骑兵之时的备选,最不济也能够成为骑马步兵。

    目前没有要求这五千余人的家小渡海去旅顺口或者辽西走廊屯垦,这段时间搞去的人口太多,关外暂时不缺屯民。

    况且这些人绝大多数没有遭遇流寇、建奴祸害过,家庭相对完整,日子还过得下去,他们依附“红旗军”没几天,互相之间的信任度还需要进行稳固。

    等到主动随军的劳役中有人得到了转为正兵的机会,让他们预知军饷足以养家糊口,亲眼看到博得军功的战士们会升官发财。

    届时镇抚官提出“红旗军”正兵家小必须进入体系种田、做工后,相信就会水到渠成。

    几十万青壮年中出现的几万被感召的汉子主动报名随军,经过挑选得到选拔的人数为五中取一,这些汉子的整体素质和质量远远大于那些按照二丁抽一标准成为随军劳役曾经的流民。

    由于不断抽丁,又有了五千多主动加入的随军劳役,人数已经超过两万。

    黄汉已经用不着如此多的劳役随军,被抽丁的一万余人解除劳役送去辽南、辽西走廊跟家人团聚准备过一个衣食无忧的新年。

    这些人大多数服役超过半年,根据表现在来到新家园之时会得到最少一两银子和一石杂粮的奖励,这不包括他们该得的已经被家小领取到手的报酬。

    关外安置流民不是采取统一标准,十几万曾经从贼的流寇基本上都安置在宁远外郭。

    屯田是宁远东北到塔山南堡之间刚刚整合的一百几十万亩耕地,今年有了大量新屯民,屯田还可以往西再发展几十万亩,还有许多山地可以种玉蜀黍。

    以离宁远大概五十里的塔山南堡为中心修建的第一道防线是无论如何承受不了建奴倾巢出动的进攻。

    攻防战打响之时“红旗军”会在此处给予建奴大量杀伤后退守以宁远为中心的主要防线,这里到山海关才是永不放弃的地盘。

    后金军来攻打辽西不会造成屯民被裹挟或者被杀害,塔山南堡虽然是第一道防线也不是纸糊的,沟壑纵横的工事足以阻挡骑兵突袭。

    建奴要来攻打必须玩战地争夺战,几千正兵几千卫所军面对两三万建奴的进攻坚守十天半个月不成问题。

    屯民家家户户都会参与军事训练,平时也会模拟建奴大举进攻之时如何有秩序撤退,宁远修建了一直延伸到海边的外郭,如此大的地盘躲入五十万人都绰绰有余。

    只不过宁远东北的百万亩屯田遭受损失避免不了,如果建奴还是秋后发起进攻,损失就微乎其微。

    这些通古斯野人没有能力打下有“红旗军”热兵器部队重兵驻防的宁远城。

    几个月朝夕相处,被抽丁的劳役习惯了军旅生涯,很满意在能够吃饱肚子穿戴到统一制服的情况下还能够为家小挣到粮饷。

    贸然得知被解除劳役去即将去新家之时,许多人舍不得走,太多人哭得泣不成声。

    宣传队和镇抚官又开始了宣传,告诉这些人不要担心没有挣粮饷的机会,去了辽南、宁远仅仅种地都能够确保一家子衣食无忧。

    想必今年在关外的新屯民最起码有一万几千家在过年之前惊喜万分,当然是因为家中的男丁不仅仅回来了还养壮实了,还带回粮食和银子给让家人过上一个吃得饱的新年。

    淘汰了一大半抽丁的劳役,留下的自然是身强力壮或者有一技之长之人,加上了从几万主动报名随军的壮汉中甄选的五千余人,随军劳役拿起武器恐怕都能够干翻上万流寇。

    因为主动随军的这些人大都是自耕农或者佃户,其中也有猎户和匠户还有不少马户。

    他们不是被逼无奈不得不做出选择,许多自认为武艺出众或者骑术高明的会家子是怀着憧憬而来,是怀着立下军功争取获得一官半职光耀门楣的美好愿望而追随“红旗军”。

    黄汉率领“红旗军”在彰德府、卫辉府驻扎,不仅仅确保了潞王的安全,还保障了以工代赈顺利完成,也完善了太行山东麓的防御,使得贼兵无法往东流窜。

    陈奇瑜、洪承畴、许鼎臣、卢象升这几个月没闲着,他们整顿人马以具备战斗力的边军为主力采取合围之势杀往高迎祥、老回回、八大王等等三十六营盘踞的沁阳、济源一带。

    集中的将领不少,基本上囊括了大明北方能打的所有营伍,有吴襄父子、祖宽、祖大弼率领的六千余关宁军,有延绥总兵官吴自勉带来的人马。

    还有贺人龙、王仆、艾万年、王承恩等等,其中居然有老朋友副将黄维正、参将韩志宽的几千兵丁,最猛的依旧是曹文诏叔侄。

    流寇眼看着会陷入明军的巨大包围圈之时,老天爷有跟大明过不去,十一月中旬,滔滔黄河冰冻三尺,已经即将陷入绝境的流寇一窝蜂度过黄河杀入河南黄河以南的地盘。

    黄河冰封导致没有了天险可凭,流寇可以腾挪的天地更加广阔,官军再多三倍也无法完成围剿,变成了追逐战。

    此时河南黄河以南的地盘没有被流寇打烂,这意味着流寇会得到大量粮食、物资和金银财宝。

    尾随剿杀的官军良莠不齐,如左良玉、贺人龙、王仆这样的对杀流寇不热衷,他们趁机抢掠倒是干得热火朝天。

    这其实就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崇祯六年底,流寇渡过黄河使得虚弱的大明雪上加霜,使得数千万老百姓陷入水深火热,直接导致数百上千万老百姓死于非命。

    最搞笑的是七十年代末小学教科书的内容“李闯王带领农民军,来到黄河边上。队伍准备渡过黄河,去消灭贪官污吏和地主恶霸,解救受苦受难的老百姓。”

第五百四十五章:南下() 
河南糜烂千里,皇帝震怒。

    彰德府、卫辉府附近确认没有了大股流贼,又没有了大工程,“红旗军”被皇帝点名开拔西进、南下参与剿寇。

    早在九月份,接流民去宁远、旅顺口的商船就送来了将士们的冬装,还送来了足五百辆虎穴城出品的四轮马车,过了院试有了仕子功名的黄义也跟随押运物资的人马来到军中。

    黄义见到哥哥后喜滋滋把他这半年了解到的情况详细回禀了,满脸自豪,他甚至于想跟着二哥黄勇出海找西夷的晦气。

    由于去年投入生产的织布厂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产量已经翻了几翻。

    被服厂利用涂油帆布缝制的行军帐篷完全能够满足两万大军的需要,帆布帐篷取代牛皮大帐节约了太多成本,使得牛皮价格下跌,使得牛皮战靴成本也相应下降。

    使用涂油帆布根据黄汉的设计图生产的双肩包成为了每一位正兵战士的标配。

    这样的双肩包美观容量大具备防水性,不仅仅提供军用,也在民间大卖,只不过拉链这个东西黄汉忘了开金手指,双肩包还是采取了纽扣和抽绳收紧口袋。

    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出门旅行都是打包袱,要不就是使用木质、藤条箱子,不方便也不结实,有了双肩包这个新产品,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成为旅行、经商的必备品。

    涂桐油防水不是黄汉的金手指,这个时代的雨伞就是使用涂抹桐油阴干后的牛皮纸和厚布自作,浪漫的江南许多油纸伞还描山绘水成为雨中一景。

    涂桐油的帆布问世使得“红旗军”体系内的战船、商船软帆升级了,增加了风帆的防水性、防腐性自然使得风帆使用寿命倍增,这会节约太多成本,以后涂油帆布会成为销往欧洲的拳头产品。

    大明的纺织物原本就拥有世界领先技术,具备无与伦比的竞争力,类似于珍妮纺纱机的那种多转子纺纱技术江南民间早就有了。

    诸多能工巧匠跟新学科研办少年合作,他们收集各家多转子纺纱机集思广益,定型了四转、八转甚至于多达十六转的黄氏纺纱机。

    现在虎穴城的妇女普遍使用八个锭子的纺纱机纺羊毛线和棉线、麻丝,这些纺纱机无一例外都是钢铁厂设备制造分厂的产品。

    在新学科技班导师、学员牵头下,体系内的工匠们和几个孙元化家的大师傅潜心研究,他们经常拆开孙家搞来的织布机重新组装。

    没多久用钢材和弹簧钢替代了许多易损件的黄氏织布机研制成功,增加了幅宽以钢铁、铜材为主要零部件的先进织布机通过实际操作已经量产。

    现在虎穴城的织布厂采取近现代管理生产出的帆布宽度大于西夷产品,密度加强了,质量本来就上了一个台阶。

    再使用了汉人传统的涂桐油防腐、防水技术,更加领先世界,推向国际市场后畅销欧洲不在话下。

    明朝其实是个很开放的时代,搞科技研究的士大夫多不胜数,如徐光启、张燮、毕懋康、赵士祯、宋应星、方以智等等都留下了研究成果。

    诸多大明科学家还不故步自封,如徐光启、王徵这样的高官都潜心研究西学就可见一斑,如果不是被邪恶的满清殖民接近三百年,汉人不会沦落成为东亚病夫。

    为了让被特赦后回乡闲住的王徵能够发挥余热,也是担心他被流寇祸害,去年底“四方快运”的镖师就前往西安府泾阳县王徵的老家请他前往虎穴城新学教课。

    他不可能拒绝,因为黄汉知道这位历史名人,知道他的著作《远西奇器图说》,前去邀请的旗卫只不过说了一句话,这位科学家就毫不犹豫答应了。

    王徵不仅仅是一位才高八斗的士大夫,还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旗卫告诉他可以在虎穴城自由传教,自然就水到渠成。

    徐光启多次跟黄汉长谈,流露出厌烦了朝堂上的尔虞我诈,他想急流勇退前往虎穴城教授新学,教那些孩子们几何和数学。

    黄汉当然不想徐师傅如历史般死在任上,传授太极拳、安排吴有性和李中梓几个老徒弟定期登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