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304部分

明末汉之魂-第304部分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组织流民进行春耕。

    裴元武率领一个把总刚刚组建的见习骑兵在安庆府周围一百里不间断巡逻,在训练骑兵骑战水平的同时也在查看撂荒的田亩。

    沿江州县地肥水美,绝大多数能够做到旱涝保收,怎么能够暴殄天物?罗名士带上流民采取不管是谁的土地,先抢农时种上庄稼再说,以后发现主人出面索要之时再谈租种、购买事宜。

    安庆府东北八十里的桐城县何家也是一门两进士的望族,何如申、何如宠俩兄弟是同榜进士,同列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实在罕见。

    兄长何如申初授户部主事,升处州知府,寻以参政分守嘉湖,累迁浙江右布政使后告老还乡。

    弟弟何如宠更加不得了,官至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崇祯六年,首辅周延儒被温体仁疏告罢免,皇帝召何如宠接替首辅。

    然而何如宠素知温体仁阴险狡诈,不屑于跟他两相倾轧有负天子所托,行至淮安,六次上疏坚决请辞,崇祯见他如此只得作罢。

    何家兄弟官声不错,属于有操守的大员,国家糜烂如斯,流寇都打到南直隶,打下龙兴之地凤阳府,两位退休大官也是忧心不已。

    四乡八壤的老百姓纷纷在传,东平侯的“红旗军”人马协防安庆府,一举击溃献贼流寇二十余万,方保得一方平安,如今又拿出粮食组织了十几万老百姓在忙着春耕。

    何如宠、何如申带着几个家丁明察暗访一个月,把“红旗军”所作所为瞧在眼里,他们虽然没有见过东平侯,此时已经生出太多好感。

    他们同样希望“红旗军”在安庆府地界扎根,何如宠直接动用老关系保举罗名士担任桐城县巡检。

    不少逃兵灾的地主回乡后发现自己家的田地被别人种上了庄稼,当然引起不少纠纷,何如宠兄弟主动出面协助解决,往往都能够做到皆大欢喜。

第六百一十九章: 归师勿掩() 
何如宠亲眼验证了前年邸报上东平侯安民的办法,认为唯有如此才能够遏制饥饿,才能够减缓流寇蔓延。

    他直接上书朝廷,直言不讳请天子委任东平侯进入南直隶剿寇,建议朝廷大力推广东平侯曾经行之有效的安民方略。

    崇祯正苦于无人可用,见到了何如宠的奏疏后细读,认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再次下旨宣召何如宠进京入阁参政。

    流寇都打到中都了,国家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此时再推三阻四就没有了担当,何如宠欣然领旨谢恩,他准备在中都调研被流寇肆虐造成的实际损失后不日进京。

    新官上任的桐城县巡检罗名士亲自率领两个百总火枪手为何如宠提供保护,这二百余火枪手无一例外都是骑术好的存在,遭遇小股流寇绝对能够做到击溃敌人。

    中都惨景历历在目,易子而食屡见不鲜,深深刺激了何如宠。

    途径霍邱县、颍州之时又发现了两片跟周边截然不同的地方,向劳作的农民一打听,这才知道这里也是东平侯的人在默默无闻的奉献。

    十几万人得到了“红旗军”的救济,不仅仅得以生存,还在忙着生产自救,他们发现来了朝廷大员了解民情,当然异口同声夸赞东平侯的善举,身临其境的何如宠感触甚深。

    进入五月份,大明腹地的局势依旧没有好转,崇祯开始论证是否能够抽调山海关、薊镇、宁远人马前往山陕剿寇。

    就在此时锦州出事了,旗卫为了获得金国凤的信任早日率领麾下人马投奔“红旗军”,在侦察到建奴有信使跟祖大寿联系之时果断出手。

    他们配合金国凤的两个儿子成功抓住了几个汉奸,不仅仅搜查出祖大寿跟建奴私通的信件,还拷问汉奸得到了口供。

    人证物证俱全,金国凤终于相信了祖大寿意图卖国投敌。

    他立刻进行准备,这位将军过于自信,他以己度人,认为祖大寿逆行倒施不会得到太多明军追随。

    无论旗卫如何规劝都不肯放弃松山城回归宁远,而是准备坚守松山请塔山南堡的“红旗军”打过塔山、杏山防线夺下说不定已经爆发内乱的锦州。

    祖大寿哪里是吃素的,得知联络的信使被金国凤部抓捕后立刻公然判明。

    他亲自率领锦州人马和已经回来的祖大弼部骑兵发动攻击,与此同时三岔河的一万建奴和鞑子也在阿巴泰率领下杀到。

    祖大弼、祖大成、祖宽等等将领在宣大、山西随同建奴作恶,抢掠不少人口、牲口、粮食和金银财宝,杀了不少明军和汉民。

    奴酋得到儿子豪格的奏报,获知祖大弼部已经在山西造反后毁关而出大喜,他更加放心了,认为祖大寿已经无法回头。

    得到老子指示的豪格率领队伍回师之时大大方方让祖大弼几个率领本部人马和劫掠的财货、粮食、人口、牲口回锦州,豪格率领其余人马赶回盛京献得到的传国玉玺。

    合兵一处的祖家军骑兵有了小一万,留下几千人守卫锦州,加上阿巴泰的骑兵出动了有一万六千,祖大寿还带了一万步兵参与围攻松山城。

    祖大寿安排在如杏山、大兴堡、塔山堡、塔山北堡等等屯堡、城池驻守的明军也有接近两万,这些人绝大多数是以祖大寿马首是瞻。

    “红旗军”需要驻防宁远、前屯卫、高台堡控制燕山进入辽西走廊的各条小道,不可能把所有人马都集中在塔山南堡。

    跟锦州方面对峙的总兵力不超过两万,骑兵只有四千,凭借这些人马坚守防线,建奴来五万左右都能够确保守住。

    但是要越过防线攻击拥有接近两万骑兵和三万余步兵的祖家、后金联军完全是找死。

    获知松山守将金国凤被包围,黄沂州和杨国威等等“红旗军”将领都亲自来到前沿指挥。

    当天,宁远方面一万余步兵依托山地向锦州方面实际控制的塔山诸堡发动攻击。

    宁远明军意图很明确,尽可能牵制吸引祖家军和建奴来山区打阵地争夺战。

    他们要是敢置若罔闻,“红旗军”就有可能把防线一直延伸到杏山诸堡。

    “红旗军”选择的几个攻击对象都是人心不稳的营伍,果然,在得知祖大寿公开反叛大明投降建奴的消息后不少明军反戈一击投奔“红旗军”。

    敌军内部出事了,导致战壕、堡垒争夺战打得不艰苦,形势简直是一边倒,才一天时间塔山主堡就被“红旗军”占领。

    金国凤的愿望落空了,祖大寿不是浪得虚名,锦州驻军不但没有内讧还都剃发成为了汉奸军。

    老将军在松山城头苦口婆心劝说昔日袍泽迷途知返,不可背主求荣遗臭万年。

    谁知恬不知耻的祖大寿居然亲自来劝降金国凤,许诺如果金国凤愿意归顺大金国,他肯定保举金国凤连升三级。

    勃然大怒的金国凤没有了幻想,终于命令开炮,接下来自然是同室操戈,双方不仅仅水平相当,还知根知底,攻防战打得尤其血腥,一时间难分难解。

    坚守松山三天后,金国凤发现敌人太多难以长期坚守,选择在夜里率领全军突围往塔山方向边打边撤,最后只有三分之一人马退入已经被“红旗军”完全占领的塔山堡。

    这其实还是祖大寿故意放水所导致,不是祖大寿心存善念,而是他懂得何为归师勿掩?何为狗急跳墙?

    三天的攻城战,祖大寿心疼不已,因为忠于祖家的人马接近两千阵亡。

    投降建奴后再也不会有大量补充兵,如今手里的人马就是祖家地位的保障。

    可是不夺下松山城就无法使得锦州和大凌河连成一片,也无法面对新主子的问责,祖大寿只得咬牙跟金国凤的人马拼消耗。

    发现金国凤部乘着夜色突围之时,祖家人马鼓噪得震天响,行动却是小心翼翼,他们以保全自己为首要目的,根本不介意松山人马跑了。

    因此在守城之时就已经身受重伤的金国凤还能够在二儿子保护下坚持跑到了塔山。

第六百二十章:横刀自尽() 
金国凤的大儿子在守城之时阵殁,坚守松山不肯投敌的麾下仅有九百余人生还,其中伤者高达一半。

    还好“红旗军”准备充分,郭孝等等十几个战场救治经验丰富的医官就在塔山堡救死扶伤。

    经过紧急抢救,还用上了刚刚进行临床试验的输血技术,金国凤的命终于保住了,但是这位将军肯定会失去战斗力,以后能不能站起来独立行走还得看恢复情况。

    金国凤的二儿子见“红旗军”医官如此尽心尽力救父亲感激涕零,对输血续命的法术敬若神明,下定决心从今往后为“红旗军”效力。

    黄沂州在祖大寿跟大明决裂之时把战线推进到了塔山堡一线,此时步兵正兵、卫所军两万几千人都在紧锣密鼓修整壕堑。

    山海关骑兵在接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就出动了,憨子亲自领兵疾驰,当天来了足六千骑,后面还有步兵一万两天内能够到达前线。

    在薊镇驻扎的杨大年已经提兵一万进入山海关,他不急于赶到塔山前线,留在山海关以防不测,因为确保京畿之地不被流寇和建奴再次荼毒是既定方略。

    万一薊镇的长城关隘遭遇建奴攻击,薊镇留守人的五千人马及时增援的同时,杨大年驻扎在山海关的一万人马也必须及时能够赶到战场。

    黄沂州何尝不知祖大寿反叛势必牵连黄家,他请兵备道孔闻诗如实上奏朝廷。

    孔闻诗这个文官分得清好歹,他已经了解了前因后果,并且跟多位金国凤带回来的兵将长谈,还多次看望重伤卧床休养的金国凤。

    文官毕竟心眼多,他在奏疏中淡化祖大寿变节的始末强调“红旗军”的战绩。

    描述了宁远总兵官黄沂州出兵把战线往锦州方向推进四十里,完全占领塔山十九座屯堡往西连接到海边笔架山,往东连接到了大兴堡西二十里的磨盘山堡。

    他还大书特书“红旗军”成功接应到不肯跟随祖大寿投敌的四千余明军回归大明。

    孔闻诗派遣去京师呈送奏疏的人就是金国凤的二儿子金忠邦,想必天子有可能召见他。

    兄长战死,父亲重伤,这一切都是叛变投敌的祖大寿所造成,金忠邦恨祖大寿入骨,说出的话当然有利于“红旗军”。

    远在京师的黄汉得到祖大寿终于成为了大汉奸的消息毫不震惊,他知道该来的终究要来,祖大寿投降建奴有利于“红旗军”从今往后整个辽西和辽南都是自己的势力范围。

    以后几年,大明朝廷的辽饷再也不会养白眼狼,养那些历史上参与屠杀汉民的刽子手。

    黄汉在京师做学问,每天都在大庭广众之下教课、编书忙忙碌碌,成百上千士大夫都瞧在眼里。

    这时选择低调、选择退一步海阔天空,得到了良好体现,虽然诸多文官武将认为祖大寿变节东平侯难推其咎,但是没有人揪住不放。

    不少清流士大夫还振振有词,他们避重就轻强调祖大寿反叛后,宁远兵马没有消极还不失时机把防线往东推进复土三四十里。

    果然是官字两张口,上说有理,下说也有理,关键是被说之人是不是有“礼”?很明显东平侯这几个月礼数周到,太多言官愿意妥协。

    崇祯皇帝在第一时间召见金忠邦细细询问了祖大寿投降的始末,为了表彰对大明忠心耿耿的金家,皇帝给予金国凤都督同知虚衘荣退,让金忠邦接替父亲的官职成为锦州参将。

    如今辽西局势恶化,建奴兵马进驻锦州、松山、杏山诸城,“红旗军”成为了抵抗后金军入侵的中流砥柱。

    宁前兵备道孔闻诗和辽东经略都上奏朝廷请求增加兵力增加辽饷,防止后金军发动大规模攻击。

    “红旗军”守稳辽西尚且兵力不足,此时怎么能够调入关内远赴河南、山陕打流寇?

    皇帝留中了高第、孔闻诗请求增兵、增加粮饷的奏疏,反而从辽饷中抠出八十万两银子用于内地剿寇。

    崇祯的想法也有道理,毕竟祖大寿投降了,辽西少了四五万明军,拿出一半原本供给锦州方面的辽饷理所当然。

    可是朝廷亏欠兵丁们的粮饷太多,剿寇的明军由于缺粮少饷不断哗变终于出了大事。

    四川总兵官邓玘守卫樊城防止流寇突破汉江天险,按理说这个任务对于邓玘这样的百战老将不值一提。

    可是偏偏就在这时出大事了,邓玘的川军五六千已经在山陕、河南打了两年有余,人心思归。

    偏偏邓玘不体恤兵丁,克扣军饷比较狠,部将王允成以克饷鼓噪,顿时呼应者蔓延全营,百战余生的邓玘居然死于兵变。

    大明失去了几千军队还多了几千有一定战斗技能的山贼。估摸着也是因为樊城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